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重回七十年代
重回七十年代
瞥見這一幕的沈良軒笑了笑,而此時隊長和副隊長還有記分員已經出現在大壩上了,衆人紛紛停下議論,目光炯炯地看着他們走到上位。
先是副隊長說話,接着是記分員說話,最後是隊長,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後,才是記分員又開始說話。
不過他現在是在念工分的“超分戶”和“倒差戶。”
所謂“超分戶”是指那些工分超過了平均工分一大截的家庭, “倒差戶”是指那些工分不僅沒到平均工分還欠着不少工分的家庭。
沈良軒一家和往年一樣,依舊是超分戶,還得了一雙喜牌的瓷盆。
而往年也是超分戶的沈從山一家,卻因為今年各種缺工,賠工導致與超分戶擦肩而過,雖不是倒差戶,可沈從山卻難以忍受,連會都沒結束,便氣沖沖地走了。
分糧食的時候,沈良軒和沈大伯扛着,大伯娘拿着瓷盆笑眯眯地走在前面。
回家後,趕忙将糧食放進櫃子裏鎖着,大伯娘說, “晚上煮幹飯吃,把三叔他們也請過來一起吃。”
沈從石今年的分的糧食是他一個人的居多,王素芬的糧食在娘家那邊,得明天二人一同上工後,才算是這邊開始。
沈良軒去請了,可他們不來,還塞了幾個雞蛋給沈良軒拿回來。
于是晚上做好飯後,大伯娘讓沈良軒又送了兩碗幹飯過去,這大冷天的,沈良軒生怕飯冷了,跑得飛快。
“我說你們真是…。。”
正在做飯的沈從石和王素芬聽見腳步聲後,一扭頭就見走進竈房的沈良軒。
“得趕緊吃,不然就涼了。”
騰了碗後,沈良軒又趕緊回去了,家裏人還等着他吃飯呢。
Advertisement
只剩下看着那兩碗冒着熱氣的幹飯的沈從石和王素芬。
“說實話,”吃飯時,王素芬忍不住道, “我們家兄弟姐妹的關系雖然也好,可各自成家後,總有些小矛盾在,但像大哥一家這樣的,真的很少見。”
“那是,咱們大哥大嫂都是頂好的人,”沈從石笑道, “以後你就會知道,他們的好都在哪兒了。”
好久沒吃幹飯了,沈良軒都覺得香,大伯娘也大方,煮了一大鍋,一家三口吃得都有些撐了。
“這樣的好日子以後會天天過。”
沈良軒對他們道。
“那就太好了,”沈大伯笑眯眯地點頭。
“有個媳婦和孩子就更好了,”大伯娘笑說了一句後,便去打水洗腳。
最近她和沈大伯有些着涼了,晚上用熱水燙腳。
“媽…。。”
“好了好了,不說不說。”
轉眼便到了臘月。
寒冬臘月,工廠那邊沒那麽忙,也暫時不需要沈良軒過去了,長風告訴他明年二月再過去。
加上地裏也沒活兒了,于是沈良軒便像是紮在知青所一樣,瘋狂地學習,整個生産隊的人都知道他好學了。
隊長來串門的時候,還誇獎了他幾句。
結果被沈從山知道了,他只覺得危機感十足, “隊長都誇他,是不是真想讓他以後做記分員”
“不怕,咱們有副隊長,”楊氏說。
“副隊長到底是個副的,”沈從山看向沈良國, “你也去知青所找人學去。”
“好。”
沈良國還真有這個意思。
所以當沈良軒在知青所遇見沈良國,以及滿臉尴尬的文知青時,立馬明白了對方的用意。
好在他現在只需要多看書了,所以就坐在一旁靜靜地看書,許是因為沈良軒這段時間時常過來學習的關系,導致整個知青所的人,不是看書就是做題。
要說沈良國,他那學習的智商可不是那麽好,就六年級的題,文知青是說得嘴上都快起泡了,他還不明白。
這下不只是文知青覺得怒火中燒,就連沈良國自己都很不好意思。
特別是當着沈良軒的面。
他可是愛面子的人,于是在沈良軒看不下去,親自上來跟他說那道題,而且舉一反三後,沈良國第二天就不來了。
沈從山那個氣啊。
“要不我去吧。”
沈良軍自告奮勇。
不想沈從山看了他一眼, “你你去讀了幾天書啊第二天就跑去掏鳥窩了!第三天在地上打滾都不願意去上學,你現在跟我說,你想去知青所學習”
被挖苦了一番的沈良軍摸了摸鼻子,回到房裏,見良軍嫂在做小鞋子,立馬笑着過去, “這是第幾雙了”
不想良軍嫂冷着臉道, “這可不是我們娃的鞋,是你那好大嫂,說什麽我這鞋布好,央求我給她小兒子做一雙。”
明明是良軍嫂娘家人送過來的鞋布,現在卻被良國嫂盯上了,楊氏還在一旁幫腔。
可把良軍嫂氣死了。
“都是一家人嘛。”
沈良軍有些挂不住,說道。
“一家人”良軍嫂扭頭看他, “你見過一家人這麽挖苦你的嗎”
想來她是聽見了剛才堂屋裏的話,所以才這麽說的。
“別說了,”沈良軍更不高興。
“你啊,盡想着兄弟情深,人家可不是那麽認為的。”
良軍嫂滿臉心疼地抱住他的胳膊, “你哪一次去我家,爸媽不是那麽疼你的可你這呢還不如你老丈人家呢。”
這話沈良軍還真沒辦法反駁。
“聽說沈良國也去了”
沈大伯都是第三天的時候,才知道的。
“去了,”沈良軒嘆氣, “非常難教,教得我都想發火。”
“誰還不知道他們家的心思啊,”在旁邊縫棉被的大伯娘噗嗤一笑, “人家記分員幹得好好的,沈從山就覺得人家要下臺了,看着吧,記分員也不是那麽好惹的。”
關于記分員的事兒,沈良軒很清楚,因為副隊長收了沈從山家的好處,揚言只要記分員沒做了,就會把沈良國提過去,可這記分員偏偏一直到土地改革後都在位,可把沈從山一家氣壞了。
而副隊長這人,屬于誰也不得罪的那種,他收沈從山家的好處,也同樣收別人家的好處,後來被隊長察覺後,直接卸了他的位置。
擡了李志紅的大伯做副隊長。
上輩子是這麽個走向,就是不知道現在如何了。
畢竟時間線有些錯位。
劉知青此時也在和沈青青說知青所的事兒呢, “沈良軒去知青所肯定是因為學習,可沈良國的目的就不知道了,不過他們兩家矛盾重重,我看沈良國去就是想讓沈良軒心裏膈應。”
“後來他不是沒去了嗎”
“聽知青所的同志說,他那水平臉三年級的題都覺得難,”劉知青看着做題的沈青青, “你這麽聰明,當初怎麽不繼續讀下去呢”
“我們家人多,我能讀到初中,都很不錯了,”沈青青笑道, “我小哥成績比我還好,可他沒去念高中。”
都是因為想着家裏負擔不起學費和生活費。
“可惜了,”劉知青嘆氣,看向門外, “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能恢複高考。”
臘月十二這天的夜裏,下起了雪。
沈良軒第二天起來時,發現地面都白了。
房頂上也有了淺淺的一層。
“昨晚也沒聽見動靜啊。”
沈良軒嘆道。
“下得不大,”沈大伯指了指院子外的樹林, “下得大,那邊的樹枝都會被壓斷,但時候一整晚都能聽見那咔嚓咔嚓聲。”
也是。
下雪了,地裏的菜也跟着蓋住了,沈良軒和沈大伯一起去将地裏的菜都收了,再和大伯娘一起做成鹹菜裝進壇子裏。
“沒多少鹽了,得去供銷社買,”大伯娘裝完壇後,皺眉道。
“我去吧,”沈良軒起身, “這段時間盡看書去了,出去走走。”
“也成,早點回來啊。”
沈良軒去找了李志紅,李志紅正閑得發慌呢,聽說要去鎮上,二話沒說換了身衣服也跟着去了。
李志紅的弟弟也要去,最後三人一起往鎮上走。
路上李志紅一直和他弟弟抓着雪打對方,半點都不覺得枯燥。
買了鹽後,沈良軒又用糖票買了兩斤糖,李志紅也是有錢的人了,他也買了糖,還買了棉布和鞋底,還有麻線。
這是回去讓他媽做棉鞋,家裏人都有。
李志紅的弟弟吃着糖,眉開眼笑地叫着兩位哥哥。
這也不是趕集的時候,所以除了供銷社外,肉聯廠都沒開門。
他們便往回走。
等回到家時,沈良軒把糖交給大伯娘,大伯娘分了一斤出來,讓沈良軒給三叔送去。
“說起來,最近都沒怎麽看見三叔三嬸出來。”
沈良軒搓了搓手道。
大伯娘和沈大伯對視一眼,紛紛笑道, “這是喜事兒啊。”
“什麽意思”
等沈良軒把糖送過去後,才知道王素芬有了身孕。
“鄭伯前兒來看,說三個多月了,這孩子也不鬧騰,要不是你三嬸聞不得雞蛋味兒一直吐,我們還不知道孩子來了呢。”
沈從石傻笑着。
沈良軒卻真心為他們高興, “最近下雪,地上滑,三嬸兒少出門啊。”
王素芬笑道, “我倒是想出門,你三叔不讓啊。”
“還不是擔心你嗎”
沈從石剝開糖紙,把糖遞到王素芬嘴邊,王素芬不好意思地看了沈良軒一眼,沈良軒摸了摸鼻子站起身, “那我先回去了。”
“等等,”沈從石把他們家十幾個雞蛋全給沈良軒了,這下蛋雞是王素芬從娘家抱過來的, “你嬸兒現在聞不得雞蛋味兒,我也不想吃,你拿回去。”
“炒着吃不行,就煮白水蛋嘛,”沈良軒道。
“都不行,”王素芬搖頭, “你拿回去吧,我現在看着它都不舒服。”
說完還掩住了嘴。
看着是真不舒服。
于是沈良軒把蛋拿了回去。
大伯娘知道後,又拿了壇泡菜, “你送過去。”
于是沈良軒又跑了一趟,等他回來時,飯菜都準備好了。
雞蛋羹滑滑嫩嫩的,十分香。
沈良軒最愛吃大伯娘做的雞蛋羹,大伯娘也知道他愛吃這個,給他舀了好幾大木勺。
正吃着呢,有幾聲鑼聲從不遠處傳來,沈大伯連忙起身, “我去看看。”
這鑼聲,只有開會或者是緊急事兒的時候,才會有人拿着四處敲。
沒多久沈大伯便回來了,他三兩下吃完飯,一抹嘴道, “三阿公走了,我去幫忙。”
三阿公沒了。
沈良軒一愣。
他趕緊吃完飯,追了上去。
路上遇見了沈青青一家。
沈青青與沈良軒的視線對上後,二人紛紛一笑,算是打了個招呼。
“這都快過年了,咋就沒了呢”
“說是困了,回房睡一會兒功夫,就叫不醒了。”
旁人的議論,讓沈良軒大概知道三阿公是怎麽走的。
“也是喜喪了。”
這話也沒錯,無病無痛地離開這個世界,确實挺好。
要在院子裏搭棚,沈良軒跟着一起去砍竹子,回來綁好後,将棚子搭好,又去各家借桌椅板凳,回來安放在院子裏,大伯娘和吳三嬸兒還有沈家大娘,二娘等,去竈房那邊幫忙。
一時間整個院子都熱鬧起來了。
頭一天晚上沈良軒吃了飯就走了,第二天晚上幫着擡東西忙活到半夜,直接在那邊睡了,因為第二天一早還得上山。
三阿公下葬後,沈良軒幫着把桌椅板凳還了回去,這才回家。
剛到院門,就聽見沈二娘的聲音,他走進去後,才發現沈二娘和沈青青都在堂屋裏,正和大伯娘說話呢。
“回來了”
大伯娘笑看了沈良軒一眼, “去燒點開水。”
“欸。”
沈良軒叫了沈二娘,又和沈青青打了招呼後,就去竈房了。
“良軒這孩子太有本事了,”沈二娘贊道。
“他可不能被誇,越誇越驕傲,”大伯娘謙虛道。
沈青青說話比較少,大伯娘也時不時問她一些話,沈青青也大大方方地回。
越看,大伯娘越喜歡。
一旁的沈二娘也瞧出不對勁兒了,回到家時,第一時間找到沈祖婆。
“我瞧着,良軒媽好像挺喜歡青青的。”
沈祖婆腳下是火盆,她本阖着眼,聽到這話後,頓時睜開眼, “真的”
“真的,”沈二娘點頭, “可這輩分…。”
“老一輩的誰不知道青青的身世也就小年輕不知道而已。”
這倒是。
“再看看,再看看…。”
沈祖婆又閉上眼了。
沈二娘有些擔心地看着她越發蒼老的臉,入冬後,沈祖婆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
這個家,可全靠沈祖婆聯系着。
如果沈祖婆不在了,這個大家庭面臨的就是分家。
要說不想分家是不可能的,可一家人住在一起的時候,總比分家後的感情要深厚一些。
沈二娘靜靜地陪着老祖婆坐了一會兒後,才起身離開。
她一走,本來還阖着眼的沈祖婆睜開了那雙渾濁的眼,接着輕輕一笑。
阿三公去世後,沒多久便迎來了除夕。
沈良軒把之前買的紅紙卷拿了出來,與沈大伯一起剪裁成對聯紙大小後,拿出從文知青那借來的墨,用雞毛寫下了兩幅對聯。
一副貼院門上,一副貼堂屋門上。
剩下的紅紙被大伯娘剪成窗花,貼在木窗邊上。
家裏頓時有了過年的氣氛。
“媽,三叔說晚上不過來了,”沈良軒貼好對聯後,想起這個事兒, “嬸兒現在不方便,大晚上吃了飯走夜路回去也不安全。”
“早就想到了,”大伯娘挽起衣袖準備做菜丸子, “年菜你和你爹待會兒送一些過去。”
接下來的一天裏,上半天忙完貼對聯,做肉菜後,下半天又做菜耙,晚上才吃正餐,而送一趟菜回來,沈良軒他們又拿了兩碗菜回來。
一份炖雞,一份炒肉。
“哎喲,咱們送的多數都是素,人家給我們的可全是肉啊,”大伯娘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弟媳婦原本想喝雞湯,想得不行,所以老三就去黃老疤的哥哥那買了一只雞回去炖,結果湯出來了,喝不下去,”沈大伯搖頭, “眼瞅着瘦了一圈。”
“這是用幹筍炖的,”大伯娘起身,把那一大碗雞湯倒回鍋裏,讓沈良軒燒火, “加點泡菜進去就行了。”
于是這碗被加工後的炖雞送到王素芬面前時,她光聞着味兒就咽了咽口水,在沈從石激動的眼神下,喝了好幾碗,吃了不少雞肉。
“剩下的三叔別給我們,就按照我媽說的加泡菜進去,嬸兒肯定愛吃。”
“好好好,”沈從石連連點頭。
團圓飯嘛,一家人整整齊齊地坐在一起。
舉着酒碗喝了一點後,就開始吃飯。
晚上還要守歲,柴火雖然熏人一些,可整個屋子都暖和,大伯娘輕聲說着年輕時候的事兒,沈良軒聽得認真,時不時沈大伯又加上幾句。
轉眼便是深夜,沈良軒又加了柴火,大伯娘和沈大伯把飯菜熱了熱,一家人算是吃了頓夜宵。
一直到天蒙蒙亮,三人才回房睡覺。
大年初一直接睡到下午。
村裏好些人家都是這樣的。
傍晚的時候,才有孩子上門說喜話,大伯娘和沈大伯笑眯眯地給孩子們塞糖果花生啥的。
也有孩子因為着急,在路上摔了跤,渾身都濕了,被大伯娘拉到柴火邊上烤幹了後,才把人放走。
結果還沒走遠呢,又倒地上了。
好在大人找了過來,一邊罵一邊扛着孩子回去了。
這是沈良軒過得最好的一個新年,但是他更堅信,接下來的每一年只會越來越好。
“爹,媽,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他回頭對正說着話的沈大伯夫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