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章
“吳三郎,你那新店還沒建好嗎?我看也沒必要建了,現在哪還有人看天幕,三藏法師的家裏事我們都能倒背如流了。”一群午時做工完,買了蒸餅蹲在角落的壯小夥,對抱着一大筐吃食路過的吳三郎發出了噓聲。
三藏法師離開長安城的那一天起,天空就出現了巨大的屏幕,裏面播放着玄奘法師的生平。
本就沒什麽娛樂可言的百姓們紛紛上街觀看,連聽曲開詩宴的上層貴族都放棄了往日愛好,只為湊一湊熱鬧。
吳三郎就是見世人都對天幕如此關心,才打算把原本打算按普通形制建的酒樓改成口字型酒樓。一樓作為大堂,二樓作為雅間,無論坐哪,從窗戶望出去都能看見天幕,就算不看天幕,中間也可建露天戲臺。
但酒樓剛打完地基開始往上建,世人便厭煩了不斷重複播放的天幕,眼下已經沒幾人會擡頭看。
這些在附近做工的壯小夥,就是抱着嫉妒又幸災樂禍的态度,打趣在他們看來只能血本無歸的吳三郎。
吳三郎才不跟這些人争辯,只顧眼前的人才不懂經商之人的遠見。
唐王李世民此時仍舊在宣政殿與衆大臣議事,剛聽魏征勸解完的李世民一肚子火,打算散朝讓衆大臣用過飯後在召魏征單獨議事。
一旁太監話音剛落,就有急報傳上來,李世民只得重新跪坐回案前,讓來人把事情說清楚。
來人是離大唐邊界最近的鞏州城的小吏,他急急忙忙跑暈幾頭馬回來,就是為了通報三藏法師和天幕之間的奇異關系。
李世民沉吟片刻,又與坐在最前面的魏征對視了一眼,才緩緩開口:“你說三藏法師正式離開鞏州城,鞏州城的官吏百姓才能看見天幕?”
“回陛下,确實如此。包括臣在內的所有人,都是看不見三藏法師身影後,才發現天空中驟然出現的巨大天幕。剛看見的那一瞬間,臣還在慌亂害怕間,推到了旁邊的正巧過來述職的縣令。”小吏說起這件事聲音依舊帶着顫抖,得虧他反應機靈拉住那位倒黴的縣令,不然現在他可沒法站在這。
李世民并沒有對這件事感到驚奇。其實唐三藏離開法門寺的那天一早,法門寺住持也拖關系讓人給他遞了消息,說唐三藏一出山門,法門寺衆僧就看見了天幕。
李世民還沒問完話,又有人通報并走了進來。
這次來得是駐守在大唐真正山河邊界河州衛的道士。
Advertisement
大唐正值盛世,大唐境內百姓安居樂業,只有普通的沒有害人之心的小精怪生活。
僧道為了磨砺自己需要找妖魔實戰,可大唐厲害的要早就被前頭的人除了,因此他們盯上了大唐外的妖魔,各寺各觀都吩咐上奏,請李世民允許他們駐守邊界。
李世民覺得僧道不敢在他眼皮子底下搞什麽動亂的事,便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既能讓僧道分散勢力,又能讓他們保護不會法術,可能會被妖魔鬼怪傷害普通官兵,真是一箭雙雕的美事,何樂而不為呢?
今天這事也體現出了僧道的能力。
從鞏州城到河州衛,正常人騎馬都需要花上兩三日時間,小吏一路換馬回長安卻被後來的道士趕上。
“陛下……”道士還沒說話便被李世民打斷。
“你也是來說三藏法師離開後就能看到天幕一事?”經過這麽多次通報,李世民已經大概猜到了道士想說的話。
讓李世民沒想到的是,道士給他帶來了一個新的消息:大唐以外的人,看不到天幕的存在。以及大唐人離開唐的土地同樣看不見天幕。
道士舉了從西域過來的商人看不見天幕,戍邊士兵送三藏法師出河州衛發現天幕消失這兩件例子。
這……
李世民和衆大臣都陷入沉思,不一會兒又互相對視,齊齊大笑了起來。
魏征剛剛還在勸解李世民,此刻卻第一個站出來,對着李世民深深一拜:“陛下,此乃大唐之幸啊!”
衆大臣雖心裏不滿,覺得魏征這老匹夫今天怎麽這麽會拍馬屁,但也不會在此刻去掃李世民的興致,而是站起齊聲喝到:“恭賀陛下,此乃大唐之幸。”
李世民激動地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爽朗地說:“同幸,同幸。”
李世民本就打算派人去西域打探消息,當時正愁什麽人能不引起他國質疑,陳玄奘就撞了上來。
有了菩薩的保證,李世民就順勢而為将這個任務交給了賜姓後的唐三藏。
但是李世民與唐三藏說這事的時候,話語過于隐晦,只說期盼禦弟回來時能敘述下一路上的風土人情。
李世民原本還在擔心唐三藏這個僧人過于青澀,最後什麽有用消息都探聽不到。現在有了天幕,天幕還只利于大唐,若是天幕以後能具體放出唐三藏一路上的事情,那李世名光在探子上的費用,就能節省好大一筆。
真是連上天都站在大唐一方啊!
李世民給來報信的兩人豐厚的賞賜,甚至讓尚食局為兩人備飯。能在宮裏吃飯,這已經抵得上在場五品以上大臣的待遇了。
今日常朝由于李世民與魏征針鋒相對,拖延到午時才結束,大臣們和兩人一起去吃飯時,還有上了年紀的大臣跪坐得腿麻站起身時晃了幾晃。
剛走出宣政殿,原本心裏長舒了一口氣的大臣們發現,天幕有異變。
不知該如何是好的大臣們聚在一塊,引得李世民也出來查看。
自己沒感覺到饑餓的李世民原本還想繼續朝會,但看着他們臉上的苦相以及在耳邊響起的腹中轟鳴聲,李世民只能放棄這個想法。
“罷了,你們先去用飯吧,再等下去怕是要餓暈在宣政殿了,朕可不是那種磋磨臣子的皇帝。”李世民話音剛落,臣子們便開始小步往外挪。
見他們的高興樣,李世民又冷不丁地說:“用完飯後,其他人可以自行離去,幾位丞相過來議事。”
嘴上說不折騰臣子的李世民甩甩袖子徑自離開,幾位丞相無奈地搖頭,看着李世民的背影消失才跟着大部隊離開宣政殿前。
“小孩,今日可有和尚路過?”五行山下,孫悟空看見眼熟的小孩走過,又一次問他。
孫悟空跟這小孩其實并不熟,他熟悉的是小孩的祖宗陳老頭。
五百年前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那一天起,就有無數人視他為神猴,來看他、拜他,祈禱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唯有陳老頭別具一格,不但不拜,還在他身邊挑野菜。偶爾假模假樣拜他,塞的祭品還是旁邊現摘的野桃子,甚至敢坐在他旁邊和他一起吃桃。
被壓得心态都平了的孫悟空難得有個人可以跟他說說話,為此孫悟空還和那人分吃了一個桃子,指孫悟空先咬了兩三口,然後裝嫌棄得抛給陳老頭。陳老頭也不嫌棄,高高興興地将被啃過的桃子吃了個幹淨,還把核帶走說要種在家門口。
凡人壽命短暫,孫悟空就看着陳老頭漸漸長大、年邁,然後再也沒來過。
只是在六七年前,須發皆白的陳老頭突然慌慌張張地拄着拐杖,半拖半抱地将還是個嬰兒的小孩送到了孫悟空面前。
看着唯一願意将他當普通人看待的陳老頭如此慌亂,嗓子幹地像在拉風箱一樣。孫悟空最後還是沒忍心,只叫陳老頭如百十年前一樣,去摘了個桃,然後啃了一口丢給老頭。
嬰兒年幼,只嘬了一口汁液便好全了,陳老頭本想把桃子還給孫悟空,孫悟空只叫他吃完拿回去繼續種樹。
待小孩長大後,實在走不動遠路的陳老頭就将巡山照看孫悟空的任務交給了小孩。
這小孩的性格可沒有陳老頭外向,腼腼腆腆的還抵不上膽大的女郎。
“我什麽也沒瞧見,更別提腦袋光光的和尚了。”小孩小心翼翼地蹭過來,對着孫悟空搖了搖頭。
五行山邊上雖然有小村莊,但是行商之人更願意多費時間繞道走遠處大道。加上孫悟空鎮守在五行山,妖魔不敢來侵犯,故此路過的僧人道士就更加少了。
哎,這觀音,嘴上說着要我保一和尚去西天取經。但他也不想想,這偏僻地方哪個正常人會過來,怕不是腦子有坑!
孫悟空在心裏不停的咒罵觀音菩薩,他覺得觀音就是在消遣他,看他好戲呢。
離五百年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孫悟空已經不止一次托小孩去幫他盯着,以免取經人走過他還沒發現。
孫悟空将在天幕裏的取經人面貌詳細的描述給小孩聽,這才揮手讓小孩趕緊回去。五行山雖然沒有妖魔,可沒開靈智的野獸還是有的,小孩這身板可扛不住野獸一爪。
重新趴回草堆上的孫悟空,喪氣地撓了撓頭頂髒的快看不見顏色的毛發,兩只金棕色的眼睛無神地看着遠遠挂在天空中的天幕。
你這天幕,光講人生平,怎麽也不講講他現在正在幹什麽,也好讓我心裏有個底。
孫悟空心裏的話剛落,就看見好久不變的天幕有了動靜。
天幕中取經人帶着兩個随從正在山林裏撥草尋路,山路崎岖不平,十分難走,深一腳淺一腳的取經人時不時要去攙扶旁邊的樹木以免掉坑裏去。
不錯不錯,已經在來這的路上,出發了就說明離他出來的時日不久了,這天幕還挺上道,就該這樣把取經的情況放出來。
孫悟空瞪大眼睛饒有興致地看着他被觀音強塞的未來師父。要是取經人爛泥扶不上牆,他可不會真任勞任怨地一路護送取經人。
大唐那邊也被天幕裏的情況驚得紛紛上街觀看。
整齊劃一擡頭的人群裏,時不時傳來驚呼嘆息聲,個個都看三藏法師看得入迷。連不久前對吳三郎一片噓聲的人都目不轉睛,手裏的工具掉了都顧不得撿起來。
天幕裏趕路的狀況驟然一變,之見幾十個不成人樣的妖怪從旁邊跳了出來,在三藏法師和随從還沒反應過來時,就将他們捆了起來。
一個鋸牙外露,頭上有若隐若現的“王”字,身穿錦袍,體型足足有兩個三藏法師那樣雄偉的壯漢從妖怪們後面走出來。
這壯漢将原本兇惡的一衆妖怪,襯托得像是逃難的乞丐一樣。
見到此情此景,大唐各地都響起驚呼,好多膽子小的女郎郎君,就這樣被吓得白眼一翻暈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