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武術與軍事1
第84章 武術與軍事1
【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
當一周的日期如期而至,這一日,在一個細雨蒙蒙的日子裏,荊咕依約而來。
【一周不見,甚是想念,荊咕給大家帶來一段回憶殺,看一看華夏特色的武俠剪輯~】
伴随着一段悠揚而古色古香的音樂,天幕上出現了一片碧綠的湖泊。
湖面寧靜碧綠,天光照耀在湖水上,如同一塊碧綠的寶石鑲嵌在藍天白雲的背景上。
此時各個時空恰好都是細雨蒙蒙的天氣,一時間顯得天地間霧蒙蒙,如同天上地下都是處在水霧的世界裏,顯得如夢似幻了起來。
在這樣旖旎的氛圍裏,當一位翩翩公子,從岸上踏水而來,在水面上蜻蜓點水一般飄然而過時,便顯得如天人之姿,谪仙下凡。
“武俠?”嬴政注意到天幕的說法,看到那翩翩佳公子有些意外。
這可與游俠完全不同。
在嬴政可望而不可得的大才,韓非所著作的《又說》中寫道:“棄官寵交謂之有俠”、“人臣肆意陳欲曰俠”。他是目前可考史料中最早提到“俠”這個概念的。
韓非認為“俠”的特征是:“以武犯禁”“棄官寵交”“肆意陳欲毋庸置疑”,認為游俠擾亂國家穩定,“以武犯禁”,并不是很喜歡。
嬴政同樣如此,提到“俠”首先想到的就是行刺自己的刺客,在成為刺客之前,不少刺客原本就是游俠。
但是現在看到天幕上的“俠客”,嬴政立刻改變了印象。
若是大秦有如此厲害的“游俠”,他也可以喜歡一下,賜予高官厚祿,賞賜千金,只要能為己所用。
“這莫非是後世的游俠?”大秦民間,穿着女裝成功多次躲過秦兵搜查的張良看着這一幕,羨慕而向往,“我若是有如此身手,千裏之外取始皇帝項上人頭豈不是易如反掌?”
他剛剛說完,就看到近距離之下,翩翩公子的發型。
嗯,有點不太能将接受。
但如此特別的辮子,張良立刻想到了天幕放出來過的清朝人的發型,還有那“留發不留頭”的大屠殺。
“不不是,後世不是這種衣物,這奇怪的長辮子,怎麽像是那清朝?”
身邊,那位大力士同樣無比癡迷看着天幕:“大清竟有如此神仙人物?果然強大!”
張良卻有些疑惑起來。
若是清朝人真得如此厲害,為什麽會被那西洋人的火器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真能飛這麽遠的話,海上一樣可以飛過去擒賊先擒王,怎麽只會求和?
他第一次對天幕産生了懷疑,這一幕是真的嗎?
而在大清,看到天幕上的神仙人物的發型,也有人是高興的。
剛剛開始習武的嚴詠春一看是本朝人士,立刻幹淨利落道:“我要去拜師!”
嚴父立刻開始念叨:“女孩子家家學什麽武術,你就快要嫁人了……”
嚴詠春開始還會抗議,現在因為已經行動上開始偷偷習武,直接裝作耳朵不好,聽不到聽不到。
翩翩公子飛掠過水面,身後卻有人執劍追殺,兩人你追我趕,飛到了湖邊的竹林上,在翠綠的竹林裏踏竹而行。
一男一女最終落在一根長長的竹子上,踩在翠竹之巅,把高高的翠竹踩彎了腰,緊張地對峙着。
竹葉被打鬥驚落,竹林間清風陡然變得有了些許殺氣,竹葉化為一道道暗器,朝着天幕外飛射而來!
下一秒,卻被紅衣俠女輕巧的纖纖玉手用兩根手指夾住,輕巧往後一射,竹葉化為尖銳的飛刀,射向身後黑衣蒙面的殺手!
戴着鬥笠的紅衣俠女巧笑倩兮,看似快速奔逃,手裏不斷地摘取路邊的鮮花一片片摘取花瓣看似随意地往後扔過去,還伴随着銀鈴般的笑聲,不知道的以為是小情人在追逐嬉戲。
然而當花瓣飛到身後,黑衣蒙面人躲避不及,被花瓣割破了黑色面巾,還劃傷了眼角,差一點直接被刺瞎。
“飛花摘葉,如此犀利!”春秋時期,吳越之地,一名模樣清秀的女子擦着手中的劍,若有所思:“原來不止是刀劍,飛花竹葉亦可以傷人。”
大唐時期,尚武喜劍的文人雅士集體興奮了,各自吟詩作賦。
編排新的劍器舞的公孫大娘雙眸明亮:原來女子不止是可以跳劍器舞,也可以真的成為高手!
她已經有些基礎,不知道再深入一步,是不是也可以那般厲害?
音樂陡然變得激烈起來。
明月之下,皇宮最威嚴的屋頂之上,兩位俠客拔劍比拼;
雪山之巅,各大門派步步威逼,頭發雪白容顏絕美的女子漫不經心撥動琴弦,下一秒衆人齊齊噴血;
宅院之內,紅衣女子正在耐心地刺繡,繡繃上框着的紅布上是各色彩色絲線,突然有人偷襲而來,紅衣女子猛地一拍布面,繡繃上的繡花針尾部拖着長長的彩色絲線,如同萬箭齊發,用殺手的血液在大地上刺繡出一幅血色畫面。
海面之上,村落之中,洞穴之下……
看似年邁蒼老的掃地僧,揮霧起掃帚來也可以是無人能敵的武林高手;
看似矮小遲鈍的侏儒,上天遁地速度奇快!
看似低調賢惠的煮飯婦人,也可以是手段詭秘的金牌殺手;
看似天真年幼的童子,其實是殺人不眨眼的毒師……
【這就是武林,這就是武俠!】
【這就是華夏獨有的武俠文化,身為華夏人,誰還沒有個武俠夢呢?】
荊咕的語氣明顯很興奮,天幕下的古人同樣充滿了向往。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大唐時期,李白看得興起,在雨中拔劍起舞,劍招肆意灑脫,詩意文采飛揚!
“仗劍一長笑,出門游四方。雄心吞宇宙,俠骨耐風霜!”
宋朝時期,胡仲弓手裏拿着俠客話本,看天幕看得話本被雨水打濕了都沒在意。
他也好想仗劍而行,但是大宋管控兵器,想學也沒法學。
想到這裏,胡仲弓握緊手裏的話本,只能從話本裏的故事和說書人口中幻想一下前朝的劍俠。
好在,天幕今日能讓他得見一下,比他想象中的還要潇灑飄然!
【為什麽我要把武術放在軍事裏面講?】
【因為首先,“武術”這個名詞最早見于南朝人顏延年的《皇太子釋奠會作》:“偃閉武術,闡揚文令”。這個時候的“武術”,指的是軍事。】
【到了清朝末年,因為列強的欺壓,民間有志人士開始尋求強國強兵之術,《神州日報》賞看成文章,文章名曰“論今日國民宜案舊有之武術”,呼籲“欲求強國,非速研究此術不可。”】
古代的軍事武藝,是華夏武術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文化源。
尤其是冷兵器時代,軍事武藝與無數幾乎是相輔相成,武術可以作為軍事手段來作用于戰場,也可以成為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軍事武藝中的某些訓練也能讓武術得到更完善的發展。
南朝時期,顏延之正在與陶淵明喝酒,看到天幕提到自己,頗為驚訝。
陶淵明與顏延之是至交好友,雖然兩人的性格幾乎是完全相反。陶淵明淡泊,向往田園生活,顏延之性格偏激,經常口出直言刺激他人,甚至還被人稱為“顏彪”,這二人的交好讓外人怎麽看都不理解。
“延年,”陶淵明叫着顏延之的字,“恭喜你青史留名了!”
顏延之卻并不高興。
“我著作了如此多的文章,後世竟然不關心我的文章和詩歌,只關心‘武術’,莫不是因為我不如那謝靈運?”
在南朝時期,顏延之在文壇的名聲很高,被其他文人贊美為“文章之美,冠絕當時”,把他與年齡比他小一歲的謝靈運并稱為“顏謝”。
陶淵明含笑為他倒酒一杯:“你這性子,急什麽,說不定後面就有你的文章,天幕這不是才剛開始嗎?來,喝酒喝酒!”
顏延之雖然依然不滿,但是分得很清楚是對誰不滿,對好友的安撫還是很配合,舉起酒杯:“喝酒喝酒!”
【南宋時期,武狀元華岳著兵書《翠微北征錄》,在這本書中最早出現了“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在裏面說道“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兩百多年後,明朝謝肇淛在《五雜組》中首次提到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
“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頭,十七棉繩套索,十八白打。”】
“十八般武藝,後世似乎不禁武器,那如何避免庶民造反?”嬴政發出疑惑。
他正打算收天下兵器聚集在鹹陽,造成金人以震懾四方,看到天幕上如此多的武器花樣,突然有些猶豫了。
這一期天幕看來專門講武術與軍事,自己就算是收了一批,民間真得不會繼續打造新的武器嗎?
而且在剛剛那樣蠱惑人心的神力之下,哪怕是他也無比向往,民間恐怕會更多。
李信王翦等武将更在意的是天幕上提到的十八種武器,以及那快速閃過的武器。
可恨圖片太快,沒能看清楚武器的模樣,也不知道具體的材質,讓好武之人惋惜不已。
“希望天幕後面挨個講一遍!”李信哪怕年紀不輕,此時也仿佛急成了毛頭小子。
這許多兵器,大秦只有軍中才有,更多的是大秦完全沒有也沒見過的武器。
王翦淡淡地看了李信一眼,沒說話。天幕若是詳細放出武器的制作過程,或許後面伴随而來的不僅僅是新式武器,還有對天下緊随而來的新動蕩。
伴随着各種武器被天幕放出來,那些到現在依然不肯為始皇帝效力的六國舊人,真得還能安分下去嗎?
【這十八般武藝的發展過程,極為漫長,今天我們先從武術的起源說起,帶大家看一看,五千年的華夏武術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首先,天幕上出現了原始的壁畫,那是來自雲南的滄源崖畫,上面畫着人與野獸搏鬥的畫面。
這算是人類最初掌握的搏殺技能。
在一開始,“武術”是遠古先民為了自衛,來與野獸搏鬥的技能。
緊接着,人類越來越多,開始聚族而居,有了部落,然後又有了城市,有了國家。
夏商周時期,華夏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奴隸主之間的戰争越來越頻繁,因為戰争的需要,首先是武器開始進步。
人類不再只會使用石器和徒手來搏鬥,開始有了青銅武器,有了青銅車,青銅弓箭,青銅的戈、矛、戟、殳。
還有了“武舞”和“俠以武犯禁”的“俠”。
“嘭嘭嘭!”
周武王時期,滅亡纣王後,開始舉行慶功儀式。
周武王與功臣們跪坐在席上,大殿一側,青銅編鐘被緩緩敲響,大鼓的鼓聲“嘭”的作為開端,武舞開始了。
64名訓練有素的年輕壯士,一手執盾,一手拿着大斧,齊齊步入朝堂。
起初,他們持盾站立,伴随着鼓點編鐘聲音,模拟着戰鬥的場面,刺殺,揮斧,重重地踢踏,低聲模仿野獸吼叫,一群剛剛結束戰鬥的年輕戰士渾身散發着原始與狂野。
等到音樂聲結束,壯士們回到原位跪下,表示對周天子的尊崇——這個時候,“大武舞”才正式表演結束。
【在先秦時候,“武舞”是手執兵器起舞,是會用于軍事訓練,除了“大武舞”,還有“象舞”“幹戚舞”等;
從西周開始,“武舞”有了炫耀武力和慶功祭祀等功能性。所謂“以是舞也,習戎備也”,這種舞蹈也是作為日常軍事訓練的項目。】
【這個時期,是武術的萌芽時期。】
商周時期主要以車站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有了騎兵和步兵,對士兵的要求提高了,武術也因此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被選為武卒者,免除徭役,重重有賞!”
——在魏國,對魏武卒的挑選十分嚴格,需要層層考核、挑選和訓練,并且給予的賞賜豐厚。
“全國武備,技擊優秀者,有重賞!”
——在齊國,開始用重金鼓勵民間學習“技擊”,也就是原始的搏擊之術。
在秦國,直接有了軍功授田封爵,開始打破傳統貴族的壟斷制度,允許民間庶民通過軍功改變身份地位。
在強有力的競争下,其他國家紛紛開始鼓勵習武,也讓民間興起習武之風,出現了衆多“以武犯禁”的游俠。
戰國時期的趙國,魯句踐正在與旁人說起自己的遺憾:“天底下英雄豪傑何其多,可惜我竟然沒能與荊軻交手,更沒機會與蓋聶論劍,實在是人生一大憾事!”若是完全沒見過也就罷了,但是魯句踐與荊軻在邯鄲見過面,而且産生了争論差點打起來。魯句踐剛大聲呵斥對方,想要拔劍鬥劍,誰知荊軻完全不說話,默默地逃走了,讓魯句踐還嫌棄對方膽小如鼠。
等再一次聽到荊軻的消息,就是行刺秦王失敗,魯句踐佩服對方的勇氣之餘,又遺憾錯過了與如此勇士鬥劍的機會。
秦朝時期,扶蘇想起《莊子》上記錄的故事,想起戰國時期流行的鬥劍之術,皺了皺眉頭:“趙文王喜歡劍,召集衆多性情剛烈的鬥劍士在宮中互相擊殺,直至鬥死,除了枉顧人命,沒有任何意義!”
其他公子有人點頭:“還不如讓那些劍士去軍中!”
陰嫚公主反問道:“那大兄為何不想想,那些劍士明知道是死,為何還願意去赴死?”
扶蘇驚愕地看向這個妹妹,看到陰嫚公主眼神冷靜地看着他,并不是任性提問。
“在莊子上谏勸說趙文王不再沉迷觀看鬥劍後,劍士全部自殺在了趙文王的宮殿裏,又是為何?”
扶蘇沒有立刻回答,開始沉思。
嬴政看着這一幕同樣沒有插話,緩緩笑了。
雖然還是不如自己,但是兒女們開始彰顯不同的思想和能力,也讓他看到了兒女們發展起來的萌芽,這讓他這位父親非常欣慰。
漢朝時期,司馬遷正在聽父親司馬談回憶祖輩的光榮:“我司馬家祖上,原本是在趙國傳授劍術的俠客,可惜我們現在沒人擅長劍術,實在是辱沒了祖先的劍術。”
司馬遷故意道:“那父親不寫史了,不如重新去學劍術?正好天幕在放,父親要不要兒子給您找一柄劍來?”
司馬談兩眼一豎,卷起手中的書本就要去揍兒子,司馬遷連忙讨饒:“看天幕看天幕!”
【不知道大家對武俠劇裏的“越女劍法”有沒有印象?】
【越女,是成書于東漢的趙晔的《吳越春秋》中記載的吳越之地一位善于劍術、并且有“手戰之道”論戰理論的奇女子。
在成書于西漢的王充《論衡》之中同樣有提及,目前雖然相關資料不多,但是根據歷史考據,吳越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确是擅長制劍、有厲害劍士的地方,所以越女劍應該的确存在,但不是這個“越女”含糊的名字。】
【越女的“手戰之道”理論影響了很多年,成為了傳統武術理論的經典性名言,至今為人所道。】
聽到天幕開始念出自己的理論,越女愣住了。
“妾生深林之中,長于無人之野……竊好擊之道,誦之不休。”
這怎麽像是她的身世?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
這不是她與人論劍時争論的武技之道嗎?
竟然被寫入了後世的書中?
“女郎,天幕說得好像是你?”鄰居家的長輩驚訝地看着越女,還以為越女這樣叛逆跟男子一樣學劍論劍在世人口中沒什麽好口碑,沒想到她竟然也可以留名後世?
越女顯得很淡然:“嗯,是我。”
年齡相近的女子也湊過來:“你的劍術在後世被叫做‘越女劍法’?”
越女依然很淡定:“嗯,是。”大家更覺得不可思議了。
現在雖然對女子的約束不如後世,沒什麽三綱五常,但是在戰亂之中,更不會有什麽尊重和保護女性。
家族可靠一點,安排個好人家嫁了;沒什麽助力的,随便嫁了,夫君戰死,然後當寡婦拉着孩子養家。
——這些越女都沒有,她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劍和道。
越女雖然擅長劍術,但是在為數不多的鄰居們看來,能幹什麽?
既不能像男子一樣憑借軍功為家族帶來榮譽,也不能出門去行俠仗義舉世揚名。尤其是越女不好鬥劍,反而喜歡研究理論,哪怕是心懷幻想的其他女子也覺得她枯燥的緊。
現在天幕卻告訴她們,越女竟然因為自己的劍和道在後世廣為流傳,讓女子們也開始有了其他想法。
“我們可以學嗎?”年輕的女子與越女并不是很熟,此時詢問起來也頗為忐忑。
越女靜靜地看過去,看得她們忐忑不安。
卻聽越女只說了三個字:
“很苦的。”
“我們不怕!”有女子大膽說道。
越女依然沒有立刻答應,看向天幕:“再看看。”
她也沒有教授過人劍法,可是天幕說後世都有“越女劍法”,難道是自己收了徒弟傳下去,還是傳給自己子孫了?
越女自己也疑惑,只好看向天幕,等待天幕的解答。
但是天幕已經跳過了“越女劍法”,開始講起“角抵”來。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車同軌書同文,先秦時期諸侯喜歡用來觀賞取樂的“角力”給正式更名為“角抵”,這也就是“相撲”的原型。】
【給大家看一下相撲與角抵有多麽相似。】
“角抵”在華夏的歷史十分悠久,從先秦開始就有明确的史料記載。
到了秦漢朝和唐宋時期,更是有直白的畫像磚和圖畫記錄角抵現場。
荊咕先放出秦漢時期的角抵畫,分別是發掘于湖北江陵縣鳳凰山秦墓一把木梳子上的角抵圖,和河南省密縣打虎亭二號東漢墓壁畫上的角抵圖。
這兩個角抵圖的共同點,就是兩位角抵士都是束發裸身,腰間束着款腰帶,穿着類似現代四角短褲、齊大腿根部的短褲。
乍一看與日本相撲很相似。
荊咕又放出唐朝的相撲,來自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唐代相撲圖,就可以看到與日本相撲完全一樣。
唐朝已經有了“相撲”的叫法,相撲手就是束發裸身,叫做“裸袒”,把寬短褲改為更為狹窄的綁帶——也就是日本現代的兜裆布,日本相撲士自己表示兜裆布是傳統習俗,一直沒有改變過。
同時,唐朝官方相撲要“左右軍槌大鼓”,這也是因為唐朝宮廷表演渲染氛圍的官方特色,到了日本同樣沿襲了下來,相撲表演時會有五面大鼓擊打伴奏。
最後唐朝宮廷管理相撲活動的機構,就叫“左右軍”,後來宋朝沿襲下來,管理相撲同樣叫“左右軍”。日本古代宮廷專門管理相撲的相撲司分為“左右兩府”。
當然,日本史料也有記載:“至聖武天皇時,國富民榮,世代豐祚,而相撲盛起”,聖武天皇正是華夏的大唐時期。
在現代,相撲成了日本所謂大和民族的“國技”,日本領導人動不動邀請外國總統看,各種宣傳他們的“國技”,絕口不提“相撲”來自哪裏。
“天幕把角抵放在武術裏講,角抵跟武術有什麽關系?”劉徹對武術非常感興趣,現在他的神仙夢被天幕戳破了,但是不要緊!他有了武俠夢!
大漢也有角抵,劉徹看得很認真,甚至開始思考要不要為了自己的武俠夢去學一下角抵。
結果很快看到天幕上的秦漢角抵圖,劉徹皺眉:帝王穿成這樣是不是不太雅觀?
等到看到唐朝的相撲士,劉徹大驚:“大唐這相撲士怎麽穿成這樣?”
這跟沒穿有什麽區別!
“太失禮了!太失禮了!”更注重禮儀的董仲舒覺得快要沒眼看了。
但是武将覺得無所謂,看得津津有味:“這不挺有意思?打架容易把衣服扯破,士兵能有幾件衣服,破一件少一件,脫了衣服打架是常态,就你們文官矯情。”
這時候士兵服役,大部分是需要自己帶衣服。普通百姓出身的士兵能帶幾件衣服,有一兩件替換已經是不錯了,大部分就一身衣服,再配一下朝廷發放的皮甲或者盔甲。
角抵時總不能穿着甲胄,打壞了可沒得換。
穿自己衣服也不好,撕爛了還是沒得換。
綜上所述,不穿衣服是最好的選擇,既可以行動方便放肆搏鬥,也不用撕壞衣服盔甲浪費。
劉徹沉默了。
作為出身貴胄的帝王,他沒有經歷過這樣因為擔心撕壞衣服不得不選擇裸着打架的時候。
各種說百姓苦,勸他輕徭薄賦的上谏,都不如實實在在讓他看到百姓無奈之下的選擇。
李世民先前聽到過日本的相撲傳自唐宋時期,但是沒看到具體的圖畫和視頻之前,還不知道有如此之像。
這哪裏是參考,這不就是直接抄襲挪用!
“這日本還好意思說相撲是他們大和民族的國技?”長孫無忌也被日本的厚臉皮驚呆了,“他們就不覺得不是自己的東西用起來虧心?”
“所有東西都是源自華夏,用得習慣了,哪裏會虧心。”魏征犀利嘲諷道。
房玄齡卻是若有所思:“天幕說宋朝也有相撲,為什麽華夏自己沒有把相撲傳下去,反而在日本傳了下去?”
一群人頓時凝固了。
尉遲敬德哼哼幾聲,惡聲惡氣:“不是那什麽明朝就是清朝幹得。”
各種束縛人,怎麽可能讓将士繼續相撲練習。
李世民一提起後世,也只能無奈:“且看看吧。”
【角抵是從晉朝開始,被稱為“相撲”。】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角抵相撲在宮廷和民間都很普遍,而且這時候的角抵具有相當的殺傷力,時不時有人死于角抵。】
晉朝武帝時期,朝堂之上來了西域的使者。
晉武帝擺下盛宴招待西域使者,卻被對方帶來的厲害相撲手給了一個下馬威。
年輕的庾闡,這位未來的文學大家、寫出《吊賈誼賦》《揚都賦》和一些山水詩的文學大家、被後世歷史學家範文瀾認為“寫山水之詩,起自東晉初庾闡諸人”,目前還只是一個小官吏,沒有資格上朝堂,只聽到宮人在議論:
“又死了一個!”
“那西域胡人實在是厲害,把我晉朝勇士都給摔死了!”
“陛下現在很生氣,在招募勇士去與之撲殺。”
“這上去就是送命,但是不上去,陛下生氣了還是得送命!”
……
庾闡原本雖然擔心,但是也沒有太操心。
這樣的事情與自己這樣的小官太遙遠了,輪不到他什麽事。
但是突然,他聽到了宮人在歡呼。
庾闡朝着左右打探消息:
“怎麽了?”
剛從大殿上伺候出來的宮人喜氣洋洋說道:“庾東勇士殺死了那胡人相撲手!”
庾闡:???
庾東,這不是他父親嗎?
父親雖然的确有勇力,善相撲,沒想到這個時候上去,這若是出事了怎麽辦?
宮人突然看向他,認出了他:“喲,您是庾勇士的兒子吧,陛下在賞賜庾勇士,您今晚等着賀喜吧!”
庾闡恍恍惚惚,一直等到父親出來,才接到父親。
兩父子相視一笑,庾東道:“陛下的賞賜有點多,過來幫我搬。”
庾闡:“好。”
兩父子都沒有想到,他們一文一武,會以不同的方式共同留名青史。
【同樣是魏晉時期,大家可能沒想到還有一位武林高手。】
【是誰呢?】
【我們的魏文帝,曹丕。】
此時還在兢兢業業跟着曹操打天下的曹丕驚喜擡頭:“魏文帝!”
他的好兒子打下天下了?
國號是“魏”,他還是“魏文帝”?
曹操得意地立刻想笑,但是看到震驚的荀彧這忠于大漢的謀臣,立刻改為憤怒,大罵一聲:“逆子!我等是大漢的忠臣,你怎麽敢擅自稱帝?”
曹丕性子圓滑,自然能很好地糊弄過去,但是他更在意的是天幕,沒說幾句,迫不及待想看看天幕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
曹丕自幼跟随多位劍師學習,最後跟随河南劍師史阿長期學習,劍術非常優秀。
有一日,奮威将軍鄧展、平虜将軍劉勳與曹丕一起喝酒,酒精上頭後,彼此之間就開始大膽起來。
曹丕借着酒勁,說出對鄧展長時間的不滿,不是對人,是對劍術。
“你的劍法,未得真傳,還不如我!”
鄧展不服了,同樣借着酒勁反駁:“我既擅長徒手格鬥,又通曉多種兵械,還能空手入白刃,劍術同樣厲害的很,這次剛打了勝仗,怎麽能說不厲害?”
曹丕笑了,打仗他也不是沒打過,劍術更不是不會,鄧展這麽大膽,真當自己是那文弱公子?
“不如我們比比試試。”曹丕撩起衣袍,從席上站起身來。
鄧展瞪着虎眼,也站起身來:“比就比!”
平虜将軍劉勳眼看兩人都喝得面頰通紅,但是眼神偏偏清明,也知道二人是借酒發作,怕真得打出事來,正好看到席間上了甘蔗,連忙打圓場:“用劍太傷和氣,不如用甘蔗代替。”
曹丕看了一眼劉勳,看出對方的打圓場,不過他也不是真要削鄧展,不過是看不下去對方的劍術太爛,實在是看不下去。
曹丕上前抓了兩根甘蔗,自己一根,一根扔給鄧展:“來,開始。”
兩人說開始就開始,絲毫沒有謙讓。
鄧展向來自傲自己武藝高強無所不能,打定主意要讓曹丕看看自己的劍術多高明,根本不放水,上去就是幹。
然而曹丕極為靈活,三次命中鄧展的胳膊。
鄧展原本半醉,失敗的氣急之下酒給氣醒了:“這是運氣!再來!”
曹丕笑眯眯:“再來。”
這一次曹丕知道鄧展心有不服,故意露出一個破綻,鄧展大喜趁機攻擊,誰知曹丕早就等着,甘蔗往前一探,正中鄧展額頭致命處。
鄧展下意識驚得冷汗出了一身,手裏拿着甘蔗一動不敢動。
曹丕哈哈一笑:“現在信了吧?”
“公子真乃劍術大家!”劉勳在一旁快速捧場。
鄧展尴尬地笑了笑,還是不願意承認。
曹丕把甘蔗往旁邊一扔,笑着對鄧展道:“我希望鄧将軍能丢棄以前學得雜七雜八的劍術,專一地學習真正的劍道。”
鄧展羞愧之餘,對曹丕的劍術也頗為佩服,拱手抱拳:“多謝公子指教!”
“原來是你還未稱帝的時候,以鄧展的性子,應該不會讓你。”看完天幕的故事,曹操評價道。
曹丕哈哈一笑:“多謝鄧将軍讓我揚名!”
鄧展尴尬地笑了,雖然他在天幕上也算是揚名了,但是這種被打敗的揚名方式,實在是有些丢人,不提也罷,不提也罷。
【秦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武術處于初步發展階段。】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社會上尚武之風流行,各種劍師、劍舞普遍,百花齊放;】
【到了宋元時期,同樣是武術進入高速發展期,另一種類型的百花齊放——那就是有了武術套路表演~】
【不得不說,論會玩兒,還得是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