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殿試
殿試
作者有話要說:這章殿試,大家随意看看就好,作者是理科生,寫完這章大腦cpu已燒。
晨鼓敲響,宮門開啓。
林岱安并其餘共五十名進士,步入宮門,浩浩蕩蕩,步入議政大殿。
“陛下駕到!”
一聲悠揚喊聲後,衆人一一跪下垂首。
殷寧步入大殿,入座龍椅,右手擱在龍頭扶手,朗聲道:“衆卿平身!”
“你們都是一層層選拔出來的國之棟梁,今後便是大殷之臣,以後當輔佐朕治國理民,為朕分憂,”殷寧坐在上首,神色親和,語氣卻頗為威嚴,“朕眼下,便有一件憂心事,欲與衆卿分說,還請衆卿暢所欲言、各展所學。”
這便是要出考題了。
衆學子俱都凝神屏息,生怕漏錯一個字。
“自殷羲陛下立朝以來,大殷時而國強,時而貧弱,強時征戰四方,弱時四方來欺,朕日夜焦慮、寝食難安,既要國強,又想民安,然用兵者民怨,愛民者兵弱,重武者傷民,重文者傷兵。以衆卿之見,朕當重武,還是重文?重兵,還是重民?”
進士們你看我,我看你,一時無人敢第一個作答。
林岱安正要出列,腳擡到一半,卻見身後一名進士先行出列,搶答道:“臣有愚見。”
這人林岱安見過,正是長明書院與他對戰過的武濟世。
“陛下,臣以為,不論文武,當重上品而輕下民,上品武者,重兵以制民,上品文者,重法以削民,貴者擁兵治法,昧者守貧求安。古人有言:‘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注1),能制天下、勝強敵者,必先制其民!當采取‘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注2)之術,不要給尋常百姓機會擁有兵器,免得擁兵自重,聚衆造反作亂,不叫他們擁有過餘的財富與閑暇,免得心生安逸、懶怠誤勞,民辱則尊官,民愚則忠君,當縮減平民百姓擁有學習知識的機會,叫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與卑微,他們才會老老實實地聽從陛下的旨意,國家社稷才能安穩!”
殷寧眉頭緊皺,目光不善地盯着武濟世。
Advertisement
林岱安也心中腹诽,這武濟世拿出先人提過的舉措來答,未免過于急功近利,此舉或許可短期內帶來利益,看似強國,但卻不是長久之計,甚至出現“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注3),君待民若豬狗,民視君如仇寇(注4)”的局面。
更何況,殷寧好不容易才廣開科舉,他就叫縮減平民教育的機會,實屬是在殷寧的禁區裏蹦跶。
也不知是武濟世真的這般想,還是故意與殷寧唱反調。
“臣不贊同!”
鐘尚林出列,慷慨道:“陛下!廣開科舉乃大善舉,況且各地平民百姓能讀書者少之又少,家裏有餘錢能堅持下來的更是鱗毛鳳角,若是這點機會都被剝奪,則民心生亂!”
殷寧立刻看向鐘尚林,贊賞道:“那以卿之見,當如何?”
鐘尚林躊躇片刻,答道:“自然是重民愛民,兵是器,民為本,自當固民利器。”
“那要如何固民利器?”
“這……臣……臣以為,當減少賦稅、推行仁政……”
減少賦稅、推行仁政已是殷寧這幾年正竭盡所能所做之事,沒什麽新鮮,殷寧有些失望,不過依然點點頭。
“顏蘅,你也來說說。”
顏昭唯被殷寧點名,出列道:“臣不善治國理民,只知道忠君愛國,所言皆是愚見,陛下聽一聽就好。臣聽說過一句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若兵弱國弱,民又如何能安?因此,臣以為,當重兵重武,兵力強盛後,再談民安。”
殷寧對他此番言論似乎毫不意外,略微點頭,揮揮手叫他退下。
林岱安擡首,目光與殷寧對上。
他上前一步出列,恭敬道:“陛下,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注5)。民富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在臣看來,當持有‘教育無疆、人才興邦’之念,推行‘革故鼎新、鼓勵農商’之策,以文治國,以武安邦,以民養兵,以兵護民。”
“哦?”殷寧似乎來了興致,“卿可詳細說來。”
“現下各地書院都是當地鄉紳所建,唯有家底豐厚着才有機會讀書識字,臣建議在各州縣廣設學宮、學府,各宮府費用及教書先生的束脩,從戶部發撥。不論貧賤,扶植教育,清掃愚昧,叫大殷天下的百姓,人人皆可讀書,人人皆都修身齊家,有強大自尊之心、擁澎湃愛國之情!此乃‘教育無疆’。”
“民為邦本,民中賢能、創造之才者,更是重中之重,古人雲:‘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注6)’,自殷羲陛下以來,哪一次的興國不伴随着人才崛起,正所謂得賢者昌,陛下當善于發掘民之所長,“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注7)。唯才是舉,不拘一格,能文者理政,擅武者為兵,賞以勸善,罰以懲惡(注8)。育民、識民、用民、激民,前後一體,方可強國。此乃‘人才興邦’。”
“至于革故鼎新,為首者當屬土地,民以食為天,民是國之本,地是民之本。如今天下,北方因連年戰亂,田地大量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可将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鼓勵貧民開荒,減去苛捐雜稅,撥銀扶貧。南方雖富饒,卻土地兼并嚴重,百姓無地可中,苦不堪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注9)”的情形屢見不鮮,當在南方推行征收戶稅與地稅,資産、地産愈多着,征稅愈多,貧者則減其稅甚至免稅。”
“其次,可在西北聯絡當地城邑,派教習訓練當地百姓,使數十萬邊疆之民,有亂則舉兵而戰,無事則俯地作耕。”
“再者,眼下地方各州政務廢弛、法度寬縱,當整頓吏治、裁冗減員、拆減閑散機構,增設考核監督機構,防止貪污腐敗。”
“最後,鼓勵商貿、激勵交易、推行新制貨幣、開放海禁,在各地臨海港口設立港司通商,繁榮經濟,增添財力,待戰亂平息,在通往西北之路也設置通商驿站;南方水患年年有,害得無數百姓遭殃、無數商戶失利,國庫財政有虧,當廣修水利,改善民生,才能賦稅無憂。”
殷寧聽完,笑容滿面,撫掌連聲稱贊道:“好!好!好!林岱安,你果然不愧是會試榜首!”
衆人一聽,便知這屆殿試,狀元是林岱安無疑了。
待殿試完畢,殷寧叫林岱安單獨留下,去到禦書房議事。
“林岱安,朕有意封你做吏部侍郎,你說說聽聽,科考舞弊那件事,你覺得朕該如何辦?”殷寧問。
科考舞弊,還不止一屆,其中牽涉到的往屆學子、以及各地在任的官員無數,若是追究起來,也不知道要入罪多少人。
且科舉舞弊乃死罪,到時候只怕會血流成河。
此事須萬分謹慎處理,林岱安甚至懷疑,這次舞弊乃有心人有意為之,故意破壞殷寧的科舉之策。
“陛下,以草民之見,此事若要追究,當追究責任最大者!”
殷寧蹙眉道:“責任最大者,你覺得是誰?”
林岱安一字一句、擲地有聲道:“責任最大者,當屬陛下!”
林岱安這句話,無異于驚天之雷,炸響在殷寧耳中。
“你說什麽?!”。
果然,殷寧先是愕然,全然不敢置信,緊接着彷佛被林岱安刺傷,兩眼滿是失望與憤慨。
他一手狠狠拍在禦案上,震得上面的茶具都摔在地上。
“放肆!林岱安!不要以為你榮登榜首,得朕欽點狀元,便可在朕面前大放厥詞!”
“陛下,就說唐俪文,難道不是陛下縱容他至今嗎?陛下以為給他權勢,他就能忠心報國,卻不知貪婪之人,有了權勢,又想要更大的權勢!陛下雖開設科舉,可手握重權的官員,又哪個不是世家出身,他們視陛下如無物,才敢做在市集上販賣考題這種事,不就是篤定陛下就算知道,也不能、不舍、甚至不敢懲治他們嗎?”
“你!”殷寧快被林岱安氣得吐血,他宮中多年養出的一派和氣,屢次被林岱安挑破。
他怒瞪着林岱安,“你這般藐視君威,冒犯天子,就不怕,朕砍了你的頭!”
若是別人,只怕此刻已噤若寒蟬。
林岱安卻全然不懼,直視殷寧道:“陛下,岱安所說俱都是肺腑之言!陛下推行仁政,原本是出自愛民之心,可自陛下登基以來,想做的事可有順利過?不是這家的公子被設套陷害,就是那家的小姐被人下毒殺死,陛下如履薄冰,步步小心,處處讨好于他們,以為就能獲得支持,到頭來卻反而更被他們掣肘!”
“陛下不曾到民間去,不知那些科舉出身的地方官想要為民做事有多艱難,哪怕是做到一州知府,見了世家子弟也得奴顏婢膝,要想保住官位,就只能瞧他們的臉色行事。就說沈硯知與王術,同是一州知府,王術卻敢去宋州拿人,将沈大人之家押入牢中而無人敢抗……”
“陛下既點岱安為頭名狀元,想是殿上所論,正合陛下心意!如今民生多艱,世家在各地盤根錯節,欺上瞞下,貪污腐敗,陛下想要剜掉腐肉,又怎麽可能不痛呢?”
殷寧聽着聽着,怒火漸漸平靜,轉為自傷,“朕……朕想推行改革,可每每還未開頭,便寸步難行,朕……朕屬實無能……”
“陛下!”林岱安擲地有聲、铿锵有力道,“當年燕王之亂何其兇險,陛下都能虎口脫生,又何必妄自菲薄!只是,陛下若真要革故鼎新,必要法度嚴明,對利民者仁,對傷民者厲!”
殷寧眼中竟泛出晶瑩淚光,“朕這些年,就好比在火爐上烤,就連朕的後宮愛妃,都無法與朕共情。你是第一個願意對朕說這番話的人、也是唯一一個有這份資質膽氣、敢對朕剖心的人!“
他肅正神情,伸手去撫林岱安右肩:“林岱安,你可願做朕的一般劍,一把削除荊棘、割除腐肉的劍!”
林岱安單膝跪地,拱手道:“正是臣所願,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殷寧将他攙起,君臣相視一笑,自不必多言。
——————
注1: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先秦商鞅《商君書·去強》
注2: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取意自先秦商鞅《商君書·去強》
注3: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梁啓超的《論近世國民競争之大勢及中國前途》。
注4:修改自“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仇寇。”——出自孟子的作品《孟子·離婁下》
注5: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漢代劉安編纂的《淮南子·氾論訓》
注6: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荀子《君子》篇
注7: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春秋·晏嬰《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注8:賞以勸善,罰以懲惡。——荀悅《申鑒·政體》
注9: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