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雙文故事
雙文故事
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滄州北有一座無名小山,山不高而林茂,溪不深而水清,其中有一位方士,姓周名文,字天遠,鄉裏人皆稱之為周方士。
周文幼年失怙,随母守寡,因家貧上不起學,只得随鄉間道士學些驅邪避鬼之術。此術雖小,卻為周文謀得一口飯吃。
世人皆謂鬼怪之說荒誕不經,周文卻知其中大有奧妙。一日,他行至山間,忽見一老者,鶴發童顏,手持拂塵,面含笑意。老者見周文心誠,遂授其《驅鬼秘法》,并告曰:“汝若心存善念,必能驅邪扶正,澤被蒼生。”
周文謝過老者,自此潛心修習,數年後技藝大成,行走鄉間,驅鬼逐邪,救人無數。然天道有常,陰陽相生,鬼怪難除盡。周文雖盡心盡力,亦感無力回天。
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一場波瀾壯闊的奇異之旅即将展開。
這日,周文閑來無事,便至城中一酒館打探消息。正飲酒間,忽聽一小厮言道:“近來城南有一鬼市,專賣陰物,凡人若能尋得,必有奇遇。”
周文聽罷,心中好奇,遂暗中打探。夜半三更,周文依言來到城南,果見一片荒地上燈火輝煌,市集如晝。市中人影憧憧,皆面目猙獰,氣氛詭異。周文運起秘法,隐身其中,察看良久,見一攤販出售諸多陰物,其中一物引起周文注意——一塊玉佩,形制古樸,隐隐透出淡淡陰氣。
周文知此物必非凡品,遂用銀兩購得。
攤主見周文不似常人,亦未多言,只道:“此物名‘陰陽佩’,內藏奇異力量,須得善加利用,否則禍福難料。”周文聞言心中一凜,将玉佩收入懷中,匆匆離去。
周文回至家中,将玉佩置于案上,細細端詳。忽聞窗外風聲驟起,房中燭火晃動,周文心知有異,急忙運起驅鬼之術。只見玉佩上陰氣四溢,漸漸形成一虛影,形如少年,面容俊朗,卻眼含悲戚。
周文運功壓制,厲聲喝道:“汝何方鬼魅,竟敢作祟于此!”那少年聞言,面色慘然,道:“小鬼名為馮子文,本是書香門第之子,因父母早亡,家道中落,被奸人所害,冤死于此。多謝方士大人相救,還請為小鬼申冤。”
周文聞其言,心中不忍,便問其冤情。
馮子文道出前事,周文嘆息不已,決意為其伸張正義。翌日,周文拜訪縣衙,将馮子文之事告知縣令,縣令見周文言之鑿鑿,便派差役捉拿兇徒。兇徒受審後供認不諱,終得正法。
馮子文冤屈得雪,魂魄得安,臨別前感激周文,願追随其左右,助其驅邪除惡。
Advertisement
自此,周文與馮子文結為忘年之交,共同探尋鬼怪秘事。
周文與馮子文同行數月,驅邪逐鬼,聲名遠揚。然馮子文之魂魄終為陰氣所縛,常有陰陽相隔之苦。周文見其如此,心生憐憫,遂遍訪名山大川,尋求解決之法。
一日。
周文于山中偶遇一隐士,隐士自稱南宮真人,精通陰陽之術。
周文請教馮子文之事,南宮真人沉吟片刻,曰:“馮子文魂魄雖困陰氣,然其心志堅韌,若能尋得陰陽珠,便可化解此困。”
周文聞言,急問陰陽珠所在。南宮真人笑道:“陰陽珠為天地異寶,常人難覓。然天地萬物自有其理,汝若誠心,必能得之。”周文謝過南宮真人,與馮子文繼續探尋陰陽珠之蹤。
數月後,周文行至一處深山,忽見山中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似有異象。
周文心知機緣将至,遂潛入山中,歷經艱險,終于在一處隐秘洞窟中尋得陰陽珠。然洞中鬼怪衆多,周文與馮子文齊心協力,方才脫險。
周文得陰陽珠,歡欣不已,遂依南宮真人之法,運功引導陰陽珠之力,為馮子文化解陰氣。馮子文魂魄漸漸凝實,面色亦變得紅潤,周文見狀,心中大慰。
馮子文謝過周文,言道:“我雖得解陰氣,然尚未能超脫生死之限,仍需方士大人助我一臂之力。”周文點頭應允,遂與馮子文共商對策。
此後,周文與馮子文四處行走,鎮壓邪祟,聲名遠播。
再數月,周文接到一封急信,乃是舊友張縣令所書,言城中有一大妖作祟,民不聊生,盼周文速速前往相助。
周文接信後,立即動身,與馮子文趕赴城中。到得城中,見百姓惶惶,人人自危。周文拜見張縣令,問明情形,得知那大妖名為赤炎妖王,法力高強,善使火焰,難以對付。
周文沉思片刻,決意先探其虛實。夜半時分,周文與馮子文潛入妖王巢穴,見其正在修煉。周文施展秘法,窺探其弱點,發現妖王雖強,然其心魔未除,尚有一絲破綻。
周文與馮子文密謀已定,遂設下陣法,引妖王入陣。妖王初時不覺,待發現時已然中計。周文運起陰陽珠之力,鎮壓妖王,馮子文則以靈魂之力擾其心神。妖王怒不可遏,噴吐火焰,欲将二人燒成灰燼。
然周文早有準備,以秘法護體,火焰傷之不得。馮子文亦不畏懼,奮力與妖王搏鬥。二人聯手,終将妖王封印于陣中,城中百姓得以安生。
妖王之事了結後,周文與馮子文繼續探尋超脫生死之法。
某日,二人行至一處古廟,廟中供奉一尊古佛,香火旺盛。周文參拜古佛,忽聞佛像開口言道:“善哉善哉,周方士與馮子文行善積德,功德圓滿,今授汝等超脫之法。”
周文大喜,依言修煉,馮子文亦随之修習。不久,馮子文魂魄漸漸凝實,終得以轉世投胎。臨別時,馮子文感激涕零,叩謝周文,願來世再報大恩。
周文目送馮子文離去,心中無限感慨。自此,周文繼續行走江湖,驅邪除惡,濟世救人,成一代傳奇。
歲月如梭,周文驅邪扶正,積善行德,直至百年之後,魂歸故裏。鄉裏人建祠祭祀,香火不斷。後世有人著書立說,記其事跡,世人皆傳頌不已。正所謂“行善積德,名垂青史”,周文一生之事,堪為世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