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穿成趙光義後我打開了葵花寶典》4
第50章 《穿成趙光義後我打開了葵花寶典》4
【趙意穿成帝王, 最大的好處,是在認識“他”的人面前可以暢通無阻。
但是也有個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目标太大, 去哪裏都容易被發現。
尤其是在養傷的府邸,剛走到後門, 就被人通報給府邸的主人, 兩人剛剛出門,就被人跟蹤了。
等兩人走到包青青之前去過的山下, 情況已經不同了。】
“還是沒經驗,屍體肯定已經沒了。”
宋朝, 一位真正的軍醫聽到這裏搖了搖頭。
宋朝的軍醫體系已經比較完善, 軍醫需要掌握的學科, 主要有大方脈兼風科、小方脈、針科( 包括灸科) 、眼科、産科、瘡腫科(包括折傷科) 、金瘡兼書禁、口齒兼咽喉科等。
而且宋朝重視馬政,軍醫不僅需要給将士看病,還需要給馬看病。
到軍隊中的軍醫,由朝廷太醫局派遣,除了正規太醫,太醫局的醫學生也被要求要輪流治療各營将士的疾病,并制定相應的功績考核标準。
這一群軍醫裏, 有年長的太醫局太醫,也有還沒從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彙聚在一起, 就天幕上的故事議論起來:“武将貪污兵饷, 或者克扣糧草經常有,但是都是武将內部的潛規則, 誰敢鬧大?”
“很多還是坑瀣一氣,根本不會允許上達天聽。”
“換做一般人, 這包青青和趙意早就得一起死了。”
言下之意,這兩人不是一般人。
倒不是因為是厲害的法醫,而是趙意穿到了帝王身上,誰敢背負弑君的罪名?
就算趙意戰敗,城中還有不少退回來的士兵和其他武将,誰敢保證其中沒有帝王的心腹?
Advertisement
作為接近權力中心、也接近武力中心的軍醫們,對此再了解不過了。
【因為兩天前老法醫不願意摻和此事,傷兵的屍體沒有多管,包青青只是帶走了從傷兵懷中掏出來的當票。
今天與趙意一起前來,趙意擔心被誤傷,出發前也有吩咐護衛暗中随行保護,所以當有人跟蹤,護衛立刻發現并告訴了趙意。
趙意讓護衛不要聲張,想看看對方到底要做什麽,最後跟蹤者自己不跟了,趙意知道對方應該是發現他們發現了。
趙意知道對方恐怕沒那麽快放棄,加快速度抵達山下時,傷兵的屍體看起來還在,但是包青青只簡單一看,就看出了端倪:“屍體被掉包了,這不是原本那個被毒死的士兵。”
她去檢查了一下新的屍體,沖着趙意搖搖頭:“死亡時間也對不上,這一具是剛剛被人毒死的,死亡時間不超過十二小時。也就是六個時辰。”
而原本的傷兵在包青青眼皮子底下被射殺,死亡時間應該在48小時左右。
兩人齊齊意識到問題:“原來的屍體被轉移了,而且又有人被殺人滅口!”】
“可恨!”很重視軍隊的劉徹聽得正入迷,聽到這裏,激動地一拍面前的案幾,“這官府定然與地方軍中的武将串通勾結,狼狽為奸!”
說完,他又看向張湯:“死亡時間原來一眼就能看出來嗎?你能嗎?”
張湯緊張的汗如雨下:“臣,臣做不到……”
他雖然掌刑罰,編律令,但用刑主張以“以皇帝意旨治獄準繩”,真要論斷案手段,并不是那樣的明察秋毫。
劉徹有些失望,但想想自己當初為什麽用人又理解的擺擺手。
酷吏是一把好用的刀,他選用張湯,不就是因為對方忠心于他?
不過若是能有後世那樣的厲害手段,劉徹當然更高興,他向來都喜歡大才。
善于揣測聖意的張湯一看帝王神色,就知道了對方的期待,不由默默也開始期待:這次的獎勵若是有法醫或者軍醫相關的書籍,他一一定好好學!
【丢失了原本的傷兵屍體,老軍醫也不知所蹤,包青青雖然有當票,但是一疊當票似乎都是生活物資,當得都是衣服鞋子等物品,看得出傷兵生前極為拮據,連母親做的千層底布鞋都當了。
趙意感覺到背後有大人物想瞞過此事,頓時和包青青兵分兩路。
她讓護衛保護包青青,去長生庫贖回傷兵生前當掉的衣物尋找線索,而自己回到養傷的官府,開始以帝王的身份,做另一件事——那就是開武舉,選人才。】
“這武舉,聽起來很不錯。”劉徹越發蠢蠢欲動。
民間多人才,這一點在漢初都很受帝王重視。
從漢高祖起義時的沛縣老鄉們,發跡前許多都出身不高、多是殺豬屠狗之輩,到帝王身邊的心腹大臣和武将有來自市井也有來自商戶,并沒有東漢到魏晉隋唐時期世家把握朝政的情形。
劉徹的朝堂同樣如此,桑弘羊是商人出身,主父偃出身貧寒,衛青和衛子夫出身同樣不高。
劉徹渴望大才,更渴望厲害的武将,再來一個衛青他完全不嫌棄!
“就是不知道是如何選拔。”衛青同樣很感興趣。
他的心思忍不住飄回家中,想起還年幼的霍去病。
不知道開了武舉,去病能不能去參加?等去病大一點去參加,能不能一次中舉?
.
同樣對武舉感興趣的,自然還有武德昌盛的大秦。
嬴政輕輕拍了拍自己腰間的劍柄,回憶起六國時打過交道的武将們。
雖然他現在最懷念的,是大秦的武安君白起,但也知道,讓白起重回大秦不現實。
王翦已老,年輕小将卻還不夠,大秦還面臨着二世而亡的危機,正是需要厲害武将的時候。
“認真聽聽,大秦或可學。”嬴政說罷,就有大臣緊張地提起荊軻之事。
若是又有刺客借着武舉來行刺,這豈不是大開方便之門?
要知道許多六國貴族本就有養游俠養劍客的風氣!
嬴政卻對此非常淡定:“六國貴族能給他們的,朕能給他們更多。”
不是每個劍客都是荊軻,世人所求,無非功名利祿,而他,向來能信人。
到時候人才落到他手上,還是誰的人就不一定了。
嬴政眼神瞥向默不作聲的尉缭,嘴角微微一勾。
尉缭:“…………”
懂了,看上就跑不掉,跟他一樣。
【說回武舉,武舉和殿試是武皇的創舉,後世多有學習。
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将出身,并且一直渴望收複幽雲十六州,因此在世時就開設了武舉,來提拔優秀的武官。
宋朝的武舉,結合了武舉和殿試,有了武舉殿試,聽起來是不是更厲害更不錯了?
但是沒有。
宋太祖時期要求全國各地選拔武學人才來參加武舉,結果最後送上的三百人只有一人符合要求,讓趙匡胤大怒。
這并非是趙匡胤苛刻,而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推舉”不如科舉公正,“推舉”權力掌握在地方官吏和大員手上,類似九品中正制,地方會故意把持人才。
哪怕趙匡胤創造一個寒門武學人才上升的途徑,地方上故意不配合也是徒勞。】
天幕如此詳細的一番解釋,頓時讓民間許多自認是武學奇才的男子義憤填膺。
“原來陛下也不是那麽不重視我們,是地方上的狗官故意不讓我們參加武舉!”
“我說太祖皇帝也是武将,怎麽可能不重視武将,原來只是地方官黑心!”
本就容易沖動的游俠們憤怒地提着弓箭:“看我殺了那狗官!”
地方上的官吏、豪族,齊齊躲在家中不敢出門。
沒辦法,誰家沒有幾個不愛讀書的纨绔,走科舉注定考不上,那麽走走武舉,混個一官半職也算是未來不用操心。
所以推舉武才時,都從自家推,主打一個肥水不流外人田。
誰曾想,陛下大怒,寧願要求不達标就不要也不肯遷就,還被天幕這麽一曝光,再出門都可能挨打。
【宋仁宗時期開辦武學,重興武舉。
但是這時候的武舉考試發生了非常重要的變化,從武周時期的騎射等重武,變成了更重策略兵書。
這裏講個冷笑話,大宋唯一的兵神岳飛,都沒有考上武舉。
原因在于,大宋的武舉要考《平戎萬能全陣圖》和《武經總要》。
《平戎萬能全陣圖》大家可能沒聽說過,但是說起趙光義的“遙控軍陣”就知道了吧,這就是趙光義的傑作。
衆所周知,趙光義自從高粱河戰敗後,并沒有認清自己的實力,反而人菜瘾大,開始另一種作戰方式,那就是留下排兵布陣的陣圖,讓當地将領根據陣圖來排兵布陣應敵。
《平戎萬能全陣圖》就是趙光義留下的軍陣圖,是他為了收複淪落敵手的燕雲十六州,搜集了大量遼人騎兵軍團的情報後,将自古流傳的八陣圖融合了宋代神臂弩等戰争利器,由弩兵、盾牌兵、長槊兵、重步兵、騎兵和機動步兵等多樣兵種排成大陣,研究出來的軍陣圖。
《武經總要》則是宋仁宗趙祯時期由曾公亮和丁度主編的兵書。
二人将古陣圖和宋朝八陣以圖解的方式彙總,并把《孫子》、《吳子》、《六韬》、《司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問對》七部自古傳承的傳奇兵書進行彙總,結合宋代先進的科技文明編纂《武經七書》(1)。】
尉缭:???
《尉缭子》?這不是他寫得兵書嗎?竟然還傳到後世,竟然還成為後世編書之後考武舉的考題?
“《孫子》《吳子》《六韬》《司馬法》,秦以前就有了。《尉缭子》大秦也有,熟讀這些兵書就可以當名将?”嬴政哪怕不懂兵法,但也見過不少名将,沒見誰一天到晚看兵書就能打勝仗的,倒是知道一位紙上談兵的趙括。
尉缭瘋狂搖頭:“陛下千萬別信,《六韬》相傳是姜太公所著(2),姜太公是名将嗎?《司馬法》有人說是姜太公所著,也有人說是商周時期的大司馬所著,著書者都不明。不知道是誰假托姜太公寫書。但是臣雖然寫兵書,臣打仗也不如武安君和王将軍!”
前面兵書是誰寫得嬴政不在意,只要有用都可以學一學。
聽到最後一句話,嬴政死心了。
別的不說,尉缭的确不是名将,別說打仗不如王翦老将軍,怕是連蒙恬都不如,尉缭厲害的是謀略是口才,還真不是上陣打仗。
嬴政有些疑惑了:又是軍陣圖又是軍事理論,宋朝以這些書籍考核武舉考生,總不至于全招一些“策略家”和“趙括”,那誰去帶兵打仗?
.
“藥師後世留名,文章還被用作武舉,不錯。”李世民頗為高興,李靖可是他的大臣。
“《李靖問對》???”李靖本人卻一臉茫然,“臣沒寫過這本書。”
他寫得兵書和文章不是叫《六軍鏡》、《陰符機》、《玉帳經》、《霸國箴》、《韬钤秘書》、《衛國公手記》、《兵钤新書》和《弓訣》嗎?
這書名就不是他的習慣。
還問對,和誰問對?
.
宋仁宗時期,文人阮逸非常心虛。
因為《李靖問對》,是他假托“李靖”之名寫得兵書,以李靖和李世民的一問一答形式所寫而得名,也叫《唐李問對》。
但他也并非全然杜撰,是參考了史書和李靖本人的兵書,《李靖行述》、《韬钤秘錄》和《衛國公手記》等書所寫,自認為還是比較靠譜的(3)。
聽到天幕提到朝廷把他的《李靖問對》都選入編輯武舉考試書籍《武經總要》,阮逸先是暗暗地驕傲得意一番,借着細細一研究那些書籍,有些傻眼。
《六韬》、《司馬法》(4)都相傳是姜太公所著,姜太公那麽忙哪來時間寫這麽多兵書?還有《三略》相傳是黃石公所著,但是據說也是漢人假托黃石公之名,他怎麽感覺比自己的兵書還不靠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