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廿一碗面
第廿一碗面
午飯是在崔奶奶家吃的。
姜月微端過去晚飯時, 崔奶奶正坐在院子裏的石桌前,聽姜奶奶說話,表情不喜不悲。
見姜月微來了, 姜奶奶收住了話,問她:“你齊姨呢?”
姜月微覺得有點好笑, 老太太明顯是想背着她說些什麽,怕她聽到,這話題轉得也太生硬了。
她也沒戳破,見今天中午也不怎麽熱, 況且這邊還有葡萄架, 遮陰蔽日, 涼快又惬意,姜月微就提議:“她回家了。我們在這兒吃吧。”
崔奶奶也沒拒絕, 輕拍了一下她手臂, 說:“丫頭,辛苦你了。”
她臉上倒是沒有剛才被看到家醜時的尴尬, 也沒憂愁,似乎仍是不悲不喜地。
不知道是不是習慣了。
前兩天崔奶奶崴了腳, 有點嚴重不能走路, 姜老太太就提出給她做一日三餐送過來。
崔奶奶好強, 非說不用,兩人拉扯間, 姜老太太提出要借她的電三輪給姜月微用。崔奶奶本來想說就讓姜月微拿去用, 結果姜老太太和崔奶奶又聊了幾句,崔奶奶沉默後就答應了。
當時, 姜月微就好奇她奶奶到底說了什麽,姜老太太說就提了一下她兒子的情況。
崔奶奶和老伴都是A大的教授, 老兩口為事業和學校貢獻了一輩子,三個兒女卻沒教好。前兩年她老伴去世,三個孩子互相推卸養母親的責任。
崔奶奶要強了一輩子,看見他們這樣心涼了大半。她也不是非要和孩子們住在一起,就想着忙起來應該能把老伴的死忘掉。
最後她自己搬來這個舊家住,把房子給了三個孩子。自從她搬過來,姜老太太就沒見她孩子們怎麽來過,倒是她老伴的學生總來。
其中一個罪有出息的年輕小夥子總是來坐坐,但可能最近太忙,已經大半個月沒來了。
姜老太太是這麽勸的:“年輕的時候你還沒經歷過嗎,餓死可不是好受的。你要是餓死在家裏,你那兒女們簡直就拍手叫好了,還省得送醫院商量拔管呢。到時候你下去去見老鄭,他都認不出你了。”
姜月微:“……”
她不能說奶奶封建迷信,畢竟她是怎麽到這來的這件事确實有夠匪夷所思的,可她奶奶也是真狠啊,打蛇打七寸,她奶奶專戳崔奶奶肺管子。
崔奶奶當初搬到這裏來的時候,嘴上說着不給兒女添麻煩,可心裏怎麽能沒賭氣的成分呢。
姜月微覺得當初兩軍陣前就應該讓姜奶奶去叫板,肯定能給皇帝那老登氣得腦淤血墜樓。
今天這事,姜月微雖然不知道是出了什麽事,但看樣子又是因為崔奶奶的孩子們。
她也不多問,清官難斷家務事,這裏有她奶奶就夠了。
見崔奶奶沒什麽胃口,姜月微夾了一筷子切得細細的鹹菜絲放在她的粥上,又掰了半個玫瑰饅頭給崔奶奶:“前兩天您不是一直想吃我奶奶腌的鹹菜,老太太還舍不得給您。今天我趁她不在趕緊偷出一塊給您嘗嘗。”
她說完還對姜奶奶吐了吐舌頭。
當面陽謀,姜老太太知道孫女這是哄她崔奶奶開心,配合地笑罵了她幾句:“我哪是舍不得給她吃,是你不舍得給你崔奶奶吃點好的吧。”
平時自己還不覺得,現在多了兩個人一起吃飯,崔奶奶還有些羨慕姜老太太。她的孫輩就沒和她親過。
她低頭掩飾住眼眶的微紅,卻一下子就聞到了紅豆粥的香氣。
一小簇切得細細的醬色鹹菜絲綴在上面,看着就有食欲。
因為這一碗清粥小菜,讓她忘掉了剛才的苦悶,不由自主地拿起筷子吃了起來。
她雖做飯不好,可她會品鑒吶!
這兩天她吃慣了姜老太太的的飯菜,覺得這老姐姐做飯真的厲害。家常食材到她手裏都能香味十足。
可現在再嘗到姜月微做的,她才覺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姜月微這一桌飯菜端上來,疏朗簡單,看上去只是家常菜,可就連一個鹹菜都能做得這麽好吃,搭配得當,讓她食欲大增,又期待起了別的菜。
吃到最後,姜月微從來沒聽崔奶奶那麽誇過一個人。
別說她了,就連姜老太太都沒聽過。
崔奶奶平時挺內斂含蓄的一個人,今天是被兒子刺激了還是怎麽,誇獎的話跟不要錢似的。
姜月微欣然受用,美滋滋地坐車去了大柳樹巷。
就連下午炸辣椒油、做鹵味時都笑意盈盈的。
今天天有些陰,大柳樹巷依舊沒幾家開門的商戶。
其實這還是說得保守了,整個大柳樹巷其實也就王府牛雜面這一家正經開着。
就連老王的文玩鋪子都沒開,好像是這兩天為了給孩子上高中的事在奔波。
上次,王欣欣和同學一起來的,她見有個男生對王欣欣的眼神有點特別,而王欣欣卻只是發愁她媽又要給她找好幾個補習班,和她一個勁兒地抱怨,又被牛雜面迷住,整個一個沒開竅。
她也就不多說什麽,就問她什麽時候來練字,弄得本來攤在一邊的王欣欣顧不上撐得走不動,扶牆起來也要快跑。
靈動的小表情和在她爸媽前的乖巧一點都不一樣。
姜月微打開燃氣熱鍋,想起王欣欣問她要不要暑期工時的期盼眼神就想笑,明擺着就是想來蹭吃蹭喝、逃避補習班的。
她搖了搖頭,拿過準備的香料食材,往鍋裏倒入熱油。
上周她特意換了煤氣罐,這樣還能做一些快手菜。
燃氣竈的火好控制一些,這樣辣椒油也不會炸過火。
和別人炸辣椒油不同,姜月微喜歡先炸個香料底油出來。
鍋中素油微熱時下入洋蔥芹菜香菜等香料,等将它們炸得焦黃酥幹,香味全都沁入油中,再把料渣撈出。
辣椒面要用粗細兩種的,還需要一些幹辣椒,種類也用了幾種,有增香不辣的秦椒,有提辣增鮮的二荊條,還有一些其他的輔佐。
辣椒一下,店裏滿室增香。
香辣誘人的辣椒油香味從排風扇傳得附近都是。
這個配方還是姜月微在大乾朝時無事鑽研出來的。
她從王府出來,什麽都沒帶走,只悄悄帶了一小包辣椒種子。
和師父在蜀地住了兩年,她也種了些辣椒。聽師父說了辣椒油的做法,她才無事研究了一下。
當時辣椒的種類沒有現在這麽多,她最初也只做了辣椒醬,但在當時也算是新鮮東西。
尤其是用在她們的面攤上,一碗白湯細面加一勺辣椒醬,那當時面攤的生意都火爆得狠。
後來她又做了辣椒油,放在拌面裏,也大受歡迎。
還有老鄉說,吃她家面能治病,治好了她身上的疹子之類的,傳得神乎其神,一時風頭大勝。
姜月微也是來到了這邊,才知道師父說的蜀地濕寒,辣椒祛濕是什麽意思。
收起回憶,姜月微正把牛腱子肉焯水。
這些日子她發現,大家不僅喜歡吃面,還有很多人喜歡單買一些牛雜拿回去。
有的是為了下酒,有的是想吃米飯或是饅頭,還是惦記着她這口鹵牛雜。
許多人經常在飯後遺憾,她家怎麽沒賣其他鹵味的,只有雞蛋豆結,他們想就着打鹵面吃一口都沒有。
姜月微想了想,還是覺得加一些鹵味比較劃算。
鹵味不像新出一道面,不是現做現吃。頭天晚上鹵好浸泡,第二天直接切切就能賣。
增收不費事,她當然樂意。
姜月微準備先做一點醬牛肉,鹵一些五花三層和豬前腿、雞腿鴨翅,素菜就鹵一些雞蛋豆皮和蓮藕。
剛開始種類她不準備做很多,其實還是為了佐面吃。
五花三層肉嫩香腴,前腿肉肥瘦相間,做鹵肉比後腿肉自然醇厚腴潤,香味十足。就算不是配面來吃,大家買回家做鹵肉飯都省事好吃。
姜月微正要起鍋鹵汁,網格員毛毛姐探頭進來了:“老遠就聞到了你這裏的香味,我現在既怕過來,又盼着過來。”
她走進來就覺得涼快得很,不像前兩天,一走進來就是撲面而來的熱浪:“裝空調了,真好啊,真涼快。我剛才敲了敲門,你忙着沒聽見,沒什麽事,我就是來通知你今晚六點去社區開會。還是盡量到,主任要動員一下商家,通知了所有商戶,大家今天都來。”
她見姜月微要放下手裏的活兒從竈臺那邊走過來,就連忙說了來意,讓姜月微接着忙。
姜月微見這次還挺鄭重,問道:“毛毛姐,這次大家都到,是要宣布什麽事嗎?”
毛毛姐找地方坐下,擦着汗道:“還不是為了盤活這片景區。”
她往門外看了一眼,對姜月微說:“我和你說你可先別說,市裏給區裏施壓,讓這邊商戶強制開業,說三個月不開業的就考慮收回房子了。”
這片房子其實都是歷史遺留問題,算是國家的,只是個人有使用權。不能買賣,其餘跟個人房産差不多。
毛毛姐這一科普,姜月微才知道,原來她和她奶奶真的一窮二白,連這處房子都不是她家的。
姜月微還沒說什麽,毛毛姐就開始發牢騷:“哎,上面也是希望這邊好起來,可已經這樣半死不活這麽多年了,再怎麽想辦法我看也懸,到哪找客流去啊!我說句難聽的大實話,大柳樹巷也就你這裏才能見兩個人,可那些學生本來就是來這裏研究的,也不算顧客啊!”
姜月微哭笑不得地送走了毛毛姐,快到六點時就關門去了社區開會。
開會的地方離大柳樹巷不遠,是從胡同的另一個口出去的。
這個口挨着一片民宅,時常有老太太們搬着馬紮板凳坐在胡同口的大槐樹下乘涼聊天。
胡同和對面隔着一條小小的馬路,其實也只能走行人和騎車,于是老頭們就大着膽子在路邊大柳樹下支起了攤子下象棋。
其實這裏離面館更近些,不過在姜月微的印象裏,這些老太太大嬸兒整天沒事幹,拿着退休金就在這裏嚼舌根,狗從這裏路過都要被說得身敗名裂。
她只有一太難從這裏走了一次,就聽見一個大娘說她穿得什麽,又說什麽正經年輕人誰不上班,在這裏晃悠。
也不知道這些大娘嬸子們怎麽知道她就是王府牛雜面的新店主,她和她奶奶之前吵架的事被她們反複咀嚼。
一會兒說她不孝順,一會兒又說她是不是有精神疾病,聽說吵架之後關在店裏幾天不出門;甚至還有說她是不是失戀被甩了……
姜月微哭笑不得,從那以後再也不敢從這邊過了。
今天是實在趕不上點兒了才從這裏走,想着要說讓她們去說,她沒工夫跟她們計較。
可姜月微沒想到,她剛走過去,就忽然有個老太太叫住她:“丫頭,你做什麽呢,這麽香,我們在這兒都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