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停止進攻,緊急變陣
第26章 停止進攻,緊急變陣
整裝待發的越南人民軍士兵
遲滞的越軍重炮
1954年1月14日武元甲部署作戰方案的時候,重炮部隊行進到了距離前線65公裏處,但要進入各個火炮陣地卻沒有大路了。工兵和民工趕在重炮團和高射炮營抵達前修出了一條15公裏長、寬3米的簡易道路,但是通行等級低,無法用卡車牽引,需要騾馬和人力拖拽。而105榴彈炮的準确射程為1萬多米,重炮陣地必須設置在距離奠邊府預定摧毀目标10餘公裏的陣地上。
1954年1月17日,武元甲下令,即日起調用第312師和炮兵一起拉炮通過山間道路進入陣地。
這條便道穿過山間森林,通達奠邊府外圍獨立高地以北大約6公裏處,一路上山嶺崎岖,有的地方傾斜達60度。狹窄的道路盤旋而前,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峭壁,路面只能通行一輛炮車。稍有不慎,大炮就會滾落山谷。
越軍戰士深知大炮對戰役意味着什麽,拼出全身力氣拉炮。他們在每門高射炮上拴四根繩子,每條繩子由25個戰士拉拽。随着一聲吆喝,上百人一起發力,但炮車有時只前進幾厘米。在前線拉炮的第一夜,大部分火炮只前進了1000米,有的僅500米。
上坡自然艱難,下坡更加驚險。
坡短的地方,衆人拉着繩子慢慢往下放;坡道長的地方,就要把繩子先拴在大樹上,再由人拉着慢慢地放。有時剛剛拴上繩子,戰士們還沒有吃上勁,大炮就開始往下滑了。戰士們猛拉繩子,繩子會在大樹皮上擦起青煙,藤條會深深地勒入戰士的肩胛和手掌。
大炮緩緩前進,但越軍步兵已經在奠邊府和法軍交上火了。
這時,法軍在奠邊府兵力部署基本就緒,工事也修出了模樣。
不久前的1月3日,當納瓦爾和科尼陪同法國印度支那專員德讓飛抵奠邊府,再一次估計戰役形勢時,大概是回想起了一周前那個聖誕之夜的槍聲,納瓦爾對奠邊府的防禦突然産生某種懷疑,他問德卡斯特裏:“如果越軍在四面山腰上建立了炮兵陣地怎麽辦?”
德卡斯特裏倒是信心十足,他回答:“不太可能。”他補充說,“到現在為止,越軍的大炮口徑還在75毫米上徘徊,沒有發現越軍有了更大口徑的火炮。75毫米山炮的射程有限,其炮兵陣地必然設在法軍的大口徑炮火射程之內,一旦被發現,必遭法軍的炮火壓制,法軍轟炸機也将随後飛到它們上空予以摧毀。而到目前為止,越軍只有小口徑的高射機槍,還沒有發現擁有大口徑高射炮。而且,奠邊府陣地已按防禦105毫米炮彈轟擊的标準構築,完全可以抵禦越軍炮火。”
對奠邊府司令的這個回答,不僅納瓦爾和科尼,連德讓專員都表示滿意。當天下午,德讓返回西貢。他在兩天後寫給法國政府的報告中說:“我軍司令官認為:如果敵人發起進攻,戰鬥将十分殘酷,但這将給予我們一次真正的機會去贏得勝利。因為武元甲的部隊從來沒有經歷過像進攻奠邊府這樣艱巨的戰鬥。”
當天傍晚,納瓦爾和科尼同機返回河內,在飛機上,科尼請求納瓦爾盡快在南方執行亞特蘭大行動,以減輕奠邊府的壓力。納瓦爾答應他,法軍機動部隊正在南部集結,他說:“要是我不能如願地實施亞特蘭大行動,我将請求政府将我免職。”
兩天後,法國記者格雷翰·格林來到奠邊府采訪,他應邀和德卡斯特裏等人一起吃飯。席間皮羅斯上校說起了那産,他的談話被德卡斯特裏打斷:“別提那個那産了,我不願意聽那麽多的那産。那産只是個掘壕據守的營房,而我的奠邊府是随時可以反擊的戰役集結地。”
Advertisement
1954年1月上旬和中旬是奠邊府法軍求戰最切的時節。1月9日,法軍飛行員的航拍照片讓科尼吃了一驚:照片顯示出越軍的105毫米大炮向奠邊府前線移動的跡象。科尼立即向納瓦爾報告了這一最新情報。德卡斯特裏則在1月15日獲得了自己的情報:發現來到奠邊府的越軍擁有105毫米榴彈炮和80毫米大炮的跡象。他希望奠邊府之戰趕快打響,這天,德卡斯特裏利用已知的越軍電臺波長發出明碼挑戰:“等什麽?為什麽不敢向我們進攻?你們還敢不敢打奠邊府?”
1月20日,法軍電臺截獲了越軍重要電報,獲知越軍将在1月25日下午向奠邊府發起進攻。科尼立即電令德卡斯特裏作好戰鬥準備。
1954年,越軍312師戰士奮力拉炮,将重炮運抵奠邊府前線
同一天,越軍軍情局向武元甲彙報:奠邊府之敵鞏固東面幾個山丘防線後,又在芒清西北增建幾個據點,可能在那裏形成堅固的防禦中心,同時還加緊加固工事和設置障礙物體系。每個據點周圍均布有密集雷場,結合多層帶刺鐵絲網,寬度為50~70米,有的近200米。特別是偵察兵發現法軍擁有一種四管機槍[1],而且就安裝在德卡斯特裏的指揮部近旁,可向多方掃射。
1954年1月23日上午,越軍總部通過電話檢查第312師戰役準備情況。黎仲迅師長報告,敵軍已加強工事,增設一種鐵絲網,我軍必須繼續突破敵軍三道防線才能進入中心區。雖有困難,但決心完成任務。不過,沒有重炮兵恐打不了攻堅戰。
因此,武元甲、韋國清催促炮兵盡快進入陣地。
[1]其實即高射機槍。
從“速戰速決”到“穩紮穩打”
重炮在奠邊府起伏的山巒間緩緩挪動,第312師派出了精銳團參加拉炮,戰士筋疲力盡,還是無法在22日前進入陣地。韋國清發現情況不妙,和梅嘉生商量,只能推遲進攻時間了。1月21日,韋國清致電中共中央軍委:
奠邊府之敵現增至13個營(歐非兵8個營、其中傘兵2個營,越南僞軍5個營、其中傘兵1個營)。另有105毫米榴彈炮4個連,155毫米榴彈炮1個連,120毫米重迫擊炮1個連,75毫米無後坐力炮1個連,機械部隊1個連,汽車50~60輛,坦克10輛,及經常停在機場之偵察機、驅逐機7~8架,共1萬人左右。
原集結于奠邊府以西孟誇、灰亞那宋、索腦一線之敵,現主力已調至琅勃拉邦與中寮,只剩下孟誇1個營,如發現我主力西進,孟誇之敵可能南逃,或用飛機撤走。
此外越軍現已陸續趕至奠邊府附近集結,有步兵8個團,及榴彈炮、高射炮各2個營;由于部隊內部不純,部隊到達奠邊府附近後,第102團有一班長逃跑投敵,故敵已發現我部分部隊之番號與情況。
根據上述問題之糧彈供應、運輸已接近完成,原拟定于1月22日對奠邊府發起攻擊,但因直達奠邊府之最後路段尚未修通,榴彈炮、高射炮需繞小道12公裏翻山未到達射擊陣地而不得不推遲發起攻擊時間。只有等炮兵部隊到達預定位置,才能打到奠邊府之機場,使敵撤退困難或增援困難,有利于我殲滅奠邊府之敵。
否則,如炮兵不能控制機場,敵依靠美援之119式雙身大型運輸機,則敵于一兩天內撤光或增加幾個營都極容易。
故為争取迅速進入陣地,由步兵将榴彈炮、高射炮擡至奠邊府北面之預定陣地,每炮也需60~100人,約需三四天可全部完成,因此對奠邊府發起攻擊時間需延至1月26日左右。
韋國清
1月21日
在這份電報裏,發起奠邊府戰役的時間變得模糊了。也就是說,即使1月26日也未必能發起進攻,而要看那時情況又有什麽變化。
在北京,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特別關注來自奠邊府戰場的電報,一接到韋國清的報告,他們立刻轉呈彭德懷批示。彭德懷同意戰場指揮員的意見,中共中央軍委遂于當日複電韋國清,同意推遲對奠邊府的進攻,并提醒韋國清:“不要四面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分割包圍的辦法,一股一股地殲滅敵人。要細心組織火力,切不可把陣地攻堅戰當作運動戰來打。”
時間又過去了兩天,越軍炮群繼續在山路上挪行,不能按時進入陣地。
戰場形勢的變化使韋國清的決心跟着變化,他不再堅持原來的設想,打算變“速戰速決”為“穩紮穩打”。1月24日,韋國清就變更奠邊府作戰計劃致電中共中央軍委:
由于道路地形限制,榴彈炮、高射炮進入陣地極難,第312師全師幫助推拉,六個晚上只前進12公裏,已精疲力竭,尚未全部到達預定射擊陣地,還須翻過兩個很陡的山,始能完全控制機場。但恐時間再長,敵人還可能增加,部隊體力不支,不拟再推而在現地構築陣地,榴彈炮可控制一部分地區,并直接打到奠邊府北之兩個據點。
韋國清認為,以越軍現有的力量和部署,即使能夠在夜間以部分兵力突入法軍縱深,也沒有把握消滅德卡斯特裏的指揮部。同一份電報說:
由于敵兵力較前增加,外圍工事加強,而我炮兵又未能全部進入預定陣地,部隊一夜突入縱深較困難,消滅敵指揮所與炮兵無甚把握;或突入縱深後,傷亡過大,不能消滅敵機動部隊,中途退出,對繼續戰鬥,甚為不利。故需改變速戰速決之打法,而采取穩紮穩打:第一晚消滅兩個營的據點,第二晚再消滅一兩個營,消滅一個據點算一個據點,但攻則必殲,以後再視情況而定。如敵不增加,而戰鬥又順利,則堅決全殲奠邊府守敵;如敵自空中繼續增援,造成新的困難對我作戰不利時,則我不打奠邊府,另選其他地區作戰。以上打法,較有把握。
發出電報後要等中共中央軍委回電,改變奠邊府作戰方案事關重大,韋國清還沒有向武元甲說起。
實際上,在上面這個電報中,“不打奠邊府,另選其他地區作戰”一句,包含了更深刻寬廣的戰役選擇。韋國清和梅嘉生商議,不馬上對奠邊府發起進攻,奠邊府前線一時無戰機,可從奠邊府抽出一個師,按原先制訂的西北戰役方案,向上寮發起進攻,相機占領琅勃拉邦,進一步分散印度支那法軍的戰略機動兵力;第316師留在奠邊府繼續鉗制奠邊府法軍,使之不出盆地周邊;在奠邊府前線的第312師主要任務是保護大炮和炮兵陣地,由他們再吃一回苦,把重炮拉回出發地,再進一步修建道路,為重炮重新進入陣地創造條件。這樣做,越軍在兵力上仍對奠邊府法軍保持明顯優勢,減少一個師風險并不大。
發出給中共中央軍委的電報後,韋國清和武元甲商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1]
[1]1993年1月28日,作者在北京訪問王振華時提及此事。
武元甲徹夜不眠,決定改變戰法
此時,武元甲的思考更加深入細致了。
1954年1月23日下午,負責掌握拉炮進度的越軍總軍委特派員、保衛局副局長範傑向武元甲電話報告:“我軍火炮均安放在野戰陣地上,地形空曠,如遭敵炮反擊或空軍轟炸,難免遭受損失。而且,部分火炮尚未進入陣地。請考慮。”武元甲後來曾說,敵情的變化和範傑的彙報促使他反複考慮……範傑副局長是越軍高級軍官中第一個向武元甲提出按原計劃向奠邊府發起進攻有困難的人,他的看法使武元甲更感到不能冒險按既定方案作戰。
1月24日,越軍一名戰士被俘,由此判斷法軍會掌握越軍發動攻擊的具體時間。武元甲決定把發動攻擊的時間再推遲24小時。
此後,武元甲對進攻時間反複思考,幾乎兩個晚上徹夜未眠。起先他就不主張急攻奠邊府之敵,現在更感覺不能快打,快打容易出險。但是要進攻部隊馬上剎車,撤回出發陣地,特別是第312師拉炮已經整整一周,現在要他們再把大炮拉回去,光是這種心理調整談何容易!
改變作戰計劃的命令要由武元甲來簽署。晚年武元甲回憶說,在奠邊府前線下令進攻部隊撤回陣地,命令第308師西進上寮,是他作出的最艱難的決定,為此他徹夜未眠。
越軍上校裴信戰後回憶說:
武元甲将軍後來告訴我,他在1月24日晚上徹夜未眠,不停地判斷奠邊府戰局,不斷地問自己:“要是打的話,能不能打贏?”
武元甲将軍說,他主要面臨三個問題。
一是戰役規模擴大了,和那産相比,奠邊府戰場大了許多倍。我們能不能拿下奠邊府?因為我們的部隊從來沒有在這麽大的戰場上進行過戰役。
二是對于自身的問題。以前,越軍一次只動用一個師加兩個團投入戰役前線,現在,我們投入了五個師,我們具備這樣的組織能力嗎?
三是戰役持續時間的問題。以前,一個戰鬥通常只持續12小時,傍晚發起進攻,黎明結束戰鬥。我們這回能不能在白天繼續戰鬥?
武元甲得出結論,現在貿然投入戰鬥是危險的。他反複掂量行前胡志明的叮囑:“我已經授予你戰場全權。如果發起進攻,必須勝利;如若不能,就不要貿然進攻。”[1]
1月25日,武元甲又整整思考了一天。
想來想去,武元甲有了新的想法,于1月26日黎明要通信員喚來了黃明芳。
黃明芳走進武元甲的指揮部,只見總司令坐在竹皮桌旁凝視着攤開的地圖,頭上粘滿艾灸。黃明芳吃驚地問:“頭痛吧,怎麽粘了這麽多艾灸?”
武元甲回答:“過去11天我反複考慮,昨晚整夜失眠。今天下午就要發起攻擊,但制勝因素尚未完全掌握。你去請韋同志來,我有急事同他商量。”
[1]Howard R.Simpson,Dien Bien Phu,the Epic Battle America ot,Published by Brassey’s Inc,1994.p.53.
武元甲和韋國清取得一致意見
韋國清也沒有睡着,馬上就來到了武元甲的身邊,也是馬上注意到武元甲頭上粘滿艾灸。他向武元甲致意後即問:“戰鬥就要打響,請武總告知最新情況怎麽樣?”
“這就是我要同你交換意見的問題。”武元甲說,“11天來仔細了解情況,我認為敵軍已不再處于臨時防禦狀态,而是已建成一個堅固的集群據點。因而不能再按預定計劃攻擊。眼前存在越軍還不能克服的三大困難:
“第一,時至今日,我們的幾支主力部隊最多只能殲滅據守堅固工事的敵軍一個加強營。還不能在短時間內殲滅據守集團據點的十幾個營。1952年底,在那産,用一個團攻打據守野戰工事的敵軍一個營都沒有打下來。盡管過去一年中我軍有了大的進步,但現在,敵軍共據守49個據點,兵力、火力更強,且具有堅固的工事和密集的障礙物體系,更不好打。
“第二,這次戰鬥,我們增加了榴彈炮和高射炮,中國同志幫助訓練,效果良好,但大規模的步炮協同作戰還是第一次,又沒有進行過演習,幹部還不熟悉怎樣指揮,有的團長甚至建議把部分掩護進攻的炮兵交還給總司令部指揮。
“第三,如你所知,法國空軍比中國解放戰争時期的蔣軍空軍要強,現在又有美國空軍協助。長久以來,我軍只習慣于在易于隐蔽的地形夜間作戰,避開敵空軍和炮兵的優勢。而現在必須連續對具有空、炮和坦克優勢之敵,在開闊地形,特別是相當寬敞的芒清平野進行三夜兩天的作戰,很難避免傷亡,難以完成任務。
“對所有這些困難,我們都還沒有仔細讨論解決辦法,只是計劃了依靠第一天夜晚攻擊時使用火力突擊消滅敵炮和敵機。1月12日,多數同志表示贊成速戰速決的方針。我不贊成,已經同你談過。但你我都是初到前線,只聽了彙報,尚未掌握實際情況,所以不便否定一個月前到前線的同志們的意見。到現在,情況已經變化。我已派幹部下去實地檢查,各地炮兵陣地大部分設置在空曠地區。如第一夜未能消滅敵炮,白天敵人使用空軍轟炸,炮兵轟擊,再用步兵、坦克反擊,我們又沒有道路和拖炮車輛,把炮撤到哪裏?
“總而言之,我認為如按原定計劃去打,必定失敗。我們黨中央曾提醒:‘我國戰場逼仄,我軍人數有限,因而只能打勝,不能打敗,打敗就折了本。’經過八年抗戰,我們才組建了六個主力師,現在大部分都參與這一戰役……”
武元甲表述得非常清晰,論據充分。韋國清想了一下,問:“按武總的意見怎麽辦?”
武元甲說:“我的意見是下令推遲今天下午攻擊,把炮撤下來,軍隊返回集結地,按穩紮穩打方針另作準備。戰役時間拖長,困難不少,特別在供應方面。但我确信,通過指戰員的努力,全黨和後方全體人民的支援,又有顧問同志的熱情幫助,這次戰役一定能取得勝利!”
黃明芳清楚地記得,只經過一瞬間的考慮,韋國清就說:“我贊同武總的意見。我去打通顧問團同志的思想,武總去打通越南幹部的思想。”
武元甲說:“時間緊迫。我必須立即召開黨委會作出決定。我想派第308師向老撾郎勃拉邦方向進軍,故意暴露部分力量,吸引敵人到那一方向,以使敵人不能在我軍後撤和拖炮退出陣地時制造困難。”
武元甲和韋國清交換意見只半個多小時,就把改變奠邊府作戰方案這樣的大事定下來了。
半個小時後,前線黨委委員齊集指揮部召開會議。擔任會場記錄的越軍前線黨委辦公室主任阮文孝後來回憶說,武總司令講了他很久以來對集團據點的考慮,以及已經同韋國清顧問談過的三項尚未能克服的困難。總而言之,我們仍堅持殲滅奠邊府集群據點敵人的決心,但打法必須改變。
武元甲說完自己的意見,現場沉默了一會兒。
多年以後,昔日共同創造了奠邊府戰役輝煌勝利的武元甲(左)和韋國清熱情擁抱
片刻,政治部主任黎廉發言說,我們已就戰鬥任務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動員,指戰員都很有信心,各單位、各兵種都已處于臨戰狀态。現在要撤下來,把炮拖出陣地,無異于在大家頭上澆冷水,怎麽解釋?以後再動員,要做到像現在這樣有決心和信心,可不容易。
後勤部主任鄧金江說,我認為應當堅持既定決心。時至今日,糧食、彈藥的準備已經困難,如果不立即打,以後更不能打。糧食送不上去,軍隊餓了,哪裏還有力氣戰鬥?西北戰役期間的教訓提醒我們:不管怎麽打法都要算計供應的能力。許多時候糧食是司令員,是決定因素!
武元甲說,軍隊的士氣很重要,但下決心要有根據。後勤是先決條件,可是為了争取勝利,最後的決定因素是要有正确的打法。
黃文泰說,武總的考慮也是應該的……但這一仗我們具有兵力、火力優勢,有榴彈炮、高射炮控制敵人的炮兵和空軍,有友方的戰鬥經驗,我們的部隊又經過訓練,我看,要是打,還是可以取勝的。
會議沒有定論,暫時休會。
少頃複會,武元甲再次強調:“情況緊急,必須早作決定。不論情況如何,我們必須緊緊掌握的最高原則是‘有勝利把握才打’。我出發來前線時,胡伯伯交代,這一仗極其重要,必須打勝。有把握取勝才打,沒有把握取勝不打。我們要對胡伯伯和中央政治局負責,對幾萬指戰員的生命負責。請答複這個問題:要是打,有沒有百分之百打勝的把握?”
黎廉說:“武總的問題實在難以回答,誰敢保證能百分之百打勝?”
鄧金江接着說:“怎麽敢作這樣的保證?”
武元甲強調:“我考慮,這一仗我們必須保證百分之百打勝。”
黃文泰表示:“如果要求百分之百打勝,那難……”
話說到這時,意見趨于一致,都認為這一仗可能遇到許多困難,越軍還沒有克服這些困難的具體辦法。
武元甲作了結論:“為了保證實現‘戰必勝’這一最高原則,必須把‘速戰速決’的作戰方針改為‘穩紮穩打’。現在我決定推遲攻擊。命令部隊全線後撤到集結地點,火炮撤出陣地。政治工作保證像執行戰鬥命令那樣徹底執行後撤命令,後勤工作按新方針進行準備。”
急攻奠邊府的軍事行動半道剎車。這是1954年1月26日上午11時。
武元甲對黃文泰說:“我這就向炮兵下達命令,向第308師交代任務。你向其餘部隊下達命令。”
武元甲通過電話命令炮兵當天下午撤出。
第308師出擊老撾
當天下午14時30分,武元甲打電話同第308師師長王承武取得聯系:“注意接受命令:情況變化。你師的任務是今天下午即向琅勃拉邦方向進軍。沿路遇敵,酌情殲擊。掌握部隊,接令立即返回。保持電臺聯系,有電訊問才能回答。”
“知道了。堅決執行命令。怎樣使用兵力,請指示?”
“從一個營到全師,由你全權決定。後勤自行解決。1月26日16時準時出發。”
“保證徹底執行命令!”
當天,武元甲寫成特急報告,派人馳送胡志明主席和越南黨中央常委。[1]
臨戰變更作戰方案是大膽的舉動。1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回電韋國清,同意他更改奠邊府作戰方案的意見:
同意1月26日部署意見。對奠邊府攻擊,應采取分割包圍,一股一股殲敵,先殲一股再殲一股,每次大約殲敵一個營左右。只要能全殲敵四五個營,奠邊府之敵可能發生動搖,或向南撤逃,或繼續增援,兩種情況均于我有利。
敵如來增援,其他地區守備減弱,我可乘機解放其他地區;不增援,我可穩步解放奠邊府。
整裝待發的越南人民軍士兵
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電報,說明了中共中央軍委對前方軍事顧問的信任,并且準确判斷了奠邊府戰場的未來發展趨勢,恰當地提示了奠邊府作戰的重要步驟,即一個營一個營地消滅法軍,而不必要求一戰即殲滅大量敵人。
韋國清馬上向武元甲通報了情況。1950年入越以來,韋國清對武元甲始終尊重,在重大行動上更是如此。他認為,随着作戰規模不斷擴大,武元甲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明顯提高了。
由于有韋國清的一系列電報和中央軍委的複電,中國軍事顧問們後來回顧歷史的時候,傾向于認為韋國清在改變奠邊府作戰方案上起了決定性作用。越軍軍官則傾向于認為,武元甲在這件事上肯定有首倡之功,居功至偉。1993年6月24日,本書作者在北京訪問了奠邊府戰役時任越軍作戰局副局長的陳文光上将,他回答說:“武元甲将軍是奠邊府戰役的指揮者,在改變奠邊府戰役決心的問題上,武元甲将軍的貢獻至關重要。我不知道在這件事上他和韋國清将軍是怎麽商量的。但是,他在作出如此重要的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征求韋國清将軍的意見。”[2]
有一點要清楚,韋國清同意了,才能有中國的後勤支持。打仗沒有後勤是不行的。
在事過半個世紀之後,随着歷史檔案逐一解密,當事人回憶錄紛紛問世,對此綜合研究可以看出,1954年1月20日前後,在奠邊府前線的越方一側,武元甲和韋國清的決心都在變化,幾乎是同時作出判斷:應該改變最初動議,改“速戰速決”為“穩紮穩打”。
武元甲是前線總司令,命令由他簽署和下達,越軍指揮員推崇武元甲的決心,完全可以理解。而韋國清和中共中央軍委的往返電報,則為今天的人們認識歷史提供了實證。随着更多歷史文獻的披露,人們還可以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以第308師打進上寮無疑是一着妙棋。該師的任務是進占上寮的南康河、南烏河(湄公河上游支流)流域。
軍令如山,1954年1月26日,第308師戰士每人攜帶有限的糧食,繞過奠邊府南部的“伊莎貝爾”防禦分區,分兩路于當日越過越老邊境,向老撾的孟賽、琅勃拉邦方向攻擊前進。
散布在邊境線後面的法國殖民軍小部隊聞風而逃,第308師重演去年春天長途追擊的故事,以第102團作先鋒晝夜兼程進擊。
1月31日,第102團在孟誇追上數百名逃敵,将其分割包圍後消滅。越軍第148獨立團一部在蘇發努馮親王的巴特寮部隊協助下,向北發展,迅速占領老撾北部豐沙裏省全境,使巴特寮根據地擴大将近1萬平方公裏,和越盟控制的西北根據地連成了一片。
另成一路的第36團和第88團擊潰當面之敵的微弱抵抗,2月8日,先頭部隊來到了離開琅勃拉邦只有30公裏的地方。
納瓦爾往琅勃拉邦緊急空運了五個營,應對越軍的急攻。
為了配合奠邊府戰役,越軍在整個印度支那戰場發起攻勢。早在1953年12月21日,由黃參、陳貴海指揮的越軍兩個營進攻老撾中部的法軍坎海據點,殲敵數百。22日,越軍第304師的第66團完成了對暮夜、巴那伐據點的進攻準備。兩個據點的守軍望風而逃,第66團即行追擊。中寮法國殖民軍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三天裏喪師2000餘人。12月25日,越軍這一旅偏師逼近湄公河,幾乎是兵不血刃,占領中寮重鎮他曲。
越軍第66團繼續向南,幾乎沒什麽傷亡地攻占了欣秀、同獻、法蘭、孟品等地,切斷了橫穿印度支那中部重要的9號公路,完全占領了沙灣拿吉的東部地區。這樣,幾乎整個中寮都被越軍控制了。
總參謀長文進勇指揮第320師主力于1954年1月中旬從西南方向突破帶江,進入紅河三角洲流域作戰,破壞交通線,伏擊法軍運輸船只,嚴重威脅河內至海防的交通幹線。第320師的滲透戰使科尼無法大規模增援奠邊府。
在越南南方西貢(現胡志明市)以南戰區,黎德壽、範雄指揮軍民開展游擊戰。游擊隊以營、連為單位襲擊法軍據點,獲得不小戰果。
在老撾下寮,情況繼續發生戲劇性的變化。1954年1月31日,越軍第101團的一個營向老撾下寮的阿速坡鎮發起進攻。下寮守軍除若幹指揮官外全是當地人,裝備極差,聽得槍聲一響,不消片刻即分崩瓦解。越軍只用了一個團兵力即橫掃下寮。2月,這支越軍繼續向南開進,進入柬埔寨東北地區。
這下子,印度支那戰争的戰火名符其實地燃遍了整個印度支那。
[1]黃明芳,2004年4月13~14日在河內“奠邊府50周年回顧”研讨會上的發言:《談奠邊府戰役“穩紮穩打”的主張》,文莊譯。黃明芳參加了同年4月19~20日在北京舉行的“奠邊府戰役50周年暨日內瓦會議50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也就同一命題作了介紹,本書作者是這次會議的參加者。
[2]1993年6月24日,作者在北京訪問陳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