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11 随便說幾句
第11章 11 随便說幾句
◎一些補充說明◎
雖然說貴人已經下了命令,盡量控制這“石板”的泛濫。但是吧,古代那個通訊環境,不像現代,有什麽大新聞,一分鐘不到就能傳遍全國。
古代通訊受限于交通,全靠人口口相傳,要麽通過驿站派一騎兵,快馬飛鞭的把消息帶到,要麽就借用動物的手段,比如什麽飛鴿傳書這種,不過飛鴿到底不比人聰慧。有一定的消息飛到一半結果飛丢了的風險。
就比如你在A地剛聽到來自B地的消息,但是很可能,已經是半年前的事情了。就滞後到這種程度。
所以……動是動了,但是沒那麽快。至少——在他們動之前,圭小寶的第二次直播已經開啓了。
第一次直播的時候,很多人還把它當做鬼怪妖物。總之就是什麽不科學的東西,大多都是警惕且不接受的。但是等第一次直播結束,裏面的人也沒跳出來吃個人啥的。直播結束,所有人也都是全須全尾的,既沒有丢魂,也沒有缺胳膊少腿。
大家的警惕心就自然而然的散去了不少。
再加上圭小寶第一次直播除了播新聞聯播,主要回答大家的問題去了。也讓很多人多多少少也了解到了一些東西。比如說——圭小寶那邊應該是一個他們并不知道,但卻存在的地方。
他可能不是這個世界的人,但也不像是妖。
那裏生活着許多跟圭小寶一樣的人,他們過着和慶朝人有許多不一樣,但又有許多一樣的生活。比如都要吃飯喝水,都會得病,且病了也會死。甚至也會遭遇戰争。
而不一樣則在于——可以實時讓人看到千裏之外發生了什麽的板子,跟慶朝人完全迥異的裝相打扮。還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慶朝有極大的差別。
半小時的新聞聯播傳達的許多消息,有的人甚至專門把重點記載在了紙上,寫了足足大幾頁,但仍舊覺得不足,還與其他的人相互印證。然後就着現有的這些信息讨論分析圭小寶所存在的那個世界。
在這之中,有人關心農生,比如小麥産量。新聞開頭有專門一筆帶過了今年的糧食産量一年有多少,只是這個數據就讓一些懂行的人非常的吃驚。
有人在意的是疫情,這也在半小時新聞當中占據很大的筆幅,圭小寶也說因為疫情,他被封在小區內不能出入。但是他的臉上卻并不見驚慌。古代人經歷過瘟疫,幾乎是談疫色變,每次都會死許多人。甚至有的人還活着,因為染上瘟疫,而被活埋或者燒死。
所以圭小寶這種輕松态度,讓人感覺到,他并不覺得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Advertisement
有人問他在家,糧食怎麽解決。圭小寶說可以點外賣。外賣就是,只需要通過板子,他說是手機,在上面操作一番。你甚至可以在上面點餐——但是想到板子可以傳達千裏之外的畫面,并且還能夠與之交流,那麽利用這種板子,點餐也不算奇怪。
再有讓慶朝人覺得有意思的是,圭小寶那邊把立在牆上的大板子叫做電視。把手裏捧着的小板子,叫做手機。把一本書大小的,跟他們現在看到的差不多的板子叫做平板。
他們總有各種各樣的稱呼。但在慶朝人眼裏,這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東西。
只是大小不一樣而已。但功能卻都差不多。有人問圭小寶,既然手機可以點餐,電視也可以點餐,平板也可以點餐。為什麽要叫三個不一樣的名字呢?
圭小寶一時也答不上來,最後哈哈大笑。他覺得彈幕是在吐槽現在工具發展到最後,功能都全部重合了。并不知道這其實是古人發自內心的疑問。
直播的時間其實并不算短,但慶朝人卻并不覺得有多長。他們對于直播間裏的,那個展現的與他們完全不同的世界,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和興趣。在剛開始的烏龍散去後,許多人都對圭小寶透露的內容如癡如醉,只恨不得他多說一點,再說一點。
這也是為什麽,圭小寶退播的時候。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的原因。
哪怕是再固守的人,也想要從圭小寶那裏知道和了解更多的東西。接受不接受是一回事。但是并不妨礙他們想要知道的這個結果。
再還有一點就是。慶朝的官話其實跟普通話差不多的。這也同時避開了溝通的障礙。所以圭小寶說得話,他們其實是聽得懂的。而且圭小寶有一點很好的就是,他也不像是那些讀書人,滿嘴之乎者也,動不動引經據典——別說古代沒讀過書的農民,就算你拉一個現代人。也不一定全然能夠理解這些人在說什麽。
所以哪怕是大字不識的底層老百姓,只要他聽得懂官話,那自然就能聽得懂圭小寶在說什麽。就算看不懂彈幕,但是圭小寶每次要回答問題,都會把彈幕上的文言文通過度娘翻譯,然後念上一遍。這真的非常貼心了!
就算是稚童都能理解。
現代教育本來就是為了普及大衆,所以門檻是非常低的。基本教育模式發展至今,已經摒棄掉了許多難以理解的,不容易教學的框架,真正做到簡單,是人就懂,傻瓜式教學的程度。
所以你讓一個古代人看到現代的東西,他也能很快的上手。并不是說他多麽天賦異禀,而是因為這玩意設計出來,本來就是要讓一個傻瓜都能使用的程度。
真要有一定難度的,它也普及不開。如果你要說許多老年人就不會用智能機,但你要思考為什麽他不會用。是真的不會用,還是不願意去用。
老年人大部分有一定老花眼,視力不好,還有的幹脆字也不認識。一開始的智能手機上面各種字體,看得人眼睛疼。但是現在都是簡單明了的方塊圖标,也沒有各種按鍵,操作起來非常絲滑。所以有的老年人網上沖浪起來,比你都溜。
各種短視頻刷得飛起,微信各種表情刷起來,讓人眼花缭亂。
撇開這些不談,再還有的老年人,純粹是因為不想花錢。把好的留給子女,不好的留給自己。而子女又沒有耐心去陪伴和交流。一些老人就幹脆借着我不會,來促使子女幫助自己,讓他們有一種被照顧的感覺。
也有的是擔心自己不會用,把“好東西”弄壞了,把自己束縛住了,幹脆就不碰。
總而言之,不要覺得古代人會用平板有什麽驚奇的。如果你給他一部手機,那他也會網上看抖音,說不定過一段時間,連網絡流行語都掌握齊全了。
在擁有同樣的大腦下,現代人也未必高古代人哪裏去。論智商,古代難道就沒有聰明人了嗎?再者,現代難道就沒有蠢人了嗎?
工具發展并不是從複雜到複雜,反而是去複雜化,簡單化,方便化。
但在古代,什麽都有門檻的。不管是一個知識,還是一個道理,還是一個工具的使用。因為生産力低下,從而使得門檻出現,劃分出了士農,階級等等阻礙人類發展的東西。
圭小寶可貴的一點在于。他把本來應該是複雜的東西,用簡單的話語,所有人都能聽懂的方式,講述給了古代人聽。這是很多古代人沒有見過,沒有聽過的,新奇的理念。
而圭小寶這點可貴,并不是來源于他是個多麽有能力的。而是源自于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現代教育把這種了不起的行為,潤物細無聲的傳遞給了每一個人。
讓所有人知道。在幾千年前,這是一件多麽可貴的事情啊。是可以跟聖人比肩的光榮。
但對于現代的我們來說,嗯?這不是理所應當得到嗎?
比如一個古代農民,沒人會去跟他說這些。他們見到的,聽到的,能夠理解的東西很少很少。因為沒人會去與他們溝通,沒人會覺得他們需要知道。
因為交通不便利,生産力低下。他們可能叢生到死,都只在那四四方方的田地裏,沒有出過村,沒有下過山,沒有去過其他地方。沒有看到別處的風景。
所以他們理解的,也就是父輩,或者宗族,這些人傳遞給他們的東西。但這些東西是正确的嗎?不一定。那他們有分辨和拒絕的能力嗎?在所知所見都非常受限的情況下。他們連個對比的對象都沒有。怎麽分辨對錯?
圭小寶這個直播,就好像是給從來沒看過電影的人,放一場電影,我們這種習以為常的,再回首,會覺得演技粗糙,說話像在念臺詞,場景單調,拍攝手法單一。随便一個普通人都能說出一堆見解出來。
但是回想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自己不也是目不轉睛,一眼不眨的看着。
圭小寶在那幾個小時說出的話,他所認為的習以為常,再普通不過的道理,就像是鳥兒為什麽吃蟲,太陽為什麽自東起,自西而落。
卻是無數只停留在巴掌大地方的農民,婦孺,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道理和見解。
這是他們第一次認識到世界的不同和層次。
原來是這樣。原來還可以這樣。原來還有人過着這樣的生活。
民智,自此而開。
如果說,第一場直播開民智的話。那麽第二場直播,就是在沖破人心中的限制和羞恥——
作者有話說:
就我想表達的是,越是看起來簡單的東西,越不簡單。
古代人怎麽改變。其實并不需要跟他講毛概,馬克思。他不一定理解。現代人都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有的人讀了一輩子,都沒真正讀透。半知不解的,然後又去教別人。這是教嗎?這是害人。
那講什麽。其實都不需要講。只需要讓他們看。
哦,你是這樣的人,你生活在這樣的世界。
你是這樣的思想,你過着這樣的生活。這些細節往往比任何道理都要震撼人心。
就像我看紀錄片,看文字講述清朝末年,咱們一批讀書人被送去外國進修。他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很多人因此大受震撼,甚至感到自卑自賤,覺得我們不如人多矣,從而變得膽怯,甚至看到外國面孔就心生懼意。也有很多人因此發憤圖強,做夢想要帶領國家變強。別人能擁有,為什麽我們不行?
有人教他們什麽道理了嗎?不過是一臉平常的展示了自己生活而已。而這種習以為常比特地拿出來炫耀更加讓人無法接受。
PS:我話比較多,其實這些跟小說有關系嗎?沒有的,只是寫到這裏,有感而發幾句。
真正文章內容還是以輕松基調為準的。當然,我的思考也是我自己一家之言。你們也可以反駁或者嗤之以鼻。無需太過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