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農耕帝國1
第48章 農耕帝國1
【鳥糞戰争持續了四年,參與國有三個,秘魯,智利和玻利維亞,是不是像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戰争】
“東漢末年,魏蜀吳為了權力和地盤争鬥。這後世的外邦因為鳥糞争鬥,真是。”李世民搖搖頭,有些無語。
但他也不傻,知道利益動人心,有三個國家願意為了鳥糞打仗,還一打就是四年,只能說明這鳥糞的确極為重要。
而真正的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瘋狂心動。
此時的三人都還沒有自立為王,曹丕自立魏國時曹操已經病死。
天幕提前的劇透讓曹操對上了幕僚們不敢置信的眼神,孫權和周瑜猜測天幕說得“吳”是不是他們東吳,劉備還帶着張飛關羽投去來自小可憐的羨慕。
【在德國化學家弗裏茨·哈珀還沒有發明哈珀法實現人工合成氨氣之前,世界各地的農業生産主要依靠天然肥料。鳥糞富含氮和磷,是一種極為優質的有機肥料,對農業生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天然肥料我們也有,不就是大糞,牲畜糞肥嗎,為什麽非得是鳥糞?”朱元璋聽得格外認真。
他不理解,明明牲畜的糞肥更多,那鳥糞那麽一點點,能起什麽作用,一畝地需要多少鳥糞才行,遠遠不夠吧。
朱棣也在問:“氮和磷又是什麽?還可以人工合成?化學家是什麽家?”
化學又是什麽?
看起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裏面聽不懂的太多了。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裏面的信息很重要。
識字的快速自己記錄,不識字的着急,用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後又怕被小孩弄花,最後索性用木炭在自家房子的土牆壁上畫。
畫出一只只天幕上那種海鳥的模樣,再畫出一滴滴往下落的鳥糞,重重地圈起來,表示:很重要!
Advertisement
從這一天起,許多百姓家的牆壁上多出了各種各樣的鳥類塗鴉,看起來仿佛是某種神秘的圖騰信仰。
而對于古代農民而言,土地就是他們的生存之路,能讓土地提高産量,那就是信仰。
【秘魯的鳥糞是因為地處沿海,大量的海鳥抵達,會降落大量鳥糞,可以說秘魯人是不費吹灰之力,在家裏躺着可以等天上掉錢。】
【秘魯因為鳥糞,不僅農業得到了大力發展,快速地繁榮起來,還對外出口鳥糞到世界各地。因為采集鳥糞的勞動力不足,甚至對外大力雇傭黑奴、華工等作為廉價勞動力,形成了長達40多年的經濟繁榮時期。】
【秘魯在這40年時間裏,單純是出口鳥糞,就賺取了大約1億英鎊,成為了拉丁美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當地人把鳥糞叫做“白色的金子”。】
嬴政強行來了幾個深呼吸,才按捺下自己加速度的心跳。
大秦此時的農業技術比後面的封建王朝更差,要啥啥沒有,如果有鳥糞,對于大秦來說是最快最省事的提升産量方法。
尤其是鳥糞還可以對外貿易掙錢,這不是金子是什麽!
劉徹眼睛都紅了:“鳥糞賺1億!這麽值錢!”
他不羨慕對外貿易,他有張骞,未來還會有絲綢之路。
但是絲綢之路的絲綢也需要人力,鳥糞不需要,采集鳥糞的勞動力他不缺,所以他的鳥兒呢,怎樣才能把鳥都吸引到大漢來拉屎?
“果然是天上掉錢!”李世民也羨慕了。
大唐要是靠鳥糞能賺個1億,繁榮個40年,他還打什麽仗,大家都可以集體躺平了!
“地處沿海,海上果然多寶藏!”朱元璋兩眼冒光,已經感受到天幕提到各種技術的好處,朱元璋下令起來毫不猶豫:“讓沿海的官員注意收集沿海鳥糞,不許随意獵殺鳥類。”
不需要人出飼料去喂養,送上門的肥料,既能肥田還能賣去賺錢,多好的鳥啊,這哪裏是什麽扁毛畜生,這就是大明的國鳥!
【我國有句古話,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秘魯因為天降橫財帶來巨額財富,但是當它國力不足以保護這份財富時,就如同小兒抱重金過市,緊随財富而來的,就是災難。】
【沒多久,鄰國的智利和玻利維亞集體朝秘魯發動攻擊,這一場戰争長達四年,幾經波折。先是智利和玻利維亞結盟,後來秘魯和玻利維亞結盟,各種亂鬥,不亞于三國之戰。】
【戰争最終的結果是智利獲勝,秘魯和玻利維亞戰敗,玻利維亞和秘魯被迫割地,把盛産鳥糞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割讓給智利,智利靠這筆財富,使得國家興旺一時。】
聽到因為鳥糞暴富的秘魯戰敗,連地都被割讓了,趙匡胤有了深深的共情。
他深刻記得天幕說得有關大宋的一切,比如大宋曾經的繁榮富庶,是能比肩大唐盛世的富裕!
還比如大宋的重文抑武,不斷地挨打,不斷地賠償,富庶全是給敵人在賺錢。
現在看到秘魯的富裕同樣守不住,連生産鳥糞的地區都被割讓了,感慨頗多。
“果然,必須發展武力!不然再怎麽富裕全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可能很多人要問,為什麽他們非得搶鳥糞,用其他糞肥不行嗎?】
【華夏作為一個農耕大國,許多農業種植技術是祖輩相傳,大家覺得習以為常的事情是祖祖輩輩一代代實踐之後積累出來的,大家覺得不起眼的常識其實在其他國家可能根本沒有】
【比如鳥糞,在其他國家一直是糞肥的重要來源。在遠古時期,印第安人也很看重鳥糞,用鳥糞種土豆,還是限量給部落分肥,甚至為此下令禁止獵殺鳥類,如果獵殺鳥類要判處死刑。】
抓鳥吃的小孩手裏的烤小鳥“啪嗒”一下子掉下來,哇哇大哭着去找自己父母:“爹!娘!我再也不吃小鳥了,不要殺我!”
他的爹娘心情也很複雜。
鄉下的孩子誰沒吃過小鳥呢,一年到頭吃不到肉,水裏的魚也不好捕撈,能抓到小鳥開開葷打打牙祭已經算是難得的美味,沒想到原來在別的地方獵殺鳥要判處死刑。
【華夏的糞肥技術很早就有了,可以往前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先人已經認識到植物對土地的依賴性,到戰國時期,開始有了“土”和“壤”不同的區分。
東漢時期鄭玄在注釋《周禮》時說,萬物自然生長的地方叫“土”,人們進行耕作栽培的地方叫做“壤”。
意思就是,“土”是指自然形成的土地,而“壤”是通過人力加工的。
到漢朝時期,人們對于地力和農作物生長的關系進一步加深,在《史記·樂書》裏明确記載:“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育。”
王充在《論衡》裏也提到:“地力盛者草木暢茂,一畝之收,當中田五畝之分。苗田,人知出谷多者地力盛。”
所謂的“地力盛”,就是土壤肥沃的田地。
為了讓田地變得肥沃,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清朝,各朝各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甚至奴隸,都很重視對田地施肥和積肥、堆肥。
提到農業,除了常年耕種的農人最懂,在朝堂上,就是治粟內史最懂。
“戰國時期,使用人糞尿、畜糞、雜草、草木灰,民間糞肥不夠就用雜草漚肥,也比完全不施肥好用。到了我大秦,又開始用廄肥、蠶沙、骨汁、豆萁、河泥等等,尤其是廄肥極為好用。不知道後世是否有更好的肥料。”大秦的治粟內史給嬴政和其他大臣解釋。
說完他又有些憂愁,夾雜着期待:“後世經濟繁榮,人多而且長壽,定然農業更為發達,就是不知道後世用的肥料我們能不能用。”
嬴政淡淡道:“知道總比不知道好,記下來試試就知道行不行。”
現如今他的鹹陽人才衆多,擁有百家之才,其中就有擅長種地的農家,再複雜也不帶怕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後問大司農:“現在百姓使用什麽肥料為主?”
大司農恭敬回答道:“牲畜和人的糞肥、草木灰、河泥、廄肥等等前朝傳下來的法子都有用,現在還有了新的法子,用舊牆土河栽培綠肥作為肥料,效力極佳。”
——北魏時期的栽培綠肥,是華夏肥料發展史上重要的創舉,從采用廢料利用變成主動去栽培綠肥,可以不再依賴于能得到多少廢料,通過種植得到了一種取之不盡、源源不絕的再生肥料。
“大明有最好的糞肥,什麽都不缺。”明朝時期的朱棣聽到天幕說起糞肥十分自信,“不過有鳥糞也不錯,多多益善,還可以賣錢。”
清朝的弘歷更為自信:“大清有前朝農書《齊民要術》《農政全書》《沈氏農書》,還有本朝的《知本提綱》,制肥之法豐富,根本不缺糞肥。”
乾隆十二年,楊屾著農書《知本提綱》。
農學家楊屾在陝西設館教學,他不僅向學子講述儒家文化,宣揚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業”,同時很重視農業生産,強調“夫欲修四業之全,宜先知農務之要”。
楊屾的弟子鄭世铎在其指導下,結合楊屾上課的提綱,歷時九年撰寫,在裏面記錄了耕作栽培、農桑樹畜等各方面的技術,可以說是集大成者之作。
《知本提綱》吸取前人經驗,結合當朝的流行糞肥法,将所有肥料積制方法總結成“釀造十法”。
同樣是乾隆年間,人口突飛猛進,突破人口三億大關。
人口暴增需要食物,這本書得到了清朝官府的重視,到光緒年間還在重新刊印,農人對于制肥的方法也比前朝多了許多選擇,達到了封建時期的巅峰。
明清的帝王們正對比前朝,頗為自得時,天幕恰好提到了他們。
【我國古代,肥料最為鼎盛的是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的多熟種植飛速發展,田間套種、複種空前提高,對肥料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後,百姓千方百計做肥料,開發出糞肥、餅肥、渣肥、骨肥、土肥、灰肥、綠肥、無機肥料、稿稭肥、雜肥等共計11大類,總共130餘種。】
【同時明清時期不僅肥料來源更廣闊,還注重肥料的積制加工,能最大效果的提高肥料對田地的作用。比如配制肥料成分,有了混合的雜肥、廄肥、餅肥、火糞,而且還配制有糞丹。】
“大宋就有餅肥!是我大宋開始有的!”宋朝的陳敷正在寫農書,聽到天幕講起自己擅長的,十分激動。
後世也很重視農業,果然他的選擇沒錯!
想到這裏,他擡筆一邊記錄天幕所說的知識,一邊補充:“牲畜糞肥不夠也不要緊,用谷殼、腐敗的樹葉,積在水池中,再收聚洗碗水喝淘米水泔水進行漚制,時間久了腐爛了也可以當肥料。”
“用紫雲英或者蠶豆姆,再加上河泥攪拌均勻,堆積漚制後,可以得到‘窨花草’和‘窨蠶豆姆’,同樣好用。”明朝,一位姓沈的文人繼續補充。
這些由民間百姓發現的農業生産知識,由有心的文人士大夫記錄寫成書後,代代相傳,哪怕經歷了戰火、經歷了改朝換代的人口更疊,依然把華夏幾千年的農耕智慧傳承了下去,許多方法一直持續到現代還在使用。
比如一直到現代,有些農家還有用泔水漚肥的方法,“窨花草”和“窨蠶豆姆”同樣在繼續使用,在南方被統稱為“窨草塘泥”。
【大家可以看到,許多漚肥法現代的農戶依然有在使用。都說華夏種花家哪怕是到了國外、到了南極、到了外太空,也不忘種地】
荊咕一邊說,一邊配圖,這一次都是文字講解,特意把華夏古代那些跨時代性的厲害糞肥法記錄下來。
看到歷史上發明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漚肥法,再聯想小時候在鄉下老家看到老一輩的人漚肥的方法,荊咕深刻有一種華夏傳承千年的驕傲。
【華夏千年的歷史不僅僅刻在文物上,寫在漢字裏,也刻入了祖祖輩輩相傳的農耕文明裏】
【我們現在很多老一輩仿佛無師自通的漚肥法,都來自老祖宗的饋贈】
天幕下,看到荊咕放大字體的漚肥法講解,衆人齊齊激動了。
“快,把那什麽糞丹的制作方法抄下來!”
“廄肥好用但是沒有馬,這綠肥可以自己種不錯,雜肥咱也可以使。”
“還是這綠肥好,可以自己種。”
“火糞?原來肥料也可以燒出來,這個也簡單。”
“天幕真是急人所急,正适合大秦!”
大秦,嬴政看着筆吏已經熟練有加的迅筆如飛,還有時間跟治栗內史交談:“農家定然已經去嘗試了,你們也不能落後。”
治栗內史渾身顫抖,那是一想到大秦即将能大幅度提高産量時激動的。
“諾!臣定不負所托!”
劉徹激動地拍大腿:“好後輩哈哈,把這些制作法好好抄下來,讓治栗內史挨個嘗試!”
只要大漢能提高産量,同樣的田地産出更多的糧食,他就能擁有更多更強壯的士兵。
等到大漢兵強馬壯,良将長成,何愁匈奴不滅!
“難怪明清讓女人纏足,這麽多花樣,是不需要女人去耕地。”李世民似乎明白了後面的明清為什麽那麽肆無忌憚約束女子。
就像天幕說漢朝,漢初缺人口時,宮中還有女官女騎兵,民間也有很多女商販。
但是當漢朝中後期,沒有戰争威脅,農業經濟也穩定下來,就開始把女人趕回家中,開始提出男尊女卑、女人要守節不許改嫁。因為改嫁會把前夫家的財産帶走。打着大義的名頭,守護大家族的財産,這個財産也包括女人本身。
長孫皇後在天幕出現後就放下手頭的工作,聽到這裏忍不住搖頭:“男耕女織本是內外協調,但是通過纏足把女人困在家裏織布,這可真是。”
華夏農人交稅一向都是糧食稅和布幣稅并重,“男耕”是種地交糧食稅,“女織”是織布交布幣稅。
農家的女人沒有財産但是也離不開女人,沒有女人,誰去織布交布幣稅?
長孫皇後不相信明清女人不需要織布,但是想想因為被纏足了哪裏都不能去,更不可能像大唐女子一樣騎馬、打馬球,只能坐在家中織布,就覺得一陣的可悲。
明明盛世也有女子的一份功勞,那份精彩的風景她們卻完全沒機會看到。
【華夏作為農業大國,農耕技術妥妥的站在時代的前列,單單一個造肥技術,可以吊打同時代所有國家!】
不跟後世對比,因為生産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別,還會涉及到工業、商業和政治制度等方方面面。
【請大家看看同時期的歐洲。】
灰暗的街頭,男女衣着髒兮兮的行走着,街頭的地磚糊着黑乎乎的不明物體,不敢細究到底是什麽東西。
天幕下的男人剛發現那些男人穿着的鞋子有些不同:“咦,怎麽男女都穿着高齒木屐?這鞋子跟木屐又有些不一樣?”
還有人發現沒有下雨婦人也舉着精致的刺繡小傘,甚至有男人手裏也提着傘:“外邦人這麽喜歡傘嗎?不下雨也打傘?”
這時一位男子匆匆忙忙穿過一條小巷,在他頭頂,二樓有一扇窗戶打開。
“啪——”那窗戶也與華夏傳統的窗戶不一樣,是對外朝兩邊打開的。
古人們正在看熱鬧找不同時,突然看到窗邊一位婦人探頭,還沒來得及批評婦人衣着大膽坦胸露胸時,只見婦人端來一盆不知道什麽東西,“嘩啦啦——”直接往下澆下去!
她根本不看樓下有沒有路人經過,也不看自己手裏的到底是什麽東西,熟門熟路倒完,立刻關窗,順便把樓下的怒罵也關在窗外。
“@¥#%¥%!”
那可憐的路人被粘稠的不明物體潑了滿身,站在原地仰頭指着樓上一陣怒罵,根本沒有得到任何回饋。
路過的行人見到他滿身髒污,習以為常聳聳肩:“自己不打傘怪誰。”
路人熟練地舉起傘穿過小巷,頭上窗戶聲打開的聲音不斷,嘩啦啦不明物體澆下來,但都被擋在了傘外。
髒污積累到了路面,也不要緊,高跟鞋可以從容地從中踏過。
嬴政:“……………………”
他默默舉起袖子,掩住了口鼻。
哪怕明知是天幕上的圖像,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他仍然感覺仿佛自己也被熏到、被黏到了,渾身難受。其他人不比他好到哪裏去。
矜持點的大臣捂眼睛的、捏鼻子的、捏眉心閉眼睛的,不矜持的公子控制不住的幹嘔:“yue——”
劉徹原本嬉皮笑臉,看得正高興,還有心思評論天幕上西方女人好不好看。
直到看到開窗時還在思考要不要給自己後妃也弄一兩件那種大膽的衣服,怪誘惑的。
然後……
劉徹再也不想了。
現在一想到那大膽的衣服,就會想到那婦人“大膽”的行為,然後就會想到那種味道和畫面……
劉徹狠狠閉上眼睛,試圖把剛剛看到的那一幕徹底忘記。
但是越想忘記,越是無法忘記。
劉徹狠狠罵人:“連蠻夷都不如!”
匈奴算蠻夷,他也沒聽說匈奴會把糞便往人身上澆的!
朱元璋連乞丐都當過,本以為沒有什麽髒污接受不了,看到這一幕終究是覺得自己還是弱了點。
“歐美?這就是後來打敗清朝的歐洲?就這髒污玩意?”
他無法想象,這髒污玩意是怎麽飛速發展,很快就超過幾千年歷史的華夏,并且飛速往前,站在了華夏的頭頂各種打壓。
就像現代人也無法想象,華夏明明曾經一直是世界的中心,怎麽突然就那麽落後,落後到被群毆到給那麽多國家割地賠款的地步。
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歐洲的公元5世紀到15世紀被稱作中世紀,又叫做“黑暗時代”,許多資料斷代,農業回歸到原始的刀耕火種時代,技術緩慢。這一段時期,是華夏的南北朝到明朝中葉,正是農學家輩出、農業技術不斷提升的時代。】
【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宋朝陳敷的《陳敷農書》,明朝不知名作者寫的《沈氏農書》,明末時期徐光啓的《農政全書》,清朝時期已經發達到封建王朝極致的農業離不開前朝農學家的知識傳承。】
“都是後面的朝代。”嬴政好遺憾,自己看不到那些農書。
大秦剛剛經歷了戰争,正需要啊!
這一刻,秦漢唐的三位千古一帝齊齊暗恨。
天幕沒放出這些後世書籍的內容,明明知道有這些農書卻看不到,太可恨了!
被點名的賈思勰、陳敷、徐光啓等人齊齊一愣:他們竟然因為農書青史留名了?
還被稱為“農學家”?
要知道“家”可是意味着一門一派領頭人物,後世給他們冠名為“農學家”,就是對他們在農學上的成就極為認可!
想不到,現世不被理解,竟然在後世被認可了。
尤其是那位沈氏,因為明朝八股取士的制度,社會風氣越來越保守,也沒到明末人性解放時期,他偷偷摸摸寫書,書名沒有落款,全程避諱,做賊似的寫書,沒想到特意被點出他的書籍,一時間百感交集。
原來,農學也不都是低人一等,農學家也可以青史留名!
【在中古時代這同一時間段上,華夏農作物種子播種收獲比是1比45,即1斤種子可收獲45斤糧食;
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這個比是可憐的1比6-7】
【歐洲不是不知道糞肥的作用,但是他們的糞肥技術跟刀耕火種的農耕技術一樣粗糙,并沒有釀造發酵的過程,直接将牲畜糞肥拉在田裏或者倒在田裏。】
天幕放出了歐洲中世紀領主制度下幫領主種地的農奴,他們簡單粗糙的直接把牲畜糞便扔在地裏,甚至直接把馬匹牽到莊稼邊上排洩。
“這不就燒苗了嗎,浪費糞肥!還浪費糧食!”農人認出那莊稼是小麥,心疼的不行。
那麽大片的小麥,已經結穗了,這麽一“施肥”,不就全部燒死了嗎?!
【他們沒有利用人類自己的糞便,選擇随地大小便,街上也沒有排污系統,不僅讓男女都流行穿高跟鞋,也導致了另一個結果——黑死病。在進入現代化之後,歐洲就誕生了現代化的地下排污系統,很多歐洲城市的下水管寬的人可以直立行走,這也是他們因為不講衛生帶來的疾病吸取教訓一代代改良的。】
【當然,我們不需要擔心。世界上最早的地下排水系統誕生于華夏的龍山文化,距今4300年。現代考古學家發現了龍山文化的陶排水管道,陶管道埋在地下,依靠榫卯結構套接,非常先進。】
【到漢唐時期,長安排水系統同樣發達,其他城市不說,首都衛生是不同擔心的。】
天幕誇了漢唐,沒有誇秦朝,嬴政眼眸微沉:難道大秦的地下排水系統不夠好?
“不講衛生會得病?”嬴政想到的自然不是貴族。
從周朝開始,焚香淨身已經是一種必備的貴族禮儀,越是重要場合越是要提前沐浴焚香更衣準備。
華夏從來沒有“水是罪惡不能洗澡”的說法。
嬴政擔心的是民間,他命令太醫夏無且:“太醫院商量一個具體章程,要通俗易懂的,天幕結束後宣傳到民間,讓百姓方便記憶的法子。”
夏無且剛剛想到的也是百姓,有的百姓根本沒有足夠好的條件天天沐浴更衣,該怎麽讓百姓也講衛生?
聽到這話,夏無且先恭敬應下,打算再去跟太醫院其他人商量商量具體措施。
劉徹開始感謝高祖:“還好高祖當年在南秦舊宮基礎上興建長安城時好好修了渠道,大漢地下渠道廣三丈,深三丈,排污不成問題。”
大漢有休沐制度,大漢典章制度中明确規定官吏“五日一休沐”。官員每隔五日後就會一天專門放假回去沐浴洗頭,如果哪位官員不愛洗澡還會受到嘲笑。
而且黃老之學是十分推崇休沐制度,認為洗浣沐浴可以使自己身心平靜,洗去污濁,道德升華。
在統治者與王公貴族的提倡休沐制度後,士農工商各個階層和平民大衆也跟風學習,在整個漢代都比較普及。貴族在家中沐浴,平民大衆沒有條件就會下河沐浴。
李世民開始感謝前朝隋文帝:“宇文恺9個月興建大興城,建造了‘八水五渠’,造福我大唐,又可以分洪又可以提供用水還可以排污,實在是能臣!”
大唐在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擴建,才有了如今的長安城。
房玄齡贊道:“長安城的夜香郎的很勤奮,長安城還好沒有髒污問題。”
不然要是如天幕的外邦人那樣随地大小便、動不動大糞臨頭,他們上朝根本不能騎馬,只能坐馬車了。
長安城有專門的職業“夜香郎”,他們每天清晨會挨家挨戶到後門敲門跟下人收集糞便,然後運回鄉村充當肥料使用。
在長安城下面的城鎮,也有“夜香郎”,也是同樣的職業內容。
華夏作為農耕帝國,對糞肥都當寶貝,有些百姓出門跟村人閑聊,感覺到要方便都會急急忙忙回家解決,就是舍不得那一點糞肥。
杜如晦再想到其他城市,提醒道:“其他地方定然沒有長安城幹淨,還是需要重視一下。”
李世民點頭:“沒錯,戶部拿出個章程來,務必通知到地方和百姓。”
【回到農業上去,古代的帝王們身在福中不知福,以為農家漚肥技術越來越先進是必然的,對比一下到了近代的其他國家就知道,并不是。】
【就比如秘魯的鳥糞大戰,當時看上鳥糞的僅僅是鄰國嗎?】
【不止哦~】
【一直到19世紀,西方爆發工業革命後,人口快速增長但是土地的産量沒有增加,歐美同樣面臨着對肥料的迫切需求,有些農場主不得不大量進口牲畜的骨頭做成肥料,甚至跑到拿破侖的古戰場去尋找人骨作為肥料。】
“此種做法連燕國都不如。”
嬴政冷聲評價,對那什麽歐美更為厭惡。
春秋時期,燕軍圍攻齊國的城市即墨,即墨守城不出。
燕國為了強迫齊人投降,在城外找到齊國人的墓地,将齊國居民的祖墳掘開,并且放火焚燒齊國先人的屍體。
但是這樣并沒有打擊到敵人,反而起了反效果,即墨城的百姓看後嚎啕大哭,守城時更加意志力堅決,最後燕國大敗不得不退走。
當時的齊國勢弱,沒有任何城市可以給予援助,憑借這樣的憤恨,以及守城将領田單的能力,即墨不僅僅堅持了下來還孤軍堅守了六年之久,後來帶領齊軍使用“火牛計”擊退燕軍,不斷地收複失地,趁燕國內部新舊交替之際,一舉恢複齊國大國地位。
對嬴政而言,這種祖墳放火逼人投降的招數愚蠢至極,就如同這種用人骨當肥料的方法,又沒用又愚蠢。
三國時期聽得津津有味的衆人也驚呆了。
“為什麽用牲畜骨頭做肥料不用牲畜的糞做肥料?”
劉備十分不理解。
等骨頭腐爛得等多少年,那地裏的莊稼都得長好幾茬了!
就算是磨成粉、燒成灰再做肥料,不覺得費時費力嗎?骨頭哪有糞肥好!
“他們戰後不會把同袍的屍骨安葬掩埋嗎?”
曹操皺眉。
他這樣喜歡盜墓的,有時候為了做做仁義的表面功夫也會把敵人的屍骨收斂好,把敵軍将領的屍骨還回去,這種用戰場上人骨做肥料的,比他盜墓還過分。
他派人盜墓取得是錢財,也沒幹過用墓主人屍骨當肥料的事。要是這樣幹了,別說敵人,他手下的幕僚都會指着他鼻子罵。
“用人骨去做肥料,這太過殘忍了!”
孫權說完有些意動,“難道屍體真可以做肥料?那以後我們不把敵人屍體扔江水裏,埋到地裏?”
東吳多水,本就水戰居多,許多士兵戰起時直接死在水裏,也不會特意去打撈。兩軍交戰結束後,直接把敵我雙方的屍體扔水裏也很常見。
但是聽得用屍骨做肥料,周瑜正要勸解千萬不可,孫權自己也反應過來,搖頭:“不行不行,這樣做了,連那曹賊都會嘲笑我東吳野蠻,我可比不能連曹賊都不如。”
在常規情況下,兩軍交戰後清理戰場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掩埋屍體,古人很早就發現屍體腐爛容易滋生疾病。以及古人重視入土為安,哪怕是對待敵人,為了顯示自己的仁義也會挖坑掩埋,東吳特殊的水域是地形限制。
當然,王朝末年亂世就不要想了,打完一場還有下一場,哪裏顧得上埋屍體,趕緊跑路才是。
普通的農人也驚呆了!
“為什麽用人骨,不用人的糞肥?”
“家裏糞肥不夠去路上撿牲畜肥料也行啊,用人骨能有什麽用?”
“他們把人骨當肥料,就不怕鬼魂找上門來報複嗎?”
農人們完全無法理解,只覺得外邦人的做法既不合倫理,也不合常理,完全不能理解。
在農村,有些年齡太小的孩子,力氣不夠不能幫家裏幹活,就會被父母派去路上,看到牲畜的糞餅撿回家做糞肥,一直到90年代的鄉村,依然有許多人小時候有過撿糞餅的經歷。
但是從來沒人說要去撿人骨頭回來當肥料的,小孩如果不懂事無意中撿回誰的骨頭,只會接受父母的竹筍炒肉。
【1832年,德國化學家馮·李比希發表一篇著作,《化學在農業和生理上的應用》,在其中宣稱鳥糞對于遏制土壤肥力的降低有重要作用,而且鳥糞含有氮、磷和其他有機物,對農作物的伸長有巨大作物,當時急需肥料的農場主和資本家們開始瘋搶鳥糞】
【1843年,有人發現非洲西海岸的伊卡博島被10米厚的家禽糞便所覆蓋,400多艘船只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去搶糞便,到1844年12月時,整座海島的鳥糞都被搶光了。】
海鳥:???
我的糞便這麽受歡迎嗎?
古人:????
為什麽要千裏迢迢搶鳥糞,就是不用自己的糞呢?
“400多艘船,幹什麽不好去搶糞便,你不要給我啊!”劉徹羨慕嫉妒恨。
他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根本不滿,很想再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瞧瞧海上好多寶貝,連鳥糞都可以變成白金!
【1852年,英國商人在秘魯海岸外的洛博斯群島發現了豐富的鳥糞資源,當時島上估計有200噸鳥糞,價值6000萬美元。
英國人當時聲稱,該島是由一位名叫勞森的英國船長首先發現的,因此理應屬于大英帝國。】
【此時正值“鳥糞熱”,各國都在瘋搶鳥糞,美國人自然也不甘落後。】
【美國人認為,紐約商船“大黃蜂”號的船長莫雷爾是第一個發現該島的人,根據“發現優先權”,它應該屬于美國,包括其鳥糞資源。】
“怎麽哪裏都有這個美國,連鳥糞都要搶,土匪強盜一樣。”玄烨還記得,天幕提到的英法美搶劫大清的事情,故宮圓明園還有帝王陵寺廟等等,一個沒放過。
現在聽到他們的惡行,對這幾個國家更加反感。
朱元璋深呼吸一口氣:“200噸鳥糞,價值6000萬!”
明初,也很窮啊!如果不是因為窮得金銀銅都不夠,他也不至于發大明寶鈔救急。
假如能從國外掙個6000萬錢,哪怕是6000萬銅錢,大明國庫也能充實很多。
朱元璋第一次對動物有了深深的喜愛之情,他擡頭看着天上的小鳥,眼神溫柔極了。
好小鳥,快來拉屎吧,朕一定會好好招待你,拉在朕身上也不吃你!
【這塊領地最終英美都沒得到,因為它按照地理位置屬于秘魯,被秘魯得到。】
【但是其他國家怎麽可能善罷甘休,先是西班牙遠征艦隊襲擊了秘魯,占領了充滿鳥糞的欽查群島。秘魯聯合玻利維亞、智利趕走了西班牙——沒錯,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國大戰的三位,在共同利益下,先合作對外,趕走了西班牙,這場戰争被稱為第一次鳥糞戰争。】
【等到外敵離開,三國對內再次混戰,就是我們開頭時提到的“第二次鳥糞戰争”】
【第二次鳥糞戰争中智利取得了勝利,擁有了這一塊鳥糞寶地,一直持續到化肥被發明出來,鳥糞才變得無人問津。】
趙匡胤突然受到啓發:“這豈不是說,我大宋跟海外貿易不僅僅可以賣絲綢,連鳥糞和其他糞肥也可以賣?”
畢竟按天幕說得,到明清那個時間段西方還處于農業蠻荒時代,對糞肥技術完全不如華夏,但是對華夏來說,糞肥可比絲綢瓷器來得容易,也更方便運輸,還不會折損!
或者賣農業書籍,技術也可以?
趙匡胤被啓發了商業思維時,天幕上荊咕的語氣突然低沉了起來。
【1832年,清朝道光皇帝在位,1840年到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争被英國暴揍,英國打完大清,就于1843年派船參與搶鳥糞;】
【1850年道光皇帝在位最後一年,也是鹹豐皇帝這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登基。這一年清朝人口達到了古代歷史的巅峰4億人口,但是生産力跟不上,有仁人志士已經開始擔心會有糧荒;
1850年,英國光明正大從華夏掠奪華工到海外殖民地,當他們看到大清的人口達到了4億,比大清皇帝還激動。】
僅僅1850年這一年,英國從廈門這一個地方,就掠奪了475名華工到舊金山,或者叫另一個名字:廉價勞動力。
英國駐廣州全權代辦密爾切在報告中寫到:“一想到和三萬萬或四萬萬人開放貿易,大家好象全都發了瘋似的1。”
而這種所謂的“開放貿易”,還伴随着鴉片戰争之後,大清對英國的妥協,英國占據了全方位的優惠條件,穩賺不賠,自然高興地像發瘋。
【清朝如同大宋一樣,發展自己,強大敵人,敵人不多誇幾句“好大兒”真是不知感恩。】
趙匡胤:“……”
罵清朝就罵清朝,怎麽又來罵大宋了?
玄烨也黑着臉。
人口發展到巅峰,結果被英國人搶去做華工,這是什麽皇帝,如此廢物!
【從大清搶到了足夠的勞動力後,1852年,英國再次跟美國去搶鳥糞——勞動力都有了,就差肥了!】
【你說但凡這時候的清政府發揮一下農耕帝國的優勢,告訴英國人——要肥料,大清有啊,何必舍近求遠!】【會不會不需要割地賠款了?】
【可能依然會,因為大清又被叫做“奴清”,從臣子到百姓,都已經被奴化,跪習慣了。】
玄烨狠狠握拳往桌案上砸下去!
是後面的皇帝這麽差,還是從一開始,皇室的路就走歪了?
他想起了清軍入關時對漢人的大屠殺,想起了從自己還沒掌權就開始的文字獄,想起了對漢官的挑撥與監管,想起了層出不窮的反清複明……
難道,他真得錯了?
比皇帝更難受的,是漢臣。
“奴清,奴清!”紀曉岚在府邸失魂落魄,一陣狂笑,“我們都是奴才!都是皇帝的狗奴才!哈哈哈哈,狗奴才!”
然而皇帝甚至不稀罕漢臣當狗奴才,只喜歡同為滿人的滿臣自稱“奴才”,漢臣連當“奴才”的資格都沒有,會被糾正是“臣”。
臣服的臣,時時刻刻提醒,你是臣服于滿清的漢臣。
【相傳,西方是明朝時期有傳教士來到大明才學會漚肥,但是西方依然沒有使用。】
【這與他們的飲食習慣也有關系,他們喜歡生吃蔬菜,覺得人的排洩物做糞肥不幹淨。】
【華夏一直是熱食,烹饪成熟食後基本沒出現過這種蔬菜中毒事件。】
嬴政發出難以置信的聲音:“鳥糞難道就幹淨了?”
這有什麽區別?
鳥糞掉落在身上依然很惡心啊!
“生吃蔬菜,他們不會生火嗎?”淳于越忍不住開口,這種生吃蔬菜法不就是蠻荒時代還沒有火種時候才這樣嗎?
大秦君臣集體迷惑了。
民間其實也有百姓為了省下柴火生吃可以生吃的食物,但是能站在大秦朝堂上的,自然不需要生吃。
在上層官吏貴族看來,吃生食,是蠻夷才會做得。
【加上歐洲屢次出現蔬菜中毒事件,西方社會認為人類和牲畜內的糞便會有大腸杆菌,使用起來不安全,所以更喜歡使用工業化肥。】
“他們還會有覺得不幹淨的時候?”李世民忍不住了。
就算被雨傘擋住,他也沒覺得大糞淋頭能接受!
那路面,哪怕是穿了高跟鞋也不敢踩上去!
他還不知道,黑暗中世紀時期,貴族也普遍不洗澡。
哪怕是現代時期的繁華大都市巴黎,在黑暗中世紀也是髒污的到處是糞便。
當時作為時尚弄潮兒的路易十四,因為不愛洗澡,相傳與未婚妻見面的第一次把未婚妻熏的暈過去了。
【當然,大家也看到了,歐洲所謂的幹淨文明,其實不過百年。】
【所謂的糞肥不幹淨,在最近的戰争爆發後,因為工業化肥不夠,西方社會開始有了“重大發現”——】
【2023年1月中旬,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歐洲科學家有重大發現,宣稱人類糞便可以用來當化肥種蔬菜,并且安全性高。】
古代農人:???
科學家的重大發現?
那他們是什麽,都是厲害科學家?
徐光啓第一次對科學有了懷疑:“原來不是所有科學家都很厲害的。”
都到後世的後世科學家才發現糞肥,這科學家不擅長農業為什麽不來華夏學習?
徐光啓有些迷惑:天幕說了大明時期糞肥技術已經傳到歐洲,但是歐洲喜歡吃生食所以不用糞肥,怎麽突然科學家又開始研究糞肥,又開始使用了?
【嗯,是的,他們終于開始使用糞肥了】
【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若是知道到2023年西方才開始重視糞肥,是不是會驕傲自己領先了西方人幾千年?】
曾經有人提出人畜糞肥更綠色更環保,農場主當做沒聽見,用大腸杆菌各種人類糞便中可能攜帶的病菌舉例證明化肥更安全;
他們譴責華夏,各種造謠華夏的蔬菜水果不幹淨,比不上科學的化學肥料幹淨,絕口不提化學肥料的微量毒性,化學肥料超标之後屢次造成的中毒事件都被資本擺平。
然而到了資源緊缺後,糞肥成為了農場主的寶貝,開始對外宣稱他們找到了“更綠色更環保的肥料”。
【農業從來不止是農業,它也是政治的衍生】
【現在,我将為您講述,農業與政治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