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生僻詞解析
生僻詞解析
好詞
太師椅:是中國家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原為官家之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宮、衙門內便帶官品職位的涵義;放在家庭中,也顯示出主人的地位。
緝拿牌票:文書名。是舊時官方為某具體目的而填發的固定格式的書面命令,差役執行時持為憑證。清朝使用的下行文。
拘傳駕帖:文書名。明代東廠、錦衣衛捕人及取死囚赴刑之憑藉。
精徽批文:明清榷(某些商品的專營買賣)關稅差赴任時所攜之通行證。明弘治六年(1493)始行,由戶部頒給,戶部登記,請用禦寶(天子的印玺)。
堅壁清野:漢語成語。堅壁:堅固壁壘;清野:清除郊野。對付強敵入入侵的一種方法。使敵人既攻不下據點,又搶不到物資。出自《三國志·魏書·荀或傳》。
以戰養戰:利用戰争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財力,繼續進行戰争,以此來擴大戰果。
蓋面:罩蓋在外面第一層的衣服 。
據考,明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二色衣,近禦之人所穿之衣,自外第一層謂之蓋面。”
容長臉:長方臉,出自《紅樓夢》。
氣血不足斯文清秀 颠三倒四漏洞百出人神共憤滿心為國臨陣脫逃罪無可恕斬釘截鐵 庶子狡猾意圖欺君噤若寒蟬天空陰沉大雪如絮千金一諾朝令夕改說一不二神志不清 ‘
逋(bu一聲)客:逃亡的人或隐居的人。
扁毛畜牲:鳥類的泛稱,出自《西游記》。
俾衆周知策馬橫槍毫厘之功鴻天之賞武夫悍将遽然風口浪尖衆怒難消局勢膠着 退避三舍俯首聽命殘喘至今 目光漸凝 休存死志困獸之鬥血濺佛像涕泗滂沱悲怆欲絕 勢如水火貪財好奢
黃冊制度:是明朝時期建立的人口登記制度,類似現在的人口普查。即按所從事職業,主要将全國人口分為民、軍、匠三類,并進行造冊登記。登記時,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産等,逐一登記在冊。因送給戶部的一冊封面用黃紙,所以稱為“黃冊”。黃冊制度最直接的積極意義,是可以幫助國家了解地區土地情況和人口情況,加強了對戶口的控制,同時也是國家賦稅役的依據。
Advertisement
連中三元: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的是連續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取第一名的考生。
鄉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一般在秋季進行,俗稱“秋闱”,鄉試第一名則稱“解元”;
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亦稱“春闱”,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殿試第一名則為“狀元”(通俗地講,就是該學生連續考了全省第一、全國第一和皇帝心中的第一)。
要在科舉考試中做到“連中三元”非常困難,據記載,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少之又少,僅有十七人,其中十五人為文三元,另兩人為武三元。
由此看來,齊惠連在《将進酒》中的這個身份設定是非常厲害的,所以沈澤川在聽他介紹完後立馬拜師的舉動非常合理,因為沈澤川雖然已經活了下來,但是他罪孽滿身,他需要一個堂堂正正的身份,而齊惠連,是目前能幫助他的最好人選。
大馬金刀:形容豪爽氣派大;也形容說話直率鋒利,不留情面。
鬧蛾:是唐宋元明時期元宵佳節時婦人頭上戴的一種頭飾,有的朝代也稱“鬧嚷嚷”。“鬧蛾”通常用絲綢、烏金紙為花或草蟲之形,再填上有顏色的須子、翅紋。而這個風俗的來源,是和“蛾”有關,蛾産卵很多,因此有多子多福之意。婦女戴“鬧蛾”,是一種帶着美好象征的寓意。
辛棄疾的《青玉案》就寫道:“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詩歌就描繪了元宵佳節時,少女孩兒們結伴出游的情形,她們頭上帶着鬧蛾、雪柳、金絲縧做的頭飾,希望能在良辰佳節遇上自己的意中人。
冰敬:“冰敬”就是在夏天行賄的雅稱,如果是冬天行賄就叫“炭敬”。
虎皮錢:又稱‘活應子’。明代高利貸的俗稱。
入定:即入于禪定。
僧人修行的一種方法,端坐閉眼,心神專注。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
定為三學、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專注于一境。可區分為有心定、無心定等種。
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将出現于世的聖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
據《大唐西域記》載,摩诃迦葉受佛遺囑,入定于雞足山中;清辯論師則沒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宮,以待彌勒出世。
《大智度論》亦雲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終。在瑜伽和右腦冥想中,入定亦為進入α波狀态(或曰變性意識)的稱呼。
禁脔:以比喻某種珍美的、僅獨自享有,不容別人染指的東西。在晉元帝時《晉書·謝安傳》附《謝混傳》上有記載。
陛見: 指臣下谒見皇帝。
虎尾春冰:漢語成語。意思是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出自《尚書·君牙》。
奓[ zhà ]:〈方〉張開。[ zhā ]〔奓山〕地名。在湖北。
組詞:奢奓、奓刺、奓大、奓太、奓汰等。
奓刺 [ zhà cì ]:伸出刺兒。比喻嚣張。
奓大 [ zhà dà ]:誇大,虛誇。
氍毹[qú shū]: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織的布、地毯之類。古代産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簾幕等。
龃龉 [jǔ yǔ]:上下牙齒對不齊,比喻意見不合,互相抵觸。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雙人旁勺:zhuo第二聲,獨木橋(生僻字真多,這個字我的電腦都打不出來。)
佻撻:原文是另外一個生僻詞,我的電腦還是打不出來,反正一個意思,就用這個詞代替吧。
縱橫捭阖:原指戰國時代策士以“合縱”或“連橫”之政治主張游說各國諸侯的方法。後因稱以辭令測探、打動別人,在政治和外交上運用聯合或分化的手段為“縱橫捭阖”。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着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遠交近攻:意思是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是戰國時秦國采取的一種外交策略。後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出自《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戰國時期,範雎觐見秦昭襄王闡述其秦一統天下的戰略。範雎認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領地,主張“遠交近攻”策略。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積極推行,并任範雎為相。
“遠交近攻”策略先把鬥争重點放在離秦國較近的韓趙二國,因為韓趙兩國最近。穩住楚國與魏國,暫時對較遠的燕齊置之不顧。
“遠交近攻”不僅鞏固了秦國所攻取的土地,還破壞了六國的“合縱聯盟”,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去蕪存菁:去除雜亂,保留菁華。
攻讦:(動)揭露別人的過失或隐私并加以攻擊。
蟒衣鸾帶:意思是繡有大蟒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古代官服,也指傳統戲曲演出中帝王将相的服裝。
一言堂:舊時商店表示不二價的匾。現在也可比喻領導缺乏民主作風,獨斷專行,一個人說了算的封建家長制作風。也有比喻辦事雷厲風行,一言九鼎的意思,出自《漫談科學和文學》:“要設法制止‘一言堂’,‘個人說了算’的不民主現象。”
酽茶 [yàn chá]:味道或顏色很濃的茶。
袯襫 [bóshì]:古時指農夫穿的蓑衣之類。
巉岩 [chán yán]:意思是指一種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懸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
老神在在:由閩南話的諺語演化而來。在在,度在,在閩南語裏的是“堅固、穩重、平和”的意思。老神在在一般就形容很從容的樣子。
厝火積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潛伏着很大的危險。
嘗鼎一脔:嘗鼎裏的一片肉,就知道整個鼎裏的肉味。比喻根據部分推知全體。
因風吹火:比喻順勢行事,用力不多。
逋欠:1.拖欠;短少。2.拖欠的賦稅錢糧。
大張撻伐:張:施展。撻伐:征讨,用武力使屈服。大規模地用武力進行讨伐。也指對人進行攻擊、聲讨。
陳陳相因:糧倉裏的糧食一年一年堆積起來。比喻沿襲老一套,沒有改進。
敬備菲酌:指恭敬的準備好不太豐盛的酒宴。
克己複禮: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符合禮制。
鬥筲(shao一聲)之輩:比喻器量狹小的人。亦用以自謙才疏學淺。
淬白之裘:‘天下無淬白之狐,而有淬白之裘,取之衆白也。’語出《呂氏春秋·用衆》
髀骨複生:原意是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着安逸舒适的生活,無所作為。同‘珠玉蒙塵’。
世襲罔替:世襲次數不限,而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罔替意為不更替,不廢除。普通的親王如果不是世襲的話,他的後裔就是郡王,然後是貝子,一代一代的降。
不虞之患:近在身邊的禍患。同‘肘腋之患’。
琮琮(cong二聲):象聲詞,形容水的聲音。
不郎不秀:不高不下,比喻不成才。
堪堪:漸漸。
蠅營狗茍: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像狗一樣茍且偷生。比喻不顧廉恥,到處鑽營。
析微察異
揮斥方遒:熱情奔放,盡頭正足。
會同館:中國古代都城,皆設有朝廷接待賓客的機構,漢以後的鴻胪寺,即專司其職的衙署,至元代改為隸屬禮部的會同館。明清仍設鴻胪寺,但其職責為專司朝儀班位,不再管理接待事務,只是會同館的主管官員加鴻胪寺少卿銜。另有兵部所屬遞送公文和接待人馬的機構,金代名四方館,明清為會同館。與之相關的還有專司翻譯外邦文書的機構,明代名四夷館,清改稱四譯館。會同館雖然不是行政衙門,也不是一種很重要的建築類型,但卻是皇都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發展對外關系的功能。
遞運所:洪武九年始置官署名。運遞官方物資及軍需的機構,掌運送糧物。
藏鋒斂锷:不露鋒芒。
靡費公帑(tang三聲):消耗國家公庫裏的財物。
兵燹(xian三聲)之厄: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
屍位素餐:像屍體一樣居于主位,光受祭不幹實事。
響馬:北方乘馬攔路的強盜,因搶劫時先施放響箭,故而得名。
耆(qi二聲)艾:尊長,師長,泛指老年人。
蒺藜(jili二聲):草本植物。
經筵官:職名。宋朝經筵曾設翰林侍讀、侍講學士,崇政殿說書,侍讀,侍講等講讀官,統稱經筵官。
掌進讀史書,講釋經義,備顧問應對。
元朝有奎章閣學士院大學士、承制學士、供奉學士等。
明朝由勳臣、內閣大學士、翰林院與春坊之官及國子監祭酒充任。
清朝分為“經筵講官”、“講官”。經筵講官滿、漢各八人,滿員由大學士以下、都察院副都禦史以上官兼充,漢員由大學士、副都禦史、掌院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詹事、少詹事、國子監祭酒等官中翰林出身者兼充。掌進讀講章,敷陳訓典。講官滿、漢各二人,由翰林院請旨簡派。
朋比為奸:壞人勾結串通在一起幹壞事。
臬(nie四聲)臺:按察使建成臬臺,掌管一省的司法、檢察以及驿傳事物。
補苴罅漏(bǔ jū xià lòu):意思是指彌補文章理論等的缺漏,泛指彌補事物的缺陷。出自唐·韓愈《進學解》。
摽(biào)末之功:意思是比喻微末,比喻很小的功勞。出自《漢書·王莽傳》。
從龍之功:陪伴在皇帝身邊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