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負責建造的錢鐘來回,工程上等着糊東西的紗绫,請雲秀姐去開庫;又有人來回,請雲秀姐收金銀器皿。趙夫人并上房丫鬟等皆不得空兒。張敏因說道:“咱們別在這裏礙手礙腳。”說着,和世寶等便往楊梅花房中來。
趙夫人日日忙亂,直到十月裏才全備了:監辦的都交清帳目;各處古董文玩,
俱已陳設齊備;采辦鳥雀,自仙鶴、鹿、兔以及雞、鵝等,亦已買全,交于園中各處飼養;楊明志那邊也演出二三十出雜戲來;一班侍女、丫鬟也都學會府裏的各種規矩和如何洗衣烹茶。于是楊少江略覺心中安頓。遂請楊母到園中,色色斟酌,點綴妥當,再無些微不合之處,楊少江才敢題本。本上之日,奉旨:“于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貴妃省親。”
楊府奉了此旨,一發日夜不閑,連年也不能好生過了。
轉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監出來先看方向,何處更衣,何處燕坐,
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又有巡察地方總理關防太監,帶了許多小太監來各處關防,擋圍幕,指示楊宅人員何處出入,何處進膳,何處啓事種種儀注。外面又有工部官員并五城兵馬司打掃街道,攆逐閑人。楊少海等監督匠人紮花燈煙火之類,至十四日,俱已停妥。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至十五日五鼓,自楊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大妝。此時園內帳舞蟠龍,簾飛繡鳳,金銀煥彩,珠寶生輝,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長春之蕊,靜悄悄無一人咳嗽。楊少海等在西街門外,楊母等在楊府大門外。街頭巷口,用圍幕擋嚴。正等的不耐煩,忽見一個太監騎着匹馬來了,楊少江接着,問其消息。太監道:“早多着呢!未初用晚膳,下午一點多還到玉靈殿拜佛,下午四點初進朝陽宮領宴看燈方請旨。只怕晚上八點多才起身呢。”雲秀姐聽了道:“既這樣,老太太和太太且請回房,等到了時候再來也還不遲。”于是楊母等自便去了。園中俱賴雲秀照料。執事人等,帶領太監們去吃酒飯,一面傳人挑進蠟燭,各處點起燈來。
忽聽外面馬跑之聲不一,有十來個太監,喘籲籲跑來拍手兒。這些太監都會意,知道是來了,各按方向站立。楊少海領合族子弟在西街門外,楊母領合族女眷在大門外迎接,半日靜悄悄的。忽見兩個太監騎馬緩緩而來,至西街門下了馬,将馬趕出圍幕之外,便面西站立;半日又是一對,亦是如此。少時便來了十來對,方聞隐隐鼓樂之聲。一對對旗蟠招展。旌旗對對,雉羽宮扇,又有銷金提爐,焚着禦香,然後一把木柄九鳳金黃傘過來,便是冠袍帶履,又有執事太監捧着香巾、繡帕、漱盂、拂塵等物。
一隊隊過完,後面方是八個太監擡着一頂金頂鵝黃繡鳳銮輿,緩緩行來。楊母等連忙跪下。早有太監過來,扶起楊母等來,将那銮輿擡入大門往東一所院落門前,有太監跪請下輿更衣。于是入門,太監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着楊賢花下輿。只見苑內各色花燈蹲疲皆系紗绫紮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燈匾,寫着“皇恩垂照”四個字。楊賢花入室更衣,複出上輿進園。只見園中香煙缭繞,花影缤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景象,富貴風流。
卻說鳳儀貴妃楊賢花在轎內看了此園內外光景,因點頭嘆道:“太奢華過費了。”忽又見太監跪請登舟。鳳儀貴妃楊賢花下輿登舟,只見清流一帶,勢若游龍,兩邊石欄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風燈,點的如銀光雪浪;上面柳杏諸樹,雖無花葉,卻用各色綢绫紙絹及通草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懸燈萬盞;更兼池中荷荇凫鷺諸燈,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争輝,水天煥彩,真是玻璃世界,珠寶乾坤。船上又有各種盆景,珠簾繡幕,桂楫蘭桡,自不必說了。
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燈,明現着“湖心小閣”四字。你說為什麽用這
湖心小閣”及“鳳栖”等字,皆系上回楊少江偶試世寶之才,何至便認真用了想楊府世代詩書,自有一二名手題詠,豈似暴富之家,竟以小兒語搪塞了事呢只因當日這楊妃未入宮時,自幼亦系楊母教養。後來添了世寶,楊妃乃長姊,世寶為幼弟,楊妃念母年将邁,始得此弟,是以獨愛憐之。且同侍楊母,刻不相離。那世寶未入學之先,三四歲時,已得楊妃口傳教授了幾本書,識了數千字在腹中。雖為姊弟,有如母子。自入宮後,時時帶信出來與父兄說:“千萬好生扶養:不嚴不能成器,過嚴恐生不虞,且致祖母之憂。”眷念之心,刻刻不忘。前日楊少江聞塾師贊他盡有才情,故于游園時聊一試之,雖非名公大筆,卻是本家風味;且使楊妃見之,知愛弟所為,亦不負其平日切望之意。因此故将世寶所題用了。那日未題完之處,後來又補題了許多。
且說楊妃看了四字,笑道:“‘湖心’二字便好,何必‘小閣’?”侍坐太監聽了,忙下舟登岸,飛傳與楊少江,楊少江即刻換了。彼時舟臨內岸,去舟上輿,便見琳宮綽約,桂殿巍峨,石牌坊上寫着“瑤池仙宮”四大字,楊妃命換了“鳳儀行院”四字。于是進入行宮,只見庭燎繞空,香屑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說不盡簾卷蝦須,毯鋪魚獺,鼎飄麝腦之香,屏列雉尾之扇。真是:
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
楊妃乃問:“此殿何無匾額?”随侍太監跪啓道:“此系正殿,外臣未敢擅拟。”
楊妃點頭。禮儀太監請升座受禮,兩階樂起。二太監引楊少江,楊少海等于月臺下排班上殿,昭容傳谕曰:“免。”乃退。又引楊府太君及女眷等自東階升月臺上排班,昭容再谕曰:“免。”于是亦退。
Advertisement
茶三獻,楊妃降座,樂止,退入側室更衣,方備省親車駕出園。至楊母正室,
欲行家禮,楊母等俱跪止之。楊妃垂淚,彼此上前厮見,一手挽楊母,一手挽趙夫人,三人滿心皆有許多話,但說不出,只是嗚咽對泣而已。陳夫人、胡靜、趙雲秀、梅花、桃花、芙蓉等,俱在旁垂淚無言。半日,楊妃方忍悲強笑,安慰道:“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這時不說不笑,反倒哭個不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見!”說到這句,不禁又哽咽起來。陳夫人忙上來勸解。楊母等讓楊妃歸坐,又逐次一一見過,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後楊德祿和楊少江兩府執事人等在外廳行禮。其媳婦丫鬟行禮畢。楊妃嘆道:“許多親眷,可惜都不能見面!”趙夫人啓道:“現有外親張趙氏及張敏春花在外候旨。外眷無職,不敢擅入。”楊妃即請來相見。一時張姨媽等進來,欲行國禮,鳳儀貴妃降旨免過,上前各敘闊別。又有原帶進宮的丫鬟秋香等叩見,楊母連忙扶起,命入別室款待。執事太監及彩嫔昭容各侍從人等,楊德祿府及楊少海那宅兩處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個小太監答應。母女姊妹,不免敘些久別的情景及家務私情。
又有楊少江至簾外問安行參等事。楊妃又向其父說道:“田舍之家,茄尾疾,得遂天倫之樂;今雖富貴,骨肉分離,終無意趣。”楊少江也含淚啓道:“臣草芥寒門,鸠群鴉屬之中,豈意得征鳳鸾之瑞。今貴人上錫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華,祖宗之遠德,鐘于一人,幸及楊少江夫婦。且今上體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曠恩,雖肝腦塗地,豈能報效萬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職。伏願聖君萬歲千秋,乃天下蒼生之福也。楊貴妃切勿以楊少江夫婦殘年為念。更祈自加珍愛,惟勤慎肅恭以侍上,庶不負上眷顧隆恩也。”楊妃亦囑以“國事宜勤,暇時保養,切勿記念”。楊少江又啓:“園中所有亭臺軒館,皆系世寶所題;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請即賜名為幸。”楊妃聽了世寶能題,便含笑說道:“果進益了。”楊少江退出。楊妃因問:“世寶因何不見?”楊母乃啓道:“無職外男,不敢擅入。”楊妃命引進來。
小太監引世寶進來,先行國禮畢,命他近前,攜手攬于懷內,又撫其頭頸笑道:“比先長了好些——”一語未終,淚如雨下。
吳氏、雲秀姐等上來啓道:“筵宴齊備,請貴妃游幸。”楊妃起身,命世寶導引,遂同諸人步至園門前。早見燈光之中,諸般羅列,進園先從“南天門”、“海棠春”、“世外桃園”、“芳草地”等處,登樓步閣,涉水緣山,眺覽徘徊。一處處鋪陳華麗,一樁樁點綴新奇。楊妃極加獎贊,又勸:“以後不可太奢了,此皆過分。”既而來至正殿,降谕免禮歸坐,大開筵宴,楊母等在下相陪,吳氏、胡靜、雲秀姐等捧羹把盞。
楊妃乃命筆硯伺候,親拂羅箋,擇其喜者賜名。因題其園之總名曰“梧桐園”,
正殿匾額雲“永沐春風”,對聯雲:
四季常春芳草地,百花迎春齊争豔。
皇恩照耀光萬丈,飛來鳳凰落梧桐。
又改題:“楓栖”賜名“騰雲閣”。“海棠春”改作“春色滿園”,賜名“春芳園”。“世外桃園”賜名“桃花島”。“芳草地”賜名“白泉莊”。正樓曰
“梧桐樓”。東面飛樓曰“觀鳳樓”。西面小樓曰“迎鳳閣”。更有“落鳳樓”、
“荷花樓”、“浮萍島”、“河之州”等名。匾額有“芙蓉出水”、“鳳栖梧桐”、
“冰清玉潔”等名。又命舊有匾聯不可摘去。于是先題一絕句雲:
清泉環繞潤百花,奇石矗立真堪誇。
皇恩照耀滿園紅,鳳凰瑞降落梧桐。
題畢,向諸姐妹笑道:“我素乏才思,且不長于呤詠,姐妹輩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責,不負斯景而已。異日少暇,必補撰《梧桐園記》并《省親頌》等文,以記今日之事。妹等亦各題一匾一詩,随意發揮,不可為我微才所縛。且知世寶竟能題詠,一發可喜。此中芳草地梧桐樓院二處,我所極愛;次之落鳳樓浣荷花樓莊;此四大處,必得別有章句題詠方妙。前所題之聯雖佳,如今再各賦五言律一首,使我當面試過,方不負我自幼教授之苦心。”世寶只得答應了,下來自去構思。
梅花、桃花、芙蓉三人中,要算桃花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似難與春花和張敏争衡,只得随衆應命。胡靜也勉強作成一絕。楊妃挨次看姊妹們的題詠,寫道是:
芳草地(匾額) 楊梅花
翠竹掩映樓幾間,畫棟雕粱耀眼簾。
木椅書桌盡名貴,人間那家勝此般。
随筆題詠 楊桃花
信步穿行過天門,滿園芳草盡是春。
海棠紅豔争春來,芍藥芙蓉遍地栽。
絲瓜茄子并青菜,雞鵝嬉戲勝蓬萊。
神仙路過偷降落,若比仙宮又如何。
游園随筆 楊芙蓉
山橫梧桐自天然,碧水湖心景不凡。
滿園奇花迎鳳凰,鳳儀貴妃本姓楊。
有感随筆 胡靜
能工巧匠建芳園,奇石清泉自天然。
妙奪造化神鬼功,人間奇園是梧桐。
芳園贊 張敏
園建人間風水地,瑞氣祥雲鳳來栖。
羅列奇石堆如山,清泉噴湧出石間。
翠竹掩映小樓新,滿屋器皿皆黃金。
書香門第文風尚,人人鬥才不相讓。
世外桃園王春花
淡看山水秀,閑把百花摘。
石桌圍爐暖,飲杯自解饞。
韭菜炒雞蛋,績麻做衣穿。
藤架絲瓜挂,采回把面下。
楊妃看畢,稱賞不已,又笑道:“終是張敏春花二妹之作與衆不同,非愚姊妹所及。”原來春花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衆人壓倒,不想楊妃只命一莊一詠,倒不好違谕多做,只胡亂做了一首五言律應命便罷了,偏偏要她做世外桃園莊的詩,只得寫些農家小院的風格出來。
時世寶尚未做完,才做了“芳草地”與“海棠春”兩首,正做“梧桐樓”一首,起稿內有“海棠春色滿園香”一句。張敏轉眼瞥見,便趁衆人不理論,推他道:“貴人因不喜‘紅香字樣’四字,才改了‘白泉莊’。你這會子偏又用‘紅香’二字,豈不是有意和對扯在說那園子裏除了海棠還有翠竹,幾多假山奇石,再想一個改了罷。”世寶見張敏如此說,便拭汗說道:“我這會子總想不起什麽佳句出處來!”張敏笑道:“你只把‘香’的‘香’字改作‘芳’字就是了。”寶玉道:“芳字’到也可以”張敏悄悄的咂嘴點頭笑道:“虧你今夜不過如此,将來金殿對策,你大約連‘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秦觀的三月晦日偶題都忘了呢!宋代王安石詠夏日詩句:‘晴日暖風生麥氣,綠蔭幽草勝花時’都忘了麽?”世寶聽了,才覺得張敏原來如此喜歡賣弄文采。不覺笑道:“該死,該死!眼前現成的句子竟想不到。姐姐真是‘一字師’了!從此只叫你師傅,再不叫姐姐了。”張敏也悄悄的笑道:“還不快做上去,只姐姐妹妹的!誰是你姐姐那上頭穿黃袍的才是你姐姐呢。”一面說笑,因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開了。
世寶續成了此首,共有三首。此時春花未得展才,心上不快。因見世寶構思太苦,走至案旁,知世寶只少“梧桐樓”一首,因叫他抄錄前三首,卻自己吟成一律,寫在紙條上,搓成個團子,擲向世寶跟前。世寶打開一看,覺比自己做的三首高得十倍,遂忙恭楷謄完呈上。楊妃看道是:
桃花島 世寶
芙蓉出水綻,不争春自豔。
葉開似蒲團,魚蝦叢中鑽。
春來桃花開,春去桃壓歪。
異草滿園栽,靜坐讀書來。
白泉莊。
清泉繞屋前,翠竹杵屋掩。
靜心屋中坐,案前書兩篇。
黃鹂林中啼,歡叫覓伴侶。
充耳不聞音,讀書為面君。
梧桐樓
雕梁畫棟映日輝,
堆金積玉惹人醉。
周遭一帶百花繞,
梧桐樓上貴妃俏。
河之州
淑女本自貴,枉自惹人醉,
生成傾國容,得沐皇恩隆。
滿園春色芳,海棠紅眼晃。
富貴自榮華,那得似吾家。
楊妃看畢,喜之不盡,說:“果然進益了!”又指“河之州”一首為四首之冠,遂将
“梧桐樓”觀風樓,寫詩。又命楊桃花将方才十數首詩另以錦箋謄出,令太監傳
與外廂。楊少江等看了,都稱頌不已。楊少江又進《省親頌》。楊妃又命以瓊酪金脍等物,賜與世寶并楊勇。此時楊勇尚幼,未谙諸事,只不過随母依叔行禮而已。
那時楊明志帶領一班女戲子在樓下,正等得不耐煩,只見一個太監飛跑下來,說:“做完了詩了,快拿戲單來!”楊明志忙将戲目呈上,并十二個人的花名冊子。少時,點了四出戲:第一出《貴妃醉酒》,第二出《蘇秦拜相》,第三出《十五貫》,第四出《三叉口》。
楊明志忙張羅扮演起來,一個個歌有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雖是妝演的形容,卻做盡悲歡的情狀。
剛演完了,一個太監托着一金盤糕點之屬進來,問:“誰是楊明志?”楊明志便知是賜自己之物,連忙接了,趕忙叩頭謝恩。太監又道:“貴妃有谕,說:‘說你編排的戲文極好,
再做兩出戲,不拘那兩出就是了。’”楊明志忙答應了,因命戲班做《穆桂英挂帥》《孟姜女哭長城》二出。楊明志自為此二出定能讨貴妃歡喜,。楊妃看完甚喜,命:“繼續打賞”額外賞了兩匹宮綢,兩個荷包,并金銀锞子之類。然後撤筵,将未到之處複又游玩。
忽見山環佛寺,忙盥手進去焚香拜佛,又題一匾雲“慈航普度”。又額外加恩與一班幽尼女道。
少時,太監跪啓:“賜物俱齊,請驗按例行賞。”乃呈上略節。楊妃從頭看了無話,即命照此而行。太監下來,一一發放。原來楊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杖一根,枷楠念珠一串,“富貴長春”宮緞四匹,“福壽綿長”宮綢四匹,紫金“筆錠如意”锞十錠,“吉慶有馀”銀锞十錠。陳夫人等二分,只減了如意、拐、珠四樣。楊少江、楊少海、楊德祿等每分禦制新書二部,寶墨二匣,金銀盞各二只,表禮按前。張敏春花諸姊妹等,每人新書一部,寶硯一方,新樣格式金銀锞二對。世寶和楊勇是金銀項鏈各一根,金銀锞二對。吳氏、胡靜、雲秀等皆金銀锞四錠,表禮四端。另有表禮二十四端,清錢五百串,是賞與楊母趙夫人及各姊妹房中奶娘衆丫鬟的。楊德祿、楊德官、楊世元、楊光明等皆是表禮一端,金銀锞一對。其餘彩緞百匹,白銀千兩,禦酒數瓶,是賜楊德祿,楊少江兩府及園中管理工程、陳設、答應及司戲、掌燈諸人的。外又有清錢三百串,是賜廚役、優伶、百戲、雜行人等的。
衆人謝恩已畢,執事太監啓道:“時已十二點了,請駕回銮。”楊妃不由的滿眼又滴下淚來,卻又勉強笑着,拉了楊母趙夫人的手不忍放,再四叮咛:“不須記挂,好生保養!如今天恩浩蕩,一月許進內省視一次,見面盡容易的,何必過悲倘明歲天恩仍許歸省,不可如此奢華糜費了。”楊母等已哭的哽噎難言。楊妃雖不忍別,奈皇家規矩違錯不得的,只得忍心上輿去了。這裏衆人好容易将楊母勸住,及趙夫人攙扶出園去了。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