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典故引用
典故引用
典故引用:
《戰城南》(西漢樂府)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豪客!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枭騎戰鬥死,驽馬徘徊鳴。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唐·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鬓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Advertisement
《夢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
浮雲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別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漢書·嚴助傳》(漢·班固)
閩越王狼戾不仁,殺其骨肉。
顏師古注:狼性貪戾。凡言狼戾者,謂貪而戾也。
《歸園田居·其一》(魏晉·陶淵明)
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兩漢佚名的《生年不滿百》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将威未行, 則先振之以威”
出處:明·戚繼光 -《紀效新書》
原文:若将威素立,則先收之以恩;若将威未行,則先振之以威。
釋義:如若将帥威勢已立,則以恩德收歸士兵之心,(以此達到恩威并濟之效);如若将帥尚未立下威勢,就先采用威勢震懾士兵。
“小菜佐食, 醒脾解濁。”
出處:清·袁枚 -《随園食單》
原文:(節選)小菜佐食,如府史胥徒佐六宮也。醒脾解濁,全在于斯。
釋義:小菜用以佐食配料,正如官府中小吏輔助六宮官員一樣。小菜能夠醒脾胃,去除污濁,作用就在于此。
“紅梅覆雪,蘭舟籠香,一笑千金值。”
出處:元·施耐庵-《念奴嬌·天南地北》
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
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
翠袖圍香,绛绡籠雪,一笑千金值。
神仙體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
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
離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釋義:普天之下,請問這個世界,什麽地方可以使我容身?暫栖身在水泊梁山,今日來觀賞京城之春。翠綠的衣袖散發着香氣,紅色的绡絹籠罩着潔白的肌膚,真是一笑值千全。美如仙女的體态,與薄情人沒有緣份。想那蘆葉蕭蕭的灘頭,開滿蓼花的岸邊,縱然有月色如水如銀。魚在水中雁飛天上,只盼金雞報曉的佳音。雖有包天的義膽,蓋地的忠肝,有誰能理解我的心。滿懷的離愁千萬種,醉鄉裏一夜霜染雙鬓。】
“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水。”
唐·李白 - 《古風其三十三》
北溟有巨魚,身長數千裏。
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水。
憑陵随海運,燀赫因風起。
吾觀摩天飛,九萬方未已。
釋義:在世界最北端的海裏有一種大魚,身體長達數千裏。它仰頭噴水的時候,水花如三山之雪;張口一吞,便可吞下百川之水。(它化作大鵬),随着海運,乘着海風,沖天而起。我看它升騰直上,一直到了九萬裏高空,好像還不會停止。
“都俞籲咈,古有所道。”
都俞籲咈,皆為古漢語嘆詞。籲,不同意;咈,反對;都,贊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堯、舜、禹等讨論政事時發言的語氣,後用以贊美君臣論政問答,融洽雍睦。
“入則懇懇以盡忠。”
出處:張養浩·《為政忠告》《三事忠告》
原文:(節選)臣之於君也,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凡所白於上者,不可洩於外而伐諸人,善則歸君,過則歸己。
釋義:臣屬對于君上,拜見時要忠誠盡職,離開時要謙沖內斂.凡是向君上彙報的事,決不能洩露于外,并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有功歸君上,有錯歸自己。
“白發愁看淚眼枯。”
出處:清·黃景仁 -《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釋義: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門簾依依不舍的與母親告別,愁容滿面,凄切悲涼,欲哭無淚。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感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生平傲殺繁華夢,已悟真空。”
“生平傲殺繁華夢,已悟真空。”
出處:元·吳西逸-《雙調·殿前歡·懶雲窩,懶》
原文:(節選)生平傲殺繁華夢,已悟真空。茶香水玉鐘,酒竭玻璃翁,雲繞蓬萊洞。冥鴻笑我,我笑冥鴻。
釋義:這一生中的傲氣與夢想抱負消逝殆盡,我已看破俗世。(閑居青山腳下,生活閑适淡然),玻璃翁中的酒飲盡了,茶盞裏的茶香萦繞未消,蓬萊洞前的雲霧也在缭繞。鴻雁笑我,我也笑它。
“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處:宋·陸游-《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釋義:不要笑農家臘月裏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年景裏待客菜肴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吹着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時來敲你的家門。
“周若失其鹿,天下群雄皆可逐之。”
出處:西漢·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原文: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釋義:秦朝失掉了政權,天下豪雄都來搶奪它。而才幹突出且行動敏捷的人則占得先機。
“積石有玉,列松如翠。郎豔獨絕,世無其二。”
出處:宋·郭茂倩 -《白石郎曲》
白石郎,臨江居。前導江伯後從魚。
積石如玉,列松如翠。
郎豔獨絕,世無其二。
釋義:白石郎,臨江居住。前面有江伯引導,後頭有魚群跟從。像玉一般的石頭堆壘,似翡翠般翠綠的松樹排列成行。白石郎的美豔天下獨絕,世界上像他這樣的再沒有第二個。
“事師之猶事父也。”
出處:戰國·呂不韋 -《呂氏春秋·卷四·勸學》
原文:(節選)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也。夫無父而無師者,餘若夫何哉!”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
釋義:曾子說:“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親還在的可以看出來,其中有老師的也可以看出來。對那些父親、老師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麽樣呢?”這是說對待老師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
“匹夫無罪, 懷璧其罪。”
出處:《春秋左傳·桓公十年》
原文:(節選)初,虞叔有玉,愚公求旃(zhān)。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之。又求其寶劍。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釋義:當初,虞叔有塊寶玉,愚公想要得到,虞叔沒有給他,然後,虞叔為此而感到後悔,說:“周這個地方有句諺語說:‘一個人本來沒有罪,卻因為擁有寶玉而獲罪。’”于是就把寶玉獻給了虞公。可是,虞公又來索要虞叔的寶劍,虞叔說:“這實在是貪得無厭。如此貪得無厭,将會給我帶來殺身之禍。”于是就發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個地方去了。這句話原指財寶能致禍。後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尚能飯否?”
出處:宋·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釋義: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随着歲月的流逝早已不複存在。斜陽照着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着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元嘉帝興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戰功封狼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揚州戰火連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自己還能吃飯嗎?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出處:《孟子·盡心》
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釋義: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順從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此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牆下面。盡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運。而“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字面意思是:君子要遠離危險的地方。這包括兩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預先覺察潛在的危險,并采取防範措施;二是一旦發現自己處于危險境地,要及時離開。
“百歲光陰如夢蝶。”
出處:元·馬致遠 -《雙調·夜行船·秋思》
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釋義:人的一生不過百歲,就像莊周夢蝶。再回頭想想往事實在令人慨嘆。今天春天才來,明天早上春花就謝了。趕緊地行令勸酒,夜還是很快來臨,燈就要滅了!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出處:漢·曹操 -《蒿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讨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争,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釋義: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兇殘的人。最初約會各路将領訂盟,同心讨伐長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彙合以後,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争奪,随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戰争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铠甲上生滿了虮虱,衆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屍骨曝露于野地裏無人收埋,千裏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着,想到這裏令人極度哀傷。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出處:明·戚繼光 -《馬上行》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釋義:轉戰南北是為了報答皇上對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邊關的花草都笑我這一生總在奔波。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帶着兵器騎着戰馬在疆場上度過的。
“筚路藍縷,以啓山林。”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原文:(節選)筚路藍縷,以啓山林。
釋義:駕着簡陋的車,穿着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将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禦人。”
出處:漢·黃石公 -《三略·上略》
原文:
将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
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
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
故将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禦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釋義:将帥之所以能夠樹立威嚴,來源于他的號令;戰役之所以能夠取勝,得益于軍紀;士兵之所以不畏懼戰場,是因為他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将帥要言出必行,賞罰分明;像天地時令那樣的不可變更,這樣方能統領士兵。
“五兵之中,惟火最烈。”
出處:明·戚繼光 -《紀效新書》
原文:夫五兵之中,惟火最烈。古今水陸之戰,以火成功最多。
釋義:戰役中唯有采用火攻最直接猛烈。從古至今,水戰與陸戰都是采用火攻取勝占多數
“慈父愛子,非為報也。”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缪稱訓》
原文:(節選)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不可內解于心。
釋義:慈父關愛兒子,并非是想得到子女的報答,而是因為無法抛開內心的那顆愛心。
“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
出處:唐·李靖 - 《唐太宗李衛問對》卷下
原文:(節選)靖再拜曰:深乎!聖人之法也。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乎勝而已矣。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不惟二其事,抑又二其官,雖口誦孫、吳,而心不思妙攻守兩齊之說,其孰能知其然哉”
釋義:李靖再拜以後說:“聖人之法是很深遠的。進攻是防守的轉機,防守是進攻的策略,進攻和防守都是為了達到勝利而已。如果只知進攻不知防守,只知防守不知進攻,這不僅是把二事分開,而且又把二者的職責也分開了,雖然口中誦讀孫子、吳起兵法,而內心卻不去思考進攻和防守兩全其美的妙用,那誰能知道它為什麽要這樣呢?
“致人而不致于人。”
出處:春秋·孫武 -《孫子·虛實》
原文: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釋義:凡是先到戰場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不是被敵人調動。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出處:《孟子》
原文: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釋義:天下政治清明,自己就要身體力行推行道義;天下混亂,自己就要用生命來捍衛道義。沒聽說用道來屈從于世俗的人和社會。
“自古聖賢皆是死,唯有飲者留其名。”
出處:《将進酒》唐·李白
原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谑。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出處:清·徐錫麟《出塞》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釋義: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何必考慮把屍體運回家鄉。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出處:出自清朝林則徐的一副自勉聯
原文: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鶴乃佼佼于庸,尾主於順謂娓。”
庸中佼佼;指平凡人中特別出衆的。
尾主於順;出自說文解字注。
“金樽同汝飲,白刃不相饒。”
出處:明太祖朱元璋在與功臣們的講話
原文:金樽同汝飲,白刃不相饒。
釋義:美酒佳肴可以與你一同品味,但來日你們要是犯了事,一樣還是刀刃相見。
“綠水無憂,因風而皺;青山不老,為雪白頭。”
出處:出自清人李文甫的一副對聯
上聯: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下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出處:《金剛經》
釋義: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法,都如夢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霧霭一樣的不可琢磨,無常變幻。同時又如同閃電一樣的快速變化。我們要無時不刻地這樣看待這個世間的一切,不要執着它而被它束縛我們本來解脫自在的體性。
“治大國若烹小鮮”
出處:春秋·老子 -《道德經》
原文:(節選)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釋義:治理大國,如同烹制小魚。用道治理天下,鬼神都起不了作用。并不是鬼神起不了作用,是鬼神沒有空子可鑽,它們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聖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聖人都不傷害人,因此,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旌旗十萬斬閻羅。”
出處:現代·陳毅《梅嶺三章》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生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
出處:唐·吳兢 -《貞觀政要》
原文:(節選)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谏,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釋義:貞觀三年,唐太宗對侍臣說:“無論國家安定還是混亂,安全還是危險,君臣都應該同舟共濟。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谏良言,臣子能夠直言進谏,那麽君臣之間就能夠和諧默契,這是自古以來治國所重視的方法。如果君主自以為賢明,大臣又不去糾正君主的過失,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出處:宋·羅大經 - 《鶴林玉露》卷六
堂堂八尺軀,莫聽三寸舌。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釋義:堂堂八尺男兒,不要聽信小人讒言,讒言對人危害之大,正如同殺人不見血的毒劍一般。(注:龍泉是我國古代的寶劍)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出處:春秋·老子 -《道德經》
原文:(節選)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釋義: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衆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亂世重用典”
治亂世,用重典:諺語。指動蕩混亂的社會必須用重法來治理。
“木秀于林,風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出處:魏晉·李康 -《運命論》
原文:(節選)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衆必非之。前監不遠,覆車繼軌。
釋義:所以樹木高出樹林,風肯定會把它吹斷;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會把它沖掉;德行高于衆人,衆人肯定會對他進行诽謗。前車之鑒不遠,後來的車也繼續翻覆在前車翻覆的路上。
“任賢必治,任不賢必亂。”
出處: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漢紀》
原文:(節選)房曰:若是,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
釋義:房京說:如果這樣的話,任用賢能之人天下就會太平,任用不肖之徒天下就會生亂,這是世間必然規律。
“物不極則不反,惡不極則不亡。”
出處: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紀》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出處:唐·孟浩然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栖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釋義:夕陽越過了西邊的山嶺,千山萬壑忽然昏暗靜寂。月照松林更覺夜晚清涼,風聲泉聲共鳴分外清晰。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盡,煙霭中鳥兒剛歸巢安息。丁大約定今晚來寺住宿,獨自撫琴站在山路等你。
“時也,命也,運也”
出處:北宋·呂蒙正-《呂蒙正格言》
原文: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貴也。此乃時也、命也、運也。
釋義:尊貴的人恩寵我,卑微的人擁護我。人人都道我尊貴,其實并非我尊貴。時機、命數、運氣罷了。
“夜雨逢屋漏,夢聽狐吟語。春潮何處請,滴答聲裏尋。”
出處:出自大周佻達濕人蕭策安“對牌結對子”游戲對子
原文:夜雨逢屋漏,夢聽狐吟語。春潮何處請,滴答聲裏尋。
創造背景:大周天琛年間,‘濕’人蕭策安與諸朝臣同赴都察院左都禦史岑愈私宴,期間岑愈提出要玩永宜港一帶正興的“對牌結對子”游戲。當時濕人蕭策安與沈蘭舟已互通心意,但苦于當下局勢不便公開,于是借着當日游戲之景有感而發。對子看似辭藻輕浮、浪蕩佻達的外物描寫,實則是回憶自己與蘭舟于禁軍宅院初次坦誠相見的景象,同時也借此詩向對面正襟危坐的蘭舟輸送自己輕佻的愛意,挑撥對方看似毫無波瀾的內心,感受公衆場合下彼此間才通曉的調情的刺激。
文末有話說,随同以上對子贈一首描寫二公子家海東青的小詩。
海東青
宋·顧逢
相傳産海東,不與衆禽同。兩翅飛騰去,層霄頃刻中。
轉眸明似電,追馬疾如風。墜得天鵝落,人皆指遠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