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母系氏族與女性力量3
第37章 母系氏族與女性力量3
【當父系社會确立後,男娶女嫁的婚姻制度逐漸形成,世系的計算變成以男性為準。為了防止女子出嫁時帶走本族財産,財産繼承人只能為男性所有,女性則被排斥在外。這樣,未出嫁的女子失去了財産繼承權;】
【出嫁以後,婦女成為家庭的女仆,只能圍着丈夫和孩子打轉,被局限在家庭範圍之內。這樣她們的社會勞動所得少于男子,而又沒有財産繼承權,只能是越來越卑微。婦女在娘家和夫家都失去了對財産的所有權,也就失去了支配一切的權力。】
“女子生來本弱,只能相夫教子,這就是她們最好的歸宿。”班昭下意識地說道。
盡管她不想寫《女誡》了,可根植于自己腦海中的觀念讓她一直以為這就是真理。
但是說完她自己首先不高興了,仿佛自己也受到了無形的約束。
這樣的觀念,是誰輸送給她的?
“女子生來卑弱,只能依附于人,若是遇人不淑,那一生也就毀了。”
哥哥班固在一旁搖了搖頭,“說什麽母系父系的,又不能改變什麽。女人不都是這麽過來的。”
班固根本不在意,随口一說,說完自己繼續修書。
班昭卻猛地擡頭看向班固,對啊,這樣的觀念,是誰輸送給她的?真的是她自己這麽想得嗎?
【華夏的女性越到後期,越不自由,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壓迫女性,又是從哪些開始的呢?】
【有些人說是從清軍入關後,漢人自己抵抗不了自己被剃發易服就逼迫女性纏足,還說什麽“男降女不降”;
有人說是明朝老朱開始,命令命婦開始纏足,禁止改嫁開始;也有人說是靖康之恥,是程朱理學,是安史之亂,是獨尊儒術……】
感覺自己又被罵了的朱元璋:“……”
纏足又不是明朝才有,禁止改嫁也不是明朝才有,憑什麽總罵明朝罵他老朱?
Advertisement
老朱不服!
【也有人說,是從秦朝開始,從秦始皇鼓勵有孩子的寡婦不改嫁開始。】
【其實都不是。】
嬴政沉默。
天幕前面剛說了,他是有提倡,但是六國之民也沒聽啊。
而且大秦太短命,根本來不及全部履行。
【周朝時期女子可以改嫁,并且還存在原始群婚的遺風。
“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這個“中春之月”,就是法定的男女聚會的蜜月。】
【西周雖然女子的權力不如商朝,但是婦女依然有出夫權,也就是女子主動離婚。但是春秋時期的婦女已經沒有了出夫權,甚至連離婚全也沒有。】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連嫡長子制度都不穩固,更何況是婚姻制度中對女性的保護?從一開始女子貞操觀念淡薄,到逐漸形成婦女貞操觀,女性的自由交往被逐漸受到了限制。】
【禮法也有了這樣的規定,“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也。”
青年男女不能随便接觸,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在春秋時期已經有了雛形,僅僅“夫死從子”還沒确定。】
“三從四德”是後期鞏固,但是論起源,其實很早很早。幾乎可以說有了父系社會開始,已經開始存在。
【秦朝太短,始皇帝就算實行了一系列法律,被徹底實施的也不多,主要是官府登記制度被傳承了下來。】
【漢朝時期,貞操觀念再次有了變化。】
【我開始說過,漢景帝的陵墓中還有女騎兵俑,說明漢初時候女子地位相對較高。】
【但是從劉邦娶呂雉就可以知道,在婚姻上,女子依然是不得不從父命。】
呂雉想起往事,冷冷瞥了劉邦一眼。
當年呂公在宴席上見到劉邦,認定對方是人才,将來必有出頭之日,沒有和妻子商量就擅自做主把呂雉許配給大許多歲、還和寡婦有私生子的劉邦。
呂雉的母親完全不同意這門婚事,但是除了挨罵沒有任何改變,呂雉還是不得不嫁給一個都可以當爹的男人,還得一進門就喜當娘。
劉邦嬉皮笑臉撓了撓臉皮,完全不在意。
婚事不都這樣,父母做主,呂公滿意他不就行了?
【而且,從對“夫”“妻”的诠釋和稱謂也能折射出男尊女卑的現實。】
先秦時期,“夫婦”和“夫妻”的涵義尚有分歧,到漢朝時期已經趨于統一。
“婦”意味着屈服順從,“夫”意味着扶持。
“妻”還被解釋成諧音“齊”,這并不是說在地位上與丈夫平等,而是說要“貞齊與夫”。
在社會上,丈夫對妻子姓氏的稱呼也反映了狀況。
漢朝時期,妻子被稱為“某妻”,比如劉邦的妻子呂雉在外被人稱呼就是“劉邦妻者”。
從漢朝往後,這種稱呼都被流傳了下來,唐宋流行開,明清徹底延用。
女子開始失去自己的名字,連氏族的姓氏也失去,對已婚女子的稱謂都帶上了這種帶有歧視色彩的名字。
【在家族重要的祭祀活動中,按次序排列是男子在前女子災後,而“子婦”只能與“曾孫”并列,處于與晚輩男子平行的位置。在小農、小手工業者等的家庭中,妻子地位也低于丈夫。但是由于妻子在生産中也承擔重要作用,夫妻之間比地主、官僚和商賈家庭相對平等一些。】
辛辛苦苦在家勞累的漢代女子擡起頭,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聽到天幕這話,看向了家中祠堂的方向。
她看着祠堂那邊煙火缭繞,心中有許多不甘。
明明家裏的男人沒有任何本事,家中沒有田地也不願意去參軍打拼,大字不識幾個依然喜歡吹牛教訓她和孩子們,仿佛只有他說得才是大道理。
她跟家裏的老人、孩子們每日早出晚歸,因為沒有田,又要紡織,又要接洗衣縫補的活計,一邊交繁重的稅一邊做活計勉強維生,但是丈夫明明整日游手好閑,卻只因為是男人,就被宗族接濟,允許進入祠堂供奉。
那個愚蠢懶惰只會說大話的男人有什麽本事?有什麽能力?有什麽資格!
【漢代社會,正是我國古代婦女地位從寬到嚴、由高到低的轉折時期。】
【從漢初的男女地位相對平等到後期男尊女卑的形成,婦女低下地位的形成呈現出一種由高漸低的動态變化過程。】
【漢初時期,因為青壯男子死于戰場,勞動力減少,婦女也需要投入社會勞動中。因此漢初時期,築城郭、興水利都有女性服役,比如漢惠帝時期,兩次征發長安城六百裏內男女修築長安城。】
漢初時期,長安城下。
原本辛苦的女性們艱難地擡起頭看向天幕,眼裏有了一絲明悟。
原來,她們現在服役如此辛苦能讓自己地位更高一點,似乎也不是什麽壞事?
如果不參與社會勞動就要徹底被圈禁在家中,徹底失去自己的名字,活着做別人的附庸,辛苦同樣沒有少多少。
誰說在家相夫教子不辛苦,誰說在家待着就一定是享清福?
【西漢時期的絲織業很發達,婦女是絲織業主力軍,除了自己穿的布料,還需要繳納國家征的麻布、絹布、葛布,屬于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
【漢初婦女尚未被完全禁锢在家務勞動中,還承擔着部分社會勞動,除了紡織,還有器物制作,農業生産,還有漂業、釀酒、采桑。這也決定了漢初婦女較高的地位。】
漢代婦女經商也十分常見,比如開辦飲食小點,販賣手工制品,比如絲織品、席、鞋履之類。
還有高級消費品,比如女子使用的胭脂水粉,珠寶首飾。
此外其他行業也有,比如相馬,漢朝女子陳君夫“以相馬立名天下”;
有占蔔和相面,行醫。比如女醫義姁、淳于衍;
有女騎兵,漢代皇後出行,是有女騎兵夾道護送,漢代女子尚武,受訓為騎兵屬于很常見的事。
有文學藝術或者學術研究,比如遲昭平、班昭、蔡琰。
連朝中也有女官,比如《後漢書》裏記載的漢桓帝時期,趙夫人與諸女尚書大權在握。雖然沒具體記載女尚書的職權和姓名,但是可以從現存史料看到她們人數不少,并且能與宦官一起左右朝政,有一定的政治影響。
“原來前朝的女人那麽自由,什麽都可以做。”東漢時期已經開始被束縛的女性羨慕地看着天幕。
原來西漢初期的女子,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各有各的職業,也因為有職業有收入,在家中的地位相對後世較高。
可到了東漢,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西漢初期,有些方面地位比唐朝之後的女子地位更高,比如漢代妻子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主動提出離婚。】
一、丈夫操行不良;二、丈夫患有惡疾;三、丈夫家中生活極為貧困,不能共同生活;四、女方與男方家庭矛盾尖銳;五、男方家庭事涉重大法律,如謀反、诽上等。
——可以看到,漢朝時期“丈夫患有惡疾”可以離婚,可是在唐朝時期的“七出”裏是“妻子身患惡疾”可以出妻。
丈夫家庭極為貧困可以離婚,但是在明清時期因為貧困離婚會被辱罵。
男方涉及違法可以離婚,在秦朝時期男方流放女方得跟着一起流放。
漢初的離婚法律,在各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由于漢代婦女擁有一定的主動離婚權,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丈夫喜新厭舊的行為。
而且在漢朝法律中明确規定,“夫死無男,有改嫁之道”,“夫死未葬,就嫁之婦,亦不幹法規”。
也就是說,婦女死後沒有兒子,改嫁是合乎道義的。
丈夫死了即使還沒有下葬,婦女改嫁也不會追究法律責任。
漢代前期的法律認同主動離婚,也認可改嫁。
【在漢代,男子與男子寫信,和男子給女子寫信,在語氣、格式、用辭上并無明顯差別。】
男子給長輩或者給兄弟時會用到的敬辭“再拜請”“叩頭幸甚”,也用在丈夫給妻子的信件上,說明男子還沒到明清時那種,歧視女子歧視到了骨子裏。
【在這時期,母親對于子女婚姻的決定權雖然比不上父親,但是遠超兒子。女子在一定條件下也有決定自己婚姻的權力,比如當漢朝有女子家中父親病重無人照顧,女子選擇不嫁照顧父親,會被認為是“至孝”。也有女子因為父母都故去,留下幼弟,也選擇不嫁來撫養弟弟,同樣得到贊賞。】
漢朝“崇孝”,在婚姻與“孝”之間,“孝道”占據了上風,也因此女子可以憑借“孝”得到一定的贊賞。
比如缇萦救父,缇萦不但讓漢文帝廢除了肉刑,還得到了封賞,算是有好結果。
【而且漢初有很現實的一面,如果女方家庭經濟狀況高于男方,妻子地位也可能高于丈夫。】
【在漢朝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婦女性格。】
隴西之地向來尚武,加上地理環境影響,隴西婦女自幼受到影響,吃得好長得結實,善射獵,力氣強大。這裏的女性不但對丈夫并沒有太過恭敬,有的婦女還會執刀為親人複仇,被認為是“男子之所為”的烈義行為。
燕趙地區風流不羁,男子多“慷慨悲歌之士”,女子熱情大方,燕趙地區女子受到的封建倫理道德束縛也小一些。
而巴蜀之地就是另一番風格。
從西漢中期開始,這裏“士女貞孝”,巴蜀一帶大部分婦女對“忠孝節操”頗為重視。
根據《後漢書》等史料記載,巴蜀之地在漢朝時期守貞的婦女有40多人,在并不是很重視貞節的漢代,占據了總數的百分之八十。
所以巴蜀地區婦女受夫權壓迫程度也高于其他地區。
【在封建夫權還沒有滲透入各個角落的漢朝,一些男性的思想也比較前衛。】
【比如經歷過底層生活或者富有憂患意識的思想家,反對富戶貴族廣娶妻妾、婚嫁鋪張、虐殺女嬰。這不僅是華夏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也是世界婚姻思想史上較早提出的富有價值的觀點。】
這也是社會風氣開明之下,思想上的進步。
【西漢初期還有原始婚俗遺存,女子在締結婚姻上比較主動。比如平陽公主與前夫離異後,托皇後向武帝提議欲嫁給衛青,還有孟光擇夫也是女子主動,在漢朝并不是偶然。】
【但是,在西漢中後期,婦女家庭地位已經開始降落。】
荊咕說到這裏不得不感慨一聲,歷史規律的強大,以及十分的遺憾。
如果漢初的這種開明能一直持續到漢末,該多好。
可惜,就像是漢初時的英明帝王無法英明到後世一樣,開明的政策同樣不能。
【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後,對婦女的約束加強。董仲舒用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學說滲透到漢代夫妻婚姻關系中,認為丈夫屬陽,妻子屬陰,妻子服從丈夫是天經地義,男尊女卑開始有了理論基礎。】
【都說天地有陰陽,陰陽和諧方為相處之道,各朝各代都致力于打壓女性,這就是你們的天地陰陽之道嗎?】
天幕放出了對比:
“秦漢時期的文官與明清時期的文人,誰陰誰陽?”
秦漢男人:“哈哈哈哈,當然是我們!我大秦銳士/大漢鐵騎陽剛威猛!文官同樣不遑多讓!”
唐朝的男人也矜持一笑:“我大唐男兒同樣威武!”
明清時期的文人,拿着手裏的折扇,坐着轎子,上馬颠地七葷八素官帽都快掉下來。
秦漢時期的文官,佩劍騎馬,文官也很能打。
哪怕是唐朝也保留着尚武風氣,詩人都是佩劍出行,著名的大詩人李白還是一位劍術高手。
——不是所有文臣都是文弱書生。
再放出對比:
“文臣與武将相比,誰陰誰陽?”
身穿盔甲的武将,和瘦弱白皙的文臣,誰更威猛,誰更陰柔?
甚至不需要跨時代的對比,同時代對比也能很明顯看得出來。
【你們是不是以為我只是開玩笑?
并不是哦,當朝廷不斷地禁止改嫁禁止再婚,民間還因為女子受歧視,生下女嬰就溺死,男女比例不斷失衡,這個時候,陰陽平衡如何維持?】
剛剛聽得忿忿不平的董仲舒心裏一個咯噔。
陰陽原來不僅僅局限于男女嗎?
女為陰,男為陽,難道不對嗎?
男女比例失衡是什麽意思?陰陽平衡會被打破又會有什麽後果?
可惜荊咕沒有繼續講下去,給董仲舒吊足了胃口。
【漢宣帝時期,下令表彰貞婦烈女,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出面對女性貞節進行表彰。此後,漢宣帝不斷以朝廷名義不同程度的表彰貞婦烈女,極力鼓勵貞節觀,并且把貞節觀和國家政策結合。】
【嗯沒錯,就是因為殉葬嚴懲藩王的漢宣帝。
我對他的愛消失了,再見了劉詢,你這麽喜歡貞節,妻子死後幹嘛不自己守貞?】
劉詢:前面還誇他,現在立刻改口,女人的愛真是短暫。
他又忍不住摸摸鼻子,有些心虛。
難道,這件事做得不對嗎?
連始皇帝都提倡貞婦不改嫁,哪裏不對了?
【到西漢後期,漢成帝時期劉向進一步發展男尊女卑的觀念,開始對婦女行為做約束,并且寫《列女傳》來約束婦女。】
【這位漢成帝,就是飛燕合德的漢成帝。劉向呢,也很神奇,自己約束婦女,但是摻和進後宮女子的紛争時,絲毫不肯閑着呢。】
劉向和兒子劉歆,都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經學家,論文學成就可以說是中國目錄學的鼻祖。
他撰寫得《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
還編纂了《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五經通義》,編訂《楚辭》,聯合兒子劉歆共同編訂《山海經》,文學上的成就非常厲害。
但是政治上,跟他的文品相比差太遠了。
聽到天幕上對自己政治上攪風攪雨行為的評價,劉向一陣擔憂:怎麽聽起來自己在後世口碑不好?還是說自己後來的結局不好?
【到了東漢,班昭在前人的基礎上寫《女誡》,開篇就是《卑弱》,說女子天生卑弱,所以要謙讓恭敬,先人後己,對丈夫專心事之。班昭還立下一個總原則,即後世教導女子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德”。】
或許班昭的初心是好的,是在東漢這個已經日漸保守的社會勸誡自家女孩如何立世,但她也不會想到,後世會如何歪曲她的書籍。
當女子連讀書識字的權力都被剝奪,當女子以無才便是德為榮時,只能讀“女四書”,只能不斷地聽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古人告訴自己該如何做人時,她們哪裏還會有自己的主見和自己的思考?
班昭的臉色一陣陣慘白。
雖然現在她還沒寫這本書,但是可能另一個世界的她寫了,會有多少女子因此受害?
她更沒想到,同樣是漢朝,西漢與東漢的差別如此之大。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史書的,在管控思想的封建王朝,史書從來不是面對普通百姓,是面對統治階級。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史官是為統治階級服務,史書同樣如此。
所以司馬遷會在史書裏加入個人感情偏向,史書向來會帶上一些勸誡教化之意,不完全寫實,也是帶着史官“以史為鑒”勸告帝王的意義。
比如班固家是如何成為修史世家呢?
班固的父親班彪祖籍扶風,西漢時期班彪的姑姑班婕妤曾經是漢成帝的寵妃。而漢成帝時期曾經讓著名學者劉向、劉歆父子整理皇家圖書,在完成之後皇帝也懶得看,就讓班婕妤的兄弟班斿讀給他聽。
班斿朗誦史書時嗓音洪亮,字正腔圓,漢成帝對班斿的朗讀非常滿意,就賞賜給了他們家一套皇家藏書的副本,班彪受到這一套皇家藏書的影響,加上他歷經兩漢,這才開始修史。
班彪想續寫《史記》未果便去世,遺志便讓長子班固繼承下來,班固在家中修漢史還讓人告發,差點丢了小命,是弟弟班超為他在帝王面前伸冤,加上漢明帝欣賞班固的文采才逃過一劫。
班固歷經了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三朝,漢和帝時期班固因為得罪洛陽令,被逮捕下獄後死于獄中,那時《漢書》沒有寫完,漢和帝知道班昭同樣多才,便令班昭續寫《漢書》。
寫完後,《漢書》同樣只在皇室裏流傳,比如漢和帝讓皇後、貴妃等拜班昭為師學習,鄧太後曾經讓班昭為皇室子弟講解《漢書》,為了報答班昭的功勞,還把班昭的兒子曹成封為關內侯。
由此可見,統治階級對史書之類的管控有多嚴格,不論是學習還是閱讀,都是有很大的限制。
【從班固編纂《白虎通》開始,多了女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父死從子”,“婦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事者。”從此成為了衡量婦女的尺度。】
“三從”是在周禮的“二從”基礎上,又多了“父死從子”。
而這并不是班固自己一個人撰寫的,是東漢漢章帝時期,朝廷召開白虎觀會議,召集百官和大儒等人,集體商議講經後,由漢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由班固把會議成果寫成《白虎通義》一書,簡稱《白虎通》。
班固有些尴尬:明明他的《兩漢賦》也很不錯,《漢書》雖然沒寫完但是也很好,怎麽光提《白虎通》了?而且《白虎通》彙聚五經經典,不止是約束女子的三從啊!
班昭原本自己被點名,心裏又擔憂又郁悶,現在看到哥哥也很尴尬,心理頓時平衡了。
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天幕說後世的女子地位更低,西漢時期的女子自由度高,她為什麽不把西漢時期的事寫下來傳給後世看?
【到了東漢時期,夫妻關系嚴重不平等,男子在離婚問題上擁有了很大的随意性,女性開始受到來自政治、社會輿論的諸多限制。】
在漢武帝時期,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的事跡還被當做是美談,卓文君寡婦再嫁也被當做理所當然。
但是在漢宣帝時期,張敞為妻子畫眉被人彈劾,宣帝當面對證,張敞回答閨房之內有過于畫眉者,原本官至京兆尹,從此失去了帝王的重用。
東漢時期,有的男子為了顯示自己的“孝心”,動辄對妻子打罵甚至無情抛棄。
比如鮑永,因為妻子在母親面前罵狗,鮑永認為妻子對母親大不敬,将她休妻趕回娘家;
姜詩的妻子因為遇上大風沒有及時接到母親,讓母親渴了一會,就被姜詩休妻。
馮衍的妻子不許馮衍納妾,夫妻已經共同生活了大半輩子,馮衍還是把她休棄……
東漢時期,男子離異甚至不需要官府認可,也不需要辦理離異手續,一句話就可以把妻子抛棄。
很明顯看出女性的地位比西漢時期低了很多。
【最可怕的是,當女子也被這樣的思想奴役後,還是一步步自己洗腦。】
東漢人曹文叔在丈夫死後十分悲痛,不欲再嫁,以刀斷鼻,毀容自誓;
——而這樣的“毀容守貞”在後世成為了稱贊女子節操的行為,尤其是明清,有了更多的“自毀”案例。
漢末荀爽的女兒荀采嫁給陰瑜為妻,後來陰瑜死了,荀采發誓不嫁,甚至帶着刀以防不測。後來荀爽逼她改嫁郭亦,荀采自缢而亡,還被人稱贊“從一而終”。
——同樣,在明清時期,女子為了守貞不改嫁選擇自缢,還會得到朝廷封賞,得到貞節牌坊,為家族得到免除徭役的機會。這也是起源于漢朝。
以上諸多案例足以說明,東漢女子已經在不斷地社會環境影響,和各種洗腦之下,可以看出這時期的婦女已經主動放棄離婚的主動權,投身“從一而終”的夫權觀念。
【與西漢相比,東漢婦女所擁有的自主意識已經日漸萎縮,她們開始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淪為丈夫的附庸,不再像西漢那樣勇敢表達出自我的抗争。不僅失去自我,将命運系于丈夫,地位逐漸下降,男性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男尊女卑”的性別角色日益強化。】
【東漢時期的貞節觀更加強烈,漢安帝進一步表揚婦女貞節,賞賜糧食物質,還上升到了精神高度。】
【也因為社會要求的貞節觀,雖然法律沒有禁止婦女改嫁和再婚,但是社會已經以倡導守節的方式限制婦女再嫁。】
每逢亂世,女子的地位便會降低一次。
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亂世之中女子人命如草芥,倒也不用提貞節不貞節,生死根本不由自己。
但是漢末時期依然有生過孩子的寡婦很受歡迎的習俗,曹操所謂的好人妻也是漢朝流行的風俗影響,只是《三國演義》成書于明朝,就顯得他的癖好也很“奸臣”了。
【唐朝公主改嫁,哪怕中後期同樣開始重視貞節,但是相比後世勉強還好。唐朝130位已婚公主當中,有27位是再嫁者。】
【唐朝女子地位較高還有一點顯現,男子懼內的情況比較盛行。】
提起懼內,李世民等人齊齊笑嘻嘻看向房玄齡。
相傳房玄齡妻子盧氏善妒,不允許房玄齡納妾,李世民把盧氏召入宮中,給她一杯酒,說如果不允許納妾就賜毒酒。她毫不猶豫抓起毒酒喝下去,沒想到是一杯醋。
這也是“吃醋”這一個詞語的由來。
“看來房相後世留名了哈哈!”李世民開玩笑道。
房玄齡被笑的次數多了,也不以為意,輕撫胡須:“能讓大唐得此美名,臣也沒白懼內。”
【因為唐朝的儒家正統思想受到一定打擊,胡族遺風也不斷侵蝕,唐朝還頒布了許多經濟政策來鼓勵寡婦改嫁,所以唐朝的再嫁風一直比較盛行。】
提起改嫁的唐朝公主,朱元璋有些嫌棄。
他雖然很崇拜李世民,但是覺得李世民最大的缺點就是選了武氏作為妃嫔,讓大唐江山被篡。
他嚴格對待後宮女子,就是為了避免大明出現類似大唐那種女性篡權的結果。
【宋朝分為兩個階段。
北宋時期,“女主內”慢慢演變成強勢女性的出現,比如宰相王旦就是有名的懼內,沈括在家中也被老婆欺負。這其中很大原因,便是因為女性擁有管理家庭內部事物的權利,社會上職業女性也比較多,社會地位沒有後期那麽低,生活環境較為寬松。】
因為唐末時期世家門閥幾乎被屠殺殆盡,宋朝沒有強大的門閥世家,女性地位高并不是跟唐朝一樣有強大的娘家背景。
宋朝時期女性地位高,很明确的說明了一個現代也通行的道理:
經濟自由,才能婚姻自由。
【說起職業女性,宋朝民間廚娘比男廚子還受歡迎,誕生了許多厲害的女大廚。現在的古代十大廚神裏,有六位女廚神,兩位都是南宋的。】
天幕放出十大廚神的畫像和資料,先秦的三位有些争論。
伊尹作為宰相比他作為廚師更出名,“易牙烹子”的典故加上齊桓公晚年的不幸遭遇讓這位“廚神”口碑很差,春秋末年吳國名廚太和公地處偏遠加上時間久遠,知道的人不多。
而且先秦時期物資匮乏,所謂的廚藝高超也就是善于烹魚善于烤肉這麽原始的手法。
唐宋時期物資繁榮,因為與國外也有了交流引進許多新品種,商業貿易繁華也刺激了餐飲業的發展,加上夜市活動,更加刺激了美食的多樣性。
“這膳祖是何人?竟然是我大唐的女廚神。”唐穆宗好奇。
“是臣府上的家廚。”丞相段文昌出列,姿勢恭敬但是語氣也有些無奈,“這寫《酉陽雜俎》的段成式是老臣,可能把她寫進去了。”
兒子從小就喜歡膳祖的廚藝,出門探訪親友回來總要抱怨別人家的廚子不行,做得菜不好吃,沒想到竟然饞到寫書都是寫美食,甚至還因此流傳後世了。
段文昌表示不理解,這寫美食的書有什麽好看的,後世人為什麽要看?
唐穆宗哈哈一笑:“這可好,這女廚神原來近在眼前,朕可要好好嘗嘗!”
“竟然還有尼姑廚神,她做得應該都是素食吧?”被贊揚的膳祖正在後廚教徒弟,被一群女弟子圍住誇她被後人封為廚神後,才特意看了看天幕,看到還有別的女子廚神。
“‘辋川小樣’,聽起來就很美。”
她們議論的是五代時期的女尼梵正。
膳祖感慨:“女子果然是多才多藝,做什麽不可以,只有不讓做。”
“所以你們也要好好學,可不要堕了為師的名聲。”
“我朝竟然有兩位女廚神,善。”趙構滿足了,這兩位還都跟他有點關系。
劉娘子是南宋高宗宮中女廚,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宮廷女廚師,被稱為“尚食劉娘子”。
還有宋五嫂,是南宋民間女廚師,相傳高宗趙構乘龍舟游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于是名聲大振,奉宋五嫂為脍魚之“師祖”。
現代還有許多品牌打着與宋五嫂相關的招牌,但是實際上與宋五嫂毫無關系。
朱元璋有些不滿:“不過區區一妓子,也配代表我大明稱為廚神。”
哪怕是女尼也比名妓好,朱元璋這麽在意女子貞潔的男人,哪怕看到的是明末清初時期也覺得不滿意。
朱元璋說得是秦淮名妓董小宛,除了寫詩作畫文采飛揚,她還精通廚藝,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聞名于江南。
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相傳均為董小宛所創制。
比起廚神蕭美人、王小餘,玄烨更在意天幕提到的書籍,這二人都是袁枚在《随園食單》中盛贊過的。
“《随園食單》,聽起來是記錄美食,沒想到還能有人以廚藝、以廚書揚名後世。”玄烨心裏有了一個念頭在逐漸成型,“後世似乎不在意聖賢之學,各種學問百花齊放,都很重視。”
“前朝周王朱橚組織編著有《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對百姓有重要意義。你們閑着沒事幹,回去編書。”
玄烨突然地一條命令讓一群阿哥們都懵了。
“啊?”
“不管是醫書,藥書,詩集,美食書,都可以。朕要看到成果。”玄烨挨個說完,就看到喜文的老三面露喜色,好武的老大已經眉頭緊皺滿臉崩潰,又補充一句,“兵書兵史也可,有關前朝的火器技術書籍或者是滿蒙鐵騎的書也行。”
這裏的阿哥要麽背後有母族支持,要麽已經出宮開府的有幕僚有心腹,完全不缺人編書。
哪怕沒有助手,玄烨自認為對阿哥們的教育極其嚴格,自己寫也不是不行。
他故意又刺激了一句:“明朝朱家的皇子親王都能寫,你們不行?”
年輕的阿哥們受到刺激齊聲應到:“行!”
“那就滾吧。”玄烨把兒子們都給趕出去後,對太監招招手,“去把格格們都叫來。”
看着阿哥們離開,玄烨捏了捏眉心,想起天幕曾經說得“九龍奪嫡”,有些頭疼。
都滾去寫書去吧,少一天到晚鬥來鬥去,鬥得烏煙瘴氣。
他還沒死呢!
格格們相繼抵達,得到了玄烨的新任務。
格格們在宮中,單獨寫或者編人手不夠,但是組團組隊應該還是可以的。
玄烨看着天幕對宋明清頗有微詞,有心想改善,現在在一點點努力。
最重要的是,他也并不想滿清的格格們淪落到漢女那樣,只會女誡女訓,滿女是馬背上長大的,怎麽能跟漢人一樣文弱?
【宋朝什麽都是瘸腿,就很迷惑】
【重文抑武,文武偏科;重男輕女,性別失衡。】
荊咕一直覺得宋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你說他弱,他又有地方特別強。
你說他保守,他也有地方十分開放。
【宋朝還開始有了一個“榜下捉婿”的習俗,從唐朝的“門當戶對”開始更在意“錢財”。而且宋朝人寧願為了錢財娶寡婦或者入贅女方,甚至也有女性嫁給出家人,還有很多中舉者為了錢財賣婚。】
【但是,宋朝依然是男尊女卑,女性的強勢也只是給丈夫去妻多了一個新的借口:以“強勢”而去妻。而且宋朝男子納妾、狎妓非常普遍,朝廷屢禁不止,官員甚至以狎妓為風流。】
荊咕自己查資料時都沒想到,宋朝,或者說北宋,還是一個很出“悍婦”的朝代。
而且與唐朝尚武、有胡人習氣的原因不同,宋朝的“悍婦”大多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因為宋朝商業發達,女性自己有能力掙錢,而且男人結婚時也會追求錢財,那麽為錢在家裏低頭也就顯得很正常了。
【宋朝以前各個朝代所記錄的貞潔女性有186人,到了宋朝是303人,元朝是741人,明朝高達36719人,清朝有12294人。】
【但是,就是極力推崇理學的程頤自己在女性的再婚問題上也不是那麽迂腐,對父親積極操辦外甥女再婚的事情不但不阻止還大力支持,并且還允許侄媳婦改嫁再婚。】
【前面提過範仲淹自己裸捐成立的範式義莊,還會出資捐助族中女子改嫁再婚。範仲淹的母親再婚,兒媳後來也改嫁給了自己的學生,可見北宋時期風氣還比較開明。】
明朝時期,聽到程朱理學的程頤自己也支持改嫁,一群信理學信到瘋魔的書生們懵了:
理學不是說“存天理滅人欲”嗎?不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嗎?怎麽能支持改嫁呢?
【到南宋時期,對女子的要求變為“柔順”“不妒”“恭謹”,再變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貞婦、烈女遍及全國各地,數目也遠較漢代為多。在封建禮教的嚴酷制約下,婦女喪失了主動離異權力,男子可以在各種借口下出妻。】
提到南宋,趙匡胤就想到不成器的徽欽二宗,就想到趙光義篡位,就想打弟弟!
而同樣想到徽欽二宗的,還有南宋時期的皇帝。
聽到天幕特意介紹“北宋”和“南宋”的差別,南宋的男人們集體感到臉上發熱,仿佛那一層遮羞布被撕扯下來,火辣辣的痛。
還好荊咕沒有繼續罵宋朝,宋朝的老問題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她說起了元朝。
【這裏為元朝辟謠一下。元朝背負了一個很慘的黑鍋,說什麽是因為“處女初夜權”才導致漢人反抗。
這東西首先是歐洲特産,華夏從來沒有過,從來沒有!】
元朝明确規定的四等人制度,連娶漢人妻子都不願意,哪有那麽變态。
最重要的是,蒙古人并沒有貞操觀念。草原民族有繼承兄弟妻妾的傳統,而且這對于漢人來說難以接受,但是對草原民族來說,死了主要勞動力才是最可怕的,有人繼承和繼續撫養,不至于在草原上餓死才是最重要的。
就連歐洲人搞這種,也不止是為了女色,是為了財富,處女初夜權可以通過交稅免除。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這種黑鍋都跟日本人有關系,反而不是類似高陽公主和辨機和尚那樣是民間造謠的,這是一出明确的政治謠言。
日本人喊出“崖山之後無中華”,不承認宋朝亡國之後的元明清朝代是華夏文明,為什麽?】
元明清集體迷惑。
他們一統一就迫不及待修前朝歷史,還祭拜前朝的皇帝比祭拜祖宗還恭敬,圖什麽?
還不是圖一個正統繼承權。
什麽“崖山之後無中華”,清朝作為滿族,在對外的外交文書,比如《尼布楚條約》,用得并不是自稱“大清”,而是“中華”。
而且滿漢哪怕權力有分,許多皇帝已經有了漢人的血脈,母親都是從漢軍旗改滿姓擡入滿軍旗,如果真正不想融入華夏,選擇繼承人時首先就會把有漢人血脈的皇子排除在外。
【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學唐宋,自己才是華夏文化繼承者,侵華之後的目标就是占領華夏,然後造出第二個謠言,元朝貴族的“處女初夜權”,來煽動漢人對蒙古人的仇恨。】
成吉思汗:“把地圖給我。”
他要好好看看,這麽造謠,還給他們造這麽無恥的謠言的小國家在哪裏!
忽必烈非常認真,也非常生氣:“朕知道中原人經常罵我們草原人是蠻夷,這無所謂,打又打不過罵就罵吧。但是造謠,還是這種謠言,這小日本太可恨了。”
元朝的官員也很生氣,說元朝貴族有這種變态嗜好,豈不是連他們一起污辱了?
“我們要女人直接搶就是了,搞那麽花裏胡哨做什麽!”
草原上,他們搶女人都是提刀上馬直接搶!搶了就是給自己生孩子,這種什麽初夜,要了有啥用!
【草原民族從來沒對女子貞操觀念莫名其妙的執念,包括清軍入關前,從皇太極娶的寵妃海蘭珠是寡婦,順治帝的寵妃董鄂氏曾經是弟妹。】
【滿清入關後學漢人的守節和不許改嫁,真得沒必要。】
【現在回到那個問題:假如男女比例失調,娶妻生子如何解決呢?】
【這裏,就由明清來做這個反面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