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速戰速決”方案的提出
第25章 “速戰速決”方案的提出
1954年1月,來到前線的武元甲将戰役指揮部設置在距離前線不遠的一股山泉下
梅嘉生提出“速戰速決”方案
越軍副總參謀長黃文泰少将率領前指人員,于11月27日出發前往奠邊府,梅嘉生率領部分軍事參謀和政治、後勤幹部随行。在武元甲和韋國清到達前線之前,黃文泰和梅嘉生擔負西北戰區的指揮全權,他們要在戰地拟制詳盡的作戰方案供上級決策。
11月26日晚,黃文泰到作戰局向茹夫一辭行,雙方交換了意見。黃文泰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奠邊府之敵增加到十個營怎麽辦,還打不打?如果在此期間,紅河三角洲之敵再以較大的兵力向越北部中央根據地掃蕩怎麽辦?
茹夫一的看法,還是堅持西北作戰的方針。他認為敵人從西北幾個據點撤出,似乎是為了“構成與奠邊府部隊之呼應”。[1]
精通中文的越軍總軍委翻譯處處長黃明芳以前指助理的身份跟随黃文泰,負責與梅嘉生的聯系。20世紀40年代後期,黃明芳是越軍的一個營長,從小就有中文基礎,受選調于1950年初到北京,進入中共中央黨校,一邊學政治一邊研習中文。實際上,他還是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在1975年解放西貢、統一越南的戰役中,他是一個軍的副軍長。
司令未動,參謀長先行,亦是用兵之道。黃文泰和梅嘉生于11月30日抵達不久前法軍主動放棄的據點那産,停留了一天,對那産法軍遺棄陣地作詳盡考察,琢磨未來進攻敵人集群據點的戰法。12月6日,黃、梅率部到達距離奠邊府20多公裏處的審布,在一個山泉石洞邊設立指揮所。
黃、梅用三天時間了解奠邊府敵情和地形,指揮第316師殲擊從萊州撤逃的敵軍,又命令跟進的第308師迅速包圍奠邊府,還指揮工兵部隊急速擴建從巡教到奠邊府的通路。
兩位參謀長一到,對奠邊府的偵察就抓緊了。這時,獲知奠邊府法軍兵力已增至九個營,拆除了奠邊府中心區域的全部民房,機場已被修複和擴建,盆地四周的山岡上構築起堅固工事。但此時法軍構築的多數還是野戰工事,西邊防區甚為疏漏。前沿報告:一個越軍偵察兵抵近機場收取降落傘和捕捉俘虜,到天明時無法撤出,就躲到一堆降落傘中,吃敵機空投的罐頭,睡了一整天,敵人一點也沒有發覺。
12月9日,黃文泰、梅嘉生會同越、中軍官商讨了未來戰役的方案,由黃明芳當場翻譯。梅嘉生提出了兩個方案:
一是使用全部步兵,在重炮和高射炮的掩護下,多方向同時攻擊集團據點。主攻方向直插敵軍指揮部,如利劍直插心髒,一開始便造成敵軍防禦中心混亂,然後從裏向外打。跟進的部隊從外向裏打,在較短時間內殲滅敵軍。
梅嘉生把這種打法稱為“挖心戰術”。
第二方案稱為“剝皮戰術”,即由外而內,漸次攻擊。他分析:去年攻擊那産,我們采用“剝皮戰術”,依次攻擊各個據點,又沒有遠程重炮壓制敵炮和指揮機關,使敵軍能集中集群據點的全部火力支援受到攻擊的每個據點,我軍遭受較大傷亡而未能攻下,即使攻下也守不住。現在,奠邊府敵軍還處于臨時防禦狀态,工事尚未鞏固,西面防線還有多處漏洞。我們應争取早打,使用步炮協同新戰法迅速攻擊。如不早打,敵軍增兵,加強工事,完整布防,攻擊可能遇到困難。
梅嘉生傾向第一方案,亦稱“速戰速決”方案。
黃文泰提問:我們主張早打、快打,但來不及修好炮車行進道路,怎樣運動重炮進入陣地?我軍在白天連續作戰,怎樣限制敵空軍、炮兵的作用,減少我軍傷亡?
Advertisement
梅嘉生解答說:“擴建巡教至芒清路段之後,我們可砍伐林木野草,用人力拉炮進入陣地。這種辦法我們用過,雖然困難、辛苦,但可出敵不意。至于如何對付敵空軍和炮兵,我們可在進攻開始時,以猛烈的炮擊重創敵炮和機場敵機,繼以幾路步兵突擊隊插入分割敵軍,主攻的一路以‘中心開花’之勢攻入敵軍指揮機關。如果這樣,白天的戰鬥将在敵我犬牙交錯狀态下進行,敵空軍和炮兵難以擊中我軍戰鬥隊形而不傷及自身。據我所知,蘇聯援助裝備的幾個越軍高射炮營在中國訓練進步很快,回國前,指戰員已掌握了戰術、技術。這是限制敵空軍活動的可靠力量。”
其實黃文泰也傾向于第一方案,他的提問是為了使計劃更加周密。在座的越、中軍官也一致同意。黃、梅兩位參謀長都傾向于速戰速決方案,準備向武元甲和韋國清報告。[2]
[1]引自茹夫一1953年11月26日日記。
[2]黃明芳,2004年4月13~14日在河內“奠邊府50周年回顧”研讨會上的發言:《談奠邊府戰役“穩紮穩打”的主張》,文莊譯。黃明芳參加了2004年4月19~20日在北京舉行的“奠邊府戰役50周年暨日內瓦會議50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就同一命題作了介紹。本書作者是這次會議的參加者。
戰役的後勤保障
1954年1月1日,胡志明以中文詩的形式向越南軍民發表《1954年新年祝詞》:
新年兩項新任務,我國軍民要記住:
推進抗戰須大力,獨立自由定争取。
土地改革任務重,耕者有田不再窮。
我國軍民團結緊,抗戰建國定成功。
世界和平與民主,遍及全球五大洲。
新年,更大的勝利和更多的成功![1]
同一天,越南勞動黨政治局常委任命:越軍總司令武元甲大将擔任奠邊府戰役總指揮兼戰役黨委書記,副總參謀長黃文泰少将擔任戰役參謀長,總政副主任黎廉擔任政治部主任,後勤總局副主任鄧金江擔任後勤部主任。
原集結于中央根據地的第312師全師和第304師主力兩個團在1954年1月初抵達奠邊府前線。
1954年1月5日,武元甲和韋國清一同出發去奠邊府前線。越軍作戰局副局長陳文光、軍情局局長黎重義、通訊局局長黃道翠等同行。
越南的自行車支前運輸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早在1953年8月法軍自那産撤兵之後,根據新的戰略意圖,越軍總供給局在中國顧問協助下制訂了新的戰役保障計劃——萊州戰役計劃。1953年10月底,越軍總供給局以副局長鄧金江、總政治局副主任陳良為首組成的西北戰役後勤前線指揮部到達山蘿,中國後勤顧問周複一同前往。
法軍空降奠邊府以後,越軍總供給局迅速制訂了新的計劃,追加物資調運。中國後勤顧問史一民協助陳登寧籌劃。1954年2月,奠邊府戰役箭在弦上,史一民又從中央根據地趕往山蘿,協助支前總指揮部工作,并兼顧整個後勤保障,直到戰役結束。
數萬名民工被緊急動員,直接為前線服務的民工達3.4萬人。戰後統計,為奠邊府戰役一共動員了26萬民工,為戰勤服務了300萬個工作日。[2]
民間的自行車被征集起來,以人力推行向前方馱運糧食。戰後統計,越方為奠邊府戰役共征用自行車2萬餘輛,平均每輛馱載80~100公斤的糧食或彈藥,此舉使自行車在越南戰争中名聲大振。
奠邊府戰役之前,越軍總供給局擁有運輸卡車240餘輛,其中80輛部署在西北前線。越軍以奠邊府作為主要作戰方向後,即顯得運力嚴重不足。原先準備進攻萊州的彈藥和糧食儲備計劃總共3600餘噸,法軍空降奠邊府後增加為6000噸,此後又一再追加。在越方緊急要求下,中國向越方緊急援助了284輛運輸卡車,其中大部分在1954年2月底以前交付。
為保障奠邊府戰役,越中雙方的軍事(後勤)決策者把運輸線分為三段:山蘿以西為“前線”,由前線後勤指揮部負責;安沛至山蘿和木州至山蘿為“中線”,安沛和木州以東為“後線”,中、後兩線統由總供給局直接指揮,以山蘿作為主要中轉站。中國顧問參與了後勤計劃的制訂和最後審定工作。馬西夫、史一民、周複、張劍仲等中國後勤顧問有着在中國戰場組織重大戰役保障的豐富經驗,他們的努力是越軍得以順利進行奠邊府戰役的重要條件之一。
要具體落實浩繁的奠邊府戰役後勤供應,靠的是動員起來的越南農民。他們愛戴胡志明,決心争取越南民族的徹底獨立,所以在運送彈藥和糧草的過程中流汗流血在所不惜,這是法國殖民軍遠遠不及的。
參加了奠邊府戰役的中國顧問團成員們都向本書作者描繪過越南民衆積極支援前方的情景,他們對越南百姓積極支前的情景留有深刻的印象。梅嘉生的警衛員周洪波說:
奠邊府戰役中,越南老百姓支前的堅決和中國的情景是一樣的。或許,在越南山區,我們沒有看到在淮海戰場後方那樣人海一樣的壯觀場面。但是越南老百姓在支前中承受的艱苦,比起中國農民來甚至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個頭小,營養很差,體力也弱,居然扛着糧食彈藥默默地走了那麽多路,實在是令人吃驚。[3]
越南抗法戰争中的鄉村識字運動
在後勤供應線上,武器彈藥主要由汽車兵運送,糧食、藥品主要由民工用肩扛、用自行車推運。
和後勤民工走在一起或趕到了他們前面的,是載荷最重的越南炮兵。重炮和高射炮前進的困難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法國空軍的封鎖。法軍從占領奠邊府之時起就意識到能否阻斷越軍後勤是能否守住奠邊府的關鍵,占領奠邊府後即集中轟炸機對越軍補給線進行了猛烈轟炸,實施“絞殺戰”。轟炸的重點是41號公路和13號公路,以及紅河和黑水河上的渡口。法軍還對巡教越軍物資中轉站進行了轟炸。
讓法軍空軍飛行員特別驚訝的是,他們在白天轟炸時的确多次命中了目标,但是,僅僅一夜之間,越南民工就将公路修複通車了。
在這場“絞殺戰”中,法軍飛行員還意識到,越軍防空火力大大加強了。進入1950年以後,直到1952年12月,法軍飛機在越南北部執行空中任務時,一共發現過170餘個防空火力陣地,曾有55架次飛機受到射擊。到1953年,法軍空軍先後發現的越軍防空火力點已達714個,244架次飛機受到射擊,其中10架被擊落。
從1953年11月24日開始後的兩周內,法軍飛行員多次報告,通往奠邊府的41和13號公路已成為一條“高射火力走廊”,55架執行轟炸任務的飛機中有51架受到過地面射擊,一架轟炸機和兩架偵察機被擊落。
不言而喻,越軍交通線受到了很大破壞,軍民奮不顧身的搶修才克服了嚴重的困難。
越軍重炮兵行進困難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路況太差。中國炮兵顧問原野回憶說:
越南炮兵部隊的開進非常困難。原因是進軍奠邊府的道路有的還可以走,有的地段要邊修邊走,還需人力拖拽。邊修邊走就走得很艱苦,不得不調用了步兵幫助拉炮前進,還征用了大量民工修路,其中不少是婦女。她們吃的非常簡單,勞動強度卻非同一般。除了戰争年代,這樣的艱苦勞作是不可想象的。[4]
1954年1月上旬,越軍105毫米榴彈炮團和高射炮一個營到達距離奠邊府不遠的巡教以西,再往前要進入陣地就沒有大路了。
[1]《胡志明選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越南人民軍歷史》(第2集 ),第444頁,河內人民軍出版社1977年版。
[3]1990年7月,作者在北京訪問周洪波。
[4]1993年9月27日,作者在南京訪問原野。
武元甲提出質疑
1954年1月5日,武元甲和韋國清一同出發去奠邊府前線。同行的有越軍作戰局副局長陳文光、軍情局局長黎重義、通訊局局長黃道翠等。
1月12日上午,武元甲到達巡教,黃文泰從駐地前來迎接。此前,黃文泰已同黎廉、鄧金江見面,交換了對戰役方案的意見。黎廉和鄧金江都同意“速戰速決”,黃文泰即向武元甲呈遞了這個作戰方案。
武元甲看到,這一作戰方案與1953年12月6日越南總軍委送呈政治局的預案相比,戰役時間大大縮短了。他當時沒有表示什麽,到達審布指揮所後立即召集會議進行讨論。與會者除前線黨委委員外,還有戰役黨委辦公室主任阮文孝,主要作記錄。事後他曾回憶說:“在這次會議上,所有黨委委員一致選擇‘速戰速決’方案。”
1954年1月,來到前線的武元甲将戰役指揮部設置在距離前線不遠的一股山泉下
黃文泰向武元甲詳細報告:大家認為,我軍正處于力量充沛之時,戰鬥決心極高,又有重炮和高射炮參戰,我軍可以出奇制勝。如不及早進攻,讓敵軍集群據點進一步增強,我們可能錯過今年冬春打一場大殲滅戰的時機。長時間作戰,供應問題很難解決。在奠邊府地區,我軍每天消耗大米50噸。如包括山蘿以西的所有人員,則平均每天需要大米90噸供應軍隊和民工。一旦戰役開始,敵人還将加緊破壞我方供應線。戰役時間拖長,會影響糧食供應。對指戰員來說,我軍本來就喜歡在平原作戰,現在會戰西北的思想已經打通,大家求戰心切,但如在山林戰場久留,夥食艱苦,疾病叢生,體力和鬥志都可能逐漸下降……
從內心來說,武元甲不贊同黃文泰這些意見,但見到與會者都同意“速戰速決”方案,他一時不好多說什麽。會後,他去和未參加黨委會議的韋國清商談,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武元甲說:“沒到前線之時,我和你都曾預計奠邊府戰役将采用逐步殲敵的戰法,作戰時間約需45天。而現在先遣組的同志主張早打、快打。我認為這一方案不妥,你有何考慮?”
韋國清說:“我問過梅嘉生和一起去準備戰役的幾位顧問,他們曾在那産停留一天,仔細研究了法軍撤走後的集群據點。吸取那産的教訓,他們一致認為這次打奠邊府,應争取早打、快打,因為這樣打勝的可能性較大。我們剛到前線,黃文泰和梅嘉生兩位已到前線一個多月。黨委和幹部們看法一致,有決心,我們還沒有反對他們所提方案的根據。同時,也要考慮如不争取敵軍立足未穩之時早打,今後敵軍增兵,加固工事,會增加困難,可能贻誤戰機。”
韋國清把各方面都說到了,态度比較明朗。武元甲雖對“速戰速決”的方案心懷疑慮,但自己也認為,若要否定經過黨委多數人和前線中國顧問一致贊同的方案,目前依據也不足。由于不能通過電臺就此絕密決策進行聯系,寫信向胡志明請示,來回路途也等不及,武元甲遂同意1月14日召開幹部會議,部署奠邊府戰役。他指示情報局,通過地面和無線電偵察掌握敵軍動向,特別要注意西面和北面的情況,每天向他作三次彙報,有特殊情況随時報告。這時,他單獨同辦公室主任阮文孝說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速戰速決”打法是冒險的。他又交代說,這個觀點是個別談話,是為了讓阮文孝協助掌握情況,對任何人都不要講。[1]
根據黃文泰清晰的回憶,武元甲是最早對“速戰速決”戰法提出疑義的統帥部成員。
[1]黃明芳,2004年4月13~14日在河內“奠邊府50周年回顧”研讨會上的發言:《談奠邊府戰役“穩紮穩打”的主張》,文莊譯。黃明芳參加了4月19~20日在北京舉行的“奠邊府戰役50周年暨日內瓦會議50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就同一命題作了介紹。本書作者是這次會議的參加者。
“速戰速決”方案即将實施
1954年1月14日,武元甲召集參戰部隊團以上軍官召開作戰會議,韋國清、梅嘉生與會。
此時,趕到奠邊府前線附近的越軍已經有四個步兵師(其中第304師缺一個團),一個獨立團,一個工兵炮兵師,計4.5萬人,在兵力上對法軍占壓倒優勢。
武元甲在會上作戰役計劃說明和動員報告。他指出,這次戰役的主要目的是兩個:消滅敵人的重兵集團、解放整個西北地區。
武元甲說:“奠邊府戰役将是我軍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役。過去,對堅固據守的敵軍,我們只使用過一個團,最多兩個團施行攻擊。這次,我們調集了幾個師來進攻敵人。過去,我們還從來沒有進行過如此規模的步、炮協同作戰,我們只是向敵人以一個連,最多一個營固守的據點進攻過。這回,我們是幾個方面合成作戰,向有十多個營據守的敵軍集群據點進攻。”
武元甲說,越軍一旦取得奠邊府戰役勝利,就将徹底粉碎納瓦爾計劃。納瓦爾想集中機動兵力,我們偏偏把它們打散;納瓦爾想奪取戰略主動權,我們偏偏把主動權握得更緊。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将使法國遠征軍兵員受到不可彌補的損失。[1]
韋國清也講話說,法國自二戰以後發動侵越戰争,到現在已經換了七任總司令,而我們的武元甲總司令還是總司令,說明敵人屢遭失敗,我們接連勝利。越軍經過了多次重大戰役的考驗,軍隊成熟了,指揮員也成熟了,武元甲總司令是完全可以信賴的。越軍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打勝奠邊府戰役。
韋國清指出,越軍各主力部隊戰鬥力也增強了,第308師和第312師已是具有堅強戰鬥力的部隊,可以說一個是“鋼絲部隊”,一個是“鐵絲部隊”。我們有了鋼鐵部隊,就會無往而不勝。[2]
在沙盤模型前,武元甲下達奠邊府戰役作戰命令,确定采用“速戰速決”方案,規定了各部隊、各兵種的任務,确定奠邊府戰役作戰時間預計為三夜兩天,發起攻擊時間是1954年1月20日(之後推遲到1月22日)。
命令下達後,與會人員情緒激奮,幾位師長都表示決心完成任務,任何人都沒有不同意見。
但是武元甲作會議總結時打了一個伏筆,他說:“目前敵情還沒有大變化的征兆。我們必須全力注意掌握敵方的意圖和行動,以備情況一旦發生變化,可以及時處理。”[3]
會後,軍情局即向總司令報告,奠邊府法軍兵力已從9個營增加到11個營,超過了1萬人。每天,敵軍飛機,包括由美國飛行員駕駛的E119型飛機運送成百噸糧食,還有武器、彈藥、鐵絲網和鐵拒馬到芒清和航崗機場。奠邊府北部的獨立高地早先只是一個前哨據點,現已擴建成牢固的防禦中心。興蘭據點群也已加固。法軍在奠邊府北部的防禦已經嚴密。
越軍總部決心不變。1月17日夜到18日晨,總指揮部從距離奠邊府前線20公裏處前移,設置于納湊村附近叢林中。指揮部成員到各部隊檢查督促準備工作。
然而,就在奠邊府戰役就要打響之際,誰也沒有想到,重炮團的行進發生了嚴重問題。
[1]Vietnam:A History In Documents,New York 1979.pp.127~128.
[2]于化辰(王振華):《援越抗法鬥争中的韋國清同志》,見《中國軍事顧問團援越抗法實錄——當事人的回憶》第89頁,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
[3]黃明芳,2004年4月13~14日在河內“奠邊府50周年回顧”研讨會上的發言:《談奠邊府戰役“穩紮穩打”的主張》,文莊譯。黃明芳參加了同年4月19~20日在北京舉行的“奠邊府戰役50周年暨日內瓦會議50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就同一命題作了介紹。本書作者是這次會議的參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