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中元節
半月後,中元節。
這天李晃起了個大早,因為要祭拜先祖,以及她父親,安平王。
宮裏會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雖然李晃是王爺,但是身為女兒,李晃并沒有資格祭拜太廟,所以李晃并沒有進宮。一大早,她便與王妃坐着馬車,去了安平王陵。
王陵很宏偉,像是在昭告着世人,安平王曾經的豐功偉績。
王妃在一旁落着淚。李晃跪在安平王的陵前,看着眼前寂寥的石碑,心裏卻沒有傷悲。她只是深深地感到遺憾,這輩子她都不會知道,如果她生命裏有父親會是什麽模樣。
祭祀完畢,李晃便扶着王妃坐着馬車回了府。
李晃回來後就一直在正院裏陪王妃說話,沒有回德音院去。
等用過晚膳,全順來正院找她。李晃看他在門口探頭探腦的樣子,跟她母親說了聲,就走出正堂來。
全順見她出來,忙湊上來,輕輕說道:“主子,今兒渭河河市放河燈呢,咱去不去?”
李晃伸腿踢了他一下,“不年年都放嗎?有什麽稀奇?”
全順一臉期待地看着她,“主子您好久沒出府了,就當出去透透氣吧。”
李晃看着他一臉希翼的樣子,笑罵道:“怕是你想出去透透氣吧。你想去就去呗,我又沒拴着你。”
全順笑嘻嘻地說道:“就我自己去多沒勁啊。主子,您就去吧?”
李晃見他嘴都要裂到耳後根去了,想了下自己也沒事,就點頭同意了。
全順一臉喜色地去備馬車了。
李晃又進去跟王妃作了交代,就回了德音院,換了身衣服。
等李晃到了府門,全順早就備好了馬車,正立在車轅下等她。
等李晃坐穩,全順駕着馬車就出發了。
西市渭河岸邊,華燈初上,擠擠攘攘的人群擠滿了河市。李晃跳下馬車,在原地等着全順。河岸邊有專門停靠馬車的地方,只要給幾個銀錢。
過了一會兒,全順回來了,主仆二人便往河岸走去。
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不知已延續了多少年。寓意着對逝去的先人的悼念,以及對生者的祝福。此時天還沒黑透,天際挂着一輪滿月。河岸的柳樹上挂滿了各色燈籠,照得河市猶如白晝。岸邊街道上擠滿了商販,擺着攤子賣燈籠蠟燭煙花,甚至還有面具等玩物。
李晃邊走邊瞧,街上迎面走來一群帶着各色魑魅魍魉面具的小孩,每人手裏都提着一盞蓮花燈,嘴裏唱着“七月半,打火鐮兒,火鐮花兒,賣甜瓜、甜瓜苦,賣豆腐...”走街串市,手裏的蓮花燈籠搖搖晃晃的,偶爾撞到人,看着被撞之人被他的面具吓一跳,大笑一陣,又歡歡喜喜地跑開了。
李晃看着跑遠的小孩們,想到自己小時候也這般淘氣,笑了一聲。
蘇祁和宋瀝泉兩人這會也到了河市。宋瀝泉過兩天便要回北疆了,蘇祁便約他來河市逛逛,湊湊熱鬧。
“就是說,你那親事算黃了?”蘇祁邊走邊問道。蘇祁穿了件水藍暗紋襕衫,玉樹臨風的樣子,頻頻惹得路旁的姑娘看着他,紅了臉。
宋瀝泉身着一身玄青色右衽長衫,負手走在蘇祁左側。
“嗯。”
宋瀝泉前兩日才知道,原來是吏部尚書徐昌允家有個帶疾的庶女,宋家人不知從哪裏聽到的消息,說尚書家欲為庶女選婿。雖然很想攀上徐尚書家這棵大樹,但是家裏的子弟已經定親或成親了,垂足嘆氣間,宋瀝泉就被人記起來了。
于是他祖父趕忙修書一封,字裏行間言辭懇切深情,十萬火急地送到了邊疆。
宋瀝泉自然并非因為姑娘有疾就不願意,他只是不想自己的親事還要被人利用。
宋瀝泉嘲笑一聲,說道:“他們巴巴地把我叫回來,卻也不想想,尚書家的門檻是那麽好進的嗎?”
兩人邊走邊聊。
街邊一個河燈攤前圍着很多人,宋瀝泉随意掃了一眼,感覺其中一個背影很是眼熟。等看到她背後的探頭探腦的小厮,宋瀝泉就認出那是李晃了。李晃身着一身月白長衫,還是作着男子打扮,玉冠束發,背對着他們,看不清正臉。
李晃并沒有看到他們,她正頗有興致地看攤主現做河燈。
“寧樂王。”
李晃聽到有人叫她,便轉過頭來,看清前面兩人後,她對着來人笑了笑,“真巧。”
蘇祁宋瀝泉兩人對她拱拱手,行禮道:“見過寧樂王。”
李晃張大眼睛,連忙伸手做出噓聲的動作,“我就是出來玩的,不興那些,別把旁人吓到了。”李晃說完,心虛似的朝周圍看了看。見沒人注意到她們,這才放下心來。
宋瀝泉看着這樣的李晃,不知為何,有些想笑。他握緊拳頭,掩飾似的放在唇邊,咳了一聲。
李晃卻不再管他們,擺擺手轉過身,繼續看攤主制作河燈。全順在一旁沖他們倆笑了笑,也不再管他們,轉身看河燈去了。
蘇祁看着他們主仆二人相似的動作,尴尬地笑了笑,也不走開,跟宋瀝泉一塊站在李晃身後,伸着脖子往裏面看去。
攤主已經制作好了河燈的雛形,正在往紙壁上畫着花樣。
一刻鐘後,河燈便制作完成了。攤主将河燈提起來,給圍觀的人群展示。河燈骨架是用木條制作的,壁畫十分精美。
李晃很捧場地率先鼓掌喝采,人群也跟着開始鼓起掌來。攤主臉色紅彤彤的,不知道是被燈籠映的,還是因為贏得了喝采。
宋瀝泉看着前方一臉笑意,正在鼓掌歡呼的李晃,半張側顏在燈火下晶瑩剔透,像在散發着光。看着李晃,他的心情也無端好了起來。
幾人擠出人群,李晃已經逛了半晌,有些餓了。看着街邊的面攤,她開口說道:“我要去吃點東西,兩位要一起嗎?”
她只是客氣地問問,沒想要蘇宋兩人齊齊點頭。
李晃呆滞了一下,然後就率先往小攤走,“那就走吧。”
幾人找了張桌子,大刀闊斧地坐下了。面攤極整潔,桌凳都擦得很幹淨。
李晃叫過攤主,攤主是一名花甲老者。李晃豪氣地對蘇宋二人說道:“兩位只管點吧,今兒這頓,我請了!”
蘇祁笑了笑,說道:“那真是謝謝您了。”蘇祁沒有說王爺,李晃點點頭。
李晃轉頭問攤主:“您這有什麽吃食?”
攤主頭發已花白,但精神矍铄,一身粗布短衫,十分幹淨整齊。
“客官,我這有漿水面、鍋蓋面,陽春面。”攤主笑呵呵地介紹到。
李晃要了一碗鍋蓋面,蘇祁宋瀝泉也要了一碗,全順也跟着要了鍋蓋面。
李晃看着蘇宋二人,說道:“鍋蓋面是西市一絕,兩位可嘗過?”
兩人齊齊搖頭。
李晃笑着說道:“這老人家想必賣了幾十年面了,味道肯定極正宗。”
正在跳面的老攤主聽聞這話,接口笑道:“這位客官可算說對了,小老在西市賣了三十幾年面了,這鍋蓋面啊,味道保管正宗好吃!”
李晃笑了笑,說道:“那可要好好嘗嘗了。”
面還未上桌,香味兒就飄過來了。李晃吸了吸鼻子,贊道:“聞着就知道好吃了。”
李晃見老攤主一人要端四碗面,轉頭對全順使了個眼色。全順就站起身來,跑過去笑着對攤主說道:“我給主子端過去就行。”說着将面端了過來。
面果然耐嚼有勁,味道獨具。李晃邊吃還邊跟老者略聊了聊,對老攤主手藝誇贊不已。老攤主樂呵呵說道:“好吃,客官下次又來啊。”
李晃會在這種街邊小食攤上吃東西讓蘇祁挺驚訝的,看她還頗為熟稔。宋瀝泉看着一臉笑意的李晃,這樣的她完全讓人想不到,她是尊貴的王爺。
幾人吃完,全順付了錢,便又開始逛。
正在這時,李晃聽到人群嘈雜聲裏,似乎有哭聲。
宋瀝泉自小習武,聽力也非同一般,見李晃四下尋找的樣子,就試探着問道:“王爺是不是也聽到有哭聲?”
李晃轉頭看了看他,點頭說道:“我還以為是我錯聽了呢,你也聽到了。”
又走了一段,果然見到路邊有一個帶着面具的孩子,正對着人群放聲大哭。手裏還提着蓮花燈,燈芯早已熄滅。
李晃走上前去,蹲下身,伸手揭開小孩的面具,一張滿臉鼻涕眼淚的稚臉就露了出來,是個白淨的三四歲的男娃。頭上戴着一頂瓜皮小帽,身上穿着一件青色夾棉比甲。
身材滾圓,兩只大眼睛滴溜溜地看着李晃。
李晃掏出手帕,嫌棄地給小孩擦了擦臉,“男子漢流血不流淚,你這小奶娃這麽哭鼻子,你的玩伴要笑話你了。”
小孩哭了半晌都沒人理他,這會終于有個人理他了,突然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圈住李晃的脖子,奶聲奶氣地打着哭嗝說道:“我找不到哥哥了...”說完又開始哭起來,手卻不肯放。
李晃聽着小男娃似乎要劃破蒼穹的哭聲,登時一陣頭大,見他不肯撒手,只好将他抱起來,吓唬他說道:“你再哭,我就不帶你找哥哥了。”李晃雙手抱着他,小家夥還挺沉,肉乎乎的。
這話果然起了效果,男娃逐漸收了哭聲。
李晃抱着男孩,轉身對蘇宋二人說道:“我要送這個小孩回去,二位請便吧。”說完也不等兩人反應,抱着孩子擡腳就走了。
宋瀝泉站在原地,李晃哄小孩的聲音傳來,“跟哥哥說,你家住在哪裏?...”聲音漸漸淹沒在嘈雜的人聲裏,李晃的身影也慢慢消失不見。
宋瀝泉卻一直呆站在原地,他感覺自己心突然跳得很快。周圍的人聲都消失不見,只餘自己砰砰的心跳聲。
作者有話要說: 喝采的采并非錯別字哈,古代喝采就是這個采的,現代才改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