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後續影響2
第70章 後續影響2
李世民時期,百姓算是滿意度相對較高的時代。
剛經歷了隋末各路起義,死傷無數後換來的和平,許多家庭還以寡婦、老弱病殘居多,民間百姓自己也是不想再起戰争。
這個時期主要是外患,大唐的疆域還沒有歷史上看到的大唐超過一千公裏的巨大版圖,周邊還有許多外患。
突厥、吐谷渾、薛延陀、百濟、高句麗、大食、吐蕃,還有後世屢屢提到的日本。
“天幕上的重視的這些植物,大唐同樣需要重視。”李世民首先想到的,同樣是對外貿易中的高額利潤。
沒辦法,大唐的國庫現在窮啊。剛經過渭水之盟,尉遲敬德雖然生擒敵軍将領阿史德烏沒啜,并且擊斃突厥騎兵一千餘人。但是東突厥依然突破了防線,抵達渭水河畔,直逼長安城。
若不是李世民當機立斷,親自帶着房玄齡去渭水談判,大軍随後壓陣,讓東突厥忌憚士氣大盛的唐軍,恐怕現在他們就不是安安穩穩地坐在龍椅上,而是再次沉淪戰火,正厮殺的不可開交。
突厥不滅,大唐終究是有強敵在卧榻之側,無法安睡。
經過天幕的提醒,大唐人發現,原來不止突厥,還有百濟、高句麗、日本、大食,都是強敵。
想要養兵,首先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持,需要國庫充裕。
簡而言之,要錢。
“茶馬古道的這種茶葉貿易可以一試,咱大唐的茶也不差嘛。”出身世家的長孫無忌撫須道,對天幕說宋明清的茶葉貿易更厲害還有些不服。
明明大唐的起源更早,那宋朝的點茶戲還不是根據大唐的茶道演化而來。
房玄齡點點頭:“茶末也可以與奶茶同煮,比那容易破碎的綠茶方便運輸。”
杜如晦補充道:“草原人恐怕不僅僅是沒蔬菜,也沒水果,大唐完全可以把水果當奢侈品,高價賣給草原上的那些貴族。”
李世民:“水果還是需要注重運輸,儲藏。”
主管經濟的戴胄激動道:“修路,從水路把水果從南方運來長安,再走陸路北上。運輸越艱難,越得賣出個天價,讓他們拿黃金來買!”
曾經出使西域的裴矩:“沒錯!還有長安的各個外國遣唐使,都得收費,憑什麽白學我們大唐的好東西?”
工部尚書李大亮:“那什麽果脯、蜜餞,相對來說好保存,但是新鮮的水果應該更受歡迎。北方缺水,幹旱,這水果在貴族裏應該很受歡迎。”
“竹子與稻米雜交可以一試。”
……
剛開始李世民還跟着一起出言劃策,後來看到大臣們群情激奮,你一言我一語,索性不說話了,往後一靠,看着大臣們商量起如何坑外邦人,商量的那叫一個積極熱情,仿佛世家之間的隔閡、派系不同的争鬥通通消失了一樣。
李世民砸吧砸吧嘴,還有些遺憾,若是他宣布如何削弱世家、如何選拔民間人才時大臣們也能如此積極就好了。
長孫皇後仿佛看穿了他的小心思,沖他眨眨眼。
李世民偷偷握住長孫皇後的手,在寬大的袖子中勾長孫皇後的手指頭,長孫皇後的手指一縮,快速瞪了他一眼。
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從殿外傳來,李世民顧不上兒女情長,坐直身子緊張地看向殿外。
這莫不是哪裏傳來的什麽軍情急報?
但是看到來人,他首先就松了一口氣,是工部的匠人。
“陛下,好消息!天幕說過的肥皂做出來了!”匠人帶來了制作好的肥皂,激動地獻上物品,還有他們的新發現。
“将作監嘗試後,發現什麽油脂都可以!除了豆油,動物油脂也行!”
大臣們齊齊興趣滿滿看向肥皂。
只見巴掌大小的一塊,看起來跟糕點似的,呈現豆油混合堿凝固後的乳黃色,看起來光滑凝潤,的确比香胰子看起來好看,也比澡豆皂莢豆面之類來得方便。
李世民起了興趣,揮手讓太監送上水和擦手的帕子。
大唐時期的議政殿,皇帝的龍椅并不是明清時期那般的高高在上,而且大臣們是可以坐着的。
大唐的君臣禮儀傳自大漢。
漢初,待诏博士叔孫通奉劉邦之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上朝禮儀。
根據《史記》記載,漢朝的禮儀是:上朝之時,武将們站在西邊,面朝東;文官們都站在東邊,面朝西。皇帝出來後,文武百官依次向皇帝朝賀。整個過程井然有序,沒人敢喧嘩失禮。
但是朝賀之後,大臣們是可以落座,或者說跪坐。在漢朝時還沒有椅子。
大臣們向皇帝彙報工作時,一般都跪坐。
當丞相來上朝時,皇帝還要站起來表示尊重,因為相權可以制約君權,這也是為什麽劉徹一上位就使勁殺丞相,為了分散相權加強君權。後世的文人對劉徹評價不高,也有他們的權力被收走、帝王更加獨斷專行的原因。
從漢朝往後,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皇帝和大臣都坐着議事,君臣之間的等級懸殊并不是很厲害,皇帝的權力會被相權作為代表的官吏集團制約。
到了趙匡胤時期,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更喜歡大權在握,集中君權于己身,故意趁丞相起身說話時撤丞相的椅子。
從此所有大臣的椅子都被撤走,大臣們開始站着上朝。
對此,朱熹還抗議過。
朱熹老人家很實在地從自身感受出發,說:“陛下,廢除大臣的座位很不好,君臣讨論問題往往耗時很長,站着說話很累。”
衆多老臣連聲附和。
但是沒用。
皇帝表示:不聽。
到了元朝時期,來自草原上的皇帝以自己的方式越發加強君王權力,要求官員跪着彙報工作。
官員彙報工作結束,得到皇帝“平身”的許可後,才能站起來。
南宋滅亡後,南宋丞相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忽必烈要他行下跪之禮,文天祥拒絕了。
文天祥只是微微作揖,并且表示:“自古以來‘南揖北跪’,跪是你們胡人的風俗,我們‘南人’的禮節是作揖。”
忽必烈不滿也沒辦法,文天祥已含死志,連死都不怕,怎麽會怕帝王之怒。
明清不但繼承了元朝的跪拜制度,大臣再也沒有了朝堂之上坐着的資格,清朝時還實行“三跪九叩”,對外國使臣也如此要求,導致了不少外國使臣不滿。
此時的大唐貞觀年間,大臣們上朝時正襟危坐,腳下有茵褥。
皇帝是跪坐,面前有矮案。
大臣要拿着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為了一起看天幕,李世民還吩咐禦膳房給大家上了水果點心,氣氛自由的像野餐似的。
這樣平等的地位也讓君臣可以清晰地看到肥皂用來洗手後的效果。
李世民先用水打濕手,然後擦了擦肥皂,作為帝王,他覺得自己有日日沐浴的條件應該是比較幹淨的,還笑着調侃尉遲敬德:“這第一次用肥皂肯定不能給敬德,不然肥皂立刻髒的用不了了……”
誰知,再一洗手,銅盆裏的水很明顯的黑了,用潔白的絲綢一擦,絲綢也黑了。
李世民老臉一紅,尉遲敬德不給面子地哈哈大笑:“陛下,你也沒好到哪裏去!”
李世民嘴硬:“肯定是朕早上用筆墨,墨水髒了手,是墨水……”
“這肥皂看來的确是個好東西。”長孫皇後笑着解圍,“陛下,能否讓臣妾一試?”
李世民把有些濕潤的肥皂遞過去:“有點滑,你小心。”
長孫皇後接過肥皂,感受一番,洗手之後,評價道:“果然是滑膩香柔,不知道加入香料是否更香。還有其他染料,是否更為美觀,看上去可以更精致。”
貴族女子多有修習香道,花道,長孫皇後看到肥皂,聽到工匠說可以用其他油脂代替,頓時想到了女子使用的香膏,口脂。
宮中後妃使用的口脂香膏自然也是宮中匠人自己調制出來的,各種香味,各種顏色,長孫皇後覺得,肥皂應該也可以調制。
這一提議頓時啓發了衆多男人們,
李世民稱贊道:“好主意!觀音婢真乃朕賢內助!”
把肥皂做得更精致,不就能賣的價格更高?
工匠也得到啓發,立刻承諾下去會嘗試一下肥皂的調色和香料。
朝中熱議之餘,很快又有了邊境的信使,帶來新的好消息。
“陛下!好消息!突厥颉利可汗給大唐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李世民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詢問工匠:“牛脂羊脂也可?”
工匠連連點頭:“可!”
他兩眼冒光,聽到數量萬只羊的第一想法,就是好多羊脂!
李世民滿意點點頭,馬肯定是要留着做戰馬,羊先看看肥瘦,養着或者吃了,但是最後都免不了吃掉。以前只是吃肉,現在羊脂多了新的用處,可以掙大錢,他頓時覺得突厥送的不是牲畜,是金山銀山。
李世民耐心詢問起信使相關事宜,信使解釋道:“聽聞,突厥那邊看不到天幕,但是他們能看到大唐的土地上有天降奇觀,也擄掠過唐人,知道了大唐可以看到天幕。”
李世民氣壓一沉:“擄掠我大唐百姓?”
“沒殺,打探完消息,放回去了。”信使立刻回複。
李世民這才恢複了沉穩,聽信使繼續介紹。
信使顯然是有備而來,打探到了足夠多的情報:“突厥那邊現在分裂為兩派,一派認為天神照顧大唐,大唐會越來越強大,不敢再與大唐為敵,應該交好。一派認為這樣的奇觀若是能得到必能一統天下,更加想要入主中原,搶占天幕。”
尉遲敬德聞言給氣笑了:“呵呵,想得倒是很美。”
突厥大軍壓境搞突襲都沒打得過他,現在還想入主中原,當他死了嗎?
李世民聽到這樣挑釁的話語也不生氣:“先把羊和馬匹接回長安,其餘的稍後再議。”
說着他忍不住嘆息一聲。
“若是有更多的牛就好了,大唐百姓正需要牛。”
提到百姓,大臣們也忍不住沉默了。
民間需要的何止是牛,如今百廢待興,百姓不止缺牲畜,缺的工具也多。
“下一期講工業,希望多講一講如何快速制造工具。”李世民想起工部,天幕放出的勞動工具工部已經在打造了,但是冶鐵技術在那,礦産資源也就在那,幾周的時間,再怎麽加快速度,想要讓百姓家家一把江東犁也是很困難的。
“農官已經籌集許多,陛下可以先總結一下,再給天下百姓傳授種地經驗。”戶部尚書長孫無忌安撫道,招攬天下農官此事目前也是他在負責。
誰知李世民聽到總結經驗,突然想起他給大臣們布置的作業,興趣盎然問道:“對了,朕讓你們編書,編的如何了?”
他要求各個世家每年一本,現在天幕結束了,不知道進度如何?
大臣們頓時看天看地,就是不看他。
誰不想青史留名,但是編書真不是個人幹的事,這才多長時間,陛下你是不是太着急了?
大唐貞觀初期,一片君臣和諧。
但是在宋朝時期,上上下下都很緊張。
民間,一棟看起普通的民房內部,四周窗戶緊閉。三名男子相繼謹慎地抵達房屋前,特意看了看周圍有沒有外人,才小心翼翼進入房間。
這個地方之所以如此謹慎,因為正是他們茶葉造假的地方。
“諸位同行,從此日開始,我将金盆洗手,不幹這茶葉造假之事了。”最先抵達的年長者朝兩位一起幹的兄弟拱了拱手,首先宣布自己今日的來意,“你們若是繼續幹,也別怪我不留情面。”
出乎意料,他的兄弟們不但沒有生氣,還冷哼一聲:“說得好像就你是宋人,我們不是似的。”
長得白白胖胖的一人笑呵呵打圓場:“老大就這脾氣,老二你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我們正好想到一塊去了,都不打算幹了。”白胖商人笑呵呵沖老大解釋。
雖然天幕早就提醒過,他們也知道大宋要亡國,還是被外面的草原人覆滅,但是從沒想過,原來不僅僅是朝堂之中的君臣,他們這樣的造假商人也參與到了其中,還是壞的影響。
什麽眼前的利益也比不上家破人亡來得重要,一想到未來的靖康之恥原來也有自己出的力氣,只覺得羞恥。
茶葉貿易原來不僅僅是為了錢,為了供養朝廷中那群廢物貴族,也是為了換軍馬,為了邊境對抗遼金西夏的敵人。
這讓他們還怎麽能硬着心腸做下去?
“實不相瞞,我昨天被老母親指着鼻子罵丢人。”老大長嘆了一口氣,說出自己語氣不好的原因,被老母親罵了一晚上,後來又被妻子也罵,任誰被連着罵一晚上,脾氣怎麽也好不了。偏偏,還真是他做錯了,硬氣都硬氣不起來,只能老實挨罵。
老二悶聲悶氣道:“以後還是好好種茶葉,正兒八經做生意,希望多換一下好馬。”
圓胖商人老三聽了一會,最後才說道:“我打算去西夏賣茶。”
所謂的去西夏賣茶是委婉的說法,大宋正經的茶葉買賣都是官營,哪怕有官商,也是皇商。他們這樣的小老百姓本就是因為拿不到皇商資格才做假茶牟利,老三說要去西夏賣茶,意思是去做茶葉走私。假茶要是賣給西夏,被西夏人砍了腦袋也沒處申冤。
但是大宋對茶葉走私刑罰極為嚴格,尤其是天幕提到茶葉的重要性之後,只會更加嚴格。
老二一驚:“你這不是找死嗎?”
老大想得深遠一些:“你這是打西夏馬匹的主意?”
老三點點頭:“就算換了馬,不會培育自己的良馬也沒用,依然受制于人。”
“而且除了馬,打仗需要的東西太多了,還有軍事地圖等事。”
他一番話說得兩位兄弟沉思起來。
老三看似笑面迎人誰都不得罪,其實最為圓滑狡詐有心機,當初這制造假茶的法子還是老三提到的,也是老三研究出來的。
他若是真去西夏,或許真能做出一番成就來。
看到兩位兄弟明白自己的用意,老三繼續道:
“我不像你們有家室,孤身一人,真出了事也不會連累家小。”
“天幕也說過大宋和西夏有很多茶葉走私,我摻和其中也不會被發現。”
老大嚴肅提醒:“此事,天知你知,你知我們二人知,不可對第四人言。”
“大哥放心。”老三鄭重點點頭,“我不信任大宋的官員,日後若是打探出消息,只會匿名送給邊境的将士。”
老二眉頭緊鎖,屢次想要提出跟老三一起幹,但是想起家中剛出生的孩子,實在不忍心放下。
此時聽到這一句話,想到老三在大宋境內也需要人照應,老二立刻道:
“朝中将士,我們幫你留意。”
老三安慰地拍了拍兩位從現在就開始擔憂他的兄弟:
“或許從今日起,我們也會是青史留名的人!”
他的兩眼熠熠生輝,仿佛已經看到了天幕在普天之下稱贊他的功績:
“大宋都要亡國了,我也不争什麽功名利祿,只求一個身後留名,将來青史上見!”
同一個夜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人做出不同的選擇。
有人在黑暗的軍帳中磨劍,不多時,外面有蛐蛐似的叫聲響了幾聲,他回了幾聲鳥叫,然後有人推帳而入,劍鞘在月光下反射出冷冷的光芒;
一個,兩個,三個,四個,每一個都身上佩劍,行走間偶爾有盔甲碰撞的聲音。
當他們從軍帳中走出,各自回到各自的位置。
突然火光沖天,軍營響起夜晚不該想起的聲音……
有人在夜色旖旎之中,恩愛纏綿時刻,突然用床帳絞住了男人的脖子,然後狠狠用力。
男人拼命掙紮,甚至蹬着床柱,引來了外面的聲音。
他看着進來的侍女還以為得救了,誰知道侍女見狀,上來一起用力。“趙佶,你對不起女人,這條命,該還給天下女人。”
最後時刻,趙佶聽到了他的寵妾冷冷的聲音。
此後,眼前一片黑暗,陷入永恒的死寂。
當趙佶的死訊傳入宮中時,趙煦的表情甚至沒有起一絲波瀾。
“官家,端王死了。”
趙煦表情冷淡:“對外宣布暴斃吧。”
從天幕提到過靖康之恥時,他就已經把趙佶父子貶為庶民,圈禁了起來。
沒有直接殺死,是因為不想背負殺害兄弟的惡名。也是他早就猜到,會有人按耐不住,直接對趙佶動手。
現在,不就來了嗎。
至于是誰動手,已經不重要了。
“官家,那葬禮……”
趙煦沒有聽見一般,沒有給予任何回複,這就已經是給予了回複。
端王葬禮,百姓群情激奮,到處起義,哪有時間和心思給他大辦?
怎麽悄無聲息好怎麽來。
來人立刻懂了,行禮後悄無聲息退下。
他正好與急匆匆的信使擦肩而過,恍惚中聽到了信使的聲音:
“軍中嘩變了!”
因為路途遙遠,得知軍中嘩變的消息已經是三天之後了。而君臣此時正在熬夜處理的,是民間到處起義的事情。
趙煦狠狠閉了閉眼。
重文輕武帶來的後果,終于在他這個時候顯現了。
各路信使說着自己帶來的情況:
“民間四處有起義軍。他們沒有襲擊官府,只是搶了糧食,然後送給守軍,說窩囊廢朝廷不能打,就用百姓的錢自己去養将士。”
“軍隊嘩變後只是斬殺了監軍太監,然後奏請陛下要求打擊遼金西夏,不願意繼續茍合和交歲幣。”
“軍隊說,大宋如果有多餘的錢何必給敵人,要給給将士,他們一定會把大宋失去的土地重新拿回來。”
“百姓說,他們本來就沒田,努力掙錢交稅不是為了養肥自己的敵人的。”
……
趙煦咳嗽幾聲,用帕子快速接住,不意外地看到自己又吐出幾口鮮血。
可是他不能死,哪怕身體病弱也得強撐,現在趙佶也死了,自己再不撐下去,自己就是亡國之君。
“先安撫百姓吧,咳咳。”趙煦想起天幕對自己的稱贊,精神好上幾分,“還有那嘩變的軍隊,既然要抗擊,那就重整軍隊,打出去。”
難得軍民一心,都要求打遼金西夏,哪怕朝中大臣有主和派想阻攔也沒用了。
或者說,反正是個死,是壯烈的死還是屈辱的死,大多數人選擇壯烈而死。
“打吧,一起打吧。”趙煦咳嗽地越發厲害了,“不是死在沙場上,就是死在被擄走的路上,左右都逃不過一個死。”
連百姓都不怕死,他身為君王,怎麽能窩囊地活着。
他要向全天下證明:大宋,不是所有皇帝都不敢打!
明朝時期,最底層最髒污的地方,一群被貶為賤籍的女人湊在一起。
“我決定了,我要出海!”
蓮花原本也曾是鮮豔動人的妙齡少女,自從被貶為賤籍之後的,短短一年多的折磨,已經讓她神色憔悴的像是三四十的婦人。
她狠狠一咬牙,聲音裏帶着濃烈的恨意:“我不想再當妓女,明明不是我們的錯,為什麽要我們來用身體贖罪?”
兩軍交戰,哪裏有女眷什麽事?她們多少女子本就是亂世之中被叛軍搶去的。
現在戰敗之後,集體被打為賤籍。
——朱元璋因為天幕的出現開始廢除海禁,廢除種姓制度,但是對于張士誠、方國珍的舊部的恨意未消,就如同其他人對他們的歧視未消一樣。
種姓制度是元明才有,但是賤籍前朝一直都有,許多就是罪臣家眷,被貶而成。但是她們自身有什麽錯?最大的錯誤,就是嫁了一個沒本事還有野心連累全家的男人。
張陳舊部在沿海地區騷擾大明官兵,時不時到村莊城鎮劫掠一番,嘴上說是效忠舊主,但是誰會在意他們自己的女眷會有什麽待遇?
蓮花咬着嘴唇,眼中含淚:“說什麽妻賢夫禍少,分明是夫賢妻禍少。但凡男人安分點,不要為了野心去惹禍,女眷也不至于被連累被發賣成娼妓!”
小姐妹吸了吸鼻子,擦着眼淚也說道:“我受夠了這種生活,我寧願出海,寧願死在大海上,也不要死在這髒兮兮的窯子裏,然後死後草席一卷扔在亂葬崗上!”
“嗚嗚……”另一位不善言辭的女孩,聽到這裏直接嚎啕大哭起來,但是又怕吸引來管理她們的老鸨,自己快速捂住自己的嘴,咬着手背,靠疼痛讓自己強行冷靜下來。
其他小姐妹七嘴八舌說起自己的怨恨:“我娘原本是官家小姐,我也曾是好人家的女兒,怎麽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早知今日,當初還不如自我了斷算了!”
“我爹把我嫁出去的時候我本就不同意,但是有什麽辦法,我爹覺得人家起義後可能封侯拜相,還想着當皇親國戚呢,現在可好了,連鄉紳都做不了,做妓女!”
“憑什麽死,要死也是那群惹禍的男人去死!”蓮花做了一個噓的手勢,說出自己的計劃,“我想好了,等海船靠岸,我們偷偷上去……”
“萬一船上的男人對我們……”小姐妹剛想說在船上男人太多不安全,但是很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沉默了。
“本就不是什麽清白之人,怕什麽。”
蓮花自嘲地笑一聲,“再怎麽也好過現在。”
她目光堅定地看向遠方。
哪怕淪落海外後,種地做苦力,也好過現在,又要當娼妓又要挨鞭子,還得世世代代為妓,她的錯誤,絕對不能禍害到她的孩子!
當夜幕徹底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之時,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蓮花悄悄爬起身,走出自己髒污的房間,走向黑暗不見道路的未來。
在她身後,一扇又一扇破爛的門被悄無聲息打開,一個又一個女孩踮着腳尖走了出來……
黑沉沉的大海上,只聽得見海浪澎湃的聲音。
“大哥。”張士誠的舊部看着如今的首領,眼神裏帶着掙紮。
原本,他們還糾結日本倭寇一起騷擾大明,甚至自己也曾經假扮成倭寇騷擾大明海防官兵,還殺死不少大明官兵,但是聽到天幕的話,突然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們跟日本的合作,才是真正的禍害華夏。
首領同樣良心未泯,他們的根據地就在浙江福建一帶,自己的父老鄉親也在這裏,一想到将來這裏是日本人首先侵略禍害的地方,就有強烈的負罪感。
首領長嘆一聲:“一直這麽耗下去沒用的,除了耗死我們自家兄弟,還連累我們岸上的家人。”
也有人不甘心:“就這麽放棄?”
首領突然笑了:“用得着我們繼續抗争嗎,他朱元璋又能堅持多久?”
天幕可沒少罵朱元璋和他朱姓後人,這一次之後,會有多少百姓起義,不需要他們,朱元璋也忙得很。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大明不歡迎我們,那我們找個地方休養生息。不過是百年時間,等大明虛弱了,我們再回來。”
“那滿清……”
首領想起未來屠城的滿清,越發堅定不再騷擾自己的故地。
“關外民族能有多少人,我漢人能有多少?我們現在要保存有生力量,不然要是死光了,什麽後裔都留不下。”
手下們紛紛點頭:“大哥說得有道理,到時候漢人比起關外定然是更向着我們的。”
“只是我們能走去哪裏呢……”
正商議着,突然有弟兄回複:“大哥,有一群女人!”
首領看了看窗外黑沉沉的月色:“哪裏來的女人,想女人想瘋了?”
他的心腹聞言,用望遠鏡看着遠處海面上的小船,這一看,就認出蓮花:“不是,好像是以前那些兄弟的女眷,從窯子裏跑出來,準備出海,被我們兄弟們逮住了!”
蓮花等人原本想着搭客人的順風船,但是後來看到客人醉的不成樣子,直接偷了小船,剛從港口上劃出來。
因為是小漁船,生活在水鄉的蓮花會劃船,劃出一段距離卻發現,大海與江河不一樣,女孩子們逃跑沒多久就被發現了,有些倉促。
海邊的漁民打漁,一般不讓女人上船,這也導致一船的女孩沒有出海的經驗。
當遭遇到大船明顯是有意靠過來時,想調轉方向也來不及了。
但是好在,來人似乎并沒有惡意。
首領驚喜地朝着蓮花走過去:“你是,李四哥的女兒!”
蓮花很想說認錯人了,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是我。”蓮花态度比較冷淡,但是誰又不懂。
明顯是過得不好。
“恰好,我們也打算離開大明。”首領心中有愧,安慰着蓮花,也是安慰衆多女孩,“咱們找個好地方,忘掉過去,重新開始,等到時機合适,再回來!”
蓮花突然說:“既然要走,索性帶着願意走得一起走。”
首領看了看滿船的男人,想起他們要去海外,與其與當地人通婚,自然還是華夏人自己好。
他點點頭,吩咐下去:“多準備點糧食和水,還有大豆。”
蓮花看到了那些男人眼裏的光芒,自然懂是什麽含義。
不只她懂,在艱難地處境下經歷了太多男人的其他女孩們也懂。
她們沒有表現出太激烈的抗争,因為這樣往往會迎來致命的鞭子。
只是彼此對了一個眼神,悄悄握緊袖中藏着的匕首、簪子等武器。
先借着他們的船離開,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就算她們體力上更柔弱,誰敢說離開故土一定無法生存下去?
等到海船啓航時,船上多了更多女人。
他們帶走了一批批活不下去的人。
那些曾經被朱元璋打為賤籍的張士誠舊部們,終于想開,不再在海上時不時騷擾大明官兵,但是也不再決定繼續落在大明受盡歧視與折磨。
既然你大明因為我祖宗與你有仇,要一直歧視我們,那為什麽我們不能出海求生?
以前是舍不得故土,也是畏懼海上無法存活,現在知道海外也能活下來,也有肥沃的寶地,他們寧願選擇離開熟悉的故鄉,去海外闖蕩。
至少,死也死的有尊嚴點!
男男女女集體跑路,男人不想世世代代做奴隸做底層人,女人不想再繼續為娼,跑得一個比一個快。
朝廷收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晚了。
“沿海地區許多人出海了!”
加急折子一封又一封遞到朱元璋的桌案上,朱元璋每打開一個,都能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壞消息。
“拖家帶口的出海,可能是不打算回大明了!”
朱元璋狠狠閉了閉眼,再次睜開時,一片冷靜:“等到大明富足了,他們還會回來的。”就如同大唐,萬國來朝,不是大唐威逼,是因為大唐的富庶吸引了各個國家。
“現在先安撫好留在國內的百姓。”
朱元璋把折子扔到一邊,首先看各地起義的折子,與官員商議着如何平息起義軍的怒火。
“嚴查各地土地兼并之事,讓百姓的田産落到實處。”
這是重中之重,說話的時候,朱元璋眼神威嚴的巡視着滿朝文武,還有自己的兒子們。
別以為他不知道,官員家眷,還有王府,都在下面有占民田的行為。
他想起自己跟天幕學了不少富農的技術,這時被天幕提醒才想到重點,或者說一直故意忽略的重點:
當百姓沒有自己的田地,有再多的農業技術也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往日他溺愛兒子,對占農田的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現在他知道不能繼續如此下去了。
“你們的封地,取決于你們能做出多少功績。”朱元璋冷酷說道,一句話再次收縮了藩王們不少福利,“如果是廢物,早早餓死算了,我也不缺那一兩個為禍一方的兒子。”
藩王們縮了縮脖子,想說什麽卻被朱元璋冷銳的殺氣逼得根本不敢開口。
一向溺愛兒子的朱元璋對自己兒子們都如此嚴厲,大臣們哪裏敢多說什麽。
他們知道,朱元璋認真了。
以他對貪官剝皮萱草的殘酷勁,大臣們絲毫不懷疑,假如自己占田被抓,會不會自己的人皮套在草人上。
一想起那個畫面就渾身一痛。
朱元璋還在挨個說着新的措施:
“允許百姓用農副産品買賣交易,鼓勵百姓種果樹制果脯,派農官去傳授技術。”
“耕牛的事再議,這不是一時半會能養出來的。”
“相關工具可以改善一下……”
大臣們卻在心裏想着自己的家人:回去可要好好嚴查,有占田的趕緊還給人家!
還要多送點禮物賠禮道歉,希望不要舉報他們!
但是已經遲了。
百姓此次起義為的就是田地,不少百姓直接上告官府,而其中被告的,還有朱元璋的二兒子朱樉。
大臣們被發落了不少,但是天下百姓都看着,朱元璋到底會怎麽處置自己的兒子。
朱元璋不知道朱樉荒唐嗎?
他知道,并且斥責多次,但是朱樉屢教不改,知道父親再怎麽斥責也不會真對他下毒手,肆無忌憚的在自己封地上作惡。不僅大興土木工事、勞民傷財,搶占民田,強搶民女,甚至和寵妃在府中以虐人為樂。後來怕自己的惡事被曝光,直接把受害者家族滅門。
原本這些事情朱元璋也有所耳聞,直到被起義軍徹底捅到自己面前,朱元璋知道,自己必須拿出一個态度來。
于是,不缺兒子的朱元璋,溺愛兒子但是更愛江山的朱元璋,選擇了犧牲朱樉。
天幕再次到來的前一日,朱樉被朱元璋一杯毒酒賜死,留了個體面全屍。
歷史上的朱樉,死于三名老婦人的下毒,因為天幕的出現,還是死于毒酒。他毒害了不少無辜的庶民百姓,輪到他自己,也算是因果報應。
當朱樉“被賜死”的消息傳到民間,緊随着的是被起義軍舉報搶占民田的大臣和貴族慌慌張張的退還民田,一個比一個積極,一個比一個謙卑,生怕百姓不收後自己人頭落地。
在宮中,聽到錦衣衛将各地起義軍逐漸平息的消息傳來,朱元璋眼神幽深。
他沖大家揮了揮手,聲音有些無力:“都退下吧。”看起來如同一位疲憊的普通老人。
大臣們以為,朱元璋是在心痛死去的朱樉。
只有最親近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知道:父皇是在慶幸,大明的江山保住了。
犧牲一個不成器的兒子,穩住大明江山,這筆交易太劃算了。
劃算到,或許他們其他兒子,日後都得緊着頭皮過日子,誰敢再欺壓百姓,朱樉就是他們的下場。
天幕提到了大明的藩王禍害,恐怕比起背叛大明的大臣,朱元璋更恨自己的廢物子孫。
現在,他要嚴管兒孫們,藩王們都得夾着尾巴做封王了。
朱标輕輕咳嗽了一兩聲,揉了揉不舒适的胸口:奇怪,最近也沒天氣轉涼,怎麽總是不舒服呢?
清朝,玄烨正在一邊安撫起義的漢人百姓,給漢人分田分耕牛分農具分果樹,一邊為文字獄翻案,并且立下大清永遠不得再發生“文字獄”事件。
當着他的面,官吏一片稱贊,但是背後會如何,玄烨知道,定然不是在他面前表現得這樣。
但是相信有了未來的八國聯軍威脅,有了最強大的西方敵人,漢人也顧不上争鬥了。
“報刊已經辦好了,陛下可要一觀?”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獻上排版印刷好的報紙,“按照陛下的吩咐,還有對西方文明的介紹,讓百姓便于分辨身邊的西方人是誰。”
他打開報紙,只見一面是漢語新聞時事,包括最近皇帝給農民分田地分耕牛分果樹的消息,相關農業政策,農業技巧,另一面就是關于外國風俗的介紹。
“大清如今外國人衆多,其中定然有許多間諜。”玄烨接過報紙仔細看了看道,“這報紙想必也會被間諜想方設法傳出去,內容需要謹慎。”
張英連連點頭。
“此外,訓練一支錦衣衛那樣的特務機構,專門識別外國間諜。”
張英這一次沒點頭,因為這明顯不是自己這禮部尚書的事,他看向刑部那邊,自己的兒子張廷玉這時是刑部左侍郎。
不過皇帝明顯沒打算讓別人插手,特務組織得直接對皇帝負責,玄烨年幼時都能訓練一群少年拜倒鳌拜,現在成年大權在握,更不會放棄這個好機會。
玄烨只是看向張英等大臣道:“爾等有擅長打探消息的兒孫,可以送進來。”
這支隊伍明顯不能只用太監,也不能只用民間或者滿蒙人,需要各個階層各個地區打探消息,那什麽人都得有。
玄烨甚至打算還招一些中西混血的,或者是被洋人抛棄的小孩,從小培養對華夏的忠心後再送去西方,這樣方便混到洋人裏面打探消息。
當然,這些打算沒必要對大臣們具體說,計劃還長久着。
君臣開始商量起農業商貿之事,各自彙報着如今的成果。
當天幕到來的時候,大清剛剛在各地搭建固定的集市,允許百姓們在集市上進行自由貿易,開了海禁,允許百姓自由出海,也允許百姓去學習西洋人的語言文化。
民間湧現大量學者翻譯西洋科學書籍後流入市場,當文字獄被解禁,更自由的創作被允許,百姓的識字率也提高,開始如饑似渴的學習着西方的技術。
天幕誇過的四大農書和古代四大科技書籍成為最受歡迎的書籍,茶樓和街邊說書人不再說書生小姐的愛情故事,開始講述科學與農業。
有些人自己看書看不懂,喜歡去聽書,不懂得就拉着懂的人詢問,交流之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地方上,不再只顧着争奪小利,開始結為農會,互相交流學習各家的農業技術。
有頭腦的把自家祖傳的種果樹經驗寫成農書,在市場上賣的也很好,更加刺激了農業學習的積極性。
有的農戶哪怕自己不會寫書,請書生代寫,也能賣出價錢,發展出了新的農副産品——那就是農學知識付費。
哪怕是宮中,也在收集民間的農學書,玄烨看得津津有味,還根據民間的農學知識去研究自己的禦稻米。
上行下效,導致皇室、貴族、大臣和百姓集體興起學農之風,讓農業不斷湧現新成果。
天幕一周之後再次降臨時,各地農會如雨後春筍快速冒頭,與往日閉門造車的風氣完全不同。
【铛铛铛,大家好,咱們又見面了!】
荊咕活潑的聲音響徹天幕時,伴随着四大發明的圖片:紙張,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藥。
【四大發明雖然是華夏發明的,但是“四大發明”這個概念是西方提出來的。】
嬴政微微皺眉:該不會是後世皇帝又不重視,被西方人重視吧?
每每看到天幕講述後世的那麽多好東西,大秦沒有,後世有卻不珍惜,嬴政就默默在心裏兇性大發:這麽不珍惜,給朕!給大秦!
【英國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曾說: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态都改變了,從而産生了無數的變化。
印刷術在文化,火藥在軍事,指南針在航海……歷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任務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事物有更大的影響力。”】
【德國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卡爾·海因裏希·馬克思也肯定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産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了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實地考察研究華夏科技史後,在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的基礎上,補充了“造紙術”,提出了華夏古代“四大發明”的觀點,從此流傳至今。】
劉徹目标明确地盯着火藥:“火藥火藥火藥,大漢已經有紙了,活字印刷聽起來也不難,指南針大漢有司南,就差火藥了!”
而且對火藥完全沒有頭緒,再厲害的工匠想研究都無從下手。
【正所謂:
中華複興起宏圖,自主自立自強書。
造紙有術源中土,活字印刷傳經著。
火藥意外成黩武,磁針指南新航路。
四大發明曾耀祖,熠熠光芒照今古。】
【全世界的文明起源,離不開華夏四大發明的傳播。
工業革命同樣離不開,所以我們這一期專門講工業,就從四大發明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