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閣臣
閣臣
醴朝王陵在醴陵,醴朝因此而得名。
王女,皇帝,周雲皚。
醴朝六代皇帝,皆因變法而亡。
想她十三踐祚,承祖宗基業,立法度,天下書士鹹集卞京。只得任用內宦,昔X武帝滅世族而舉士人,那士大夫便成了世族;前朝白馬之禍後無士族,那舉子進士讀書人便也成了士族。庶士豪家,有此一來。
社會的中間階層做大往往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因為他們希望階級永固。所有的社會生産資料與金錢,并享受着為人所崇拜的生活。
她自登基以來,設撫幼司,協壽堂。任用內官夏候氏,收回滄雲六州。內扶老弱,外征西燎,這些錢都從哪來呢?老百姓本來就沒有多少油水可刮。但她從來想的也不是從窮人身上刮錢。她是變着法兒的向富人官吏大臣與文士黨人征稅。幾年下來,這個在此朝代主導社會的階級幾乎是對她恨之入骨,不共戴天。得罪誰也不要得罪可參政議政的中間階級,以前叫公卿,後來叫世家,後來叫文官集團,後來叫東廠,後來叫選民代表。(此處有狗頭。
然後,天就要變了……
永仁15年,江南成立了桐竹書院。次年,皇帝就被賣了 。是臣子直接聯合外族 ,幾乎是一場陽謀。
她一個美貌女子,被囚車拉到了燕北……
赤銷紗,赤霞珠。一對姐妹,燕北的枭首與狼王。(在後千年不約而同的轉入男權社會猜想:一個是因為戰争需求、一個是因為文化互融。這裏的男版是她殺了這邊的王,然後被剁下腦袋挂在新王帳,屍骨埋入天坑,再埋上掩成平地立幾座石碑以鎮魂。後來時有放牧的孩童來此歇腳,許多年後,一個中原人旅居到此,聽牧童講述這裏的舊日傳聞,道永仁年間的俘虜皇帝是如何的不男不女,會以妖術盅惑人心,在先王帳裏手起刃出,守帳士借着燭光搖曳看見了血濺滿帳。往事成灰,故年更疊,曾有佳人埋骨,曾有帝王折戟,他只知道,這裏埋着前朝的一位中原皇帝。
另一版本,中原的皇帝能當草原的王後嗎?她與刺不花兒孫繞膝得享天年,她的孫女率兵打南國,統一了南北,天下終究是她的血脈,天子純清,只有書跡為證,後世考證景朝的□□皇帝與醴朝的末代天子手書同體,系出一家。而雲皚楷是末帝苦心孤詣獨創之體。)
流傳下來的從來不是陽春白雪,從來都是下九流。雅言,官話,俚語。
昔武帝有公卿,前朝有望族,一個個都敗在他們自己的手裏,這是王權抗争。國器,不為帝王所用。說君子不器,應當遠離朝堂。
黨固之争,文臣一黨的女兒,多少皇子龍孫死在她們手上。女子是朋黨豪族的根系,一頭紮在暗無天日的地方,盤根錯節;一頭供養着母族弟兄,枝繁葉茂。看他們為官作宰,快意人生。
醴朝皇帝一脈曾兩度絕嗣,皆因變法。子少母強,則兩黨安寧。當時分為變法黨和保守黨。上一次殺盡了帝室血脈,過繼了宗室的孩子;這一次直接去父留子,偷龍轉鳳了。誰知道她才是刻在骨子裏的變法者啊。13歲,在此之前她還是每天只是在閨閣裏繡繡花兒。她只是承先室遺志,恢宏前人所願。無論結果怎樣,好與不好,她也已經是做到極致了。
文臣當道,武官衰弱。桐竹黨人眼看他們招來的禍患,捅的簍子要收不住了,趕緊議和。他們這個體系很完善,很自洽,就是不太需要皇帝。換了個傀儡皇帝,自然也還能延續,只不過國土少了一半,偏安一隅。
後來,有一位武将保着新帝殺了出來,記着永仁的血與難,組織了六次北伐。後來被桐竹黨人構陷冤死定北亭。很諷刺的是,他最後一次北伐只差一點就成功了,擔皇帝怕了,文官集團也急了。他們怎麽可能讓先帝回來呢?大多數人的一生就是個笑話,即使是為王為帝。但他卻是可以流傳後世的英雄。若後人對他的評價變褒貶不一,那中原大地便再無風骨了。(這個死了的君子接前文《酷史》,被熏瞎眼睛,割了舌頭,搗壞耳朵,渾身烙傷。又怕這樣送到刑場惹來觀刑百姓的不滿,便請萬家刀的傳人将施形的腐肉片下去,止血再輔以藥物,過程極其痛苦,長好了之後的皮膚瑩白如玉,不見傷痕。酷史是這位的詞迷,在還沒聾之前 ,一邊施到一邊唱他的詞,唱:滄州白頭,十年回望,漫談山河豈如舊。唱:寒蟄鳴,自是知音少人稀,舊時新日,弦斷只影故。)
然後北伐未成,偏安一隅過了八十年後被周雲皚的孫女,馬上皇帝周裕安.陀陀.刺不花滅了,并入景國,至此南北一統,天下景平。————
——、————、————
有原型,但皇帝是性轉了。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代末帝。 Uh.算是半架空吧。如果猜不到原形,就當沒有。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