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武術與軍事3
第86章 武術與軍事3
【《宋史·李全傳》記載:反金起義軍女首領楊妙真的楊家梨花槍法精妙非常,楊妙真曾自诩:“二十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槍法之傳,始于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後世鮮有得其奧者。”】
【何良臣《陣紀》:“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各有其妙……而天下無敵者,惟楊家梨花槍法也。”】
【無論是戚繼光口中的“楊氏梨花槍”,還是“楊家梨花槍”,都是指楊妙真的梨花槍。很多地方誤傳說是“楊家槍”是楊業或者其他楊氏男子發明,其實從稱呼就能看出。
在史料中只有對女子才會稱呼“某某氏”。當然女子也可能稱呼全名,比如宋史記錄的楊妙真,還是被記在她丈夫李全的傳記裏,并不是單獨立傳,男子也不會被記為“某某氏”。】
“金人無道,奪我漢人江山,我們誓要奪回漢土,重回大宋!”
山東萊州,身穿紅色棉襖的“紅襖軍”正在攻打萊州,氣勢雄渾,為首一名身騎高頭大馬、手拿銀色長槍的女子骁勇善戰,沖在了最前面。
楊妙真一□□出,快狠準地刺入敵人铠甲的縫隙,直接穿透了對方的胸口,再次拔出梨花槍時,敵人來不及任何反抗,從馬背上摔了下去。
她的梨花槍未停,再次揮舞,策馬朝着城門沖了過去:
“奪回漢土,重回大宋!”
紅襖軍看到打先鋒的楊妙真殺死對方的頭将,受到巨大鼓舞,士氣高漲,呼喊着“奪回漢土,重回大宋!”,跟着朝金人的隊伍沖了過去。
金人開始慌亂起來,想要回城關城門,卻已經來不及了。
“殺——”
楊妙真快馬奔來,追上來就是一槍一個。
她一身紅色棉襖,在馬背上騰挪旋轉,絲毫不受駿馬劇烈奔騰的影響,銀色梨花槍揮舞的熒光閃爍,如同索命的刀鋒,收割了敵人一片又一片的生命。
血色染紅了銀色長槍,也染紅了這片土地。
萊州攻打下來後,楊妙真依然沒有停歇,沒多久金人就派兵來鎮壓起義軍。
楊妙真依然沖殺在最前面,每一次都是一馬當先:“殺——”
她疾如閃電,策馬向前,殺到梨花槍的紅纓徹底被血液濕透,血液順着梨花槍的槍杆蔓延到她的手上,把她的衣服全染紅了。
敵人的血液濺了她滿身滿臉,最後楊妙真的臉上也全是血液。
金人太多了!
“兄長,你先撤!”楊妙真好不容易與哥哥彙合後,要求楊安兒的親信護送楊安兒撤離。“我掩護你!”
楊安兒還不舍得剛打下來的萊州城,卻已經來不及了。
金人不但兵馬更多,連武器也比他們更強,還有從宋人那邊傳來後研發改造的火器。
“走!”最終,楊安兒帶着親信轉身逃走。
楊妙真掩護哥哥離開,自己帶着部隊在後面拖延時間。
好在,她順利打通了出口,讓楊安兒順利逃到海上。
但是,當楊妙真自己也帶着重傷撤離時,卻得到了更大的噩耗——楊安兒逃過了金兵的追殺,沒能逃得過人性,船夫曲成為了求重賞,擊殺了楊安兒,把他推入海中,活活溺死!
楊妙真不顧傷勢追去海邊,連夜打撈屍體,等到楊安兒的屍體打撈上來時,已經被海水浸泡的浮腫了。如果不是衣物完好,差點看不出來對方的樣貌……
處置好楊安兒的葬禮後,紅襖軍的元老們商量一番:“我們決定,由楊妙真來繼續率領紅襖軍。”
“區區一個女人……”楊安兒的侄子卻非常不滿,憤怒之下口不擇言,“哦,你們這麽多人支持楊妙真,莫不是都與她有染……”
話剛說到一半,咽喉處猛地一涼,後半句話說不下去了。
楊友艱難低頭,看到自己被楊妙真的梨花槍抵住咽喉,快到他根本沒看得清她出槍的影子。
楊妙真冷冷道:“你最好管住你的嘴。”
楊友吓得吞了吞口水,換了口風,卻依然是不屑:“女人再能打又有什麽用,還不是要嫁人生孩子!”
“別以為我不會殺你。”楊妙真冷笑一聲,看着已經迫不及待自封為“九大王”的侄子,反諷道,“是啊,我好歹能打,你都不能打,憑什麽服衆?”
楊友并非完全不會打,也是起義軍的一員,有膽量自稱“九大王”自然是有一定本事的。
但是人心所向,到底是不站在他這一邊。
楊友看着紅襖軍的元老都站楊妙真,上前一步,舉起手高聲吶喊:“願意跟随我的站在我這邊!”
只有三三兩兩原本就屬于他親信的人。
“咚!”楊妙真同樣走上前,梨花槍狠狠砸在地上,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她高舉銀色長槍,朗聲道:“願意跟随我的站我這邊。”
紅襖軍的大部隊都跟了過來,靜靜地站在楊妙真的面前,表達着對她的信任。
楊友看着對比懸殊的部隊,氣急敗壞:“你們竟然寧願相信一個女人也不相信我?”
“我們相信強者。”元老沉聲道,“你也別仗着你大伯的威風,有本事打一架,打贏了我們就跟你。”
楊友皺眉看向楊妙真,對方對他明顯不以為然,很淡定地答應了下來:“可以,我随時奉陪。”
楊友卻不願意。
他大伯都不是楊妙真的對手,楊安兒兩兄妹都紅襖軍主心骨,哥哥負責出謀劃策,妹妹負責在前面沖鋒,他雖然同樣負責厮殺,與沖在最前面承受最大壓力的楊妙真到底實力是不如的。
楊友雖然不甘心,也不想讓人看笑話,最終一咬牙:“走!”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此後,楊友帶着自己的部分人馬,與楊妙真分道揚镳。
【楊妙真是紅襖軍的首領楊安兒之妹,楊安兒戰死後紅襖軍分為兩支,部分由楊安兒的侄子帶領,大部分由楊妙真率領。楊妙真率領隊伍與另一支起義軍李全的部隊彙合,并且嫁給李全,兩支起義軍合作後成為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起義軍。】
楊妙真眼神微閃。
原來,歷史上的她是通過聯姻來壯大紅襖軍的勢力,那結果有用嗎?
有了天幕的提醒後,她還要不要繼續嫁給那個李全?
【在政治上,楊妙真也比她在後世被評為“反複無常”、人品口碑不怎麽樣的李全要聰明的多。
李全身為在金國出身的漢人,先抗金再抗宋,野心膨脹之後早就遺忘了當年農民起義的初心,野心勃勃不斷擴張勢力,最後兵敗而死,在宋史中被列為“叛臣”。】
不止是李全,勢力強大後就膨脹的嚣張無比、開始自取滅亡幾乎是每個農民起義軍首領的通病。
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幾乎都是如此。
一旦開始稱王,就從受欺壓的底層百姓變成了欺壓底層百姓的壓迫階級,屠龍勇士終成惡龍,最後被趁虛而入的其他惡龍吞噬而亡。
【楊妙真從李全抗宋開始,就與李全分道揚镳後,一直堅持抗金。在金國被蒙古滅亡後,楊妙真繼續率領部隊抗蒙,年邁以後帶着養子回老家,數年後去世。】
楊妙真無語。
李全這人一得意就飄,這跟她那個哥哥一死就開始自號“九大王”的楊友有什麽區別?
男人怎麽都這樣,就不能低調點,熬死其他先出頭的嗎?
雖然楊妙真也聽到了自己的死訊,但是聽起來雖然起義失敗,自己卻是在老家去世,年邁之後也還有養子侍奉在身邊,作為起義軍首領來說,已經是很好的結果。
大宋朝廷靠不住,金國她也不可能投降,蒙元更不可能。
楊妙真第一次感覺到了對未來的茫然,現在才發現,原來提前知道未來也并不是什麽好事,一下子知道了結果,她未來該如何抉擇?
怎樣都是失敗,還能怎麽掙紮才能成功?
【楊妙真的梨花槍法大半輩子用在對抗金人和蒙古人上,所以宋人學習的不多,但是到了明朝,大放異彩,被明朝人譽為“槍法第一”。
戚繼光不僅在自己的著作《紀效新書》中記載了該槍法,畫有詳細的圖解,并且自己學習楊家槍法并加改進以教士卒。】
【宋朝,不僅是火器鼎盛發展的時代,也是冷兵器蓬勃發展的時代。】
根據南宋華岳在《翠微北征錄》中的記載:“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武經總要前集》中記載:刀有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被稱為“刀八色”;槍有雙鈎槍、單鈎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項槍、錐槍、梭槍、槌槍、太寧筆槍等,被稱為“槍九色”。此外還有大斧、棒、鐵鞭、鐵锏等。
趙匡胤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還好還好,兵器如此衆多,看起來不像是不重視的樣子,大宋還是有武力值的嘛,這怎麽能說重文抑武?
就算是大唐尚武,也沒見大唐有如此多的武器。
想到這裏,趙匡胤有些自得。
他以武立國,還在後世留下了“趙太祖長拳”和盤龍棍法,怎麽不能算武林高手。
趙廣義同樣在暗暗得意。
天幕說過他篡位成功了,這分明是他的功勞,誰說他只會文治,武功分明不差嘛。
【大家可能會很好奇,不是說宋朝重文抑武嗎,為什麽冷兵器發展的很好?】
【這就不得不說一下宋朝的平民文化。】
在宋朝以前,武術,比如騎射,一般都是上層貴族才有資格和本錢去使用的。
哪怕是春秋戰國,想當游俠,仗劍行俠,先得去問問青銅劍有多貴。許多游俠攀附權貴,不僅僅是為了功名利祿,也是自身所需。
所以在秦漢時期,最普遍的是“手搏”之術,也就是“十八般武藝”裏最後一招:白打,也就是空手搏鬥。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裏,寫了許多與“手”字旁有關的文字,也能從側面反應當時的手搏文化:
批,反手擊也;挨,擊背也;捭,兩手擊也……等等。
隋唐時期,雖然尚武,軍中以長槍為主,與□□為輔,民間以長劍普遍流行,但是依然是處于上流社會的專屬。
在還有奴隸制存在,且良賤不婚的年代,庶民想要習武耍劍,最多也就是去舞劍,真正的劍術同樣是有傳承,如同當時的書本和知識一樣,是為世家壟斷。
到了宋朝,世家在唐末到五代十國的大亂鬥中厮殺殆盡,加上造紙術印刷術的發達,文武知識都流向下層。
加上宋朝士大夫更喜文,崇尚儒雅,宋朝與遼金西夏并立,百姓是最容易遭殃的,反而在民間出了許多武術大家。
【宋朝時期,士大夫階層流行以文會友,流行著書立作,文化十分繁榮昌盛;在民間,結社的武術組織蓬勃興起,有了“弓箭社”“忠義巡社”“霸王社”“亡命社”等,還有各種堡壘和山寨,人數衆多。】
【比如弓箭社遍及588村,651個團夥,共計31411人。還有忠義巡社,勢力範圍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福建等省,規模是十分宏大。】
趙匡胤笑不出來了,趙光義同樣也得意不起來了。
規模如此大的上萬人的習武團夥,這不就是起義軍嗎?!!!
而且這麽多習武團夥,不會都是起義軍吧!
大宋分明是有壓制民間武力,連兵器都不讓擁有的,這些團夥哪裏來的兵器?
剛剛還在羨慕宋人不僅火器多,冷兵器也多的劉徹迅速收回羨慕。
他啧啧出聲,以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語氣嫌棄道:“這大宋朝廷真是不得民心啊,竟然有這麽多百姓要反宋。”
此時還年輕的劉徹還不知道,自己年邁之後因為“發豬瘟”,反他的起義軍也沒少到哪裏去,在後世也沒少被罵。
【大宋的無數社團有多種性質,有的是為了保護村寨自衛,有的是為了防禦外族侵擾,還有的是為了反抗封建壓迫,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具有比較強的軍事訓練性質。】
【從檀淵之盟開始後,百姓自相團結為弓箭社,不論家業是否富貴貧窮,家家戶戶都出人,在村中自己組織團夥學習。】
“聽說了沒,檀淵之戰議和了?”檀淵之盟剛剛簽訂之後,民間緊張關注此事的百姓立刻得到風聲。
有百姓緊張中含着興奮:“遼國認輸了?”
提起話頭的人瞬間暴怒,酒杯狠狠砸在桌上:“認輸個屁,大宋認輸了!”
酒樓裏的其他客人酒也不喝了,飯也不吃了,齊齊過來議論。
“什麽!”
“我們大宋不是打贏了嗎?憑什麽認輸?”
“莫非又出了什麽變故?”
“還是官家也要搞什麽兵陣圖?”
“的确打贏了,但大宋還是要認輸!”說話者越想越氣,越氣越想罵人。
其他客人更着急:“怎麽會這樣?大宋不是打贏了嗎為什麽要認輸?”
“認輸該不會又要賠錢吧?”
“我們還在賠西夏的錢,到處賠搞得像是那些蠻夷的奴隸!”
說話者沒好氣道:“你去問官家!”
“這算什麽,我還聽到更糟心的。”又有一人知道的情報更多,喪氣的連連嘆氣補充:
“官家非要賠款,要賠款三十萬求和,是寇準寇相公死命逼着曹利用,說敢把銀絹開到三十萬以上就提頭來見。後來賠款定在三十萬,結果官家反而不高興,要把寇相公革職。”
“官家糊塗啊!”
“朝廷一群軟骨頭,自己不敢打還不讓敢打的人上,他們自己那麽能說自己上啊!”
“寇相公身為文官還親上戰場,還帶着陛下禦駕親征,這麽有能力的官員貶了朝廷還有什麽可用之人!”
群情激奮中,宋人開始各出主意:
“我要寫文發小報上去罵人!”
“罵那些只會求饒的狗官!”
“何止是糊塗,官家又簽了新的賠款條約,又要給遼國輸送歲幣。到頭來,還不是我們百姓掙得錢去交稅送錢,那些貴人哪個自己勞動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看,還不如我們自己結社習武,自己去打!”
這一主意立刻得到認可。
宋人連給帝王修建皇宮都不肯搬家讓路,割地賠款真當他們願意嗎?
自己辛辛苦苦掙得錢,交稅之後剩下來自己養家人養孩子不好嗎,養敵人到頭來還不是欺負自己。
百姓們義憤填膺,回到家中就開始籌備起來。
家家戶戶籌人,自發的出人結社習武,選舉武藝高強者教習,但是有志一同瞞着朝廷,哪怕是地方上的小官吏和裏長等,都選擇性的裝作看不見。
“愚民!愚民!”
平行時空,剛剛打贏檀淵之戰、正要和談的宋真宗看到天幕放出的這一幕,惱羞成怒,“我大宋軍費每年要耗費三千萬,只賠款三十萬算什麽!”
主和派的大臣道:“官家,寇準名聲如此之勝,正說明他野心勃勃,沒準後面已經擁兵自重,才在後世如此知名!”
丁謂趁機道:“沒錯,三十萬錢若是能買來兩國和平,對兩國百姓都是好事,這些百姓是不懂官家的苦心……”
寇準卻犀利道:“若是今日以錢財買回兩國和平十年,百年,又能管什麽用?後世只會有樣學樣,只想着用錢買,不會想着練兵練武,所以大宋才會越來越小,直到亡國都沒能收複幽雲十六州!”
宋真宗大怒:“大膽!”
這一刀,插得他面紅耳赤。
但是偏偏是最為真實的結果。
寇準拱拱手:“官家不愛聽,無所謂,亡國之後大家都是一死,百姓逃不過,各位大人的後人逃不過,官家的後人同樣逃不過。”
他反正看出來,官家心意已決,不論是認定他擁兵自重還是決心要用錢財買和平。
從他威逼官家來禦駕親征,已經想到戰後會被定罪,但是為了勝利他認為是值得的。
只是寇準沒想到,他豁出去自己的前程和性命,也的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勝利,卻沒能扛過朝中大臣的诋毀,被人誣陷擁兵自重。
更沒想到,大宋都已經打贏了,官家竟然還要和談!
還要賠款!
寇準一臉冷漠,想到了以前看病時大夫說得話:
吃好喝好,準備上路吧,沒救了!
【從北宋變南宋後,民間結社組織大量增加!我們可以明确地看到,雖然大宋朝廷弱的不敢打,但是宋人骨頭還是很硬的,朝廷不行,我們自己上!】
【靖康之恥後,民間多了更激烈的角抵社、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英略社等,這些社的成員均不下百人,要求也變高了,不再只是要求人數,也開始要求質量。】
【比如“射弓□□社”成員大都是精銳的武士,要求既會弓箭也得會弩箭,武藝純熟,弓箭弩箭精準,還要考核,考核成功了才能入社。】
【我現在大概知道為什麽看似文弱的宋人能抗蒙元40年,大宋朝廷慫,宋人可不慫,習武備戰多年,各個都是好漢!】
“沒錯!”臨安城中,正在擦劍的女子嬌聲喝道,“朝廷怕打仗,我們可不怕!”
“那些官員怕死,我們才不怕!”
她們手上、身上不少淤青和刀劍傷,但是能看得書身手利落,也沒有纏足,氣勢與文弱的千金不同,與每日幹活幹到麻木的農家女也不同。
“橫豎這條賤命,戰敗是死,亡國還是死,我還不如去殺個遼人金人,死在戰場上!”
“若是再來個什麽靖康之恥,我們女人還不如死在劍下,也好比死在男人身下好!”
還有一些女子,胸前纏着厚厚的布條,但是袒露着胳膊和腰身,身下同樣只穿着簡單的短褲。
她們的肌肉更為發達,身形壯碩,臉上、身上不少明顯的淤青,有人熟練地給自己上藥,也有人在給別人擦不到的背部上藥。
宋朝的無數套路變多後,也有個一個顯著的好處,對于普通百姓習武更容易了。
南宋時期,臨安便多了很多武術套路表演的藝人,其中不乏女性,被統稱為“女飐”。女飐不但表演劍術,還有相撲摔跤表演,看客衆多,十分激烈。
她們就是一群在臨安賣藝的“女飐”。
雖然能靠技藝求生存,達官貴人看客也不少,但是地位并不高。
尤其是女相撲手,因為摔跤時要脫去很多衣服,只綁着上下兩塊布,在儒學與理學盛行的南宋,相當于沒穿。
所以女相撲手哪怕年紀大了退役了,很多都嫁不出去,但是可以因為過去的厲害去給一些大家千金當女保镖,或者直接出家去寺廟、道觀裏了卻餘生。
但是在看了天幕之後,這些同樣心懷俠義的女子開始有了新的思考。
既然天幕都支持民間習武,支持女子習武報國,她們何不也習武然後找機會報效國家?
【可能有人會好奇,宋朝習武之人如此多,為何還是屢屢打敗仗?】
【那麽首先,得從宋朝的政策說起。】
首先,宋朝朝廷完全不支持民間習武。
趙匡胤對開國功臣都能“杯酒釋兵權”,怎麽會允許民間習武強大。
宋朝的政策,是“守內虛外”,與清朝的“攘外必先安內”某些角度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是把自己的百姓當做敵人。
從律法上來說,《宋會要輯稿·刑法》中記載:“江南盜賊間作,蓋起于鄉間愚民無知,習學槍、梃、弓、刀。藝之精者,從而教之,一旦糾率,惟所指呼,習以成風。”
也就是說,統治者認為,百姓習武會成為“盜賊”,所以要嚴加禁止。
從政策上來說,北宋初年已經有了百姓不得私藏兵器的律令,到後面宋真宗、宋仁宗、宋徽宗等皇帝都有三令五申禁兵禁武,而且還會再民間搜尋兵器。宋仁宗時期,還設立了獎賞互相告密的制度,讓民間互相舉報私藏兵器私自習武。
宋朝的軍事訓練也是戰後立刻收回兵器,日常用木制兵器訓練,除了邊軍。
到了宋徽宗年間,不但開始全國禁兵禁武,把邊軍的武器也收繳,這才是為什麽金人可以長驅直入——大宋就算有再多的冷兵器、再好的火器,都被藏在倉庫裏,根本沒到邊軍的手上。
【其次,可以看一眼宋朝帝王對武術的态度。】
趙光義親自去看京城的八十萬禁軍,這也是整個大宋最厲害的軍隊。
趙光義看着大宋軍士的訓練。
軍士們先是排成行列,以擊鑼為號令,兩兩出陣格鬥較量。
每一組的動作都相差無幾,學得正是教頭親自教授的套路。
趙光義對着來觀看的契丹使者炫耀道:“我大宋養兵126萬之衆,光京城就有80萬禁軍,還有專門的教頭訓練武術,厲害吧!”
契丹使者先是想着數量,感覺不太對勁。
126萬士兵,80萬的大頭在京城,那邊境誰去守?
宋朝外敵如此衆多,還戰敗了數次,這都不重視邊防,把大軍放在京中,是怕敵人打到京城嗎?
“如此整齊,果然厲害!”
契丹使者表面上表示贊嘆佩服,再看禁軍兩兩對摔後,開始用木杆互刺,再次奇怪:宋人不是武器很厲害嗎,還有火器,怎麽訓練沒看到。日常都不訓練如何使用,戰場上就不怕不會用嗎?
到了晚上,趙光義宴請契丹使者,又請出他的大殺器!
一位能表演抛劍于空中、然後一邊跳着一邊用劍鞘接住劍的高手!
契丹使者:“……”
趙光義洋洋得意:“使者以為如何?”
瞧,這蠻夷被震懾的無法言語了吧?他這一番炫耀武力到底還是把人吓住了,早知道還是得含蓄點。
契丹使者:“………………”
他的眼裏閃過一絲輕蔑,快速舉起酒杯說出一系列恭維的話語來掩飾。
這宋朝,終究是不如大唐,中原沒落了……
趙光義對武術頗有興趣。
比如,經常讓高手在殿前表演,鞭槍,相撲等。
宋朝的兵種中有一種叫做“廂兵”,廂兵種有類似後世工兵的兵種,負責修橋鋪路、修建城池、制造兵器等內容。
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百戲藝人,他們名列軍籍,每月領取糧饷,專門學習技藝表演,管理者叫做“左右軍”。
每當宮中宴會時,這些軍中藝人就要入殿表演,比試相撲等技藝,按照勝負會增加俸祿或者軍中升職。
到了一年一度的大節日,還有全軍的兵械表演。
趙光義坐在寶津樓上,高高在上的俯視樓下的禁軍的百戲表演,仿佛這樣就能超越兄長的武德。
只見軍士打扮的十分威武,前面高舉着軍旗,随後舉起盾牌、木刀列成陣形,随後大鼓轟鳴,伴随着軍鼓的激昂音樂,開始變幻陣型!
來了!來了!
趙光義最喜歡的環節來了!
只見大軍一會變成偃月陣,一會變成長龍陣,互相搏殺,對抗,看起來十分激烈!
音樂聲突然一變,陣型再次變幻,盾牌兵出列,開始與木槍兵兩兩對抗。
一人拿着木槍表演刺擊動作,一人拿着盾牌作遮擋閃躲;
随後還有劍兵、刀兵等各種兵器,五花八門,看起來十分豐富,看得趙光義喜笑顏開。
“我大宋真是文武兼備,人才濟濟!”
趙光義自鳴得意:“朕親自教授軍士劍舞,還經常去巡視軍士的練習進度,辛苦沒有白費!”
群臣連聲稱贊,誇得那叫一個天花亂墜,讓趙光義頓時更飄了。
公孫大娘之前還在思考自己可不可以真正的習武成為高手,看到後世皇帝把“跳劍”的把戲叫做高手,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算作高手。
“這真的是炫耀武力,不是玩雜耍?”
她可是很有自知之明,舞劍可以,真要上戰場,劍剛剛抛出去,立刻被敵人一槍捅死了。
哪怕沒上過戰場,她又不是傻,駿馬那麽快,騎兵那麽彪悍,甚至不需要騎兵出槍,駿馬一撞都可以把自己撞飛。
李世民等君臣同樣想到了這一點,齊齊搖頭。
“這大宋的皇帝,難怪重文抑武,敢情根本不懂武術也不懂軍事。”
其實不懂也不是弱點,嬴政表示,他也不是很懂,他就從沒上戰場騎馬打仗過,但是他會用人。
王翦等武将看着始皇帝感激涕零。
有一個不瞎插手的皇帝,真是太好了!
每次看到宋朝的帝王對軍隊的幹涉,王翦自認為一把年紀什麽沒見過,但是心态再好也能被活活氣死!
【最後,可以看一看帝王對武舉的态度。】
武曌創立了武舉制度後,持斷斷續續持續了百年。
唐末五代,因為戰亂,武舉制度一度荒廢,到了宋真宗時期短暫的商議過恢複武舉制——只是商議,從未實行;
宋仁宗時期,在慶歷新政時期,再次短暫的恢複武舉制度,主要考騎射——然後遇到了與西夏議和,立刻廢除;
宋英宗時期,再次恢複武舉制度——但是依然帶有大宋的特色,要求文武并舉,不僅要考武藝,還要考試程文,程文包括兵書墨義和策問。
宋仁宗在慶歷新政時還試過武學,這是學自大唐的武學建置,但是僅存三個月,慶歷新政失敗,武學廢除。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中再次興建武學——變法失敗,再次廢除。
到了南宋,武學徹底停止,從此武舉制度停滞百年,一直到明朝才恢複。
武曌:“……”
她創立的武舉制度就這樣被糟蹋?
知不知道她實施的時候頂着多麽大的壓力!
朝中大将突然看武曌這位獨一無二的女皇無比順眼。
尤其是通過武舉制選拔上來的郭子儀等寒門将軍,原本的歷史上他會因為得罪武三思在武曌時沒有受到重用,因為天幕特別提過,這一次提前升官了。
對比一下宋朝皇帝,郭子儀默默跟同武舉制出身的員半千道:“誰說女子不如男,在任用武将上,女皇可比後世的男皇帝大度多了!”
這兩位武狀元各有奇特之處,員半千是武舉制開創後的第一位武狀元,也是最長壽的武狀元,活了94歲;
郭子儀是唯一以武舉制出身、兩次拜相的武狀元,不但走到了官員能走得最高處,還得以善終。
他的兒子郭暖娶了升平公主,就是《醉打金枝》裏的原型。
朱元璋對宋朝這一點同樣很鄙視:“那麽多火器,比大明還好的火器,竟然藏着不讓士兵訓練,難怪動不動戰敗,差點亡國才提出來用,純粹是自己作死。”
朱元璋還記得天幕說過,大明的火器發展的不如大宋,大清的火器發展的不如大明,好像自宋朝的火器火藥發展到巅峰以後,海外技術開花節節高,華夏的技術卻在不斷落後。
他對此耿耿于懷,一邊開始接納民間工匠研究火藥和火器,一邊還在惦記着宋朝人的火器。
“反正你們又不用,還不如給我大明!”
老朱很可惜,宋明中間隔了個元朝,要是直接接手宋朝的國庫,那他不得富死!
【所以你問為什麽民間如此多的武術人才,朝廷怎麽也打不了勝仗,因為民間人才只有憑借“文”上升這一條途徑。
在大宋當兵,地位非常低下,有些還要刺面,都刺面了,在平民眼裏與罪犯無異,還談什麽上升?】
【大宋倒也不是憑借武力沒有任何用處,還可以打擂臺啊~】
宋朝帝王雖然不開武舉,但是到處開武術表演比賽——宋人稱之為“露臺争交”,是帶有獎項性質的,不僅有私人的也有官方比賽。
這裏的露臺比賽,有明确的規則,比如不許暗算,不許殺人,有裁判、參賽者、規則和賞賜物品,已經非常類似現在的體育比賽。
私人比賽多有財帛禮物作為賞賜,官方比賽有一些小職位,可以讓獲勝者得到軍佐之類的官職。
這樣的露臺比賽後來演變成擂臺賽,以棍棒和相撲居多,不允許刀劍厮殺,以表演和娛樂性質為主,這也讓武術從“練為戰”演變為“練為看”。在套路表演中開始注重視覺效果,要好看,而不單單是重視實戰。
嬴政受到啓發。
雖然大秦沒有武術套路,但是這種擂臺用來做選拔賽也不是不可以,大秦有游俠,給他們找找事做總比投靠野心家造反好。
嬴政果斷下令:“在鹹陽設置擂臺,讓兵家人作評委,設立規則和獎勵,讓民間善武者搏鬥。勝利者除了獎勵也可以賞賜官職。”
秦朝時期擅長劍術的游俠并不多,嬴政并不想作無謂的犧牲,而且秦人彪悍,讓他們單純表演也驗不出來,打出火氣來還得派人去拉架。
于是嬴政看向夏無且:“派幾個太醫過去。”
一旦有新的任務,需要商量的事情就多了。
這一次,已經年邁接近退休的王翦主動請纓,與兵法理論大師尉缭負責此事。
兩人雖然看不上宋朝皇帝的軍事政策,但是對擂臺賽和套路并沒有什麽偏見,沒有什麽是絕對壞,只看用得人如何使用。
劉徹看得嘆為觀止:“難怪天幕說宋人會玩,真是把武術都玩出花來。”
可惜,大好的習武局面,偏偏在往娛樂上面發展。
武術套路并不是完全沒有用處,給初學者訓練以及練兵的确有一些效果,但是前提是,依然要結合實戰,要敢打。
如果帝王都在追求好看、刺激,只注重花架子,那跟民間的舞劍表演有什麽區別?
劉徹也喜歡看雜耍,宮中也有百戲藝人,但是他從不認為那些藝人會什麽吐火就可以上戰場上火燒三軍。
“難怪朕是千古一帝,實在是其他皇帝太差勁,後世怎麽什麽人都可以當皇帝?”劉徹有了深刻地自我認知。
一句話,全靠同行襯托!
【雖然前面的少林十三武僧救李世民是後世誇張演繹,但是少林寺與武術的确息息相關。】
【到了大明,少林寺有了專門的僧兵,不但有官職,還有維護邊疆穩定、進入軍隊教習武術的職責。少林僧兵在東南沿海抗倭取得重大勝利,憑借少林棍法大敗持有武士刀的日本浪人,一時間名聲大起!】
不同時空的少林寺衆僧立刻擡起頭,昂首挺胸。
唐朝少林寺:“後世的少林寺可以以武出名,我們現在也可以!”
宋朝少林寺:“後世的少林寺僧兵竟然可以維護邊疆穩定,如今大宋國土不斷被吞噬,我們豈可龜縮一角,任由蠻夷侵略?”
明朝少林寺:“不錯!我大明少林寺,武德赫赫!佛有慈悲心,同樣有金剛怒!”
清朝少林寺:“阿彌陀佛,可悲可嘆!如今我少林被朝廷處處提防,難以重現先祖榮光,實在是丢人!”
下一秒,天幕卻已經提到了清朝少林。
【哪怕到了清朝,少林寺被清朝各種提防警惕,甚至派出軍隊常年包圍提防、派出官員入駐少林寺來監視,少林寺依然成為了天下武術的起源地之一!後世的不少著名拳法,都有少林寺的影子。】
【現在讓我們進入明清,進入華夏古代武術發展的巅峰時期!進入那一段英雄好漢輩出,百姓為了國家用血肉與列強抗争的英雄年代!】
【我們耳熟能詳的衆多門派、高手,幾乎都是在明清一代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