第13章 王桂英
第13章 第 13 章 王桂英
一連大半個月,喬希瑤都在地裏幹農活。
從最初的不适應,幹一整天的農活累到渾身酸痛,下了工就想坐着,累到飯都不想吃,到漸漸适應,手上磨出了血泡老繭,本想告假好好休息一天,石水村的秋收季節到了。
按照石水村以往的經驗,秋收的季節必然會下一場雨,為了避免成熟的作物被雨水打濕或沖走,村支書讓全村男女老少集體上陣進行搶收,連在山坡各處巡邏的民兵連也要進t行秋收,這個時候除非你病得很嚴重,否則不管你出了什麽事情都不批假,先把糧食收了再說。
秋收關系着村裏人種植大半年的成果,是村裏的頭等大事,盡管新來的知青們累得要死,也得硬着頭皮繼續幹活。
高矮不一的黃土高坡上,成熟了的高粱、玉米、糜子漫山遍野,村裏的男女老少背着背簍,挎着籃子,在梯田一般的地裏不停穿梭勞作,四面的黃土高坡都是一副熱火朝天的忙碌秋收景象。
喬希瑤背着一個毛頭柳編制的背簍,在悶熱的玉米地裏掰着玉米,額頭上全是大滴大滴的汗水。
她掰下一個不大的玉米棒子,反手丢進背後的背簍,岣嵝着身體,大口大口地喘着氣。
日頭毒辣,玉米地裏跟人差不多高的玉米稈擋住了外面的風,人在裏面勞作,又悶又熱又累。
上輩子在這石水村幹了許多年苦農活的喬希瑤,原本以為自己重生回來,會适應這裏繁重的農活。
她也的确咬緊牙關,強逼着自己幹了大半個月,可是一回頭,看到周圍林立着等她去掰得玉米,她還是忍不住想哭。
她不想幹農活,不管是上輩子還是這輩子,她都不想。
可是不幹,她就掙不了工分,無法換糧食養活自己,她不幹也得幹。
遠處村支書解志,扯着嗓子在地邊大喊,“鄉親們,加把勁兒努力幹,只要咱們擰成一條繩,團結一致,排除萬難,在秋雨之前搶收完莊稼,按照今年的收成,咱們一定能在年前分出足夠大家飽腹的糧食,明年開春之前,就不用出去讨飯了。”
石水村窮,家家戶戶青黃不接,一到冬季,高原上的作物除了冬麥,其他地兒都光禿禿的一片。
許多人家孩子多,家裏用工分換得糧食養不活一家人,不得不帶上破碗破口袋,一家子離開石水村,沿着鎮上、縣裏、市裏,挨家挨戶地乞讨。
這在陝北六七十年代的窮苦農村,每年都在上演的事情。
大家夥兒心裏都知道村支書那是在放大話,就他們石水村這缺水貧瘠的土地,就算今年的收成好,他們能換不少糧食,可是家裏孩子多,再多的糧食也不夠吃,過了年關,他們還得出去要飯。
不過就算心裏知道是放大話,大家夥兒心裏還是充滿希望,一個個幹活幹得特別起勁兒。
解志喊完話,看到不遠處的高粱地裏,個子挺拔的解堰,正埋頭割高粱。
他那身灰色褂子兩側露出的結實麥色胳膊,正在陽光下滴着大滴的汗水。
而在解志的旁邊,站着一個身形瘦小,眉目周正,但臉帶病氣,身上穿着一身褐色老土布衣裳的五十五歲中年婦女。
這婦女是解堰的母親,名叫王桂英,本來她是烈屬,自身又有心疾,可以不用上山來幹活。
但王桂英是個要強的女性,年輕時就是一個幹活能手,丈夫參軍戰死以後,她一個人在地裏拼命勞作,獨自把家裏的孩子們拉扯大。
現在年紀大了,她也閑不住,平時解堰不讓她在家裏幹農活,她總會偷偷的幹。
她看全村人都在搶收,也不幹重活,就幫着大家端茶遞水,偶爾搭把手。
解堰知道自家老娘閑不住,讓她老實呆在家裏,只會招來一頓罵,只能任由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解志三兩步走到王桂英的面前,摘下頭上的頭巾,給王桂英扇着風說:“嫂子,這麽熱的天兒你熱不熱?要不你回家歇着,你要熱出個好歹,縣裏軍人退休所和武裝部的主任,皮都得給額扒喽。”
“大家都在忙秋收,額好手好腳的,回家去幹啥?”王桂英給地裏同樣在幹活,曬得小臉泛紅的小女兒遞上一盅水,偏頭看着解志,“志兄弟,你有話明說。”
解志對王桂英這個堂嫂子十分敬重,平時不會主動來找她說話,主動找她,那準有事兒。
解志嘿嘿一笑,“老嫂子,不瞞你說,我婆姨娘家三嫂子有個閨女,你知道吧?”
“不知道,那姑娘長啥樣兒?”王桂英明白了他的來意,頓時來了興致。
“個子挺高,細眉大眼睛,模樣長得挺俊俏,屁股還挺大,一看能生兒子。而且那姑娘是初中文化,算是個文化人兒,又在那縣裏的百貨商店當售貨員,今年剛滿十八歲,上那家姑娘家說媒的媒婆,都快踏平她家門檻了。”解志侃侃道。
“在百貨商店當售貨員啊?還讀過書,有初中文化?”王桂英眼睛一亮,“有這樣好的姑娘,你咋不早點跟我說。”
這年頭,售貨員的工作,那是無數人眼中絕對的香馍馍正經工作,堪比後世的公務員,在人們的眼中就是鐵飯碗,是讓很多人羨慕且想幹的工作。
而這年頭許多人,尤其是在農村,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有個小學文化,他們都覺得那是文化人,有個初中文化,在他們眼中可就不得了。
這樣一個既有鐵飯碗工作,又有文化的姑娘,模樣長得還不錯,屁股還大,按照鄉裏的說法,屁股大的女人好生兒子,王桂英聽得可心動的不行。
她大兒子和丈夫都戰死,死去的大兒子沒留下一個血脈,家裏就剩下一兒一女。
解堰作為她僅存的兒子,這麽多年來不處對象不結婚,返鄉後的這兩年,她把十裏八鄉的姑娘都給解堰相親了個遍,他一個都沒看上。
可把王桂英給氣得,沒少罵解堰,要絕解家的後,他也不吭聲。
王桂英猜想自己二兒子,應該是看不上鄉裏那些沒文化的姑娘,沒少托人幫忙找找城裏的姑娘相看,村裏這兩年下來的女知青,她也沒少請人托口風,老二總是拒人千裏之外。
現在解志主動來搭線,王桂英是信得過他的為人的,不等他回答,拍板道:“這樣吧,志兄弟,等咱們忙完秋收,額親自帶着老二去縣裏跟那姑娘相親,相親的地兒他們選。你也給那姑娘的娘家透透口風,堰兒是你看着長大的,他是什麽樣的為人,你再清楚不過,要他們兩個小年輕相看成功,我保管掏出家底,在縣裏給堰兒置辦個房子,再讓堰兒去縣裏工作,不會讓他媳婦回咱們這窮鄉僻壤,守着額這個病老婆子。”
解家兩個軍人戰死,撫恤金不少,解堰以前在軍中當兵,每月發了津貼也會郵寄到王桂英的手裏。
王桂英手裏不缺錢,想在縣裏買套房子,只需要找找房管所的人幫忙留意即可。
解志聽她如此闊綽,頓時笑眯了眼:“嫂子放心,這事兒額一定給你辦妥了,等下午下工,額就讓額婆姨去她娘家三嫂子那邊說道說道,讓她們家提前做好準備。你也跟解二好好的說說,別到時候放人假鴿子,鬧得大家都不好看。”
“行咧,你且去吧。”
他一走,解堰就抱着成捆得高粱放在平坦的地邊上,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問王桂英:“媽,志堂叔跟你說什麽。”
“你志堂叔給你找了一個好的相親對象。”王桂英把擱在地邊,提早泡好的大麥茶,遞到他手裏,笑着把解志之前說得話講了一遍,“那姑娘長得不錯,有文化,又是縣裏的售貨員,多少男同志都想娶她做媳婦咧,等秋收忙完,你說啥都要跟額去縣裏看看。”
解堰目光微擰,“媽,我跟你說了很多遍,不是我喜歡的姑娘,我不會娶的。”
“你見都沒見到那姑娘,你怎麽知道自己不喜歡她?”王桂英拿眼瞪她,“你都二十七歲了,再過三年你就奔三了,你爸在你這個年紀,早就有你大哥和你了,要他們都像你一樣,要遇到合心意的再娶,我們解家早絕後了!這次你不去也得去!”
提起犧牲的父親和大哥,解堰沉默了一陣,無可奈何道:“行,都依你。”
轉頭拿上彎刀,朝山坡的另一邊走去。
這塊高粱地,是村裏分給他小妹的任務地,地裏的高粱大部分都被他割完了,他現在要去別的地,收割村裏給他安排的任務地。
斜拉拉的黃土高坡地上,高粱、玉米、糜子交叉種植着,解堰經過一片玉米地時,發現村裏兩個有名的潑皮無賴,正貓在玉米地的地壟裏,鬼鬼祟祟的在看着什麽。
他順着他們的視線看過去,一人高的玉玉米杆中,一道穿着淺藍色秋長衣的窈窕身影,正背着背簍,手腳麻利地從玉米稈上扒玉米棒子。
那背簍裏的玉米快裝滿了,壓在那窈窕的身影上,讓她不得不岣嵝身體,本就豐腴的前面部位,更加凸出,身姿曼妙的讓人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