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只要放棄的話
第14章 只要放棄的話
其實沈望舒很想告訴季逢月,她投過來的視線真的非常明顯,已經到了連其他同學都能看出來的程度,而且實在沒必要一直想方設法逗她開心。
季逢月暗地裏引導其他人說有趣的話題,就是為了讓沈望舒開心,沈望舒那麽了解她,怎麽可能察覺不到。
可是季逢月不知道,她做的這些事,只會讓沈望舒更難過。沈望舒不敢讓季逢月發現心中的沉重,便只能不去想這些事,她裝作自己什麽都不知道,什麽都沒發現,自然也不敢再像之前那樣,繼續和季逢月獨處。
所以沈望舒故意和身邊的同學們打好關系,又透露出她會在午休時間來教室自習的事情,讓更多同學分走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
人的時間和社交精力只有那麽點,在沈望舒和其他同學交流的時候,就不會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身邊總是有意無意看着自己的季逢月身上了。
其實上一世沈望舒在班級中并不會這麽活躍,也很少有人來找她問題,更不會在課間時和她閑聊。
和現在不同,真正十五歲的沈望舒很沉默,在教室裏像個透明人。上高中是沈望舒第一次離開家,一個人在學校住讀,而從小到大從來沒讓沈望舒自由決定人生的母親,在這之後很少再管她,就連電話都沒怎麽給她打過。
理所當然的,沈望舒陷入了一種對高中生活無所适從的狀态裏,她能做的,也最熟悉的事,就只有學習了。
那時的沈望舒,說得好聽點,是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說得不好聽呢,完完全全就是個書呆子。
她對身邊的人和事都很遲鈍,坐在教室裏,在學習之餘,便是悄悄觀察自己覺得很厲害的同學,其中季逢月自然是最吸引她注意的那個。
在那時的沈望舒看來,醉心學習,不在乎同學交往,每天早起晚睡,都在認真做着自己規劃好的事,甚至還會抽時間去操場跑步的季逢月,簡直全身上下都在閃閃發光。
她真的非常喜歡,也非常憧憬像季逢月這樣特立獨行的人。
沈望舒還記得,自己真正跟季逢月熟悉,其實也是在成為同桌之後的事,而且那還是她主動去問季逢月,可不可以向她學習,能不能跟她成為同桌。
季逢月無所謂地答應了,然後沈望舒就去找班主任劉老師申請,班級的第一次更換座位,劉老師給了他們自由選擇同桌的權利,只要同桌也答應,就可以去向他申請。
到現在沈望舒都不知道,當時的自己是哪裏來的勇氣,雖然季逢月算是她最熟悉的同學,但她畢竟不是主動的人,現在回憶起來,沈望舒都覺得很奇怪。
Advertisement
她到底是為什麽敢邁出那一步呢?
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回憶只是無法改變的過去,重生回到十五歲那年夏天的她們,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再像回憶中那樣,青澀生疏,卻又不約而同地朝着目标前進。
多了十五年人生閱歷的沈望舒不會再像過去那樣,覺得和人交流太耗費能量,她可以更大方自在地和人溝通交往,自然而然地成為人群中的一份子。
也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因為心裏的小小憧憬,就總是跟在季逢月身後,注意她的一舉一動。
同樣的,現在的季逢月不會再像沈望舒記憶中那樣,堅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任務規劃,将精力都放在如何提升自己上。
這個人表面還是那樣冷淡,只在乎學習,可實際上,季逢月的目光卻總跟着沈望舒打轉,将精力分出大半在她身上,關心她的身體健康,看出她不開心了,還要想着法逗她高興。
沈望舒知道這是為什麽。
季逢月,比她想象中更在乎那次事故,也比她想象中,更加關心她在乎她。
看到她被母親教訓,就立刻出聲打斷母親的話,發現她身體不适,就馬上要求她去醫務室看醫生,注意到她心情壓抑,就想方設法找話題和她聊天,絞盡腦汁想讓她開心。
知道這個時期的她對自己不自信,季逢月還開玩笑似的說“覺得她很可愛,很喜歡她”,為的就是希望讓她提起信心。
每每意識到季逢月行動的目的,都會讓沈望舒感覺到一股從心底油然而生的刺痛,但是她只能選擇逃避季逢月的關心。
季逢月越關心她,沈望舒就越覺得自己可笑可憐又可悲,可她還是沒法拒絕季逢月的接近,一邊在心中折磨自己,一邊卻還要和季逢月繼續當朋友。
如果真的只是朋友就好了,如果她真的可以只把季逢月當做單純的友人,就不會因為季逢月的關心而如此難過了吧。
在無法逃避現實的自我責備中,沈望舒決定徹底只單純和季逢月當朋友,可是,和季逢月的普通朋友相處,究竟是怎樣的?
沈望舒當然知道朋友之間該有怎樣的相處模式,她只是不知道該怎麽和季逢月維持這樣的“普通朋友”關系。
因為季逢月是個不在乎界限感的人,她不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要她想做的事,就會努力去做。
同時她又是個會千方百計對關心之人好的好人,只要是季逢月認定的朋友,她就會盡力幫助她關心她,季逢月實在是個非常适合當朋友的人。
但沈望舒也承認,很多時候,季逢月的關心和幫助的确會超過“普通朋友”的界限,甚至會讓人産生暧昧的錯覺。
或許是因為,前世真正被季逢月承認的摯友只有沈望舒一個,她無微不至關心的朋友,也只有沈望舒一人。沈望舒找不到對照參考物,所以才會一次又一次于心底産生“她是不是也喜歡我”的錯覺。
季逢月連那種玩笑似的話都願意答應,在愣住過後,竟然真的去考慮兩人共同生活的未來,有意願将其劃入自己的未來計劃裏。
這樣好的朋友,叫沈望舒怎麽舍得放棄。
沈望舒無法拒絕季逢月的接近,她做不到冷處理曾經最好的朋友,不忍心忽視暗戀對象的關心。
多可笑,明明早就下定決心了,可她卻總是在猶豫,總是舍不得,總還是……抱有可笑的幻想。
其實沈望舒明白,對季逢月來說,她永遠只可能是朋友,由“朋友”進階的“家人”,就是此生她能在季逢月心中能到達的最後終點。
如果沈望舒對季逢月只是友情,不包含愛慕之心的話,她會滿足于此,并且永遠不會因為兩人“友情以上”的關系而悶痛不已。
到底該怎麽做才能逃脫死局,其實沈望舒早就知道答案了,她只是不舍得而已。
可是,人終究是要學會斷舍離的。
斬斷無望的情絲,舍棄不該有的幻想,只要做到這兩點,就不需要離開季逢月了吧。
沈望舒還是舍不得季逢月這樣直白熱烈的友人,因為她的友情對沈望舒來說,是曾經真切握在手中的,最珍貴的寶物。
既然無法放棄季逢月,那就放棄自己的感情吧,等到她徹底放棄了,就告訴季逢月,其實她也重生的事。
這樣季逢月就不用千方百計找理由接近她關心她了。
她們還會是最好的朋友,延續重生前的“友情以上”的關系,這樣季逢月也能将注意力放在她想做的事上了。
只要她選擇放棄的話,對誰都會更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