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植物間諜10
第68章 植物間諜10
【我們常說,出國在外,國家強大與否,就是你最好的底氣。】
【對于植物而言,同樣如此。】
【當國家衰落時,連本土的植物也要被欺負。】
【100多年前,英國植物間諜喬治·福雷斯特來到華夏的雲南,在雲南進行了7次考察,采集了30000多份植物标本,僅僅是杜鵑就收集了400多種。】
當喬治·福雷斯特在高黎貢山發現了一株獨特的杜鵑,一株高達十層樓的大樹杜鵑後,頓時驚為天人!
這是前所未有見過的巨大杜鵑!
是當時已知的數百中杜鵑中從未有過的種類!
福雷斯特想要帶走它,向世人證明他見過如此大的杜鵑種類,但是因為大樹杜鵑太大了,無法連根挖走,于是他想了個馊主意:
“把它鋸斷!”
福雷斯特雇來山民,将這棵十層樓高的巨大大樹砍倒,分割成一片片圓盤運走。
時至今日,這塊從“杜鵑花王”身上取下來的巨大圓盤仍然陳列在大英博物館,還一塊存放在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檔案館內。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雲貴川當地,有些地區是有祭樹習俗。】
【或者是祈求平安,或者是認樹當幹爹。】
頭上裹着頭巾的少數民族婦女,抱着自己面黃肌瘦的孩子,和丈夫一起找上村裏的巫師:“我家小孩總是生病怎麽辦?”
“命格太弱,需要認個命硬的幹爹。”巫師掐指算了算,為一家三口指了一條路,“去山裏選棵老樹當幹爹吧,樹在人在。”
一家三口離開巫師的家,又找上村裏比較熟悉山裏情況的獵人,在獵人的帶領下走進深山。
他們一棵樹一棵樹的看,最後選擇了一棵最高大、樹幹最粗壯的樹,按照巫師的指示,在樹幹上系上紅布條,然後拉着自己小孩讓他給樹跪下。
“幺兒,這就是你幹爹了,給你幹爹磕頭。”
小孩在父母的要求下,懵懵懂懂地跪下,給大樹磕頭:“幹爹好!”
父母教導孩子:“以後記得逢年過節來給你幹爹問好。”
“哎。”
然後又一起跪下,向大樹祈求:“幺兒他幹爹啊,以後希望你保佑孩子平安長大,就拜托你啦!”
獵人在一旁看着,也跟着拜了拜。
按照大山裏的規矩,這被人系了紅布條的樹成為別人孩子的幹爹,寄托了小孩生的希望,以後就不能砍不能傷,要恭恭敬敬的讓它茁壯生長。樹長得越好,孩子就會活得越好。
幾十年後,當年拜樹為幹爹的幺兒長大,成婚生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他的孩子同樣體弱多病,醫生告訴他:
“孩子先天不足,體質有點弱。”
“認個幹爹吧。”從醫院回來,長大的幺兒對着妻子說,“我小時候認了幹爹就健康長大了,就認我那個幹爹吧。”
科學是科學,但總覺得需要一點精神寄托,才能安撫自己孩子一定能長得跟大樹一樣茁壯。
幺兒帶着自己的幺兒走進深山,在樹幹上系上新的紅布條。
當年他的那一根,早已在幾十年的風吹日曬中,褪色,腐爛,破破爛爛的挂在樹上,看不清楚原來的顏色。
但是樹幹上,有着一根有一根新舊不一的紅布條。
一根又一根的紅布條,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牽挂。
它是當地人祈求平安的樹神,也是一代代人的“幹爹”。
本地人連動它樹枝一下都舍不得,被外國人直接砍斷。
“原來有些少數民族還有特殊的信仰。”嬴政看到的,是地方不同信仰帶來的差異,讓他想到百越之地的歸順安撫問題。
“百越之地想必也有,要注意提醒一下,不要因為這種不知情的事引起兩軍沖突。”
“若是有一本講述各地民俗風情的書就好了。”陰嫚公主仿佛無意間說道,立刻讓有心者留意到了。
“是啊,如果有人願意親自去民間各地調查地方民俗風情,寫成一本書,不論是對普通人還是對貴族都很有用。”扶蘇敏銳地意識到了這樣的書籍對于未來大秦統治的幫助。
大秦目前一統六國,但也不會止步于一統六國。
周邊還有無數少數民族部落,以及更遙遠的地方還有更多的其他民族,想必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信仰和習俗。
若是因為這些小事與當地人起沖突,讓士兵死在戰争以外的地方,實在是浪費。
若是能提前知道,提前避諱,說不定還能起到奇效。
兩兄妹對視一眼,沒有再繼續說下去。
寫這樣一本書,首先需要有人敢四處去民間采集,只翻故紙堆沒用,必須下民間。那麽,誰能去,誰敢去?
這需要一個慢慢籌劃。
統治者看到的是對統治的影響,民間看到的是對自己信仰的踐踏。
小孩指着天幕裏被砍倒的大樹,指着樹上的紅布條大喊:“是樹姥姥!樹姥姥!”
孩子母親抱着孩子,忍不住聯想到自身,默默垂淚:“天幕上的是樹爹爹。”
小孩發出天真的詢問:“那些外邦人把樹爹爹殺死了嗎?”
“是啊,他們連一棵樹都不放過。”孩子母親快速地擦去臉上的眼淚,喃喃道。
樹都如此,人又能如何?
她想起自家的男人,戰亂時,家裏的丈夫和長子全被征徭役去打仗,一個也沒能活着回來,只剩下次女和這個最年幼的小子。
而他們村裏,像她這樣的寡婦太多太多。
即使現在暫時和平下來,村裏一片荒蕪。
莊稼被堅壁清野挖光了,雞鴨犬被過路的軍隊打秋風吃光了,地裏的野菜也沒放過,一把火燒的光禿禿。
她現在只有一個心願,希望這太平日子再長久一些。
地裏的莊稼剛種下去,天幕剛剛傳授了更多的技術,女兒大了可以幫忙了,只要天下別打仗了,就能慢慢好起來……
【我們自己的植物和農作物不重視,流傳出去,變成其他國家的國寶,最後反而會被忽視原本起源的母國是華夏。】
【日本人號稱是“菊與刀”的民族,這個所謂的自己的民族精神,依然有華夏的影子。】
【日本的菊花是公元6世紀隋朝時期,從華夏傳過去的。而日本的招牌武士刀,是唐刀演變而來的。】【日本的茶道來自華夏宋朝的點茶戲,相撲同樣來自大唐時期就有的角抵,花道一開始就與寺廟相結合因為本就是鑒真東渡帶過去的寺廟花道,園藝同樣來自華夏的唐宋時期。】
一邊是華夏的文人賞菊,或是在園林中看着一盆盆顏色不一樣的菊花詩興大發,或者是重陽節時配着大閘蟹和黃酒姜茶一起食用,或是在山野田園,或是在街邊路野。他們眼中的菊花各有各的性情,也映射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生。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帝王欣賞菊花,如同欣賞後宮中的各色佳麗,各有千秋各自喜愛。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文人欣賞菊花,欣賞的是歸隐田園的怡然自得,欣賞的是世外桃源的理想故裏。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孤傲才子欣賞菊花,欣賞着高傲孤冷的氣節,仿佛在菊花上看到了自己。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落第考生欣賞菊花,看到的是自己對世家的滿腹怨恨,看到的是未來長安勳貴在自己刀下血流成河的枭雄霸業!
一邊是日本的賞菊。
公元751年,日本長屋王在自家宅邸舉行宴會時,備前守田中淨足寫詩贊美長屋王宅邸中的風景和菊花,這也是日本歷史上有關菊花最早的記載:
苒苒秋雲暮,飄飄葉已涼。
西園曲席開,東閣珪璋引。
水底游鱗戲,岩前菊氣芳。
君侯客愛日,霞色鸾觞泛。
一邊是大唐寺廟的花道,貴族女眷也會在觀音生辰時一起布置,這樣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了宋朝,花道是當時的貴族女子必學的手藝。
一邊是日本貴族的花道,日本的貴族們跟着東渡的目盲僧人學習做豆腐,學習花道。
鑒真雖然因為目盲行動不便,只能口頭指導,但是他還帶來了各種書籍,對日本來說,是寶貴的財富。
一邊是華夏的園林被槍炮摧毀,一邊是植物被挖走,從園林裏挖走假山和精品花卉,一箱一箱的搬走大量的書籍和古董瓷器等等,搬回日本。
“果然是精品菊花。”
東亞長相、還帶着一抹标志性小胡子的日本軍官看着園林裏的菊花,一揮手,示意屬下全部搬走。
他走過一處,欣賞一處。
“梅花也很美。”
于是,盆栽梅花被搬走。
“假山也不錯。”
賞園林就是賞假山怪石,賞花卉美景,精美的太湖石怎麽能少呢?一起挖走。
侵略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前面是軍官看起來頗有文化的欣賞和贊美,背景是士兵一群一群的搬運。
民間諺語稱“鬼子進村”,形容的是侵華時期日本人所過之處雁過拔毛,連貧窮的山村都能扒得幹幹淨淨,富豪庭院怎麽會放過。
“朕的詩歌也被天幕點評了嘿嘿!”劉徹原本正在高興,自己的帝王詩上了天幕,結果看到後面的詩句,對比之下,嗯……
“後世該不會以為朕是位沉迷美色的皇帝吧?”劉徹感覺不太妙,詢問大臣們。
這一次,哪怕是主父偃也跟蚌殼似的閉緊了嘴巴。
這不是明擺着的嗎,還用問他們?
劉徹深呼吸,又深呼吸:“朕愛美色不假,但是朕怎麽可能沉迷美色,朕最愛的還是江山!”
等到黃巢的詩句出現,劉徹猛地坐直身體:“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好一首霸氣的詩!”
就是這其中的殺氣,實在不詳。
這是哪一朝的反叛軍寫得詩歌?眼瞅着是要屠盡長安的節奏。
唐朝時期的反應最大。
漢朝流行的賦明顯與唐詩風格不同,起初李世民還在看劉徹的笑話:“漢武帝果然是風流多情,菊花與蘭花都喜愛,尹夫人和邢夫人都寵愛。”
李世民說得是劉徹“尹邢避面”的典故。
劉徹後宮兩位受寵的美人,一位叫尹夫人,一位叫邢夫人。為了避免二人争風吃醋惹出是非,劉徹下诏書讓她們不得見面。
但是越是不讓見面,越是好奇。尹夫人請求劉徹允許她見一見邢夫人,劉徹同意了她的要求。
相見後,尹夫人覺得自己不如邢夫人美貌,自愧不如哀嘆連連。
這個典故在唐朝的詩人中也有被人引用,李世民作為會學習前朝歷史的君王,自然是很熟悉的。
結果還沒高興一會,被接下來兩句詩驚豔到了。
“如此有氣節有風度的詩人,若是我大唐才子該多好!”
緊接着,就聽到了黃巢的詩。
李世民:“…………”
輪到大唐被看笑話了……
李世民意味深長地問滿朝文武:“諸位愛卿,落第考生落榜之後對長安殺氣如此之大,有何感想?”
大臣們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落第考生真正不滿的是誰。
天幕也不是沒提過,大唐滅亡的真正原因。
但是知道歸知道,真要放棄自己和家族的利益,誰願意?
于是各自裝死。
這種事,誰開口,得罪的不是一兩個人,是整個世家的利益。
李世民沒有繼續強迫。
他看向遙遠的天空,看向那些他雖然看不見、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大唐百姓。
他們,才是這個帝國的基礎。
就如同這些不起眼的草木,看似可以被随意踐踏,然而可以決定人類的生死,也可以決定帝國的興衰。
如果不重視,那麽遲早有一天,大唐的貴族也會面臨日本人入侵一樣類似的局面,家族中的所有寶貝被人端走,什麽都不會留下。
【歐洲的許多植物,都有華夏植物的基因。】
【比如原生于華夏的珙桐,又叫做鴿子樹,如今在歐洲遍地開花;
當年歐洲百合即将面臨滅絕時,是華夏的岷江百合拯救了歐洲百合,并且讓百合的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還有如今的玫瑰,當時拿破侖的約瑟芬皇後極為喜愛,但是歐洲原生的玫瑰季節單一,是威爾遜引種同為薔薇科的華夏月季,與歐洲玫瑰結合後,才開始有了更多的品種,才有了現在每個季節都有的玫瑰品種。】
18世紀,華夏月季經印度傳入歐洲,時值英法交戰,為了保證這批月季安全抵達法國,雙方達成停戰協定。
英國海軍護送月季到拿破侖妻子約瑟芬皇後手中。
“我的天啦!這花朵真好看!”
與世人普遍贊美玫瑰、覺得月季平民不同,其實原始的玫瑰是單瓣,月季才是複瓣,如今好看的玫瑰品種大多是融合了月季的基因。
1945年4月29日,美國太平洋的月季協會舉辦的展覽會上,将一個月季新品種命名為“和平”,将華夏月季稱為“世界月季之母。”
“這是我們的新品種‘和平’。”
月季為英法帶來了和平,可惜,卻沒辦法為自己的母國帶來和平。
明朝,王象晉正在寫《二如亭群芳譜》,他剛寫到月季的篇章,聽到天幕的話語愕然擡頭。
看到天幕中關于玫瑰與月季雜交後越來越多的新品種,百花缭亂,各有各的美。
王象晉喜不自勝:“原來月季不僅好養活,還好雜交,真是個好寶貝。我改天也要試試!”
同樣是李時珍,在天幕說過他以《本草綱目》成為“藥聖”後,提前開始寫自己的成名之作。
聽到月季,李時珍撚了撚自己的胡須,回憶起月季的藥用價值:“月月紅,也叫勝春、瘦客、鬥雪紅,氣味甘、溫、無毒,主治活血消腫敷毒,花朵可以治療婦人月經不調。”
清朝,陳溟子一邊在自己庭院中種植各種月季,他滿院子的月季顏色衆多,白的、紅的、黃的、綠的、雙色月季,各種各樣,都是他親手栽培繁殖的。
空閑時期除了養花,陳溟子還專門寫了一本書《花鏡》,記錄了栽培繁殖月季的方法,都來源于自己的心得體驗。
在花卉繁殖育種上,華夏人并非沒有遠見沒有實踐。
只不過,并不受重視,只當做興趣愛好,文人雅趣。
在看到西方人原來如此重視月季,甚至願意為了月季花停戰,還是敵軍護送月季過去,陳溟子這才開始重視自己院中的月季。
西方人這麽喜歡,自己是不是可以憑借這些花卉,去西方打探些情報過來?
【牡丹原産地同樣是雅魯藏布江,現如今還存在野生牡丹品種“大花黃牡丹”。從唐朝之後,日本遣唐使把牡丹引種去日本,一開始種在寺廟,後來擴散到民間。】
【歐洲人最早沒有牡丹,是通過華夏的瓷器和刺繡才看到牡丹,到18世紀才真正擁有牡丹,怎麽擁有的已經不想說了。
18世紀,歐洲“中國熱”,中國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18世紀末華夏鴉片戰争、八國聯軍侵華然後是大清亡國,牡丹怎麽被引種的知道了吧。】
華貴的宮廷裏,一位貴婦人抱着瓷器,看得極為仔細。
她對瓷器上靈動的畫面愛不釋手,越看越喜愛。後來索性拿起放大鏡,專注地看着裏面的花朵:“這是什麽花?真漂亮。”
等到丈夫回來,貴婦人立刻抱着青花瓷上前,指着上面的牡丹花道:“親愛的,這是什麽花,我好喜歡!”
男人聳聳肩:“寶貝,這花遠在東方,你想要我也沒辦法。”
男人的視線也落到瓷器上,接過瓷器仔細看了起來:“不過真是好看啊,能種在我們花園就好了。”
後來,戰争開始。
男人穿上軍裝,成為了八國聯軍中的一名軍官,當他随着大部隊進入華夏的宮廷,在一片燒殺搶掠中,看到了被人遺忘在宮廷裏的牡丹。
“把這搬回去!”
男人喜不自勝,一邊指揮着自己手下的士兵搬運,一邊開始暢想未來自己花園裏的美景。
“我的花園又要多一種收藏了!”
武曌看到連牡丹也被挖走,袖中的手狠狠握緊:“連自己的國花都保護不了,難怪也保不住自己的國家。”
她非常喜歡牡丹,定都洛陽後,在洛陽種滿了牡丹。
一直到現在,洛陽每年都有牡丹花節,其中不少品種就源自當年大唐宮廷的牡丹。
大唐時期,長安、洛陽的牡丹得到飛速發展,甚至出現了專門種植牡丹的花師。
看着自己培育的牡丹被外國人挖走,花師們揮舞着手裏的小鏟子,恨不得立刻從軍去打日本。
牡丹在大唐是屬于國花,人人皆愛之的明星花卉,在唐詩中多有贊美。
到了宋朝,在北宋時期都是以牡丹為國花。
歐陽修同樣喜歡牡丹,專門寫過《洛陽牡丹記》,張翎寫《花經》以“九品九命升降次第”,把牡丹列為“一品九命”。周敦頤也在《愛蓮說》中寫道:“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但是宋朝理學開始興盛之後,文人開始偏愛梅花。宋徽宗就有梅景私人園林,賞梅自此興盛。
牡丹和梅花作為國花交替的最重要分水嶺,是靖康之恥。
經歷過靖康之恥後,宋朝文人更喜愛傲霜鬥雪的梅花,開始流行起梅花盆栽,養梅、造景,以梅花自喻,當時也出現了多個文人以梅為號的名字,用梅花高潔抗争的精神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著名詩人陸游和範成大,被譽為“詠梅雙星”,範成大著書《梅譜》,又名《範村梅譜》,首創梅花品種的譜系之學,更推動了梅花園林種植知識和興趣的普及。
到清朝時,再次立牡丹為國花,但是到了民國又開始立梅花為國花。
一直到現代,梅花和牡丹是華夏民衆心中的國花,但是二選一到底是誰一直沒有确定下來。
【最後,我們回到植物本身。】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植物,獸類,禽類,哪一種的狩獵方式更高級?】
清朝時期,物種豐富的天幕上說過的幾乎都見過,尤其是皇室子弟,連美洲的農作物也見過吃過。
年長的皇子們還在沉默思考,年幼的已經直接争論開來。
“當然是獸類,老虎,獅子,多威風!”
“是鳥!你看天上的雄鷹飛得那麽高,老虎想抓也抓不着。”
也有小格格摻和道:“可是如果天上打雷下雨,鳥也得躲雨。”
“我覺得是大象,大象最厲害,大象那麽大,還怕雨。”
“你怎麽不說是人呢,大象那麽厲害還不是被人取走象牙。”
——在清朝時期,象牙是重要的貢品,雲南地方就曾經給朝廷進貢過象牙,是亞洲象的象牙。
康雍乾三代帝王都有屬于自己的精品象牙天子寶玺,但後面都流失海外。乾隆本人有多枚象牙印玺,目前還有私印藏于國內博物館。下層追逐上層的風尚,富商官吏也學着皇室使用象牙筷子象牙首飾,外來的非洲象牙、後來民間也普及開,進口的象牙多了起來,民間的象牙雕刻匠人也多了起來。
【是植物。】
荊咕揭曉的答案,讓很多人沒想到,或者說猜到了答案會出乎意料,但是不知道為什麽。
【可能很多人都沒想到。】
【與大家普世意義上認為的,獸類是最厲害的不同,獸類的狩獵方式是一維的,因為它只能捕捉地面上的獵物,只能順着它巡邏的地方捕獵;】
老虎雖然可以爬山、可以下河,但依然是貼着地面的行進路線上獲取食物。
所以,它狩獵獲取能量的空間是一維的。
【禽類的狩獵方式是二維的,可以看到空中的和地面上的,也可以捕捉空中和陸地的獵物;】
比如老鷹,可以一邊飛行一邊狩獵。
它看到地面的兔子可以沖下去捕獵,看到空中的小鳥依然可以飛過去,不受地形幹擾,獲取食物的效率更高,面積也更廣闊。
【但是植物的狩獵,是三維的,包括了地下、地表,和空中。】
天幕放出一棵大樹,一棵看起來十分尋常的、靜默的大樹,路邊似乎随處可見的大樹。
【植物在狩獵什麽呢?】
【在地下,汲取水源——獸類、禽類同樣離不開水源,而它們往往沒有植物更方便找到水源。】
荊咕挨個把大樹獲取的能量标出來:
地下的根系,在攝入水源。
植物為了水源,可以萎縮地表上的植物,發達地下的巨大網狀根脈。
為了水源,可以拔出根,随風而居,随水而居。
【在地表,吸收陽光,還有昆蟲。】
大樹的葉片吸收陽光,來進行重要的光合作用,完全不受風吹雨打、不受地形限制。
大樹的花朵吸引昆蟲,幫忙傳授花粉,孕育果實,繁育後代。
它粗壯的樹幹和根部同樣在吸收營養。
動物在樹下,或者在草叢裏,撒尿,拉屎,做标記,是肥料。
打架,厮殺,把獵物拖到樹上再吃,血液流下,也是肥料。
當動物死亡,軀體腐爛,對植物而言,依然是肥料。
【在空中,吸引禽類,繁衍種族。】
植物可以選擇讓鳥類或者昆蟲帶走自己的果實,也可以讓風帶走自己的花粉或者是種子。
更多的選擇,更廣泛的地區,也能讓種族能更好的繁衍下去。
【在獸類裏,領地範圍越大越厲害,比如獅子和老虎。】
【但是在植物裏,繁衍能力越強越厲害,比如大樹與小草。】
小草,是植物的高等形态。
遠古時代的裸子植物幾乎都是大樹,比如現存的裸子植物水杉、銀杏、松柏等,在遠古時期更高更大。
在恐龍都滅絕以後,3000萬年前,被子植物才開始出現。
高大的植物變得矮小了,但是适應生存的地方越來越廣闊。
草,可以從固定的溫帶适應所有環境,是冰凍火燒都能生存的最強生命力。
【我們許多農作物,曾經就是草。它們本來是禾本科,屬于草,也結合了野草的基因。】
【比如粟,原本是狗尾巴草馴化而來,到現在也是粟重要的伴生植物。狗尾巴草在古代叫做“莠”,因為二者本是同源,粟和“莠”小時候容易讓人無法區分,才誕生了“良莠不分”這個成語。】
【比如小麥,野生一粒小麥與拟斯卑爾脫山羊草自然雜交,産生了野生二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馴化為栽培二粒小麥,再與粗山羊草自然雜交,才産生了我們現在食用的普通小麥。】
【比如水稻,被人類發現和馴化之前,同樣是地裏的野草。連稻粒都是黑色的,與後來的稻子完全不同。】
【就像有些帝王将相,原本也是來自民間,來自最底層的農民百姓。】
無論是哪位帝王,哪怕是高高在上的世家貴族,不斷地往前追溯,依然是從泥巴地裏誕生出來的。
大唐世家自诩身份高貴,有些世家大族連皇親國戚的李家都不看在眼裏。
但是再往前不斷追溯,追溯過隋朝,追溯過魏晉南北朝,追溯過兩漢,還是貴族嗎?
是小麥成就了關中豪族,也是農人在地裏的辛勤勞作讓高高在上的豪強不斷地聚集大量財富。
地方豪強最終可以用錢開道,聚集大量的部下和幕僚,造反之後搖身一變,從地方豪強變成開國功臣,再世襲罔替,成為世家名門。
整個過程中,都離不開地裏的農作物,和終身被困在田地裏忙于伺候農作物的農人。
只是他們高高在上,選擇性地看不見。
【就像農民,這個被上層人士不看在眼裏的底層,最終卻能推翻統治者,翻身做主人。】
【他們總說,底層的性命如草芥,可以随意踐踏,但草芥的生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鄉野間,茂盛的野草,被一把野火燒毀,只剩下一片漆黑。
但是當一場春雨過後,再次冒出星星點點的綠色,很快,綠意蔓延,最終連成一片。
大雨中,一群被押解着服勞役的底層人被壓迫到極致,不甘心白白送死,喊出了那句振聾發聩的話語:
“王侯将相,寧有種乎!”
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還有另一波。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法分貴賤,非善法;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等貴賤,均田免糧。”
“一律平均。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起義吶喊聲生生不息,如同野草,春風吹又生。
最終,是偉人代表所有百姓高喊出那一句:“中華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華夏人民憑借自己的力量,把八國聯軍趕出華夏;
憑借自己的力量,在朝鮮戰場上,與由27個參戰國和22個支援國組成的、幾乎所有近代侵略過華夏的列強都加入其中的“聯合國”軍戰鬥。
列強盜走了華夏人的農作物,搶走了華夏農作物在國際上的市場,但是搶不走華夏人不屈的精神。
一次次被華夏軍隊痛擊,被華夏國家教訓後,歐美列強才開始正視華夏,變成了造謠“□□”。
【我們站起來,靠的不是曾經自诩高人一等的皇室貴族,也不是自以為是精英的世家名門。】
【靠的是百姓齊心協力,人人皆兵。】
上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險為軍隊送情報送物資,掩護軍隊轉移;
下到還留着頭的稚童,組成了童子軍傳遞情報,用自己的生命引開敵人;
總是被忽視被打壓的女性在這個時候同樣走向戰場,為自己的祖國奉獻出生命和力量。
在後方,出謀劃策,傳遞電報,照顧傷兵,縫紉織補;
在前線,隐藏潛伏,突擊行刺,行走在最危險的第一線。
甚至是被人最輕視的青樓女子,也沒有放棄。
“我們中國到了将亡未亡的時候了。現在之所以未亡,全仗一點過敏的志氣。自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首先由愛過學生,發起懲戒賣國奴,抵制日貨。
沒見幾日,全國各界萬衆一心。下至小工車夫,亦不肯與日人工作。可見人心不死,正是我國一線生機。惟我青樓,一無舉動。我本我的良心,想出幾條辦法,勸告我花界同胞,各本良心盡我國民應盡之天職。”
通告之後,青樓女子捐出自己的金銀首飾給軍隊造飛機,還有當時著名的交際花周旋在外國大使館中救出被俘虜的軍官,以及舍身用自己替換下要被送去日本軍營的女學生。
更不用說在艱苦條件下戰鬥的士兵。
他們高喊着“大刀朝鬼子頭上砍去”,雖然熱血,同樣凄涼,因為那時候華夏軍隊的槍支彈藥不足,不得不使用冷兵器替代。
1940年,百團大戰時期,足足三個月的高強度戰鬥中,一名戰士發射不足10枚子彈,平均十天開搶一次。
是為了秀槍法嗎?
不是,是因為條件最艱苦,每一顆子彈都要消滅一個敵人,以致于被西方人戲稱為“三槍八路”,意思是人均只有三槍子彈,三槍之後必定拼刺刀近身戰鬥。
戰士們為了能一枚子彈都不浪費,只能選擇更近一點,離敵人更近一點,也離危險更近。
但是更近,也就意味着暴露的風險越大,這個時候百姓的重要性出來了,那就是當地百姓的極度配合與打掩護。
還有百姓冒充漢奸,給日本人送食物,結果在食物裏摻雜巴豆,把日本人全送進茅廁後趁機帶着戰士進村反擊。
所以抗日戰争也被叫做“人民戰争”,發動全國人民的力量,打贏了武器比華夏先進許多倍的日本侵略軍。
【曾經,稻谷要被人類馴化,收斂了自己的鋒芒,現在開始重新進化,已經有稻谷長出了新的鋒芒。】
【誰知道,未來的植物會發展成什麽模樣?】
野生的稻谷稻粒是黑色的,一成熟就會随風脫落,隐藏在稻田中。而且為了避免被動物食用,會長出芒刺,就像小麥的麥芒一樣。
人類經過許多年才将稻谷馴化,馴化後的栽培水稻褪去芒刺,并且附在稻杆上,可以方便人類更好地采摘食用。
它失去自己的鋒芒,換來的是人類幫助它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但是當它足跡遍布世界後,現在出現了新的變種——科學家稱之為“雜草稻”。雜草稻的習性越來越像野生稻靠攏,長出芒刺,成熟脫落,像野生稻一樣,保護自己的種子不被食用。
直到此刻,帝王們才感覺到:天幕的鋒芒畢露!
這才是她真正的目的!
口中說的是農耕、農作物,其實一直指代的是農民,是天底下人數最多的庶民,是階層中看起來最好欺壓的底層。
【從野生稻到栽培水稻,再到野生稻返祖生長,像不像一個帝國的循環罔替?】
【我們起于農民階級,但是當站到高處,又開始打壓農民,最後再被農民推翻統治。】
朱元璋感覺那野生稻的芒刺像是紮在自己心頭,再聽到天幕這話,覺得被紮的更深,更痛了。
這确定不是在嘲諷大明嘲諷他嗎?
【即使有一天,人類滅絕,動物滅絕,可能植物反而會活得更好。】
【就像現在,哪怕封建統治階層已經全沒了,沒有皇帝,沒有貴族,但是國家沒有崩潰,百姓反而過得更好。】
“沒有皇帝反而過得更好?”
唐朝末年,黃巢從天幕暴露了他的詩歌開始,敏銳地躲了起來,決定把起義提前。
他聽得出,天幕對農民起義是持鼓勵的态度,那說明他做得沒錯!
既然如此,為何不幹一把大的!
當聽到後世的狀态,盡管早已從天幕對帝王毫無敬畏、還帶着調侃的語氣猜測,後世的帝王或許很開明,或許直接大權旁落,或許是太後幹政女皇當權,但也沒有此刻天幕明明白白說出沒有皇帝沒有貴族來得震撼。
“沒有皇帝,沒有貴族!”黃巢眼神熠熠生輝,亮的仿佛是最黑暗時期天邊的啓明星,“沒有貴族,大家就可以平等地靠着科舉考試去當官,都沒有特權,誰都不能看家世看名字!”
他感覺,自己終于找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
【連農作物都能生出抗争之心,統治者又憑什麽認為,被當做野草的農民百姓不會抗争?】
【就像那些在國內不被重視的植物一樣,你憑什麽認為,外國人也不重視?】
被壓迫的農民齊齊心頭劇烈震顫。
是啊,憑什麽他們不能抗争?
建國的皇帝不都是從前朝末年抗争才走上如今的地位嗎?
他們若是也舉兵起義,是不是也可以擺脫現在吃不飽飯的地步,變成人上人?
一時間,農民的心亂了。
他們握緊手中的鐵搭、鋤頭,如同緊緊握住的是起義的兵器,是絕地抗争的武器。
“天幕此話一出,天下必将動蕩!”董仲舒快速向劉徹提議,“還請陛下早做安撫!”
劉徹同樣想到了這一點,董仲舒以提議,立刻應允,并且傳令下地方官吏,文臣武将一起行動起來。
一直被忽視的隋朝時期,楊堅拖着自己不成器的兒子,指着天幕道:“你們聽到了嗎?聽到了嗎?”
他一手楊廣一手楊勇,幾個敗家子本質上竟然都是貪圖享樂的,這讓真正做到了勤儉一生的楊堅怎麽也不能接受。“把百姓不當人,就會被百姓推翻!你們享受的時候就不能帶點腦子嗎?”
大唐時期,李隆基很慌,因為民間的起義比他想象的來得更快。
“朕已經改了!朕已經改了!”李隆基覺得很委屈,事情還沒發生,怎麽能反自己呢?
“陛下,百姓說土地被占了……”還沒被貶的姚崇冷冷地瞥了一眼李隆基身邊的寵宦,“被高力士的人占了,說您任用奸臣……”
李隆基有些不舍地看向立刻跪下求饒的高力士:“這……”
宦官沒有靠山,說話又好聽,廢了宦官就相當于自廢手臂,怎麽舍得?
但是事情并沒有結束。
各朝各代,都有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起義軍,聲勢有大有小,但很明顯給了自以為愚民政策很成功的帝王們當頭一棒,不得不立刻想方設法安撫百姓。
【華夏不缺勞動力,一直人多地少。國外很缺很缺,一直是人少地多,到處抓人去美洲。】
【在明清閉關鎖國期間,不少漁民因為過不下去偷渡出海,再也沒有回來。清朝末年戰亂時期,又有一群華人出海定居海外。在那個戰亂時代,出海後能活下多少人全憑天意,但是為什麽還要離開,還不是因為在自己的祖國活不下去,只能出去找出路。】
閉關鎖國鎖的是漁民的海上生存路,一點也不影響貴族們享用海外的奢侈品。
但是漁民沒了活路,只能選擇去當海盜,或者徹底離開華夏,定居在東南亞、南亞等地。
華夏人本性一直有鄉土情結,有些華人死在海外,依然想着落葉歸根,埋骨家鄉,這也可以見到被迫出海時經歷了多大的壓力和無奈。
而這些壓力,是來源于上層統治者的步步緊逼。
廣州地區,在朝廷眼中的海盜鄭一嫂與當地漁民相處和諧。
他們互相交易生活用品和海上捕撈的大魚,漁民給鄭一嫂透露清軍的剿匪動向,鄭一嫂給漁民透露洋人匪盜的動向,讓大家及時躲避。
聽到天幕的話,鄭一嫂突然有些恍惚,想起自己年輕時候的事。
她原名石香姑,因為父親沉迷抽福壽膏,母親病死也不管,還反手把她和姐姐石秀姑賣入青樓。
後來紅旗幫的首領鄭一看上她,因為石香姑推斷出伍至亭下次交易的時間地點,鄭一親自擄走了石香姑,從此她的身份變成了“鄭一嫂”。
因為鄭一經常化名“龍一”行走,她也被叫做“龍嫂”。
有了鄭一嫂出謀劃策後,鄭一沒兩年就統一了當時的幫會,讓紅旗幫變成六旗幫。
但最後鄭一意外死于火并,鄭一嫂接管了海盜艦隊。
在清政府被英國人各種欺負時,英國艦隊肆無忌憚在廣州燒殺搶奪,鄭一嫂直接帶着軍隊開火轟炸英國軍艦,殺了十幾個英國士兵,還收獲了一首英國軍艦,從此英國來的人聞鄭色變。
現在,朝廷已經有了招安她的意思,鄭一嫂也在考量,到底要不要接受招安。
如今的清政府明顯已經是窮途末路,她還要上這艘賊船嗎?
天幕曾說過,她對戰外敵沒輸過,但是被內部背刺。現在海盜羅三炮想自立門戶占海為王,她若是不接受清政府招安,腹背受敵。
鄭一嫂突然想起一個人,連忙問當地人:“聽說,林則徐來廣州了?”“對啊,林大人來禁煙了。”當地漁民連連點頭,還帶着惋惜,“可惜,上面的官員都抽煙,哪裏禁得了。”
鄭一嫂突然下定了決心。
招安就招安吧,她要銷毀鴉片,要打英國人。
從被父親因為鴉片賣到青樓開始,她最痛恨的就是鴉片,推測出伍至亭透露位置給鄭一也是因為伍氏家族就是最大的鴉片商販。
從天幕知道英國人才是背後主謀後,鄭一嫂對英國人深惡痛絕,現在更是下定決心。
不但要接受招安,接受之後還要幫林大人一起硝煙,一起去打英國人!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裏提到華夏,在書中指出:華夏長期以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也就是說華夏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土地耕種得最好,人民最勤勞,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
但是,18世紀中後期的華夏,與13世紀馬可·波羅描述的華夏幾乎相同,500年的時間,華夏幾乎陷入了長期停滞發展的狀态之中。】
【美國歷史學家瓊斯說:華夏距離爆發工業革命,只差一根頭發絲的距離,但凡14世紀爆發工業革命,也不至于存在亞當·斯密所說的停滞發展幾百年的事情。】
【這何嘗不是因為統治者常年對底層的忽視,對勞動者對農民和工匠習慣性地壓榨卻不重視。】
哪怕宋朝百姓沒有田地,可是只要允許交易,給百姓留一條活路,農民也可以是很有創造力的農學家,工匠也可以是很有創新精神的發明家。
宋朝同樣有外患,但是宋朝也是封建王朝裏科技相對發展最為高速的一個時期。
華夏人從來不是沒有創新精神,而是不被允許有。
荊咕想起自古以來對百姓的馴化,要求“孝順”,“孝”建立宗族大家長制度,在家庭內部以孝壓人。最重要的是“順”,要順從大家長,也要順從地方官,順從貴族,順從統治者。
【我們曾經因為錯過了工業革命,落後于世界之林,然後得到了慘痛教訓。
但是現在,我們是工業強國!】
【我們提出了工業全面化,現如今,華夏建立了最為全面的工業體系】
【華夏目前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美國擁有更多的高端産業,但是論全面,屈居第二。】
荊咕話鋒一轉,說完了如今的榮耀,也要說說歷史上的遺憾。
【在歷史上,我們也曾經對工業并不重視,封建社會裏并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但這并不代表,我們的工匠技術落後,相反,許多技術依然處在時代領先地位。】
【下一個篇章,我将帶您去領略華夏古代工匠的風采!】
【那就是——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