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大會戰的後勤保障
第28章 大會戰的後勤保障
越南抗法戰争中由婦女組成的民工隊伍行進在山林中
越軍再次集結奠邊府
正當深入老撾境內的越軍第308師攻勢正猛的時候,1954年2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韋國清:“估計琅勃拉邦之敵已集中相當兵力據守,我第308師連續作戰可能已相當疲勞,相機奪取琅勃拉邦似不可能。”電報建議越軍抽調一部分兵力肅清戰線的後方,為回師奠邊府創造條件。
2月23日,逼近琅勃拉邦的第308師收住兵鋒,班師向奠邊府折返。
在奠邊府,屢屢出擊的法軍未能擴大外圍防線,尋殲越軍炮兵的計劃化為泡影,越軍則利用寶貴的一個月時間穩固了包圍圈。在前線步兵掩護下,越軍工兵不僅修整了運送大炮的前進道路,還在中國炮兵顧問幫助下構築了堅固而隐蔽的坑道式大炮掩體,或是将山頂開挖成“凹”字形,以繩網覆頂,放上草皮,再覆以綠葉茂盛的樹枝,隐蔽藏身其下的大炮。這是熱帶環境對于炮兵作戰的特殊垂青。雖在同一地域,法軍卻無法因勢利導,只得将火炮置于曠野,終于釀成悲劇。
從1954年2月底開始,越軍大炮再次進入陣地。由于沒有制空權,大炮只能在夜間緩緩行進,中國炮兵顧問馬達衛在指揮炮車行進時竟然因意外事故身負重傷。
那是一個夜晚。由于接近戰場,大炮的牽引車開得很慢。在現場指揮的炮兵顧問馬達衛心急了,眼看就要天亮,法軍飛機會很快飛來。他跳下駕駛室,站到道路中間,手舉蒙着一層白布的手電筒親自指揮炮車前進。
馬達衛指揮牽引車繞過了一個炮彈坑。沒想到,過了坑的越南司機突然加速,把馬達衛撞倒,導致左腿骨折。
戰士們把馬達衛擡到路邊,軍醫趕來作了緊急處理。此時,馬達衛心裏想的還是奠邊府戰事,吩咐前來看望他的越軍炮兵指揮員:“我的問題不大,現在你們的任務就是趕快讓火炮進入陣地。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地圖嚴重不足,也不準确,必須立刻派出測繪兵,完善奠邊府地圖。”
沒想到,奠邊府地圖得來全然不費工夫。駐守奠邊府的法軍也遇上了同樣的問題,并馬上繪制了新的地圖。2月初,一箱箱新地圖被空投到奠邊府盆地。其中一箱地圖落到了越軍手裏,解決了越軍指揮員的大問題。由于這個原因,在奠邊府大規模戰鬥展開之後,越法兩軍使用的地圖差不多是完全一致的。[1]
不久,馬達衛被送回北京,進入協和醫院治療。韋國清命令原野接替馬達衛兼任地面炮兵顧問,杜友方仍任越軍榴彈炮團顧問。在越軍炮兵司令黎鐵雄身邊,還有李培昌和劉疏準兩位中國炮兵專家原野接替馬達衛職務後對李、劉兩位炮兵顧問說:“我對地炮不如你們熟,請你們多費心了。”[2]
戰鬥中的越南人民軍高炮
[1]1989年9月28日,作者在濟南訪問馬達衛。
[2]1993年9月27日,作者在南京訪問原野。
來自中國的軍糧
Advertisement
奠邊府戰役預期時間大大延長,韋國清和梅嘉生特別關心的還有一樁大事,就是越軍的糧食供應。
奠邊府山巒起伏,地廣人稀,産糧不多,越軍集中4萬多人的主力部隊,1954年1月陸續到達。在長達将近半年的戰役準備和戰役實施期間,總兵力始終在4萬人以上,後期将近5萬人,這對後勤保障尤其是糧食和彈藥補給壓力很大。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靠近戰場的雲南省對奠邊府越軍進行糧食補給。
越軍開進西北作戰之初以民工背糧跟進供應為主。越南農民體形小,營養差,一個男子步行背糧不過30公斤,待他将糧食運到前線,自己在路上就吃掉了一半。背糧跟進的民工人數幾乎相等于開往前方作戰的越軍正規軍。
此次奠邊府戰役,越軍總部決心将糧食供給改為依靠當地籌集為主,後方供應為輔,同時請中國負責很大一部分軍糧,這在越軍重大戰役史上還是第一次。
中國後勤顧問詳細地介紹了自己的經驗,幫助越方組織隊伍先期前往西北籌糧。
雲南省糧食廳具體負責向金平縣邊境小鎮勐拉調集糧食,中共滇南工委和滇南衛戍區負責動員民工向越南境內運送。在短短的1954年2月至4月兩個月時間內,雲南省向奠邊府前線調運了總共1870噸糧食。
奠邊府距離中國雲南省金平縣約130公裏,有一條藤條江(當地又稱金水河)從中國境內流入越南,流向萊州,彙入黑水河。金平縣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山區,苗、瑤、傣和漢族農民在當時過着勉強溫飽的日子。從新中國成立之日起,金平人民就承擔援越抗法的任務,越軍第148獨立團經常從金平得到幫助,該團軍官不時進入金平商談受援事宜。
1954年1月11日17時,越軍一位副團長範玉珊,持越軍總供給局鄧金江副局長和中國軍事顧問團副團長梅嘉生的介紹信來到金平縣,向當地駐軍某師師長及雲南滇南工委提出緊急援助糧食的要求。
其實,從雲南滇南地區集中糧食,囤積于金平國境線上,準備随時援助越軍的工作,早在1953年11月20法軍空降奠邊府前就開始了。11月14日,根據雲南軍區傳達的命令,雲南省糧食廳以省財經委員會的名義向蒙自專區發文,要求該地區迅速調集500噸大米,于12月25日前集中到金平縣邊境上的勐拉鎮。為此,雲南省糧食廳派出運輸股長汪樹銘前往協同籌辦。在當地財委組織下,動員人力、畜力,以破界入庫折征大米等方法,至12月28日,将500噸大米集中到了勐拉鎮。
根據雲南省糧食廳工作記錄記載:“蒙自專區財委接電後,即向金平縣財委作了布置,(糧食)仍在勐拉集中,争取1月20日完成。該縣接到240萬斤的任務後,經縣財委研究,決定以該縣全部力量,堅決完成這一任務,并計劃由一區發動牲口1500匹,調出大米70萬斤;二區牲口700匹,調出大米30萬斤;三區牲口700匹,調出大米30萬斤;四區牲口500匹,調出大米30萬斤;五區牲口1500匹,調出大米80萬斤。自1月1日起開始向勐拉集中。”
且不說糧食,就是在金平動員馱糧的牲口就必須克服許多困難。這時,金平縣庫存的牲口飼料僅7萬多斤,不夠供應。蒙自專區行署動員了蒙自、開遠、建水、石屏、屏邊、龍武、曲溪等七個縣的牲口1000匹,馱馬料30萬斤,前往金平幫助運糧。所需民工、牲畜的開支統由政府財政支付。
越南抗法戰争中由婦女組成的民工隊伍行進在山林中
金平境內遍布高山林莽,當時還有土匪騷擾。在向勐拉集中第一批500噸糧食的時候,一支運糧隊行經茨通壩鄉老林,埋伏在那裏的土匪突然開槍,打死民工一人,打傷兩人。事發後當地立即組織民兵護送運糧人馬,并由縣內各區設立茶水站、醫藥站。勐拉糧食集中地則由駐軍負責警戒,保證了運糧安全。
前項任務還沒有完成,1953年12月17日,雲南省又接到通知,再向金平增調大米1200噸。這在非産糧區的滇南是一項艱巨任務。由于預先有所準備,雲南省糧食廳和蒙自專區黨委、滇南工委和滇南衛戍區密切協作,到1954年1月27日,超額34萬斤(170噸)将增調的這批大米1370噸(274萬斤)運到了勐拉和金水河鄉。
大批糧食突然集中到邊境小鎮勐拉和邊境的金水河鄉,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勐拉的倉容不足,運來的大部分糧食只好搭草棚用麻袋包裝堆存。勐拉地處河谷,天氣潮濕,常有雨霧,堆積起來的上、下層糧食很快就潮濕了,如果不及時運走就會黴壞。
由于将滇南的糧食調往勐拉,致使金平縣的庫存糧食一時間只剩了400噸,造成了當地老百姓的恐慌。
範玉珊就在這個時候來到金平。他提出,此次進入中國要接收500噸糧食(主要是大米)和一些食鹽。運送糧食入越的工作最好從1月18日開始,由中方将糧食運至越南境內的巴丹交接,然後從巴丹經水路運到萊州,再由萊州運向奠邊府。範玉珊的心情非常急切,他告訴滇南駐軍首長:“萊州一帶地廣人稀,交通十分不便,而且處于法軍空軍的騷擾之下,因此奠邊府前線總參謀長黃文泰要他帶話:‘請求中國幫助運輸。’”
範玉珊還提出,糧食移交時按500噸的數字一次交完。自起運時起,越方接受糧食的工作人員需要住在中國境內的金水河鄉或勐拉。過境越方人員還需要在中國境內買菜,拟在年前向中方預借人民幣1000萬元(為當時幣制,約合後來的人民幣1000元),此外還需要麻袋2000條。
雲南省委、雲南軍區于1月16日電報答複,同意範玉珊的請求。
艱難險阻運糧路
幾天後,根據奠邊府前線的指示,範玉珊又向滇南負責人提出,希望中方在2月15日至3月20日運糧1000噸進入越南境內大約20~30公裏,在巴丹一帶交接;在2月15日前越方需要馬料75噸、大麻袋1萬個、食鹽3萬公斤等,也請中國提供。
從這個要求看,顯然越方已經知道了中方要在勐拉第二批次集中1200噸糧食入越的決定,否則不會提出如此明确的要求。
在範玉珊的這項要求中,最感困難的是食鹽。原定援助計劃是向越南方面提供食鹽1.5萬公斤,而此時整個滇南地區的庫存食鹽只有1萬公斤,不足部分正在調運。
另一個使人感到為難的問題是越方運輸人力、畜力不足,到2月初,越方總共調集了約1000人和550匹馬,從中越邊界線上中方一側的金水河向巴丹運輸糧食,每天僅能把大約30噸糧食運至巴丹。如果這樣的話,運完1700噸糧食将耗時近兩個月。
倒是貫通中越兩國的滔滔藤條江水引起了中越雙方幹部的注意。越方有小船百餘只,順水而下可以直抵萊州,用船運糧比馬馱人背的效率要高多了。但中國在藤條江上游,水淺船只不多;越方的小船雖有百來只,但無處尋覓新船。中越雙方商議的結果是,将水運作為運糧的主要方式,中國一側的山嶺之中長竹遍野,可以砍下來捆紮竹排。
考慮到竹排運輸有去無回,中方作出決定,安排3億元(約3萬元)經費捆紮6000個竹排,向萊州運送糧食。
從巴丹至萊州有一河段處于峽谷之中,水中有礁石阻礙航道,中國滇南駐軍派出工兵順河而下,炸除了礁石。
金平縣處于援助越南實施奠邊府戰役的第一線,縣委、縣政府于2月11日向蒙自專區黨委發出一份請示報告:
勐拉至萊州,水路交通初探可行。唯巴丹上游一段約百米長峽有石岩,需組織力量卸轉後方可通行。現盟方一面要工兵前去爆破,一面在用竹筏6只載實物做一次試驗。
為此,我們共同研究,意見是水、陸并用,現在至月底一段(時間),還須依靠馬幫為主,只是還有以下幾個問題:
1.盟方要15萬斤馬料。範(玉珊)說:“在本月15日前要拿1萬斤,否則馬要吃大米。”而馬料需經蒙自直調金水河,并在月底前要我方直運大米60萬斤。我們根據省委電示精神,準備用700匹馬于本月14日起運。但巴丹至萊州段盟方船只不足,必須由我方由勐拉每日供應竹筏100個。我們計劃14日開始,本月共需(竹筏)1600個,每個約需6萬元,共需1億元。這項任務我縣主要缺乏水手下送,盟方要求我們解決800名水手,而我縣最多只能動員100名。水手問題如何解決?亦請電示。
2.全部糧食運出還差1萬條麻袋。範玉珊提出:“當前要借人民幣2500萬元,本月底要借15噸鹽,2000萬元的食物、幹菜,1000萬元的鹹魚,500萬元的花生米,500萬元的幹蘿蔔絲。”(這些物品)亦請由蒙自調金水河。
3.雙方保衛工作上除我組織有輕重機槍對空(防禦)敵轟炸外,其他沒有對空力量。
4.範玉珊對軍區喬同志說:“鎮沅、勐臘(這兩處均在雲南西雙版納州境內)的100萬斤大米當前不用,請電轉省委暫作處理,以防久放損爛。”
5.縮短運輸時間問題。現據水、陸(情況)看較難,①山路窄,擺不下更多的人畜;②水路尚在第二次試行,如成功,水手是個大問題,且單人往返一次需八天。
以上請示。
對金平縣的這份請示,蒙自專區黨委研究後形成了向雲南省委的又一份報告,稱:
就以上問題進行研究後認為:
1.經請示省委批準可解決人民幣2500萬元,食鹽15噸,2000萬元的食物、幹菜,馬料15噸。
2.1000 萬元的鹹魚,500萬元的花生米,500萬元的幹蘿蔔絲,麻袋1萬條(存糧需麻袋,馬幫運糧需兩條麻袋),款請省裏解決。
3.水手最多動員100人,其餘700人內地亦無法解決。工價問題由金平根據當地情況拟定具體辦法,但錢的辦法應如何解決?
4.人、畜動員面大,而氣候又壞,前次失蹤武裝幹部一人,病死一人,摔死馬10匹。此情況曾專門上報省(委),只是省財政廳通報望今後注意,但未得到具體答複。醫務員(包括醫藥)、撫恤問題應如何解決?
5.我們認為為了鼓勵民工情緒,積極支援運輸,進行評獎賀功是完全必要的,但經費問題需省委指示。
蒙自專區黨委
1954年2月13日
這個報告說明,在蒙自專區財力物力許可的範圍內,越方提出的要求均得到滿足,但蒙自的財力物力非常有限,因此提出報告,希望由省財政解決錢款等主要問題。
主持軍委事務的彭德懷也在關心着滇糧南運。接到了關于采用竹排運送糧食的報告之後,中共中央軍委已于2月12日電告雲南軍區,越方需要的食鹽可先給3萬斤,同意竹排運輸的辦法。軍委強調的是,援越的糧食,“我方只能送至中越邊界,不能送入越境”。
實際上,向越南境內運送糧食的工作從1954年1月14日就開始了,在中共中央軍委的電報到達之前,中國民工已将大量糧食運到了越南的巴丹交接,然後由越方再經水路運向萊州。從雲南省檔案館現存的糧食廳檔案中判斷,中國民工運糧進入越南境內,持續到1954年3月中旬越軍在奠邊府實施進攻時為止。此後軍糧在邊境線交接,中國民工不再越界。
現存檔案中另有當時的蒙自專區財經委員會(相當于後來的財政局)發給雲南省財委,并請轉報省委、工委的報告:
省財委并報省委、工委:
關于金平所轄勐拉大米任務,至2月17日已按通知,340萬斤全部集中完成。由勐拉運金水河鄉(系國界)任務由1月22日開始,截至2月13日運送大米190萬斤,勐拉存150萬斤。2月11日經軍區喬正興同志和金平陳縣委(原文如此,似應為“縣委書記或縣委副書記”——本書作者注)等同志會同越南負責代表談妥,由我區所發動馬幫直運越南國內巴丹鎮交50萬斤。由勐拉至金水河30華裏,金水河至巴丹70華裏,由勐拉運巴丹糧食已于2月14日開始,三天一轉。此次運糧由我(專)區各縣發動,前往金平馬匹709匹,後因氣候炎熱、生病回家121匹。據反映被土匪打死2人,死馬8匹,已經政府處理妥善。
3月8日有敵機騷擾,在金平所轄三區格寨村,敵機丢下3枚燃燒彈,據反映損失糧食2萬餘斤。省糧食廳2月15日電示,按越方所需調15萬斤苞谷至金水河交越方。由玉溪、文山兩(專)區共發動馬匹400匹負責運輸,截至3月8日,運出苞谷11360斤。
我委對上述問題的處理:
1.防止敵機的騷擾破壞,對于糧食應加以防空隐蔽;2.請省財委與越方聯系,增強對方運輸力量;3.請省財委督促玉溪、文山兩(專)區馬匹迅速集中蒙自;4.金平應加強運糧人畜的組織教育,特別應加強茶水、醫藥照顧;5.我(專)區馬幫越過國界運糧是否符合上級指示,請即示。
蒙自專財委
1954年3月16日
向奠邊府戰場運送糧食,動員了滇南蒙自、玉溪、文山三個專區的力量,中方運糧民工和馬匹均有傷亡。為了及時運出糧食,很多中國民工越出國境線,将糧食運到越南境內的巴丹,交付給越方繼續前運。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一直在關注奠邊府戰役的進程,十分清楚保證奠邊府前線用糧意味着什麽。奠邊府進攻戰鬥全面打響後的1954年3月16日,總參謀部致電正在奠邊府前線的韋國清,提出建議:
國清同志并雲南軍區并告西南軍區:
……建議:
由滇南衛戍區調撥一部分高射武器,加強金平地區的對空防護。
暫時改為夜間運輸。
對死亡人畜進行撫恤賠償,并對民夫加強教育,安定情緒。
我民夫絕對不能越境。
我們同意雲南的意見。唯目前我民夫不出境,胡南(即越南,此處使用了約定暗語,下同)人力動員困難,即敵機已經發現目标,連續進行破壞情況下,如何加速完成此項任務,請即與胡方商量。他們能否再派一部分得力幹部到萊州、巴丹,加強民工的動員?整頓運輸組織,以提高運輸效率,争取完成運輸任務。同時,請他們勘察萊州經巴丹至勐拉的道路情況,看能否在較短期內修建道路,通行汽車。還有什麽其他好的辦法,請研究後電告。
越南民工在運糧途中學習文化
根據檔案記載,法軍空軍發現了越軍正在從金平邊界線上得到糧食補給的跡象,于3月7日和8日派飛機轟炸了金水河口岸,造成萬餘公斤糧食的損失和越方200匹馬的傷亡。由于金平當地組織得當,向奠邊府前線運糧的工作始終進行着,雖因法軍轟炸一度減緩速度,但很快恢複,而且加快了運輸速度。金平縣的檔案記載:“3月15日後,對方說,需每天運到前方糧食30噸方可達到計劃數字。至4月18日,全部糧食運走,比對方原計劃提前兩天。”
1954年4月下旬,金平縣委向滇南工委送交的向越南境內運送糧食的“總結報告”稱:
2月初範玉珊來談,我們即已感覺對方陸路運輸力量薄弱,故極力建議利用竹筏作水路運輸,這樣一是運量大,二是運費省。但對方對此非常懷疑,後來在我們的極力建議下,對方同意試行。2月20日試行成功,竹筏可自金水河經巴丹直達萊州。水道試行成功,對如期完成運糧任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3月1日,水道運輸正式開始。起初,由于水手不夠熟練,對方領導思想上有顧慮,每天只能放60個筏,每個筏只載30多公斤……至3月中旬,每個筏平均已能載200公斤,每天可運出1萬多公斤,若把對方300匹馬的運力計算在內,這一時期每天可運出大米2萬多公斤。
中方從金平運向奠邊府的糧食(主要是大米),是前線越軍軍糧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述記錄得知,在5月7日奠邊府戰役取得最後勝利之前,中方從金平總共向奠邊府前線調運了1870噸(374萬斤)糧食,75噸(15萬斤)馬料(主要是玉米),15噸(3萬斤)食鹽,以及相當數量的花生米、幹菜、蘿蔔絲等。除了稍許儲運損耗(如在3月初被法軍空軍炸毀10噸糧食)外,中方調運糧食時産生的民工用糧不在其內。為了運送這些糧食和物品,中方2人犧牲,還損失了一些馬匹。
如按越軍每個戰士一天用糧0.75公斤的較寬裕标準,中方從雲南運出的軍糧可供4萬人軍隊62天之需。從奠邊府戰役實施情況看,越軍主力四個步兵師、一個獨立團、一個工兵炮兵師共4萬至4.5萬人在1954年1月中旬集結到奠邊府戰區,對軍糧的巨大需求持續了四個月120天以上,直至5月戰役全勝。
由此計算,中方為奠邊府戰役運送的糧食,大約是該戰役越軍全部軍糧的一半以上。本章所列,僅指雲南從金平運出的糧食數量。實際上,中方還從其他地點向越方提供糧食,這個數字沒有計算在內。1954年5月以後,越軍主力逐漸撤離,金平是否還向奠邊府前線運糧,作者未作進一步考證。
在此,必須交代的是,中國向奠邊府戰場調運的糧食、食鹽和其他物品全部是無償的。[1]
整個奠邊府戰役過程中,越軍的糧食供應基本上得到了保證,而置身重圍之中的法軍,自1954年3月13日越軍開始進攻以後,再也沒有擺脫過食品短缺的陰影。
[1]本章中與雲南向奠邊府戰場運送糧食有關的電報,引自作者1989年底和1990年在雲南省檔案館查閱的省糧食廳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