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農耕帝國6
第53章 農耕帝國6
【我們常說弱宋剛明,比起宋朝皇帝的不敢打,明朝皇帝們出了好幾位“我行我也上”的馬背皇帝】
【無論是從乞丐變身皇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是五征漠北七下西洋的朱棣,甚至是褒貶不一的朱厚照,在戰場上沒慫過——慫的都是他們的敵人。】
【哪怕是萬歷皇帝不上朝的那幾十年,萬歷三大征也沒輸過】
朱元璋聽到天幕講完唐宋心髒就提了起來。
按照天幕過往的習慣,要講到明清了,但是天幕對明清可沒什麽好感,每一次都把他氣得不輕。
他已經把太醫叫來候着,就等着又聽到什麽氣得心髒受不了的事情及時吃藥,但好在天幕的一開始讓他心情好了許多。
聽這意思,他的子孫後代最起碼繼承了他的能征善戰,行,不愧是老朱家的種!
【哦,朱祁鎮不算,朱祁鎮這樣帶着滿朝文武送死的皇帝在武德赫赫的明朝皇帝裏,就像是唯一敢戰、并且能收取青唐地區、臣服西夏的宋哲宗趙煦在宋朝皇帝裏一樣突出。】
宋朝的皇帝也很振奮,對比不認識的後世皇帝不重要,聽到自己後世皇帝能打勝仗,激動地比生了兒子還興奮。
“原來大宋是能打勝仗的!”趙祯直接來了個喜極而泣,“打贏了!打贏了!”
刺面将軍狄青激動道:“陛下,我們收回燕雲十六州有希望!”
趙祯含淚點頭:“是!有希望!”
其他文臣想潑冷水,但是天幕已經把話題拐到了農業上,讓他們的一腔心思憋了回去。
【當然,今天的主題是農業,簡單點評一下,我們回到農業上。】
【特意提前說一下皇帝們,自然是因為,即使歷代都是重農,在不同的帝王手中,有很大的不同。】
Advertisement
【朱元璋從農民起義軍走上帝王之位,最辛苦的時候曾經做過地主家的長工,做過流民乞丐,對糧食有着非一般的執著。】
【他确立以農為本的政策後,要求對官員考核以農桑、學校為功績,違者降薪降職】
聽到朱元璋的出身,前朝的皇帝們一個比一個震驚,尤其是那些被天幕明确提到過末年是被農民起義軍推翻的皇帝們,都不好了。
“農民起義軍真能成事?”李世民深刻記得,唐末的農民起義軍把他的墳墓給盜了,其他皇帝的帝王陵也沒放過。
長孫皇後提醒道:“漢高祖不也成事了。”
李世民搖搖頭:“那不一樣,漢高祖好歹也是亭長,算得上是官吏,那朱元璋可是流民乞丐,地主長工,哪位帝王能比他出身更低?”
長孫皇後看看丈夫,又看看同樣失态的兄弟,知道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麽。
不是官職大小,是漢高祖既然是亭長,也屬于“士”的階層,屬于官吏;但是朱元璋是真正的底層農民,長工、乞丐、流民,無論是哪一個身份都低到他們平日不會正眼看的。
包括李世民自己,同樣出身世家,愛民護民是作為統治者、高高在上俯視衆生的姿态維護統治需要的。
但是論最受刺激,還得是元朝的皇帝們。
“朱元璋,誅元璋,倒是霸氣。”忽必烈若有所思拿着大馬士革鋼刀把玩,自從天幕誇了他爺爺成吉思汗大馬士革煉鋼工匠搶的好之後,本來就受重視的匠人受到重賞,大馬士革鋼武器更受歡迎了,包括忽必烈自己也刀不離手。
“陛下,要不去民間找這漢人?”丞相脫脫請示道,但是心裏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
元朝實行的四等人制度,不僅把漢人壓在底層,對他們的姓名也有限制,只能傳承姓氏,名字按數字排行,方便記憶,就如同給牲口編號一樣。
忽必烈搖頭:“漢高祖當皇帝之前名叫劉季,季是家中排行。當皇帝之後才改名劉邦,這個朱元璋的名字如此嚣張,定然是後面起義時改得,你現在找也找不到。”
脫脫揣摩着皇帝的意思:“那找所有姓朱的?”
“不必,只會造成恐慌和漢人的敵視。”忽必烈手中的彎刀畫了一個圈,重新回到自己手上,“百姓還真是不能小瞧,乞丐也是人啊,這四等人制度似乎不但沒能安邦定國,還刺激了漢人的仇恨心理,不要也罷。”
脫脫先是一愣,接着聽到忽必烈正式頒布廢除“四等人制”的聖旨,立刻恭敬領旨:“是!”
與皇帝們升起的警惕心不同,百姓們多是羨慕。
“農民當皇帝,百姓一定過得很好吧!”
“是啊,咱也算是上面有人了,農民皇帝能給百姓減很多稅吧?”
“能減到前面說過的漢朝皇帝那三十稅一,就很好!”
百姓們幻想着別人家的皇帝,只是聊聊天吹吹牛,就已經開心地笑了起來,讓因為沉重稅務導致常年愁眉苦臉的眉目難得舒展起來。
在另一片山林裏,一群頭上裹着黃巾的昔日農人則是得到了鼓勵,眼神發亮:
“起義軍原來也能當皇帝!”
“我們一定能成功!”
【朱元璋在政策上,編訂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以保障小民經濟,把促進農業生産和農業稅收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重點。】
【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是朱元璋的首創,結合明朝的保甲制度,十分高效率,給大家看看圖片。】
用農業生産和農業稅來考核官員這一點歷代官員也是如此,帝王們沒太在意。
天幕放出了明朝時期的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賦役黃冊在記錄田地賦稅時做成表格,戶主的姓氏勞役記錄的清清楚楚,連田地的形狀都給畫在表格的第一行,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魚鱗圖冊顧名思義,畫得真的像是一條鱗片覆滿身體的魚,每一片魚鱗上都清晰地記錄着不同地方的不同稅務,每塊地的所屬、方位、面積、形狀,乃至地形、肥瘠程度等等,都記錄在上。
他們齊齊看向魚鱗圖冊:難怪叫魚鱗圖冊,真像魚鱗!
這個好學,不錯,朕的了!
朱元璋開始得意起來:“咱老朱自己都會種地,田地哪有什麽皇帝比朕更懂。”
兒子大臣們開始吹捧起來,朱元璋被吹得洋洋自得,但是很快,天幕的說法讓他的笑容漸漸消失。
【但是很可惜,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只是過于理想化的政策,等朱元璋一去世,首先官官相護開始數據造假。然後是各大王朝都避免不了的土地兼并,或者說也正是因為官員世家開始土地兼并,對上欺瞞,不得不數據造假欺瞞統治者。】
【但是這個記錄方法還是很有意義,這裏特意放出來給大家看一下。】
朱元璋立刻開始吹胡子瞪眼:“官官相護?數據造假?”
他知道一個王朝不可能真的長久永不覆滅,但是他剛死就成這樣,大明的官員如此嚣張,他殺貪官殺得還不夠多嗎?
朱元璋殺心一起,看滿朝文武的眼神瞬間冰冷起來,看得大臣們心裏哀聲載道。
【朱元璋的重農抑商到了極致,在整個明朝,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達到了90%的高位比例,即使後期商品經濟慢慢發展起來,商業和手工業所占比例也未能突破20%】
“全部種田,社會如何發展起來?”趙匡胤目瞪口呆,“達官貴人不會去占用田地嗎?”
對于這一點,宋朝統治者最深有體會,世家占地屢禁不止,索性直接開放買賣,不管了。
前朝每到末年都離不開豪門大族土地兼并,他可不信明朝就是例外。
隋唐宋,甚至包括元朝,經濟都是開放狀态,絲綢之路非常繁忙,朝廷壓制商人科舉取仕得到權利,但是自己不同程度的鹽鐵官營和礦産官營,加上對外通商,可是沒少賺錢。
重農抑商不代表徹底不發展商業,萬國來朝不止是為了政治意義,還有經濟意義。
農民再有錢,能有商人有錢嗎?
他們重農抑商是為了穩定,又不是和錢過不去。
【明朝的氣候其實并不好,處于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時期,太陽黑子活動異常,也導致明朝天災不斷。從公元1400年一直到公元1900年的500年,不僅氣候變得更為寒冷,年降水量也急劇減少,使得明朝旱災頻發。
年平均氣溫每降低1度,糧食單位産量就會比往年下降10%,同樣,年降水量每下降100毫米,單位面積糧食産量也會下降10%】
劉徹頓時感到了同病相憐。
“明朝這什麽小冰河期更可怕,持續了五百年……等等,這個明朝國祚有五百年?天幕不是說我大漢才是最長久的王朝嗎?”
汲黯點頭肯定了劉徹沒記錯:“陛下,或許這個小冰河期持續到了後面的清朝,天幕向來喜歡明清一起提。”
“明清都有小冰河期,這百姓過得真是不容易。”劉徹哪怕自認自己不是一個愛惜民力的皇帝,也不會真得放任天災發生百姓死傷,百姓死完了誰交稅,他都沒人了統治誰去。
聽到明朝的小冰河期,讓劉徹想起自己當權時期天災不斷下的百姓,難得興起點愛民心思來。
他默默計算:茂陵不需要修那麽奢華,少發一下勞役,修水渠時待遇更好點,應該能有用吧?
【在江南水田,百姓棄用大唐開始使用的江東犁,重新開始使用鐵搭,這是科技上的退步,但也是無奈的選擇。】
【因為朱元璋把農民圈在很小的區域範圍內,導致百姓無力養牛,沒有牛用曲轅犁同樣吃力,後面開始用鐵搭,也是為了節省人力。】
【除了因為政策原因,還因為人口爆發後土地不夠,百姓把土地良田盡可能地用于水稻小麥棉花,用于衣食原料生産。但這樣的結果就是養牛的空間越來越小。養牛所需的水草難得,成本上漲,以致無力養牛。】
嬴政聽得很認真,看天幕上放出曲轅犁和鐵搭的圖片,看得也很認真。
大秦同樣缺少耕牛,大漢耕牛普及歷經四代統治者,想必到二世三世大秦百姓才能慢慢普及耕牛,這兩樣農具,都可以先研究起來。
直到聽到天幕講大明人口爆發後連養牛的空間都沒有,不由羨慕了。
“大秦地廣人稀,別說養牛種草,種什麽不行。”
把那些侵華的八國聯軍全給種到地裏都有位置!
【大明人多地少,農業工具科技後退,還氣候惡劣,明朝為何人口還會暴增呢?】
【這就不得不提明朝時期國外帶來的外來物種,高産農作物的到來。】
【随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華夏與外界有了更深入的接觸,本土農業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
【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高産量農作物的到來,成為了百姓的主糧,比如玉米、甘薯、煙草、花生。】
【玉米抗旱能力極強,對土壤肥力要求低,哪怕是貧瘠的山區也能種植,極大地擴大了華夏的可耕種土地面積。這一項由美洲土著人民培養出來的農作物,造福了整個世界無數人民,無愧于美洲祖先把玉米奉為神明】
玉米的原産地在美洲,美洲的原始土著阿茲特克人,把玉米神封為春神,又是生命之神。
因為玉米需要一層一層的剝開,在原始蠻荒的時代,阿茲特克人祭祀春神的祭祀法就是剝人皮,所以他們的春神又叫做“剝皮之神”。
當然,如此血腥的畫面荊咕是不會放進自己的視頻裏,她只是放了玉米的耕作之法。
從原始的刀耕火種,載歌載舞就能大豐收,再到大航海時代後傳揚到了歐亞各個地方,依然能豐收,就足以說明它不挑地的最大優勢。
看着那如一棵樹一樣的高高莊稼,結出來的果實不是粟黍那樣小小的穗穗,而是巨大的黃澄澄的果實,只要看到上面飽滿的黃色顆粒,就知道一根就可以讓人吃得飽飽的。
“真是個好神,來大秦朕也能供奉!”嬴政的手都按在劍柄上了,如果不是天幕實在太遙遠,真想現在就一劍割一些玉米下來留種。
“絲綢之路可以再遠一點,再遠一點。”劉徹饞的不行,現場開始鼓動百官,“除了張骞,還有沒有人願意出去?”
海外有這麽多好東西,他已經等不及張骞回來了。
大臣們開始裝死,哪怕是主父偃也悶頭不語。
大唐,李世民激動地站起身來,明知不可為還是忍不住伸手去觸摸遙遠的天際,直到摸了個空,才不得不惆悵地收回手。
他沒有沮喪,而是快速動腦開始想辦法:“大唐不是萬國來朝嗎,問問那些外來使者,有沒有人有這玉米,重賞!”
既然有這優勢,得用起來,重賞之下有勇夫,就不信得不到。
武周時期,武曌快速想起天幕誇她時期提過的一個人:“阿羅憾還記得嗎?據說是波斯國的一個首領,波斯人最擅長做生意,現在去找找,看波斯人有沒有這玉米。”
上官婉兒:“是,陛下英明!”
【甘薯,也就是紅薯,出了名的一胎十八寶高産量農作物,以其單産量高、耐貧瘠耐旱、種植簡單,成為救災備荒和輪作的首選。】
【說到紅薯,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或者說一家人,是他們家族幾代人的世代努力,才讓百姓吃上了高産紅薯,有了救災糧食】
【這個人也在種植紅薯的時候還發現了滅蝗秘籍,直到現在依然還在使用】
明朝隆慶年間,隆慶皇帝朱載垕解除海禁,允許民間做海上買賣,允許百姓在東南洋地區出海謀生。
來自福建的陳振龍因為在家鄉地少貧瘠,養不活一大家子人,不得不選擇出海謀生,到菲律賓務工。
明朝嘉靖年間,西班牙殖民者正式開辟了從墨西哥到菲律賓的航線,其中一項重要貿易,就是用墨西哥的銀幣換取大明的絲綢和瓷器。
到隆慶年間,陳振龍前往菲律賓務工時便吃到了西班牙人從美洲帶來在菲律賓種植的番薯。
起初,陳振龍吃到一個顏色金黃、口感甜糯的食物,根本不認識,但是本能的喜愛。
“真香甜!還很飽肚子!”
一個巴掌大的番薯,生吃起來甘甜多汁,烤熟或者蒸熟之後粉糯噴香,怎麽做都好吃,而且軟糯好消化,老人小孩也都能吃。
“要是把這番薯帶回去給我爹娘還有我娃娃吃該多好,他們肯定喜歡。”
陳振龍想起了家裏的老人孩子,頓時動了心思。
此後,陳振龍開始有意留意番薯的種植方式。
他發現在菲律賓到處都有,這番薯不挑土地,種植方便,産量也很高。
“多适合我老家啊,福建就是山多地少,土地貧瘠,如果能種紅薯多好。”
陳振龍越發想把番薯帶回家鄉,試探着去詢問先來務工的老鄉能否帶番薯回國。
“不行!”老鄉沖他搖搖頭,吐着苦水,“你以為我不想嗎,如果不是家裏沒田誰願意來這異國他鄉吃苦受累,這玩意在哪都能種,我們老鄉好多想帶回家。”
說着,他沖着在遠處看守海關的西班牙人示意一下:
“但是那蠻子不讓!他們又搜身又搜行李,連鞋底板都不放過!”
陳振龍沒有死心:“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
老鄉聳聳肩:“随你,你要是被那蠻子搜身發現挨打了我可不管你。”
陳振龍随意應答了幾聲,暫時沉靜下來,繼續尋找機會,就這樣一直研究到了萬歷年間。
他開始研究番薯的種植方式,想根據它的特性尋找藏着帶回去的方法。
“番薯原來可以有這麽多種植方式,塊根催芽種植,番薯藤扡插,都可以活。”
“塊根面積太大,西班牙人搜身藏不住。”
“番薯藤太脆弱,如果保存不當折斷損壞可能種不活。”
陳振龍不敢把這麽重要的事情告訴別人,自己一個人琢磨着,自言自語着:“沒得選,總要試試。”
他無意間看向一艘剛剛停泊在海港的大帆船,等他簽約的合同到期了,他也要乘坐大船回家。
他看着西班牙人站在船下挨個搜查下來的人,看着西班牙人上船檢查貨物,但是沒有一個人去搜船本身。
這就是燈下黑嗎?
陳振龍的目光漸漸亮了起來,他的目光落在了帆船的絞繩上。
絞繩如此粗糙,是由多股編織而成,假如他把番薯藤編織進絞繩裏,還能被檢查到嗎?
甚至西班牙人有可能根本不檢查!
陳振龍想着自己合同到期的時間,開始行動。
等到自己的歸期到達之時,陳振龍借着上船搬運貨物的機會,順利把番薯藤編進了帆船絞繩裏。
陳振龍上去時,西班牙人檢查了他的所有行李和他自己,根本沒檢查帆船上的絞繩。
最終,陳振龍終于把番薯偷渡回家鄉福建長樂。
“真是不容易!想要個海外的農作物比要命還難!”朱棣看得差點不敢呼吸,生怕這陳振龍失敗。
雖然看天幕特意标出的時間,他知道不是自己在位時期,但惠及後世子孫也好。
“父皇,天幕說這番薯原産地是美洲,美洲好東西真多。”朱棣的胖兒子朱高熾使勁暗示。
朱棣伸手揉了揉胖兒子的胖腦袋:“父皇知道,讓鄭和去,知道!父皇只怕你摳門得很,等你登基後舍不得讓鄭和出海。”
朱高熾摸摸鼻子:“以前是不知道美洲這麽多寶貝,現在知道了。”
朱高煦看着兩父子三言兩語仿佛已經确定了未來繼承人的位置,心裏不服,冷笑:“呵,美洲是鄭和想去就能去的嗎,你們知道美洲在哪裏嗎?”
朱棣:“……”
朱高熾:“…………”
朱棣一巴掌拍在朱高煦腦門上:“再潑冷水就讓你替鄭和去。”
朱高煦梗着脖子:“去就去,說不定我把美洲打下來,在那邊也建立個大明!”
朱棣和朱高熾齊齊目光詭異地看向朱高煦。
別說,這個還真可以。
不管是上位削藩還是不削,朱高煦野心勃勃的朱棣想忽視也難,但是讓他親自對自己同樣寶貝同樣善戰的兒子下手,朱棣也做不到。
但如果做藩王,朱高煦在父親在位時都不服,父皇不在位之後豈不是立刻反?
前面還有個靖難起家的父皇,朱高煦完全可以有樣學樣。
但是讓朱高煦去美洲做藩王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朱棣改拍為溫柔地撫摸,摸得朱高煦頭皮發麻:“父皇怎麽了?”
朱棣笑得也溫柔:“沒事,你真是朕的大孝子。”
他一定會好好關注美洲,把這個孝子送去海外!
【番薯帶回大明,就能立刻推廣開來嗎?當然沒這麽簡單,每一個外來的農作物進入本土都需要馴化适應,這個過程同樣是陳家人做出了巨大貢獻。】
陳振龍之子陳經綸,幫助父親種植番薯,精心伺候生怕養死這來之不易的番薯。
此時的陳振龍已然年邁,除了幫助和指點,自己心裏也沒底。
還好4個月後,番薯成熟了。
成串的番薯又甜又香,讓陳振龍終于實現了給家人吃上番薯的心願。
滿足了家人的食物所需,陳振龍沒有忘記其他福建的父老鄉親,主動找到福建巡撫金學曾,向他推薦番薯。
當時,金學曾還有些猶豫,讓陳振龍先繼續實驗種植;第二年,福建大旱,四處饑荒,金學曾考察番薯的确适合福建種植,而且成熟快、産量高後,迅速開始在全省推廣種植番薯,并且任用陳經綸為門下士。
【陳經綸在推廣番薯時,遇到了蝗災。】
陳經綸急忙去想辦法滅蝗蟲時,無意間看到白鷺在吃蝗蟲,頓時起了用家禽來滅蝗的念頭。
但是白鷺很難養殖,陳經綸轉向同樣喜水的家禽——鴨子,并且開始養鴨子試圖馴鴨滅蝗。
【陳經綸之曾孫陳以柱繼續實驗,開始嘗試在鹽堿地上種植番薯,并且種植成功,鹽堿地也因為番薯煥發新的生機。】
天幕先是放出高産量的紅薯地,到了豐收的季節時,農民去拔出地裏的紅薯,一拔出現一大把的塊根,看着就格外喜悅。
尤其是看到紅薯的各種吃法,直接削皮生吃,甜甜脆脆,吃得汁水四濺;
削皮後直接上鍋蒸,軟糯粉甜,小孩子吃得舔手指;或者直接扔到竈裏一邊做菜一邊烤紅薯,烤的皮黑黢黢,結果裏面黃燦燦,吃得人一邊喊燙呼氣一邊停不下來的吃着。
“看起來真好吃!”古代的大人小孩齊齊看着紅薯咽口水。
有經驗的老農手裏的蒲扇都顧不上搖了:“難怪說産量高,一根苗下面這麽多!這麽多!”
還都那麽大,全能吃!全家也都能吃!
“這紅薯在美洲,美洲在哪裏?”
“去不了美洲,去菲律賓也好,這菲律賓在哪裏?”
他們也好想要,好想吃!
【到清朝時期,陳家的“鴨兵捕蝗”走向成熟,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九振,去安徽蕪湖滅蝗,去各地滅蝗。】
【後來,陳經綸的五世孫、陳九振的弟弟陳世元寫書《金薯傳習錄》《治蝗傳習錄》,開始正式推廣華夏養鴨治蝗技術。
乾隆年間,陳世元80歲高齡在河南傳播番薯的途中偶感風寒,病逝在任上。】
【可以說,哪怕是我們現代,吃番薯、使用鴨兵滅蝗時,都得感謝陳振龍這一家人,幾世幾代的研究和推廣。】
萬歷年間,年邁的陳振龍看着天幕,眼淚濕透了衣襟。
他想起了在菲律賓那些辛苦的日子,想起各種嘗試帶回番薯藤的方法,想起自己推廣時的忐忑。
最終,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親,天幕在說您!”
年輕的陳經綸剛想拍拍父親馬屁,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也出現在了天幕上。
“啊,天幕還在說我!還有我的兒孫後代!”
“好孩子,都是好孩子!”陳振龍笑中帶淚,非常欣慰,“沒有辱沒我陳家人的名聲!”
此時,廣東吳川人林懷蘭看着天幕嘟囔:“我也從越南帶回了番薯藤,在我們廣東推廣,天幕怎麽不誇我?”
說完他有些惆悵,“也不知道後世人還記不記得我。”
虎門人陳益淡定地看了一眼天幕,繼續忙活手裏的事。
他同樣從越南帶回番薯,也開始在家鄉種植普及。
這樣的好東西,誰不會想往家裏帶呢,不管是在越南還是菲律賓,再艱難也得帶回來。
突然,天幕提到了二人的名字,兩人頓時集體驚喜起來。
原來,後世還真記得他!
【除了陳振龍,吳川人林懷蘭、虎門人陳益同樣帶回了番薯,在大明的不同位置開始普及,他們都可以被稱為“華夏番薯之父”】
【後世為了紀念他們,為他們修建紀念館、修陵墓和“先薯亭”】
“海外的好東西真不少啊。”朱元璋看着玉米和番薯,都是如此的高産,甚至還有美味的優勢,不得不慶幸有天幕在,他沒真得實施海禁。
只是開了海禁,朝廷還沒做什麽,出海謀生的大明百姓自己就知道把好東西往家鄉帶,這就是華夏人的本能。
好東西帶回家鄉,然後造福父老鄉親。
有能力之後,又開始往周邊傳播,造福整個國家,造福華夏所有的子孫後代。
朱元璋欣慰地點點頭,再看自己那麽多兒子,突然眼神嫌棄:百姓都知道把好東西往家裏帶,這群廢物兒子們,只會往家裏帶麻煩!
兒子們:???
父皇的眼神怎麽又開始殺氣騰騰了,又哪裏惹他生氣了?
【玉米和甘薯的高産量不必說,為什麽要加上花生呢?】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此之前只有大豆和芝麻可以榨油,但是這二者都不可以生食,加工對于百姓來說費錢費力】
【但是花生不一樣,花生含油量極高,甚至最初是作為中藥來推廣的,對于當時普遍以素食為主的大明百姓來說調和脾胃補充營養簡單又有效,生吃就可以。】
天幕再次放出花生的模樣。
一棵同樣是帶出一大串,剝了泥巴,現場就可以生吃。
幫忙幹農活的小孩彎腰摘了一顆花生,把泥巴在身上擦了擦,輕松撥開殼,露出裏面粉紅色的顆粒果實,往嘴裏一扔,吃得美滋滋:“好嫩!甜的!”
旁邊大一點的孩子有些挑剔:“我不想吃甜的,吃膩了,我想吃鹵花生。”
家人在旁邊笑眯眯看着也不阻止:“行,晚上回去就給你們做,鹹的甜的都有。”
一家人開始收拾花生,就坐在地裏,一把一把的從地裏拔出來,小孩力氣不夠拔就幫忙摘,把花生摘到竹筐裏,一邊摘一邊往自己嘴裏吃。
眼看着花生如此方便采摘,就連食用同樣簡單易得,聽起來小孩也喜歡,說明生吃也很美味。
不單是前朝的百姓,前朝的帝王們也羨慕了。
嬴政狠狠握拳:“讓墨家研究造船,大秦終有一日能抵達美洲!”
夏無且同情地看一眼墨家巨子僵硬的身體:自從天幕降臨,他們的工作量劇增,他這個太醫如此,墨家也逃不過。
劉徹大聲問天幕:“這花生又是從哪裏來的?難不成也是那美洲?”
美洲這麽多好東西,快把地圖給朕啊啊啊!
李世民眼神深情地看向大臣們:“你們說,朕鼓勵百姓自己去尋找新農作物有沒有用?”
外來的番邦再好,哪有自家百姓好,這陳家人不知道在大唐有沒有祖先,大唐很需要這樣的百姓!
武曌響起天幕提過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伊麗莎白女王和維多利亞女王等幾位女皇,她們開疆拓土的功勞讓她難以忘懷,甚至在宮中特意供奉了畫像和功績,讓自己學習敬仰。
聽到美洲這麽多好東西,武曌再次打起番邦的主意:“召集各國擅長制船者,還有善水者,曾經有過出海的船員重賞!”
其他女皇可以開疆拓土,她也可以!
等她在海外打下新的疆域,看大臣還有什麽廢話可說,再廢話,全給扔美洲去。
【還有棉花在明朝的耕種更為普及,元朝時期黃道婆改良了棉紡織機,讓松江府從此衣被天下。到明初的時候,百姓不再被凍死,也進一步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強行推廣種植棉花:“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這一條措施讓家家戶戶多了保暖的衣物,即使是面臨小冰河期更為寒冷的冬季,也更少凍死。】
荊咕特意去黃道婆紀念館參觀過,拍下了幾幅照片。
紀念館展廳裏,樹立着黃道婆的雕像,在她身後的大堂上,寫着後人為她書寫的紀念對聯。
上聯:“緯地經天棉植見慈恩一方衣被”;
下聯:“梯山航海機聲垂教澤千載馨香”;
橫批是:“衣被天下”。
展廳還有黃道婆的生平介紹,講述她從童養媳逃難到海南崖州,從海南黎族人那裏學到紡棉技術後回到家鄉回饋鄉裏的故事。
在展廳中央還陳列有腳踏式三錠木工紡車、織布機等紡織工具,這正是黃道婆學習新紡棉技術自己融會貫通後改進的織布機。
“女子在紡織一業果真是有天賦,需要更加發揚光大才是。”宋朝時期,劉娥聽着天幕對黃道婆的介紹,忍不住想起自己。
同樣是出身低微,同樣是婚嫁不由人,但最終沒有放棄,堅強地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風采。
劉娥看着那亮堂的黃道婆紀念館,笑着問負責記錄的官吏:“看清楚那棉織布機沒有?畫下來沒有?”
元朝離他們宋朝這麽近,而且大宋也有木棉,完全可以學。
“畫下來了畫下來了!”大臣也顧不上太後有沒有什麽野心,這木棉大宋也有,只是因為采摘和去棉籽的技術不夠,大宋不普及。但是既然聽到天幕說木棉是保暖好東西,不重視是傻子。
畫完紡織機,大臣還有些惆悵:“裏面的機械看不到。”
“能畫多少是多少,讓織女繡娘們去研究,她們定然懂。”劉娥淡淡道,“把黃道婆的畫像也供奉起來,我們用了人家的技術,不能忘恩負義。”
這一次大臣們都沒反對對方是一女子,男耕女織,這黃道婆在紡織一事上造福萬民,理應如此。
【明朝不僅在農作物的種類上更豐富,還發明了桑基魚塘。】
南方三角洲的桑基魚塘,足以媲美現代的混合農業。
農民們先将低窪地深挖城魚塘,把低窪地的泥土放置在魚塘四周作為地基,種上桑樹,再用桑葉養蠶,蠶屎養魚,魚塘底部的泥又可以取出來肥沃桑樹,如此循環利用,兩利俱全,十倍禾稼。
【但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盡管明清是華夏古代人口增長速度最為迅速的時期,農業技術卻是停滞不前。】
【盡管明朝有徐光啓,在萬歷年間就寫下了《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多種農書,他還精通科學、軍事等,十分全才;】
【盡管明朝還有宋應星,在崇祯年間那樣的王朝末年寫下了《天工開物》這樣一本科學巨著,時至今日依然影響着從華夏到歐美日本等多個國家,宋應星還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但是為什麽,明朝的百姓依然那麽貧窮,明朝的農業科技不但停滞甚至退步?】
徐光啓微微笑着:“全才,看來天幕還算欣賞老夫。”
他的門人陳子龍笑呵呵吹捧:“何止是欣賞,明顯是十分喜愛!”
聽到自己的名字,宋應星甚至無法高興起來,他捂住臉,眼淚從指縫裏傾瀉而出,他聲音顫抖着:“果然還是遲了嗎?”
王朝末年,他生活在王朝末年,果然大明是要亡國了!
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給大家看一個我國歷代人均占有耕地的情況】
荊咕放出了一個表格:
漢朝,元始2年,人口5959萬人,耕地面積82705萬畝,人均占有耕地數量是13.8畝;
隋朝,大業2年,正值“開皇之治”時期,人口4601.9萬人,耕地面積194442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是42.4畝;
唐朝,天寶14年,人口達到了的5291.9萬人,耕地面積14303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是27畝;
明朝,萬歷6年,人口數6069萬人,耕地面積70139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是11.5畝;
清朝,嘉慶17年,人口數達到了驚人的33370.0萬人,耕地面積79152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是2.3畝地。
【大家發現了什麽異樣嗎?】
【人口越來越多,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少,這只是因為人多了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