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勝天半子1
勝天半子1
今日的國子監問審,受審的人是以賤民身份欺世盜名,參加科舉,入仕為官的狀元郎李憑雲,審他的是這條仕途上的其他人。有他的先行者,也有他的後來者。
這場審判的地點在國子監中央大殿,大殿中央,屹立着一尊三米高的孔聖銅像,在孔聖銅像後是一顆活了三百年的古榕樹,它見證了兩朝三百年間選官方式的變革。
魚符是大邺官員身份的象征物,太傅問審之後,判李憑雲無罪的官員,便把自己的魚符挂在那株古榕樹的樹枝上。
問審尚未開始,古榕樹上已經挂了一枚魚符,朝中三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金制,五品以上的為銀制,其餘的為銅制,那是一枚銀色的魚符,陽光掠過它的表面,迸發出一層刺目寒光。
那是一枚新制的魚符,不必猜,百官也知道他隸屬于新上任的中郎将,裴瑯裴侯,過去長安城有名的纨绔。
這位裴侯承襲安都侯府爵位,他的祖輩都是安西的大功臣,其身份尊貴,并非普通官員可數落。
陳國公領着尚書省衆官員站在孔聖銅像右側,他問今日的主審官趙太傅:“太傅,問審尚未開始,裴侯就把魚符挂在了樹上,是否不合規矩?”
這樣的問審是大邺頭一遭,沒有可參考的先例。
趙太傅不慌不忙走到孔聖銅像腳下的鶴膝桌前,拿起上面盛放着的聖旨。
“依陛下同中書商議出來的規矩,并未規定懸挂魚符的時機,沒有不合規矩一說。”
在陳國公鷹眼追視之下,趙太傅合上了聖旨,放回原處。
這時裴瑯道:“我與李郎中相識于邊關太和縣的窮鄉僻壤裏,他在那蠻荒之地墾出片片綠野,這魚符,我是替太和縣百姓替他挂的。”
一只魚符挂在樹上,多少顯得寒酸可憐,對陳國公并不造成威脅。
陳國公不再追究,趙太傅終于暗中松了口氣。
他眼前的這幅聖旨,打開後,竟是一片空白,上面什麽都沒寫。
他憑着多年經驗揣摩女皇的意思,實在揣摩不透,看來今日只能聽天由命。
這整一國子監的大臣,光尚書省就占了一半。依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李憑雲都贏不了,更何況,國子監那四方鎮守的禁軍,都是陳家人培養出來的人,有武力鎮壓,誰還敢幫李憑雲?
朝廷裏的破事,無非你争我奪,已很難嚼出新鮮感了。今日實在是個例外,李憑雲被禁軍押送上前時,所有大臣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臉上,包括趙太傅。
趙太傅不上朝,他對李憑雲的了解還僅限于四年前的科舉,至于他這幾年的情況,只聽旁人提起過幾句。孟端陽說,此人為人倨傲,但做事有分寸,知進退,是個異常聰明的人,府上的管事忠叔說,這是個非常英俊的年輕人,難怪小姐喜歡。
那些聽聞此刻化作了一個具象的人。
他身穿一席低賤的白衣,被剝奪了發冠,但白衣素潔,黑發如雲,昂首向前時,目空一切。
今日彙聚在國子監的大臣,都是所謂的國之棟梁,他們要出身有出身,要黨羽有黨羽,就連自己這樣慎獨的官員,為官多年也難免有一兩個朝中好友。
那個名作李憑雲的賤民,他只有他自己。
趙太傅聽說他生父是個船戶,而國子監是大邺最高的學府,從那艘船上走到國子監,他其實已經贏了。此刻他跪在百官的目光中,被低視,被嘲諷,可他不低頭也不折腰。
有些人跪着,也能頂天立地。
趙太傅道:“李憑雲,洛川縣令舉證你身份尚為賤民,未曾贖身,可為實情?”
李憑雲從未否認過這事,被關在大理寺的時候,他對自己的賤民身份供認不諱。百官面前,依然如是。
他回道:“是為實情。”
在世人心中,賤民就該是自卑的,是低着頭的。
李憑雲卻不是那樣。
他刺目地笑着,不卑不亢。
中書省官員中發生一陣異動,有人道:“他是在嘲諷我們麽?”
嘲諷他們一幫酒囊飯袋,靠着幾代祖宗的蔭庇,混的還不如他一個賤民。
趙太傅又問他:“五年前,你僞造良民身份,參加洛川縣秋闱,可為實情?”
李憑雲道:“是為實情。”
趙太傅:“你以賤充良擔任朝廷命官,欺上瞞下,可為實情?”
這一條,其實是不屬實的。他殿試之後,就向女皇禀明過實情,當時趙太傅就在女皇身側,女皇近臣,都知道他的身份。
何談欺上瞞下。
李憑雲目光與趙太傅對上,道:“是為實情。”
趙太傅沉默一陣,走向百官面前,“李憑雲對賤民身份供認不諱,諸位可還有要問的?”
李憑雲的坦蕩使得諸人一早準備好的腹稿做空,陳國公四處看了看,見沒人吱聲,他冷笑道:“這李郎君也是難得一見的俊俏,陛下被這麽一個貨色蒙騙,也情有可原。”
趙太傅道:“陳尚書,勿妄論聖上。”
他看回李憑雲,“李憑雲,你可有話要說?”
李憑雲和趙太傅對視時,他陷入了短暫的放空。
他突然想到了趙鳶。很快,他逼自己集中注意力。
抛開趙太傅是當朝唯一官居一品的大臣不談,其本身的學問也令人臣服。李憑雲道:“太傅是天下之師,學生有幾處不解,想請太傅答疑解惑。”
趙太傅回想起四年前那場殿試,他見證無數次科舉,圍觀了那場殿試,也會兀自感慨:李憑雲之後,大邺再無狀元郎。
他對李憑雲的發問不敢掉以輕心,慎重道:“只限你三問。”
李憑雲淡淡道了聲謝,然後發出第一問:“請問太傅,何為士?”
“士,既讀書人,孔夫子之前,在卿大夫之下,庶人之上,擅六藝者統稱為士,孔夫子之後,士人不争輕重尊卑貴賤,而争于道,讀書求道者,皆可為為士。”
李憑雲的第二問是:“大邺律法可有明文規定,不準賤民讀書求道?”
趙太傅道:“高祖立國,尊崇儒道,伸張有教無類,并未有此規定。”
李憑雲的第三問是:“賤民可以讀書求道,科舉明文規定,士子可投牃自薦,卻又禁止賤民應舉,請問是賤民讀書問道錯了,還是律令矛盾了?”
眼看趙太傅沒有回答這一問,陳國公提醒:“太傅,此賤民擅長詭辯,可別被他繞進去了,科舉明文規定賤民不得應舉,防的就是這種有些小的才能,卻沒德行之人。”
劉舍人亦道:“咱們這些臣子,都是官學出身,一步步考功上來的。不敢說自己學問做的多好,但一顆忠正之心,上無愧于君,下不慚于民,那賤民是在何等處境下長大?娼優!奴仆!隸卒!不能讓一滴墨,污了滿池清水。”
劉舍人是趙太傅的學生,他的話,八成就是趙太傅的意見。
趙太傅揚聲道:“諸公可以開始判決了。若認為李憑雲無罪者,請将自己的魚符挂在樹上。”
整個國子監沉寂了很久,蟬鳴聲也逐漸式微。
一個身影上前将自己的魚符挂在樹上,打破沉寂。挂魚符的人是禦史臺的高程,衆所周知他同李憑雲交情深厚,若這時他不站出來,倒是太過忘恩負義了。
此外,便沒有了。
幾只魚符在風中搖曳,顯得孤單。
禮部有幾個受過李憑雲恩惠的官員,想要把自己的魚符挂上去,但樹下持刀的禁軍讓他們望而卻步。
陳國公不耐道:“既然滿朝上下只有裴侯和新科狀元二人挂了魚符,多數大臣認為此人有罪,太傅,定罪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彙集在了趙太傅身上。
他用二人交談的聲音問道:“李憑雲,你可還有要說的?”
李憑雲無聲地搖了搖頭。
趙太傅秉着一口氣,環顧四方。那麽多人,那麽多雙眼睛,沒有半點悲憫。
衆目睽睽之下,趙太傅解下自己的魚符和腰帶,然後将自己的官服脫下,一片嘩然,李憑雲也不知趙太傅這是何意。他将自己的官袍疊地四方四正,置于孔聖銅像下,又将自己的發冠摘下,置于官服上。
“夫子在上,學生以衣冠為憑,證實此子無罪。”
衣冠是一個讀書人的全部尊嚴,而太傅的衣冠,象征着天下所有讀書人的尊嚴。
所有人都為趙太傅此舉訝然不已,包括李憑雲。太傅以衣冠保李憑雲,意味不言而喻。先是國子監的衆師生,緊随趙太傅其後,脫下自己的衣冠,證李憑雲無罪,而後是趙太傅的學生,是禮部衆官員...
滿朝棟梁用他們的尊嚴,證明一個賤民的無罪。
陳國公怒道:“區區一個賤民!竟敢如此分割朝政!來人,給我誅了這賤民!”
禁軍正要動手,裴瑯高聲怒斥:“沒有聖谕,誰敢!”
立馬,逐鹿軍從四方包圍了禁軍。
趙太傅回身,他看到在蓄勢待發的刀光劍影中,一個個跪着的白衣官員,開辟了一條清白之路。
“判定李憑雲無罪的大臣已過半數,李憑雲以賤充良參加科舉的罪名不成立。李憑雲,你無罪了。”
李憑雲知道自己會贏,可他沒有預想過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贏這一局。
他對着趙太傅的方向伏身,“學生多謝太傅。”
“你已非帶罪之身,不必再跪,起身回去等陛下的旨意吧。”
李憑雲扶着膝蓋站起來,又向這些為他卸下衣冠的大臣們作了一記長禮。
國子監外,等的人甚是焦灼。
趙鳶在等待審判結果的人群裏,看到了幾個眼熟的面孔,似乎當初李憑雲被捕的時候,也是他們對李憑雲出言不堪。
她本就不被那些書生接納,昨日對高程和田早河閉門不見,加之六子,他們都将她排除在外了。
報信的博士從門縫裏鑽出來,帶來裏面的消息,趙鳶踮起腳往前湊,努力想要分辨那為博士的口型,但隔得實在太遠了,她什麽消息都聽不見。
突然國子監大門被打開,門外陷入安靜,所有人都朝那道門望過去,死死盯着它。
在一道道目光中,李憑雲走了出來。
他從陰影裏走向烈日底下,白衣折射日光,給他的身體籠上了一層光明。
他贏了。
他正大光明地從世人的偏見中走了出來,用他的無畏殺死腐朽的舊觀念。
所有人都相信,他是這個朝代的未來。
李憑雲才出門,田早河帶頭的書生就圍了上去,他們把他圍得水洩不通,趙鳶想要上前抱住他,可她想到了那夜大理寺自己的退縮。
她...她憑什麽為他高興呢。
她步伐悄悄向後,似乎在尋找一個體面離去的方式。就在趙鳶打算逃離時,一只利矢從國子監裏飛出,直穿李憑雲的肩骨。
國子監裏傳來一聲大喊:“有刺客!”
門外守衛的逐鹿軍立馬入內,國子監大門被重新緊閉。
“李憑雲!”趙鳶腳步先于理智飛了出去。
她不知道自己哪裏來的力氣,将擋着她的人一個個推開,直到她和李憑雲面前再無阻攔。
李憑雲的肩膀滲出鮮紅的血液,趙鳶慌道:“六子,止血...止血!”
“哦...”六子也被這只飛矢吓傻了,趙鳶一喊,他的神才回來。
他從衣服上撕下一塊布,但卻無從下手。
李憑雲緊緊抱住了趙鳶的背,他把頭埋在趙鳶的肩上,佝偻着背。
他虛弱道:“趙大人,白衣低賤,不襯你。”
趙鳶喃喃道:“以後我不穿了...”
李憑雲狠狠嗅着她身上的墨香,趙鳶覺得這比喻不大恰當,但此時的李憑雲,就好像一只漂泊許久,終于找到家的小狗。
“李大人,先讓六子給你包紮...”
李憑雲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的審判。自他決定入仕第一天,就在等待着。他以為這一天會是自己的結局,沒想到,這才是開始。
“趙鳶,我娶你。”
人物:
1.第一幕:魚袋,引出規則,裴瑯和陳國公對峙。(三方陣營,迎接主角)
2.第二幕:打壓李憑雲供認不諱,被陳國公出言侮辱。趙太傅給李憑雲說話的機會,李憑雲三句質問
———————————————————————————————————————————————————
今日的國子監問審,受審的人是以賤民身份欺世盜名,參加科舉,入仕為官的狀元郎李憑雲,審他的是這條仕途上的其他人。有他的先行者,也有他的後來者。
這場審判的地點在國子監中央大殿,大殿中央,屹立着一尊三米高的孔聖銅像,在孔聖銅像後是一顆活了三百年的古榕樹,它見證了兩朝三百年間選官方式的變革。
魚符是大邺官員身份的象征物,太傅問審之後,判李憑雲無罪的官員,便把自己的魚符挂在那株古榕樹的樹枝上。
問審尚未開始,古榕樹上已經挂了一枚魚符,朝中三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金制,五品以上的為銀制,其餘的為銅制,那是一枚銀色的魚符,陽光掠過它的表面,迸發出一層刺目寒光。
那是一枚新制的魚符,不必猜,百官也知道他隸屬于新上任的中郎将,裴瑯裴侯,過去長安城有名的纨绔。
這位裴侯承襲安都侯府爵位,他的祖輩都是安西的大功臣,其身份尊貴,并非普通官員可數落。
陳國公領着尚書省衆官員站在孔聖銅像右側,他問今日的主審官趙太傅:“太傅,問審尚未開始,裴侯就把魚符挂在了樹上,是否不合規矩?”
這樣的問審是大邺頭一遭,沒有可參考的先例。
趙太傅不慌不忙走到孔聖銅像腳下的鶴膝桌前,拿起上面盛放着的聖旨。
“依陛下同中書商議出來的規矩,并未規定懸挂魚符的時機,沒有不合規矩一說。”
在陳國公鷹眼追視之下,趙太傅合上了聖旨,放回原處。
這時裴瑯道:“我與李郎中相識于邊關太和縣的窮鄉僻壤裏,他在那蠻荒之地墾出片片綠野,這魚符,我是替太和縣百姓替他挂的。”
一只魚符挂在樹上,多少顯得寒酸可憐,對陳國公并不造成威脅。
陳國公不再追究,趙太傅終于暗中松了口氣。
他眼前的這幅聖旨,打開後,竟是一片空白,上面什麽都沒寫。
他憑着多年經驗揣摩女皇的意思,實在揣摩不透,看來今日只能聽天由命。
這整一國子監的大臣,光尚書省就占了一半。依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李憑雲都贏不了,更何況,國子監那四方鎮守的禁軍,都是陳家人培養出來的人,有武力鎮壓,誰還敢幫李憑雲?
朝廷裏的破事,無非你争我奪,已很難嚼出新鮮感了。今日實在是個例外,李憑雲被禁軍押送上前時,所有大臣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臉上,包括趙太傅。
趙太傅不上朝,他對李憑雲的了解還僅限于四年前的科舉,至于他這幾年的情況,只聽旁人提起過幾句。孟端陽說,此人為人倨傲,但做事有分寸,知進退,是個異常聰明的人,府上的管事忠叔說,這是個非常英俊的年輕人,難怪小姐喜歡。
那些聽聞此刻化作了一個具象的人。
他身穿一席低賤的白衣,被剝奪了發冠,但白衣素潔,黑發如雲,昂首向前時,目空一切。
今日彙聚在國子監的大臣,都是所謂的國之棟梁,他們要出身有出身,要黨羽有黨羽,就連自己這樣慎獨的官員,為官多年也難免有一兩個朝中好友。
那個名作李憑雲的賤民,他只有他自己。
趙太傅聽說他生父是個船戶,而國子監是大邺最高的學府,從那艘船上走到國子監,他其實已經贏了。此刻他跪在百官的目光中,被低視,被嘲諷,可他不低頭也不折腰。
有些人跪着,也能頂天立地。
趙太傅道:“李憑雲,洛川縣令舉證你身份尚為賤民,未曾贖身,可為實情?”
李憑雲從未否認過這事,被關在大理寺的時候,他對自己的賤民身份供認不諱。百官面前,依然如是。
他回道:“是為實情。”
在世人心中,賤民就該是自卑的,是低着頭的。
李憑雲卻不是那樣。
他刺目地笑着,不卑不亢。
中書省官員中發生一陣異動,有人道:“他是在嘲諷我們麽?”
嘲諷他們一幫酒囊飯袋,靠着幾代祖宗的蔭庇,混的還不如他一個賤民。
趙太傅又問他:“五年前,你僞造良民身份,參加洛川縣秋闱,可為實情?”
李憑雲道:“是為實情。”
趙太傅:“你以賤充良擔任朝廷命官,欺上瞞下,可為實情?”
這一條,其實是不屬實的。他殿試之後,就向女皇禀明過實情,當時趙太傅就在女皇身側,女皇近臣,都知道他的身份。
何談欺上瞞下。
李憑雲目光與趙太傅對上,道:“是為實情。”
趙太傅沉默一陣,走向百官面前,“李憑雲對賤民身份供認不諱,諸位可還有要問的?”
李憑雲的坦蕩使得諸人一早準備好的腹稿做空,陳國公四處看了看,見沒人吱聲,他冷笑道:“這李郎君也是難得一見的俊俏,陛下被這麽一個貨色蒙騙,也情有可原。”
趙太傅道:“陳尚書,勿妄論聖上。”
他看回李憑雲,“李憑雲,你可有話要說?”
李憑雲和趙太傅對視時,他陷入了短暫的放空。
他突然想到了趙鳶。很快,他逼自己集中注意力。
抛開趙太傅是當朝唯一官居一品的大臣不談,其本身的學問也令人臣服。李憑雲道:“太傅是天下之師,學生有幾處不解,想請太傅答疑解惑。”
趙太傅回想起四年前那場殿試,他見證無數次科舉,圍觀了那場殿試,也會兀自感慨:李憑雲之後,大邺再無狀元郎。
他對李憑雲的發問不敢掉以輕心,慎重道:“只限你三問。”
李憑雲淡淡道了聲謝,然後發出第一問:“請問太傅,何為士?”
“士,既讀書人,孔夫子之前,在卿大夫之下,庶人之上,擅六藝者統稱為士,孔夫子之後,士人不争輕重尊卑貴賤,而争于道,讀書求道者,皆可為為士。”
李憑雲的第二問是:“大邺律法可有明文規定,不準賤民讀書求道?”
趙太傅道:“高祖立國,尊崇儒道,伸張有教無類,并未有此規定。”
李憑雲的第三問是:“賤民可以讀書求道,科舉明文規定,士子可投牃自薦,卻又禁止賤民應舉,請問是賤民讀書問道錯了,還是律令矛盾了?”
眼看趙太傅沒有回答這一問,陳國公提醒:“太傅,此賤民擅長詭辯,可別被他繞進去了,科舉明文規定賤民不得應舉,防的就是這種有些小的才能,卻沒德行之人。”
劉舍人亦道:“咱們這些臣子,都是官學出身,一步步考功上來的。不敢說自己學問做的多好,但一顆忠正之心,上無愧于君,下不慚于民,那賤民是在何等處境下長大?娼優!奴仆!隸卒!不能讓一滴墨,污了滿池清水。”
劉舍人是趙太傅的學生,他的話,八成就是趙太傅的意見。
趙太傅揚聲道:“諸公可以開始判決了。若認為李憑雲無罪者,請将自己的魚符挂在樹上。”
整個國子監沉寂了很久,蟬鳴聲也逐漸式微。
一個身影上前将自己的魚符挂在樹上,打破沉寂。挂魚符的人是禦史臺的高程,衆所周知他同李憑雲交情深厚,若這時他不站出來,倒是太過忘恩負義了。
此外,便沒有了。
幾只魚符在風中搖曳,顯得孤單。
禮部有幾個受過李憑雲恩惠的官員,想要把自己的魚符挂上去,但樹下持刀的禁軍讓他們望而卻步。
陳國公不耐道:“既然滿朝上下只有裴侯和新科狀元二人挂了魚符,多數大臣認為此人有罪,太傅,定罪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彙集在了趙太傅身上。
他用二人交談的聲音問道:“李憑雲,你可還有要說的?”
李憑雲無聲地搖了搖頭。
趙太傅秉着一口氣,環顧四方。那麽多人,那麽多雙眼睛,沒有半點悲憫。
衆目睽睽之下,趙太傅解下自己的魚符和腰帶,然後将自己的官服脫下,一片嘩然,李憑雲也不知趙太傅這是何意。他将自己的官袍疊地四方四正,置于孔聖銅像下,又将自己的發冠摘下,置于官服上。
“夫子在上,學生以衣冠為憑,證實此子無罪。”
衣冠是一個讀書人的全部尊嚴,而太傅的衣冠,象征着天下所有讀書人的尊嚴。
所有人都為趙太傅此舉訝然不已,包括李憑雲。太傅以衣冠保李憑雲,意味不言而喻。先是國子監的衆師生,緊随趙太傅其後,脫下自己的衣冠,證李憑雲無罪,而後是趙太傅的學生,是禮部衆官員...
滿朝棟梁用他們的尊嚴,證明一個賤民的無罪。
陳國公怒道:“區區一個賤民!竟敢如此分割朝政!來人,給我諸了這賤民!”
禁軍正要動手,裴瑯高聲怒斥:“沒有聖谕,誰敢!”
立馬,逐鹿軍從四方包圍了禁軍。
趙太傅回身,他看到在蓄勢待發的刀光劍影中,一個個跪着的白衣官員,開辟了一條清白之路。
“判定李憑雲無罪的大臣已過半數,李憑雲以賤充良參加科舉的罪名不成立。李憑雲,你無罪了。”
李憑雲知道自己會贏,可他沒有預想過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贏這一局。
他對着趙太傅的方向伏身,“學生多謝太傅。”
“你已非帶罪之身,不必再跪,起身回去等陛下懿旨吧。”
李憑雲扶着膝蓋站起來,又向這些為他卸下衣冠的大臣們作了一記長禮。
國子監外,等的人甚是焦灼。
趙鳶在等待審判結果的人群裏,看到了幾個眼熟的面孔,似乎當初李憑雲被捕的時候,也是他們對李憑雲出言不堪。
她本就不被那些書生接納,昨日對高程和田早河閉門不見,加之六子,他們都将她排除在外了。
報信的博士從門縫裏鑽出來,帶來裏面的消息,趙鳶踮起腳往前湊,努力想要分辨那為博士的口型,但隔得實在太遠了,她什麽消息都聽不見。
突然國子監大門被打開,門外陷入安靜,所有人都朝那道門望過去,死死盯着它。
在一道道目光中,李憑雲走了出來。
他從陰影裏走向烈日底下,白衣折射日光,給他的身體籠上了一層光明。
他贏了。
他正大光明地從世人的偏見中走了出來,用他的無畏殺死腐朽的舊觀念。
所有人都相信,他是這個朝代的未來。
李憑雲才出門,田早河帶頭的書生就圍了上去,他們把他圍得水洩不通,趙鳶想要上前抱住他,可她想到了那夜大理寺自己的退縮。
她...她憑什麽為他高興呢。
她步伐悄悄向後,似乎在尋找一個體面離去的方式。就在趙鳶打算逃離時,一只利矢從國子監裏飛出,直穿李憑雲的肩骨。
國子監裏傳來一聲大喊:“有刺客!”
門外守衛的逐鹿軍立馬入內,國子監大門被重新緊閉。
“李憑雲!”趙鳶腳步先于理智飛了出去。
她不知道自己哪裏來的力氣,将擋着她的人一個個推開,直到她和李憑雲面前再無阻攔。
李憑雲的肩膀滲出鮮紅的血液,趙鳶慌道:“六子,止血...止血!”
“哦...”六子也被這只飛矢吓傻了,趙鳶一喊,他的神才回來。
他從衣服上撕下一塊布,但卻無從下手。
李憑雲緊緊抱住了趙鳶的背,他把頭埋在趙鳶的肩上,佝偻着背。
他虛弱道:“趙大人,白衣低賤,不襯你。”
趙鳶喃喃道:“以後我不穿了...”
李憑雲狠狠嗅着她身上的墨香,趙鳶覺得這比喻不大恰當,但此時的李憑雲,就好像一只漂泊許久,終于找到家的小狗。
“李大人,先讓六子給你包紮...”
李憑雲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的審判。自他決定入仕第一天,就在等待着。他以為這一天會是自己的結局,沒想到,這才是開始。
“趙鳶,我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