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章
第 3 章
蔡晨曦回了府邸,吩咐下去,如趙先生的父親用藥有缺什麽藥材,盡快準備好送去。
昔日有劉玄德劉高祖三顧茅廬,終于有了諸葛相助,後來擊潰曹,吳,建立統一的漢朝。
漢朝又延續了二百年。東漢,西漢,蜀漢,漢朝三立,天下百姓皆為漢民。
然而天下合久必分,蜀漢後來,天下再次分崩離析。
紛亂百年,直到丹朝成立,因丹朝皇族也貴姓劉姓,和蜀漢同姓,最初的丹太祖,也舉了劉姓的旗幟,說自己是蜀漢的後人。
蜀漢之後,七朝鼎立。到丹朝出現,歷經二十一年,紛争才結束,天下再次得到一統。
然而丹朝根基太淺,此番不就是因為外戚幹政引來了險些滅國的災禍,也讓他得以成為朝堂之上的司馬,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诏書不名,劍履上殿。
然而,丹朝依舊不穩,各處仍有叛亂。先王在時,各地反叛不止,諸侯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到姜氏害死先帝長子,擁自己的親子劉敬上位,更讓各地藩王尋到了錯處。
現在藩王虎視眈眈,即便他帶劉安遷都于蔡氏所在的地方,卻也依舊不能坐看那些藩王叛亂。
這其中,他最恨的便是劉禮,皆因為自己父親蔡文緒身死的事,應當和其脫不開關系。
然而,打仗不僅需要人才,更耗費財力。
糧草軍饷,對現在的蔡晨曦來講都缺。內政上,舊都世家作亂,外朝上,藩王拒不送稅。
他求賢若渴啊!
所以,不論趙邈是否有真才實幹,他都要求得這位幫助。若是有才能,那更要重用。若是沒有才能,也有千金買骨的效果。
千金買馬骨,千裏馬豈能遠?
Advertisement
趙邈的父親病重,因為李神醫的名望,前來這裏求醫。
對遷都的事,他自然也有不滿。雖姜氏禍國亂政,不為人所喜。但蔡氏挾持新帝遷都新安,也是意圖不軌。
只怕等羽翼豐滿,也是新帝劉安殒命之時。
為此,對蔡晨曦的招攬,他絲毫沒有意願。
然而-當父親需要的那些特殊藥材,前一日還沒有消息,下一日就送來了藥鋪。
當他父親徹底病好,他看着父親,詢問神醫:“此番,承其照顧頗多。我如何裝作不知情呢?”
李榮摸着胡須:“說來慚愧,我對這蔡氏倒是頗為看好。此番若不是他當機立斷扶持新帝,怕是各地諸侯早揭竿而起,天下百姓又要經歷一番戰亂了。”
“可他扶持新帝為何又遷都該地新安?誰人不知他蔡氏就發源于蔡安?現在更名新安,為新的首都。他的心思,未免-”
“趙兄,你是為何離開的舊都,他就是為何遷都于新安。”
趙邈一時間被觸動,沉默了下來。是啊,他本是有名的大儒,卻沒能入朝。
“哎,權勢紛争何時了啊!”
李榮是大夫,他經常各處走醫,為各地的窮苦百姓看病。對蔡晨曦的蔡氏政權,他的觀點還是比較看好的。
蔡氏扶持新帝即位之後,發布的政策都是讓百姓休養生息的安民的政策。不過當前諸侯虎視眈眈,早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試探,只等發現蔡氏一族的弱處,立時揭竿而起,到是天下禍事一起,只怕疫病又要泛濫。
由李榮引薦,蔡晨曦終于見到了趙邈。兩人促膝夜談,彼此政見相合,談的頗為投趣。
終于請的趙邈入政,蔡晨曦高興不已。
李榮雖然也認可蔡晨曦,但他不願放棄自己四處走醫的報複。“作為大夫,治病救人懸壺濟世,只能多走多看,才能多識多知。”
蔡晨曦拱手:“先生大義,某自當支持,也請先生準許我派人保護。近日,與諸侯國相接處時常有争執發生,也請先生多加小心。”
容不得悲傷,新安畢竟是新都剛剛建立,即便是搬遷了過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逐漸完善。
道路需要拓寬,宮殿需要修剪。舊都裏的那些世家也時不時出來煩人。
趙邈早對冗員冗官的事多有不滿,此番入朝之後,就着手處理這事,進行機構精簡。
蔡晨曦吸納了趙邈之後,果然有賢能人士來自薦。他又任命了投奔之中的李耀為戶部尚書,主抓財政。
若是有興盛之機,當有興盛之才。
趙邈與李耀二人,幫助蔡晨曦穩定了後方。蔡晨曦也在遷都之後的第四年,帶兵出征。
與諸侯劉哲在杜門關一戰。杜門關地勢平坦,雙方排兵布陣短兵相接。
最終,因切斷劉哲一方的軍糧供給,蔡晨曦獲勝。
把劉哲的諸侯國打下來之後,就換了官員來管理。
之後,蔡晨曦又一勝再勝,如有神助。
征戰四年,平定各處藩王之亂,改分封制為郡縣制。郡縣賦稅餘留部分,其餘均上交中央。
他并沒有如趙邈預料的那樣去動劉安,實沒必要去動劉安。
劉安長大之後,娶了蔡家的旁系的一個女孩為後。生下了一個男孩。
這男孩自幼就長在深宮,不懂凡俗事務。劉安又疑心自己會毒害這個男孩,疑神疑鬼之下,對這個孩子動辄打罵。他只這一個男孩,也算是養廢了。
而那蔡家旁系的女兒,因為當了皇後,生了孩子,竟然有了異心。
她居然夥同蔡家旁系,要在宮中殺了自己。萬幸有人告密,蔡晨曦提刀進入宮中,要劉安選。
要麽留下這個女人,要麽留下這個孩子。
他沒想到劉安選擇了孩子。
想想蔡家那旁系的丫頭養大了心,他也希望劉安這樣做選擇。
可劉安确實這樣選擇之後,他又覺得不安。他盯着劉安,這個男孩本也是普普通通的劉家子弟,姜氏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劉敬,才帶了這個小子,卻不想讓他得了皇位。
蔡晨曦最終轉身離開,劉安的兒子不堪大用,反觀蔡家,蔡晨曦現有四個兒子,個個都是人中龍鳳。
劉家天命已盡,實沒必要再這時候去動劉安。
只他也擔心自己死後,這四個兒子之間交惡。雖時常教育他們四人,但他也知曉王座只有一把,這四人之間遲早會有一場交惡。
陳望遠悠悠然的來見蔡晨曦:“蔡太師今日身體如何?”
兩人寒暄了一番之後,陳望遠問:“不知太師日後對四位親子有何打算。”
蔡晨曦不說話。
“說起來,四位公子各有所長,又都足夠優秀,且都是嫡子,真是讓人難以抉擇啊。”
蔡晨曦依舊是沉默。
“不知太師掌權多年,對皇權的看法有沒有變化。”
“你是替劉安來當說客了?”
“怎會,我與劉安又不熟悉。我是為了破蔡家的命運前來的。皇帝只是一個稱號,真正的權利,應該在有能力的人手中。”
“現在,這四人都有能力,将來,太師去後,四人必定會反目。若是兩兩俱傷,丹朝的平靜又要被打破了。”
“為何不繼續這樣,将皇帝從權利中分割出去,由一個機構掌握皇帝的權利呢?”
“不如成立一個內閣。內閣大臣負責所有事宜,并不需要對皇帝上報。而皇帝,高坐當個吉祥物就好。”
“主意雖好,但沒有人願意當吉祥物。”蔡晨曦擔心啊!說的好聽,但如果有個皇帝不願意當吉祥物了呢?
“是嗎?可我所知,劉長生那小子就願意當這個吉祥物。”
“他願意,他之後呢?”
“太師可知我為何來?因我算到如不這樣做,蔡家不會長久。你那四個兒子生的個頂個的好,若太師沒有現在這樣大的權勢就算了,可偏偏太師你又有這樣大的權勢。太師只需要讓他們四個進入內閣,掌握下一代的權利,之後的事,就不用太師去思考了。這世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今朝,太師的東風壓倒了西風,他日,蔡家的子孫不肖,西風自然也能壓倒東風。但如不這樣做,太師您走之後,我丹朝怕是又要亂了。”
陳望遠走後,蔡晨曦叫來四個兒子。盯着四人看了又看,要他們發誓彼此之間不互相傷害。
看四人神态,他捂住眼。他不得不承認,這四個孩子都生的太好了。
第二日,就下達了成立內閣的命令,把四個孩子都安排進入了內閣。
蔡晨曦七十七歲的時候,致仕。而蔡家,卻依舊屹立不倒。
內閣早已經将皇權完全架空,甚至通過頒布法令讓皇權名負實亡。
劉安早他幾年去世了,現在在的是他兒子劉長生。這小子就如同小時候那樣,膽小懦弱,非常滿意自己吉祥物的地位。
四個兒子,也各有所成,他也終于滿意的閉上了眼。
內閣之中,蔡家四子,有善文,有善武,又善商,又善政,四人相輔相成。
後來為提高財政稅收,在農稅之外,繼續征收商稅。推進了當時的資本主義萌芽。內閣制度延續下去,發展越來越健全。
再到二百年後,有一蔡家的子弟蔡晟,發明了蒸汽機。
丹朝也步入了大擴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