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帝王陵墓與海外遺珍3
第26章 帝王陵墓與海外遺珍3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如果說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那麽秦始皇陵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總共修建了38年,比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它可以說見證了整個秦朝輝煌而又短暫的光輝。從秦始皇登基開始修建,到秦一世胡亥繼位後把一手好牌打爛,被胡亥壓迫到極致的農民軍遍地起義,軍隊不夠用,章邯臨危受命,帶領修始皇陵的刑徒去鎮壓起義,未完工的始皇陵不得不中止】
寂靜,死一般的寂靜。
這一次嬴政特意召集了所有朝臣,連自己的兒女們也全部帶來,沒想到大家一來,就聽到了這麽震撼的消息。
大秦竟然一世而亡,而且那個秦一世,竟然是胡亥。
朝臣們齊齊跪下,靜默不言。
關于大秦存亡,此時說什麽都是多餘的。
王子公主們同樣跪下,胡亥躲在其中瑟瑟發抖,忍不住偷偷擡眼去看趙高,乞求老師能在這個時候給自己一點指點。
但是趙高比他跪地更快更低,壓根不敢看他。
“胡亥,秦一世。”嬴政聲音冷得胡亥瑟瑟發抖,“你說說,你是怎麽登基的。”
嬴政可以肯定,自己從來沒考慮過讓胡亥當繼任者。
他不滿意扶蘇對儒家的親近,但不代表說不滿意扶蘇這個兒子。帝王必須得是強大能鎮壓群臣,偏聽偏信或者過于親近任何一家都不是他想要的。
對扶蘇嚴格,本就是寄予厚望;
對胡亥寵溺,那只是對不需要承擔太多責任的幼子的要求低。
Advertisement
他不是趙武靈王,從沒想過讓胡亥越過扶蘇去。
胡亥聲音顫抖着:“父皇,我,我也不知道啊……”
事情還沒發生,他也是無辜的!
嬴政眼神一沉。
正要再說什麽,天幕繼續播放的內容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索性揮手讓人先把胡亥拉下去,聽完天幕的內容再處理。
【骊山,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發生在這裏,秦始皇陵修建在這裏,唐玄宗賜浴華清池也在這裏】
【很難想象,李隆基在華清池裏跟兒媳泡溫泉時,腦海裏想到的是周幽王與褒姒的愛情,還是秦始皇一掃六國的霸業】
【但是縱觀李隆基的一生來看,這一者神奇的在他身上部分結合了呢】
嬴政:???他知道骊山有溫泉,但是為什麽是跟兒媳婦泡溫泉,這是不是哪裏不太對勁?
李世民:“等等,這個李隆基不就是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李隆基嗎,為什麽還有兒媳什麽事?”
而且還跟周幽王并列在一起,感覺更不妙了。
李隆基:等等,他那麽多兒子,他跟哪個兒媳有關系?
看着大家不對勁的眼神,李隆基有些慌。
安史之亂讓大臣們對他的能力懷疑,每天各種上谏,聽得他無比痛苦卻又不能拒絕,要是一拒絕豈不是說明他果然有昏君的潛質?
現在來了個跟兒媳泡溫泉,他的妻妾兒女們也對他有些懷疑,而已經進入皇室的兒媳們更慌。
到底是哪個倒黴鬼,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什麽賜予華清池,後人知道了,現在全天下人也知道了,多丢人!
【秦始皇陵的發現源于一次意外,是當地發生旱災,村民往下鑽水取水時才發現的】
【剛開始村民不懂,把秦磚帶回家當枕頭睡】
嬴政:“……”
知道後人對他的始皇陵愛得深沉,可每一次都能刷新他的下限。
兵馬俑放家裏放滿屋子已經不算什麽,竟然會把他陵墓裏的磚帶回家當枕頭,這晚上睡得着嗎?
“後人不怕鬼嗎?”
有公主實在忍不住好奇心,跟自己姐妹在底下小聲說悄悄話。
“我看像是不怕父皇……”
嬴政聽到了,倒是沒生氣。
隔着幾千年,生氣能有什麽用?
而且知道是為了打井意外發現,不是盜墓,他已經覺得好受多了。
【秦始皇陵有許多特別之處,比如秦陵樂府鐘,出土後證明了樂府最早建立在秦朝,為研究秦朝宮廷禮樂制度和音樂器械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但是很可惜,樂府僅存了兩年餘,樂府鐘也存在不久後被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現在能看到的,只有模糊的黑白照片和文字資料。
但是對于研究樂府是極其重要的發現,在此之前,因為漢代樂府詩比較出名,比如寫入課本的《十五從軍征》,史料也很多,明确記載漢樂府從漢武帝開始,搜集民間歌辭來作樂府詩曲。
史學家一度以為我國最早的樂府就建立在漢朝,一直到秦陵樂府鐘的發掘才又把歷史往前推了一個朝代。
嬴政目光涼飕飕看向胡亥,再次被激起憤怒。
他現在還沒有成立樂府,樂府成立兩年就沒了,那是誰的錯?
說明他駕崩不久後,胡亥就把大秦禍害沒了,大秦沒了,樂府也就沒了。
至于為什麽不是胡亥建立樂府,胡亥有這腦子嗎?
只有喜歡挑戰不斷成為歷史第一的自己才會做這種事。
暫時被壓制在大殿沒被拖下去的胡亥顫抖地更加厲害了,被父皇用死亡視線看着,他覺得還不如蹲大牢去。
【今天主要介紹兵馬俑,因為它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
【一號坑主要是步兵方陣】
【步兵,也是最古老的兵種,在秦朝最開始只是輔助戰車,後來逐漸意識到軍隊不同兵種也需要配合,這才逐漸開始規範化】
【步兵也是生命力最強的兵種,直到現在科技如此發達,各國的不同兵種中依然離不開步兵】
天幕放出1號坑的步兵大陣。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細膩的寫實風格,陶俑是真人等身高,每一位兵馬俑的面孔、表情都不同,可見是參照當時已有的士兵制造的。
而且從表情上還可以看出士兵的性格,有的活潑,有的沉穩,栩栩如生,看到他們仿佛看到了一支真正軍規森嚴的大軍。
荊咕這一期特意找了許多現代軍隊的圖像資料,放在天幕中與兵馬俑對比。
兵馬俑列隊整齊,現代軍隊同樣的整齊,看了是強迫症會很舒爽,軍事迷很豔羨。而對于秦朝的工匠和士兵來說,又有不一樣的意義。
大秦的工匠從聽到骊山墓的兵馬俑開始,便忍不住擡頭看,心裏隐約期待着。
直到天幕放出兵馬俑的細節,他驚喜大叫:“是我做得!是我做得陶俑!”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和各種制品,包括千年不斷還被村民拿回家當枕頭的秦磚,都會在固定位置寫上工匠的籍貫和姓名,用于監督工匠會不會制造殘次品,要求極為嚴格。
但當後世人看到工匠的落款後,仿佛見到了幾千年前的工匠是如何打造這一款兵馬俑。
天幕放出了後世文物研究人員修複兵馬俑的視頻資料,修複師修複兵馬俑的時候,看到了上面殘留的一枚指紋,那是兵馬俑制造者留下來的。
“這可是2200多年前制作兵馬俑的工匠留下來的指紋啊!現在時間仿佛已經消失了,就在同一個位置,他剛剛離開,而我就踩在他的腳印上。”
他笑着把自己的手輕輕碰在了指紋上,仿佛跨越了時光,與千年前的工匠來了一次握手交流。
大秦工匠突然熱淚盈眶。
後人還記得,不僅僅是記得大秦,記得始皇帝,也記得他們這些平凡到卑微的工匠……
【一號坑中,主要是弓弩手方陣】
【秦朝弓箭手有輕裝和重裝之分,而且都是精兵】
【史料記載,秦代的弓弩手必須是健壯的“材力武猛者”,經過至少兩年培訓才可以作為射手初入軍陣,現在從一號坑可以看出,弓弩手果然身材高大威猛,平均身高均在1.8米以上。哦忘了說,步兵同樣也很高大,兵馬俑整體身高在1.75-1.95米高度,十分高大】
“是我們!”
“看,那個好像我!”
“嘿嘿,好像也有我。”
“高大威猛嘿嘿,是我沒錯!”
軍營裏十分很熱鬧,一個個看着天幕上顯示的步兵和弓弩手尋找與自己相似的面孔。
怕天幕引起民間騷亂,特意留守軍中的将軍王離看到,笑着搖了搖頭,沒有制止。
雖然秦律森嚴禁止娛樂,但是軍營也不是普通人能進來的,內部熱鬧一下誰也不會傻着說出去。
最重要的是,他也很好奇,裏面有沒有自己。
嗯,那個将領模樣的兵馬俑就像是自己嘛。
【弓箭手呈現一個特殊的方陣,四周是手持強弩的站立姿勢射手,方陣中心是持弓的跪姿射手,這并非偶然】
【立射俑和跪射俑反映了秦軍強大的軍事素質和射擊技術的規範化】
【立射俑雙足以“丁字不成,八字不就”的站姿站立,面右背左,側身橫立,左臂略舉,右臂曲至胸前,手掌盛開,掌心朝下,是典型的正射姿勢】
【跪射俑左腿支起,右腿下跪,左膝朝上,右膝着地,能很好地保持身體平穩,正确命中目标】
【一直到兩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的軍隊在應用小口徑半自動步木倉無依托射擊時,所采用的跪姿與秦俑弓箭手的動作完全相同】
天幕上,不同時空的交錯。
先是跪姿俑和現代人民軍隊的射擊姿勢對比。
畫面一變,成了動圖。跪姿俑變化為身着黑色甲胄的秦兵,人民軍隊是橄榄綠的軍裝。
“嗖——”
“砰——”
弩箭快如飛梭,子彈只聞其聲不見其形,同時發射——
仿佛穿梭了時空,炸響在每個古人的耳畔。
【方陣中還有弩箭手。大秦的弩箭是青銅制作,與史書上記載的不同,并且形制多樣】
【有一種很特殊的弩箭,在弩臂上重疊了一根木條,還夾有青銅飾件,顯然這些裝置是為了增強弩臂的承受強度,從而使它張力更強、射程更遠】
【除了弩有不同形制,它配置的特大型號銅镞非常重,每支重量達100克,比其他銅镞長一倍有餘,是古代兵器史上發現的型號最大的銅镞】
【而且,這還不是秦代弩兵器的最高水平,從史料中可以看出,秦代高水平的勁弩比這更為先進和具有殺傷力】
【大秦弓弩手的施放法一直延續到了應用火器的明清時代,大明神機營所使用的輪射法起源就是大秦的弓弩手】
秦朝弓弩手陣前有條不紊,張弓,開弓,放箭後退下,下一輪再上。輪流交替。
明朝神機營的火铳隊,士兵陣前輪流裝铳、進铳、放铳。
“好!”劉徹激動地拍案而起,“大漢學到了!”
既然這什麽輪射法好用,大漢用起來!
雖然大漢也是兵強馬壯,好東西不嫌少。
還有這後世才有的火器,可真是個好東西,不知道到底怎麽制作的,他也好想要!
【華夏是世界上最早将弩裝備正規軍,并且用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這個時候,歐洲諸國還沒制造出連弩這種具有強大殺傷力的兵器】
歐洲此時,除了羅馬和希臘其他地方還是蠻荒時代。
作戰方式普遍是兵刃相接,騎馬,揮劍,肉身搏鬥,或者重石攻城,還比較原始。
【我們在現代基本上已經看不到戰車,其實漢朝往後朝代的古人應該也沒見過。秦朝時期正是戰車往騎兵的過渡階段】
【由于已經被歷史淘汰,在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發現之前,戰車已經失傳。一號坑中大型車陣首次向世人展現了古代戰車的編制、裝備和戰術方面的寶貴資料】
“後世淘汰了戰車,都用騎兵?”嬴政若有所思,“騎兵是有什麽強大的優勢能取代戰車?還是說中原有地方可以養良馬?”
戰車的優勢十分明顯,沖擊力大、速度快,可以直接沖擊敵人陣地。
但是它的缺點同樣很明顯,到了山地、峽谷的地形會受到限制,只有在平原地區才能發揮作用。
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圍魏救趙”,就是田忌、孫膑派戰車突襲,取得最終的勝利。
戰車的速度可以千裏奔襲,重量可以猛烈攻擊,如果遇到劣勢被包圍也可以結成“車宮”,形成一個“當壘”的屏障來“守車”等待救援,在平原上千裏奔襲可以有奇效。
【說起騎兵,就不得不提一下對騎兵産生重大助益的馬镫,馬鞍和馬蹄鐵】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時期,騎兵剛剛開始誕生,并沒有馬鞍和馬镫。直到春秋中期,秦國騎兵才作為獨立兵種嶄露頭角。】
【在歷史上,秦國騎兵多次長途奔襲,北攻胡貉、南攻揚越,對上同樣以騎兵著稱的匈奴也穩穩壓制,是什麽讓秦國騎兵這麽強大,後來者居上?】
【在秦兵馬俑發掘前,史學家以為古代騎兵使用馬鞍最早的時間是西漢。但是一號坑發現了騎兵方陣,裏面的馬已經配備了馬鞍】
【沒錯,是馬鞍】
【馬鞍可以使騎兵的雙手獲得解放,更強更快地發揮和增強戰鬥實力】
天幕放出陶馬的局部細節圖。可以看到,每個陶馬的馬背上都雕有馬鞍,鞍的兩端微微翹起,表面還雕刻了鞍釘,周圍的流蘇和短帶都雕刻的十分細膩。
嬴政第一次以這種角度看自己的馬和馬鞍,感覺十分奇妙。
原來在後世人眼裏,馬鞍這也是了不起的進步。
他知道這是進步,但是論重視程度,明顯沒覺得有商鞅變法那麽厲害。
嬴政的手指叩擊着面前的桌案,天幕提到過不少技術,都是工匠之流的技術。
天幕之前還說,墨子號被送上月球。
墨家,墨子,看來可以再重視一些,不僅僅是制作,也可以更加深入。
【當然,只有工具沒有騎兵的強大依然是無用的,大秦的軍士以及軍功制也是騎兵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只可惜大秦資料太少,後世也見不到大秦的軍陣風采】
【遺憾的是,大秦沒有馬镫。騎兵俑既沒有馬镫,也沒有踏镫,所以騎兵應該是雙手抓着馬背跳上去的,騎馬時要抓緊缰繩以防颠落,想一想就很累】
荊咕放出現代的騎馬視頻。
是一位紅衣長發的女子,輕輕松松騎着駿馬在草原上奔馳。
她揮舞着長長的套馬杆,身旁是一大群奔馳的駿馬,一起跨過草原,跨過河流。
“美人!”鏡頭從女子的臉上開始,然後不斷放遠。劉徹被美貌沖擊,條件反射一聲贊嘆,不等群臣側目,更激動地站起身來:“神馬!”
這後世的駿馬,真是矯健,這一定是神馬!
而衛青和其他大将也很激動,“這就是天幕說得馬镫嗎!”
他們看到了,女子腳下蹬着的金屬馬镫,果然讓她騎在馬背上更穩。
嬴政等秦朝大将同樣看到想看的重點。
“很好,現在大秦很快就會有馬镫。”
這樣明顯對騎兵有用之物,一定不會放過!
【一直到晉朝時,才開始有馬镫。誰能想到馬镫在騎兵誕生一千多年後才會被發明呢】
【還有馬蹄鐵,能減少馬掌的磨損,延長馬的使用壽命】
“U”型的馬蹄鐵出現在天幕上,荊咕還很詳細地放出了現代人修馬掌、釘馬掌的視頻資料。
嗯,不得不說,真得很魔性,看得很容易上瘾,她差點看修馬掌看到忘記做視頻。
【這個目前從得到的史學資料來看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公元1世紀時期羅馬人已經發明了馬蹄鐵,後來傳入華夏,元朝時期開始廣泛使用。一種是說我國隋朝時期已經有了馬蹄鐵,因為隋朝時期有一幅畫上似乎是人在給馬釘馬掌。但是我國目前沒找到隋朝時期的馬蹄鐵文物】
嬴政:不,現在不會了,大秦很快就會有了。
還有馬蹄鐵,很好,大秦也馬上就會有了。
至于文物,以後要多少有多少。
“招墨家巨子進宮。馬镫馬蹄鐵造好後,着工匠打出陶俑仿佛骊山墓。”
一道道命令快速發下去,嬴政心情明顯舒緩了許多,他發現陵墓被挖也不完全是壞事,這不給了他珍貴的馬镫和馬蹄鐵。
【除了馬鞍,還有馬甲,不是人穿的馬甲,是給馬穿的铠甲,而且是石質铠甲】
【石質铠甲是在陪葬坑發現的,裏面陪葬的是動物,比如馬匹,鹿等】
【石質铠甲分為人的铠甲和馬的铠甲。人的铠甲是用青石材料磨成小方片,用銅絲連接起來,與甲衣基本相似】
【馬的铠甲是特大型甲,總甲片數量為三百多片,看造型是仿造皮質铠甲所造】
【無論是華夏還是世界,用銅絲和石片編綴制成的石質甲胄也是獨一無一的,這又是一次新的飛躍】
劉徹:酸死了!
大漢有皮甲、青銅甲還有仿鐵甲他說什麽了嗎?
“後世人真是喜歡始皇陵,磚瓦當寶貝,铠甲也當寶貝。”劉徹哼哼,“朕的茂陵也不能輸,只會更好。”
對此群臣并沒有反對,因為大臣死後也有部分受重視的會陪葬帝王陵,帝王陵修得奢華,大臣也能享受到。
【除了各種軍陣,秦朝的兵器也很有意思】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王負劍】
經典畫面:荊軻刺秦,始皇繞柱走。
大臣們急的不行,卻又礙于秦律不能拔劍相助,只能在一旁提醒始皇:
“王負劍!”
“王負劍!”
荊咕樂子人精神發作,還來了個動圖表情包,一個卡通小人圍着柱子轉啊轉,轉啊轉,仿佛一個永動機。
嬴政:“……”
笑不出來了。
後世人怎麽回事,不是說尊敬他嗎,為什麽要把這種黑歷史放出來!
劉徹:“哈哈哈哈哈哈!畫下來!一定要畫下來!”
他要收藏到自己的茂陵中去,流傳給後人一起看看!
【春秋時期官吏各自佩劍,是一種身份象征。秦國文化發源晚于中原,戰國時期才開始佩劍】
【春秋時期,吳越之地的青銅劍鑄造工藝十分發達,當時的貴族皆以佩戴吳越所産寶劍為榮。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阖闾劍,吳王夫差劍,發掘出來後千年依然鋒利】
秦朝一群官員忍不住笑了。
這群老冤家,竟然全被挖墳了,而且佩劍也全被挖出來,十分整齊。
【秦始皇陵中發掘的青銅劍已經從之前吳越銅劍的不足60厘米發展到90-120厘米左右,但是根據嬴政的性格,完全有理由懷疑他的劍至少長達120厘米,也可能更長】
【所以拔不出來也是有原因的】
後世甚至還有人做模拟實驗,用以證明——劍太長,跑動的時候真得不好拔出來。
年齡大的公子公主們還能強壯鎮定,年輕小的實在憋不住,低下頭掩飾自己想笑的沖動,憋得肩膀一顫一顫的。
嬴政:……
他明天就換短劍!
【秦始皇陵在文化上,帶給我們強烈的民族自信後,還引發了文化內卷,歐洲紛紛發文】
在華夏宣布發現秦始皇陵兵馬俑後,希臘通訊社連着報道:“1977年11月,希臘發現巨型墓葬,據推測可能是2300年前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馬其頓國王腓力一世的墓葬……”
意大利公司也緊接着報道:“意大利歷史名城龐貝古城發掘……”
——馬其頓王陵,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希臘考古學的重大成果,意大利龐貝城,同樣是歷史名城,是歐洲近代考古的先聲。
不得不說,曾經的文明古國,在考古學上再次走到了同一高度。
但是希臘與古希臘已經割裂,羅馬與古羅馬同樣分割,只有華夏依然還是華夏。
【秦始皇陵在現代也有着強烈的政治意義】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正在訪華時,得知秦始皇陵被發掘的消息,激動地要求來參觀】
【當時秦始皇陵還沒完全發掘出來,經過特殊批準,李光耀得以來現場參觀。看到兵馬俑後,他激動地當場哭了出來,“秦兵馬俑的發現,這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
作為同一個祖宗的海外華人,哪怕他已經貴為新加坡的總理,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根。
這個消息被新聞社發布後,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看到了這個消息,激動地在世界不同的位置不斷地跟其他人介紹:“這是我們的秦始皇陵!是我們的兵馬俑!”
【秦始皇陵讓全世界的華人更歸心,對華夏文明有了更高的認同感和民族自信】
【它還差一點導致國際争端】
秦始皇陵一發掘,工程浩大無法掩飾,聞風而來的美國人立刻打起了壞主意。
幾位來得最快的美國人來到施工現場,對忙碌的工人說:“我們可以去坑中幫發掘人員拉幾車土?”
工人沒有多想。
此時還沒有博物館,也沒有官方将現場保護起來,場地是開放的,挖掘現場大家忙得團團轉,人手不夠用,而且被挖出去的土也沒什麽作用,還以為外國人也學活雷鋒,允許了。
美國人撸起袖子去挖土倒在車上,再開車拉出現場,看起來十分勤快。
誰知道他們并不是一兩人來,組團來。而且別有用意。
這邊有人在忙着挖土拉土時,另一邊有人在拍照,寫作一條龍。
第一天國際雜志上就多了一張美國人挖土的照片,以及“華夏發掘兵馬俑離不開美國的幫助”“華夏是否是獨立挖掘,到底有沒有外國參與”等等标題。
天幕下,剛被海內外一條心的華人感動到的古人罵道:
“無恥小人!”
“陰險至極!”
“這美國真是蠻夷之邦,盡會使些奸計!”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另一位美國人的到來才改善】
【這位就是美國女記者、自由撰稿人奧黛麗·托平】
【奧黛麗很親華,曾經帶着家人前後來華三次之多,那時候國際形勢可是很亂,來一趟都不容易】
【她看完兵馬俑,激動地冒雨采訪考古學家,然後激情之下寫出了一篇長達1萬多字的長文《秦始皇帝大軍——中國令人難以置信的考古發現》,文辭華美地盛贊秦始皇陵,并且把它發表在了《國家地理》上】
嬴政嘴角一翹:一萬字,可以,夠真心。
他突然挑剔地看了一眼趙高,別看趙高會拍馬屁,但是一萬字的長文吹捧,肯定不行。
還是後人更真心。
趙高:“……”
一萬字啊!
公子公主們佩服地看向父皇,沒想到後世連外邦人也這麽喜歡父皇。
【這是世界上第一篇關于秦始皇陵的報道】
【因為《國家地理》的特殊地位和崇高聲譽,這一篇文立刻火了,也讓美國人和全世界人對秦始皇陵大感興趣,蜂擁而來】
“一萬字!”劉徹捏起拳頭,他不酸,他真得不酸。
“誇個陵墓寫什麽能誇出一萬字來!”
《上林賦》才多少字!
劉徹:“司馬相如。”
“臣在。”司馬相如心裏一個激靈。
來了,該不會又來了!
劉·惡毒甲方·徹:“朕的《茂陵賦》不能少于一萬字。”
司馬相如:!!!!
蒼天啊,怎麽又來!
但是他能怎麽辦,帝王的命令他也不能拒絕。
司馬相如強忍心中的痛苦:“遵旨。”
與此同時,幾乎各個時空都開始卷起來。
【1978年,法國前總理雅克·希拉克來到秦始皇陵,受到極大震撼,他贊美道:“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跡。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華夏。”從此,秦始皇陵“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名聲在東西方都流傳開來】
【但是對于這個稱呼,美國人表示不滿意】
“什麽,法國總統去了?”美國總統看到新聞十分憤怒,“兵馬俑歸于第幾奇跡,只有美國才有資格,這是挑釁!”
他們不止是說說,很快就付出行動。
1979年4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迫不及待抵達北京,短暫小住後直奔秦始皇陵,然後得出“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一的奇跡”的結論。
7月,美國參議院傑克遜又來,揮毫留下自己的墨寶:“埃及金字塔只有一座獅身,但是秦兵馬俑千姿百态,成千上萬。”
8月,副總統蒙代爾也來了,補充說明:“這才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來這裏看一看。”
扶蘇:“……”
這美國人是不是有點毛病?
随後,美國的前任或者時任總統卡特、裏根、尼克松、克林頓先後來秦俑博物館。
陸海空三軍數十名高級将領前來。
空軍少将克裏斯·迪維率領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組成強大的訓練觀察團集體前來……
“不對!”扶蘇反應過來了。“他們是在偷師!”
如果說一開始總統們的話語看起來像是意氣之争,到後面來的全是将軍,甚至直接把軍隊都拉過來,就暴露出他們真正的意圖。
天幕之前特意重點介紹兵馬俑的軍陣,對後世各方面都有影響。
這美國只有兩百年歷史,肯定也沒有這種軍事上的歷史,他們過來根本不是表現出來的意氣之争那麽簡單,是來學習華夏的軍事知識。扶蘇突然感覺一陣心驚。
他生在大秦,見多了大秦銳士。作為嬴政的長子,也擁有着最頂級的教育資源。
這也就讓他并沒有覺得大秦的軍事有多麽珍貴——厲害不是理所應當的嗎,軍功制讓士兵能征善戰,不是很正常嗎?
直到現在才知道,大秦的軍事,原來強到讓海外強國組團來學習的珍貴。
“朕的皇陵,蠻夷之人豈有資格命名。這是大秦的奇跡,是華夏的奇跡。”嬴政冷眼看着,給出了自己的宣言。
“至于那美國,現在他們學大秦,誰能說大秦沒有去學他們的機會。”
只要大秦能綿延千年,能遇到美國,保證能給它一個深刻的教訓!
但是首先,得先把大秦延續千年。
嬴政想到這裏,這個真正讓他頭疼的事,不滿地看了一眼扶蘇。
立他當太子,還是不夠!
但是再看看其他公子,更差勁了。
扶蘇:父皇滿眼的嫌棄是怎麽回事?
【對比之下,項羽輸的不冤】
【美國建國兩百年,知道取人所長補己所短。項羽還是将軍世家,剛愎自用,來到鹹陽後直接火燒鹹陽宮,火燒始皇陵,不僅焚毀了鹹陽宮藏有的百家書籍,還毀了始皇陵墓中許多珍貴的文物】
項羽帶着大軍進入鹹陽時,表現得完全不像是一個世家子弟的将軍,到處燒殺搶掠,與盜匪沒什麽兩樣。
“都給我殺!”皇室子弟被殺戮殆盡,子嬰盡管投降了也被項羽親手所殺;
“都給我砸了!”鹹陽宮被一番□□,書籍珍寶一個不放過。
“都給我燒了!”鹹陽宮、秦始皇陵都被項羽放了大火,燒了足足十天。
70萬人費盡38年心血建造的陵園,在大火中變成一片焦土瓦礫。這樣的慘狀,在後世考古學家發掘時也能看到焚燒的痕跡。
【這是始皇陵遭遇的第一次毀滅性的災難,也是最大的一次】
【這一次火燒,導致的不僅僅是書籍被燒毀後文化出現了斷層,百家的許多技藝失傳,後世對百家只聞其名不知道其思想內容。也導致了始皇陵中的許多工藝失傳】
百家發出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學派的憤怒:“項羽是誰!”
秦始皇都還沒燒盡百家書,這項羽一燒一個都不放過,這燒的是書嗎,燒的是華夏的文明根基!
【而這一次并不是最後一次】
嬴政的心一沉,難怪他覺得墓裏太空了,還以為是後世人只對兵馬俑感興趣。
看來,可能是珍貴的東西已經被盜走,只剩下這巨大的兵馬俑帶不走看起來也不值錢才留下來。
【唐末黃巢起義,秦始皇陵被第一次洗劫。】
【清朝滅亡後,陝西軍閥再次盜走大批珠寶】
【戰争期間,西北軍隊為了抵抗攻擊,以秦始皇陵為制高點,在封土四周挖掘戰壕戰鬥,戰火再次焚燒,火藥讓這裏千瘡百孔,雪上加霜】
李世民:看始皇陵的故事怎麽都能被創到?
他更慌了,唐末的起義軍連始皇陵都不放過,那大唐的帝王陵呢?
“黃巢是誰!”剛說完,李世民知道自己是沖動了。這個人現在沒準還沒出生,說不定是安史之亂後的事。
想到安史之亂,李世民更心痛了。
“不,下令嚴禁民間盜墓。”
雖然知道末年時期可能律令也不管用了,但是下令總比不下強。
啊,心痛!
李世民皺着臉,這一次,是想到了自己的陵墓。
按這個順序,秦朝講完了就是漢朝,三國一般被掠過,那就是隋唐?
“快,傳太醫。”李世民覺得,自己需要太醫在一旁守着才能安穩看完大唐的帝王陵故事。
【始皇陵青銅劍出土千年至今不生鏽,在于表面那一層特殊的鉻鹽氧化處理技術】
【随着青銅劍退出歷史舞臺,這個技術也失傳了】
【直到近現代,德國人重新發明化學鍍鉻技術,取得了專利權】
工匠們痛心疾首:“明明是我們打造的,怎麽被蠻夷搶走了!”
他們不懂什麽事鉻鹽氧化,但秦始皇陵中的劍明明是他們創造的,那什麽技術怎麽後世子孫沒學到,還被外邦人拿走了!
【比如塗料。一號坑發現的彩繪陶俑中,科研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紫色顏料——紫色矽酸銅鋇,目前在自然界中沒有發現。這就說明,秦朝已經有了運用化學合成手段制造顏料的技術】
【可惜,同樣在後面已經失傳】
【到現代,矽酸銅鋇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在合成吵到材料時才偶然得到】
【秦代的工匠可能不知道這個技術有多重要,也不知道紫色顏料在古代有多珍貴】
工匠:他知道啊,他不就因為這個技術才被始皇帝看上,從民間選入宮中的嗎?
但是矽酸銅鋇是什麽?是他用得染料,還是染料中的某個東西?
第一次,工匠有了自己學的技術依然不夠用的感覺。
他想,聽說墨家很懂工匠,不如去問問他們?
【不只是齊國齊桓公好紫色,秦漢同時代的羅馬人也好】
【屋大維皇帝是紫色愛好者,規定只有皇帝、貴族、元老院的長老才能穿紫色。埃及女法老克裏奧佩特拉一世也極其喜歡紫色,自己的衣服和卧室的窗簾全是紫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也規定,只有皇室近親才能穿紫色】
其實,華夏古代也重視紫色。
漢代有金紫绶印,唐代有朱紫大員的說法,還有紫氣東來的祥瑞說法,都能說明紫色對身份的象征。
“女法老,女王?”天幕上又來了幾位女法老、女王,這讓扶蘇感覺其他國家的女性皇帝果然很多。
“女人才喜歡鑽研顏色。”公子高看着天幕上的女子皺眉。
嬴政淡淡問道:“齊桓公很差嗎?”問得公子高啞口無言。
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就算晚年跟趙武靈王一樣糊塗,但是誰也無法否認他的能力。
【羅馬人制作紫色顏料的做法挺神奇的,是用一種産自地中海的海螺“染骨螺”】
【那時沒有人工養殖技術,海螺全是野生捕撈,為了從海螺中提取“提爾紫”,染料師們需要一個個地敲開海螺貝殼,提取能分泌紫色色素的粘液。取出後再将粘液會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段時間。時間還需要把握好,如果太久太晚都會影響顏色的深淺程度。】
【要從25萬只染料骨螺中,只能提大概14.17克染料,才能夠染一條羅馬長袍。而且海螺有一種很大的海腥味,随着晾曬的時間不但不消退還越來越重】
【一聽就很有味道對不對】
【就這樣他們還喜歡紫色,貴族以能穿上紫袍為榮,可見到底有多喜歡】
天幕上放出了一幅幅油畫,油畫裏都是身穿紫色服裝的貴族。
不同的紫色,深紫色,淺紫色。
不同的貴族,男性,女性。
這是古人第一次看到西方的古典油畫,是另一種風格的寫實,不由啓發了許多工匠、畫家,甚至愛好藝術的貴族。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還有許多後面幾乎失傳的技術,這裏時間有限,不一一說明了,大家有機會親自去看看】
【秦始皇陵開創了依山傍水的陵墓風格,漢朝基本上也延續了下來】
【漢承秦制,漢朝方方面面都繼承了大秦,生前是,死後也是】
【所以也有人戲稱,劉邦是漢朝虛假的開國皇帝,嬴政才是漢朝真正的開國皇帝】
嬴政坐直身子:“劉邦,漢朝開國皇帝?”
很好,又知道了一個好消息。
【嬴政還算是劉邦的偶像呢,在沛縣看到嬴政巡視,說“大丈夫當如是”,然後向偶像學習,成為了另一個皇朝的創立者。】
【老劉家不得不感謝一下始皇帝,不是那一次偶然的路過,劉邦可能還在沛縣白天當亭長,晚上鑽寡婦屋子】
荊咕把自己都說笑了。
漢高祖位面的劉邦:“……”
後世對他惡意這麽大嗎?怎麽光記得他跟寡婦的那些事了。
嬴政則是不可思議:這種人還能成為開國皇帝?
“傳人去沛縣,把那劉邦找來。”
不管到底是什麽人,先抓到面前看過再說。
【當然,這是開玩笑,事實上劉邦作為和朱元璋一樣,我國古代唯一得位最正的帝王,老劉跟朱八八在現代還是很受大家喜愛的】
【反正他們功績太大,教科書裏都有,那當然要聊一些教科書裏沒有的八卦——沒錯,大家都是樂子人】
劉邦又覺得可以了:“唯一得位最正的帝王,嘿嘿,小娘子有眼光。”
原來是太喜愛了開玩笑,行,自己後世子孫,開就開吧,這小娘子聽聲音估計比自己女兒還小呢。
“功績都寫進教科書裏了……”朱元璋緩過勁來,終于高興了。
難怪天幕老罵他,原來是因為功績太大大家都知道。功績太大,光環之下,那些黑歷史就像燭光裏的飛蛾一樣,又讨厭又醒目,讓人無法忽視。
“秦始皇都能是千古一帝,朕為什麽不可以?”
明成祖位面的朱棣也在說:“千古一帝啊,真是讓人羨慕的稱號。”
連陵墓裏的一塊磚都當寶貝,還以為是盜墓,原來是各種寶貝,羨慕死了。
他也想!
皇帝也開始卷起來。
【至于真正不喜歡的,名字刻入什麽國恥的皇帝,不想提,提了都覺得晦氣】
沒被提到的大部分皇帝:晦氣……
沒想到沒被罵的隐形人竟然這麽被嫌棄,這皇帝當不好,當朝不一定被罵,但是後世可是罵得肆無忌憚。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就是漢朝帝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