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第54章 第 54 章
◎等着誰把那個沈遙淩還回來◎
寒意料峭, 皇宮之中風景最好之處,便是梅園。
皇帝與寧珏公主漫步園中,一面賞梅, 一面閑談。
“今年宮中家宴你又不來。往後, 真要讓朕變成孤家寡人不成。”皇帝板着臉。
寧珏公主淺笑:“父皇說笑了。兒臣家宴雖然不能露面, 閑暇時來父皇面前盡孝, 也是一樣的。”
皇帝“哼”的一聲, 倒沒再接着訓斥, 可見也并非真的惱怒。
寧珏公主撥開一枝梅花,觑了眼皇帝的面色。
輕聲道:“兒臣這次來,是為了一事。”
皇帝眉心微蹙, 佯怒。
“何事?這會兒時候正好, 你可不要說些掃興的事。”
寧珏公主含笑道:“是為了小淵的婚事。”
“嗯?”皇帝腳步頓住,回頭, 臉上帶了些寬和喜悅的笑,“這孩子總算開竅了?”
寧珏公主挑眉不答。
“好,好。這事倒是說得。”皇帝在園中木椅上坐了下來。
寧珏公主侍立在旁,正要詳細說說。
Advertisement
皇帝感嘆道。
“上回和他說起這事,他還像個呆木瓜,朕還道他不願成親呢,敢情只是瞞着朕!”
皇帝嗔怒,卻越想越是高興。
“好好好,既然有了成家的想法, 往後便會越發沉穩了。小淵是朕從小看到大的,得給他指門好親事才行。”
寧珏公主嘴角笑容一僵。
指一門?
皇帝對她招招手。
“來, 這事兒得好好商量。朕早就讓皇後為此事預備着, 皇後也算盡心盡力, 選了幾個名門閨秀,朕看都還不錯,你聽聽如何?”
寧珏公主心中更是沉了幾分。
她沒想到,在她還沒考慮這些事的時候,陛下竟然已經有了“安排”。
聽皇帝報了一串家世、姓名,一顆心便是當真沉到了谷底。
這裏面沒有沈三小姐。
也是。
沈大人雖然頗具人才,但終究只是個侍郎,在姻緣大事上,陛下自然不會無緣無故考慮到他們。
況且。
陛下所提及的這幾個世家……終究還是太子背後的那一幫勢力。
寧珏公主眼睫垂落。
悵然和感傷穿過胸膛,最後終究化為了然。
她原本還以為,陛下是真的疼愛小淵的。
但其實這麽多年了,她也該适應了。
只是每每發現真相時,還是會恍惚。
天家并非沒有愛,只是這愛,與想象中的極為不同。
這份愛帶着條件,總是用利益來衡量。
而且是從上而下的,是俯視的,是不容商量的。
它只要感恩和臣服。
若是做不到讓施愛者滿意,他便可以随時收回,轉而投向旁人。
他們都是陛下的棋子。
或許陛下确實愛護這些棋子。
但終究也只是棋子而已。
棋子是沒有與執棋者博弈的權力的。
窮盡畢生智慧,也只能在棋盤上找一個自己能立足的位置而已。
寧珏公主深吸一口氣。
是她的錯。
近來好事遇得太多,生出了不該有的幻想。
此事果然難以順遂。
皇帝話音落下,寧珏公主沉思着點頭。
露出了驚喜又感激的神情。
“原來,京城世家之中還有這麽多适齡的好姑娘,陛下真是費心了。”
皇帝朗聲大笑:“怎麽樣,你不知道吧!朕就知道你這個做娘親的,不盡心!”
寧珏公主笑容落下,語氣亦低落。
“陛下教訓的是。”
她靜默一瞬,攥起手帕拭了拭眼角。
“是兒臣的錯。若是能把小淵教得性情好些,也不至于讓陛下白白操心。”
皇帝怔了怔,疑問道:“什麽白操心?”
寧珏公主啜泣:“小淵現在恐怕無心婚事。兒臣正是為了此事煩心,所以才進宮找陛下商量。”
皇帝一頓,面上浮出惱怒。
“你……哼,朕還道若淵是想成家了,你才這樣滿面喜色地進宮來!”
寧珏公主面露恐慌,頭上步搖顫顫晃了幾下,退後一步要下跪。
“是兒臣使陛下誤會——”
沒跪下去,被趙鑫賢給攔住,扶了起來。
皇帝煩心地擺擺手。
“跪什麽跪。話說清楚就是了。”
寧珏公主又連連謝恩,退到一旁站着,手絹仍擦拭着眼角,當真擠出兩滴淚來。
皇帝不好再苛責。
但終究空歡喜一場,高興是高興不起來的。
板着臉色質問一句:“朕看你就是在耍心眼子。是不是這些個千金小姐,你都看不上,不滿意?”
寧珏公主惶恐搖頭。
“當然不是。陛下如此厚愛,寧珏哪敢還有異心。”
皇帝仍是一臉惱怒,不知信了沒信。
寧珏公主傷感道。
“兒臣近來,與小淵能說的話也是越來越少了。”
皇帝沒有打斷,寧珏公主便接着往下說。
“上回小淵帶着渾身血回來,險些把兒臣吓得暈倒過去。結果最後問清楚……唉,說來,皇太孫與小淵也是同輩,怎的就生出了那麽些誤會,鬧出這樣的事來。”
皇帝面色一僵,怒焰落下去些。
皇太孫買通殺/手埋伏寧澹這件事,他後來也有所耳聞。
不過,沒有過多過問。
一是,太子已進宮忏悔認罪過,皇後也幫腔勸和,說到底,這是小孩子家家的争端。
二是,畢竟是嫡親的皇太孫,做出這行徑實在下作,要拿出來放到臺面上講,皇帝拉不下這個臉。
總之,太子已經認錯,承諾回去會好好管教。
也已經把兒子關在房中禁足整整三個月,這般責罰,也不算輕。
皇帝便也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過去。
此時寧珏公主提起,皇帝難免讪讪。
不過寧珏公主也沒有多說,很快收了話。
“那之後,小淵越發沉默寡言。這不,眼看着到了花箔期,這孩子還一點動靜也沒有。兒臣看,陛下今年不必替小淵操心了。”
寧珏公主說着,仿佛又深感辜負厚愛,低低泣咽。
皇帝果然不再提先前的話頭,軟和話聲安撫一番。
見寧珏公主心緒疲累,又叫趙鑫賢送來一頂禦辇,将寧珏公主送回公主府去好生休息。
禦辇轉出宮門。
趙鑫賢躬身到皇帝身邊,低聲道。
“陛下,公主這意思是——”
皇帝沉默不語,豎起掌心止住了他。
方才明面上的好話賴話都已經說完了。
都是些聰明人,話中暗地裏的含義不必再多說。
寧珏進宮來時,分明是一臉喜色。
哪裏是後面嘴上說的“煩憂”樣子。
她确實是進宮來替若淵求取親事的。
但最後又反悔。
還能是為了什麽,自然是不滿意他提出來的這些人選。
皇帝難得生出一絲後悔。
他确實是真心為了若淵的婚事着緊。
但,卻似乎沒讨得了寧珏的好。
先頭還一口一個父皇。
後來便立刻轉為了“陛下”。
梅香陣陣,皇帝緊蹙眉心。
難道真的是他錯了。
趙鑫賢見陛下的動作,便立即住嘴,躬身作揖。
溫順道:“陛下,西邊兒日頭正暖,去那邊走走吧。”
皇帝輕嘆一聲,颔首,伸手由他扶了起來,朝西邊園子裏走。
他提的那幾個世家,都是太子的隸屬。
原本以為這樣恰是正好。
畢竟,寧澹原本就是他安排給儲君的助力。
但寧珏立即提起皇太孫的荒唐行徑,堵了他的話。
寧珏那邊,終究還是對儲君一派生了怨怼啊。
皇帝心頭悔意又添一分,心頭沉沉。
從毫無信心到贏下第一場,堪輿館的士氣已經大大提升了。
大夥兒圍着李達和安桉慶功,好不容易平靜下來後,緊鑼密鼓地商量第二場該怎麽辦。
“首先我們有票數分配權了,我們應該抓住這個優勢。”
沈遙淩說道,“我的想法是,按照官員一成、百姓九成來算。”
郭典學也同意。
醫塾的學子家中大多都是名門望族,官場又被人情牽扯着,應當把他們的比重降到最小,才對堪輿館有利。
這樣一來,堪輿館說不定還真有争一争的機會。
其他人自然也沒有異議,争先恐後地點頭。
沈遙淩笑笑。
“十日後便是第二場比試了。這一場才是正式的內容,不過,咱們也不要慌。按照先前的計劃,盡最大的努力就是了。”
“不管輸贏,這一次,都是我們證明自己學識的好機會。而且,挑戰太學院排行第一的學塾,還已經贏了他們一場,咱們還是頭一個,多有面子啊。”
衆人都興奮起來,先前的消沉已經徹底消失不見。
寧珏公主被禦辇送回公主府,由侍女扶着進了門。
院門關上,便放開了侍女扶着她的手,脊背筆挺,哪還有半分柔弱病恹恹的樣子。
“去把小淵喚來。”
她吩咐身邊侍女。
公主神色晦暗不明。
這次進宮,她再次感到了深深的無力。
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堅持是不是太過愚蠢。
小淵到現在仍然沒有正式歸于她的名下,陛下自恃于小淵有養育之恩,不會将小淵全權放手給她。
或許,她不應該抱着那愚蠢的念頭。
她确實想讓小淵承襲将軍的名號,将他父親的象征留存于世間。
也想趁這個機會,讓小淵遠離宮廷。
若是能堂堂正正地以将軍之子的身份自立門戶,從此之後他便不再是宮廷之中稀裏糊塗長大的“野孩子”,不再需要當這一枚無自由的棋子。
想得倒是很好。
可惜,現在她都險些要保全不了小淵的自由。
何談以後?
思緒沉沉,不由有些惙怛傷悴。
侍女進來禀告,公子到了。
公主喝下一杯熱茶,平複心緒。
寧澹喚了一聲“母親”,在她對面落座。
不知為何,眉目間似乎有些游離,面色也有些慘淡。
寧珏公主并沒察覺出來。
她心頭也裝着心事。
宮中的那番對話,暫時不能告訴小淵。
也沒必要。
小淵性情已是如此,她不能讓小淵更多地接觸到人性的複雜陰暗,尤其是身邊親近之人的。
免得他益發地厭世。
公主收拾出一個帶着嘆息的歉意淺笑。
“本宮……我與陛下說過了。”
“陛下沒說別的,只說還要再考慮。”
寧澹眼睫輕晃。原來,手诏也沒要到。
但他似乎并沒覺得難過。
傷口之上再添一道傷口,也不會影響什麽。
公主見他不語,又忍不住說了句。
“你也不要心急,你才十八,沈三小姐也是剛滿十六,或者,你可以先考慮功名之事,有了功名,許多事都順其自然了。”
寧澹敏銳地察覺到什麽。
功名之事,這是母親第一次催他。
他擡頭看母親。
公主臉上只有淺笑,好似無懈可擊。
但宮中一定發生了什麽。
寧澹深吸氣,竭力提起精神。
他近來一直只想着自己的事,已經很連累母親為他操心。
“兒子知道。”
他對母親如此溫順,好似完全不會有失望、埋怨或不滿。
卻更讓身為母親的人覺得虧欠。
公主呼吸不易察覺地輕顫一瞬。
伸手覆到兒子的手背上,輕聲道:“抱歉。”
寧澹搖搖頭。
他自己還不是一樣失敗了,也沒有強到哪裏去。
哪裏需要母親道歉。
他一直在想,沈遙淩為什麽要那麽說。
讓他一直堅信的預言幻境也崩裂了幾分。
他并不是個傻子。
也不是一味相信虛缈幻境的瘋狂信徒。
而是因為他看到那個沈遙淩,他才會相信。
他了解她的喜歡,她的勇氣,所以他從未懷疑過那是會發生的。
他和沈遙淩共度了兩年,兩年裏,他們一直是用同樣的方式在相處,他很習慣很踏實,沈遙淩也像是永遠不會改變。
他以為他們會一直這樣下去。
只有這兩個月以來,沈遙淩變得很奇怪。
可是兩年和兩個月,他自然相信前者。
他沒有懷疑過沈遙淩的心意,只是認為沈遙淩這一段時間對他感到不太高興。
他可以改,沈遙淩對他生氣的地方他都會改的,但是他要怎麽讓沈遙淩看見。
其實這段時間以來,他每天都感到怔忪和茫然。
似乎失去了方向。
如果他的生活原先是一條珠串,現在這條珠串斷了,時不時墜下幾顆,零零落落地掉進虛空,而他不知從何補起。
他做了這樣那樣的努力,卻都變成無用功。
難道他只有等?
等誰把那個會高興看見他的、他熟悉的沈遙淩還回來。
花箔期已經過了二十天了。
寧澹墜進迷陣之中,并不知道出口會出現在哪一天。
比武的第二場形式也是固定的,學生們戲稱為“擺攤”。
兩邊學塾分派人選到指定地點,當場展示所學技能招攬票數。
的确與當街賣藝的攤位很像。
喝彩的人多了,投賞的人也會變多。
醫塾不用想,就是給人看診。
可堪輿館能去做什麽?
給人當場表演背書,還是吟詩?
總不能當真拿出一個羅盤,到處亂轉。
一開始,他們怕的就是這一點。
并不覺得自己學的東西碰上醫塾,能有一戰之力。
現在嘛。
勇字當頭,哪還管得了怕不怕的。
幹了再說。
沈遙淩按照之前自己畫的那個圖,找到工匠做了數個沙盤。
到了第二場的比試日便送到了集市上,乍一看去,氣勢恢宏。
而這時候,醫塾的人也已經到了。
義診的攤位擺了十來張,也是一條長龍。
從排場上來看,倒是誰也不輸誰。
看來輸了第一輪,醫塾的人也被激起了鬥志。
不再輕敵。
計票的人是太學院派的,用一塊巨石和一根長竿,做了一杆簡易的大秤。
旁邊放了兩筐碎石子。
若是想給堪輿館投票,就拿一粒碎石子放到左邊的秤盤裏。
若是想給醫塾投票,則放到右邊。
兩個學塾比武的消息早早放了出去,周圍已經圍滿了百姓。
一聲長哨吹響之後,麻繩放開,百姓們紛紛湧入,近距離地看熱鬧。
醫塾那邊是義診,所有人都可以免費看診開方子,湧進來的百姓第一時間便沖到了那邊去,眨眼間便排起了長隊。
畢竟,免費的便宜誰不撿。
更何況,這些可都是太學院的醫塾學子。
平日裏輕易難得見到。
偶爾有挂診的,都是要運氣極好才能碰得到。
再加上,這些學子中,有一些是在醫館裏坐過診的。
很快就被人給認了出來。
人群中一疊聲地傳着,“那是陳小大夫!”“那個是小王大夫吧,給我開過方子的!”
這一聲聲的“大夫”,平時聽着索然無味,還有些膩煩。
可在此時,顯得分外有榮耀感。
似乎終于能使人感覺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一份了不起的事業。
受人尊敬和崇拜。
醫塾的學子們便一邊看診,一邊朝外面圍觀的人點頭招呼。
時不時說一句:“請幫我們投票。”
就這樣輕輕的一句,就引起熱烈回應,許多百姓即便排不上看義診的隊伍,只要聽人說這是哪位哪位好大夫,也就立刻去義不容辭地投了一票。
醫塾的秤盤瞬間就積攢了許多碎石子,壓下去一截。
堪輿館的秤盤甚至還空空如也,被高高翹起。
醫塾那邊時不時有戲谑的冷眼投來。
堪輿館的學子們終究有些臉上挂不住,退縮了幾分。
沈遙淩輕聲安撫。
“沒關系。”
“我們之前不是說過了嗎。就算贏不了他們,這也是給百姓們證明自己的機會。只要能有一個人在今天覺得我們學的東西有用,也是很好的事。不是嗎?”
同學們又連連點頭。
仿佛吃了顆定心丸,也不再看醫塾那邊的情形,按部就班地擺弄起自己面前的沙盤。
圍觀的百姓衆多,總有些趕不上趟的,又或是身體康健,不需要看診的,便到堪輿館這邊來看熱鬧。
只見一條條長桌上擺滿了沙盤,頓時覺得有些新鮮。
湊近了一看,做得還頗為精致,裏面有田壟、有水井,還有稻谷和小麥。
有人樂道:“嘿,你們不是學堪輿的麽,怎麽折騰起這些。你們倒是去給俺看看風水啊。”
其餘圍觀的人也笑了起來。
就是啊,大多數人都覺得學堪輿的就是風水半仙,怎麽弄些這樣的玩意,看不懂。
安桉心直活潑,也跟着咯咯直樂。
樂完了道:“不會呀,我不會看風水啊。”
那人見她小姑娘聲音甜,笑容也喜人,又接着調侃:“那你們會什麽啊?”
安桉指着沙盤:“請看。”
她面前的沙盤裏挖了一個又一個坑,裏面蓄滿了水,像是湖泊。
她指着道:“你們看這個像不像沔陽湖呀?”
沔陽湖是京城附近的一口大湖,有兩條支流彙聚其中,對當地人來說自然也是熟悉。
“這,俺怎麽看得出像不像。”
“不像!沔陽湖哪有那麽大!小姑娘家家,胡說八道呢!”
衆人又一陣哄笑。
安桉也不惱,脆脆說道:“這是百年前的沔陽湖呀,書上畫了的。”
她點了點一旁挂着的一幅輿圖,泛黃的紙張上,果然畫着與沙盤中形狀相類的湖泊。
上面蓋着官府的戳,又清清楚楚地寫了“沔陽湖”。
先前嘲笑她的人收了聲了。
安桉拿起一團濕濕的黏土,捏成一條田壟的形狀,擺進了沙盤上的“湖泊”邊緣。
又以此類推擺了更多“田壟”,漸漸的,“湖泊”變小了許多,其中纖陌交錯,已然有大半成了農田。
“‘自前朝以來,湖底被墾為阡陌,且各修堤坃障之,盡占水道。’這就成了現今的沔陽湖。”
“最開始,修堤坃是為了防水患,現如今,農田越占越多,上游河水下來無處可去,不僅沖垮農田,還會波及附近屋宅。”
說着,安桉拿起一杯水,倒了些許進沙盤的“河流”之中,果然剛放進去的“田壟”立刻被沖開,湖中水滿溢出來,打濕了一旁的沙地。
“啊,你這樣說咱就懂了!”人群中有人回應,“我二姑住在沔陽湖附近,官府正收他們的田呢!”
衆人也叽叽喳喳讨論起來。
這事兒他們知道,就是從前年開始的,被收了田的人不在少數。而且鄉裏鄉親的,誰家有事兒,都是奔走相告,聚起來幫忙。
被收走田地,是要了農民的命根,就為了這個,鬧出過不少事。
原先只道官府黑心,這下卻有些明白為何要拆堤坃了。
留着命總比留着錢要強。
“行啊,有點意思……你們不是大官人家的娃娃麽,還學種地?學得還怪好哩!”
王傑揉了揉鼻尖道:“不是不是,我們學的是地學。地學原本就能輔佐于農學,你們真正種地的人才是農學的專家,我們只能幫幫忙。您看,我們能告訴你們水怎麽來的、土怎麽養的,你們要是來問我們這些事兒,總比去問神仙要風要水來得強吧。”
這話聽着舒心,嘩啦啦一陣響,堪輿館的秤盤裏也多了一把石子。
雖然比醫塾還是比不過,但怎麽說也不再是個光頭了。
衆人互視一眼,隐隐興奮。
每個沙盤有每個沙盤的用處,其餘人見了安桉的例子,也紛紛熱情地給面前圍觀的百姓介紹起來。
農戶的種植經驗基本都是靠口口相傳,或是跟着長輩通過日複一日地耕種練習掌握。
但糧食種植又是農戶們掙錢的根本手段,這裏面的法子和奧妙都壟斷在小家裏,自然不會輕易流通。
有的人可能種了一輩子地,都不會知道自己的土地上還可以種出其它種類的糧食、掙到更多的錢。
比如,京城附近的農戶大多種水稻麥子,有的甚至從未見過木棉、苎、麻等物。更不知道旱地除了能種麥子,還能種黍、粟等雜糧。
而堪輿館的學子們卻不僅能告訴他們這些作物長什麽樣子,還能告訴他們種子去哪裏尋得、應該怎麽培育,又應該在什麽季節耕種和收獲。
學子們從書本中習得這些關鍵,再傳授給農戶。
農戶們又有豐富的經驗,只要能聽懂學子們的闡述,就能觸類旁通,有的甚至還能給學子們糾正照本宣科犯的錯誤。
交流起來,倒是其樂融融。
氣氛很快也變得熱烈。
想免費看病的人不少,但想學耕種的人也不少。
一時之間,堪輿館的秤盤,竟然隐隐有了能夠與醫塾追趕持平的勢頭。
作者有話說:
*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