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家書抵萬金
第31章 家書抵萬金
秦王政主動來信算是給了一個破冰的訊號,以扶蘇的性子當然是要立刻順着杆子往上爬了。
只回一封信怎麽可能?當然要每天寫一封信告訴父親,自己有多想念他。
于是扶蘇開始每日寫信往鹹陽寄,樂此不疲。
正好軍中也要每日向鹹陽彙報最新戰況,倒是不麻煩,捎帶着就把扶蘇的問安信一起帶回去了。
鹹陽宮中,秦王政拆開了扶蘇寄回的第一封信。
看着字裏行間的各種認錯賣乖,他哼了一聲,心道都是糊弄人的。扶蘇真知道錯了才怪呢,積極認錯死不悔改說的就是他。
雖然如此,秦王政還是纡尊降貴地給兒子寫了一封回信,告誡他“下不為例”。
蒙毅覺得自己待在殿中十分多餘。
王上寫信能不能避着他點?他一點都不想看見回信的內容,尤其內容還這麽的……咳,容易自打臉。
下不為例這四個字怕是連年紀小的橋松和舜華都騙不到,回頭長公子再偷跑,王上還不是只能選擇原諒兒子?
可惜秦王政為人坦蕩,除了面對兒子的時候因為父親的身份忍不住端着,面對其他人那都是随心所欲的。想打直球就打直球,比如尉缭跑了就直接抓回來,從來不跟他們玩別扭那一套。
所以說親兒子還是不一樣的,蒙毅感慨地想到。
“下不為例”很快被送往前線軍營,秦王政思索了一下兒子會怎麽回信。大概是繼續裝無辜,仿佛自己從來沒幹過壞事,都是父親冤枉他。
小狐貍一只,雖然讨打,但是可愛。
秦王政微微勾唇。
Advertisement
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兒子送來的第二封信。
秦王政有些訝異:
“這麽快?”
回信不是昨天才送出去的嗎?
問完就意識到自己犯傻了,傳訊兵速度再怎麽快也不可能一天時間走個來回。所以今天的這封信,肯定是提前就遞出來的。
秦王政稍一沉吟就想明白是個什麽情況了。
扶蘇可真閑,每天給他來一封信問安。可見臭小子在軍營裏也沒幹什麽正事,就是過去玩的。
秦王政嫌棄了兒子一頓,這才展開信件。
還別說,造紙術出現之後,來往通訊确實是方便了不少。以前傳遞軍情很不方便的,帛書太貴、竹簡笨重,只能盡量精簡語言說重點。
現在不同了,小小一張紙能寫一大堆東西。奏折和軍報都肉眼可見地冗雜了起來,廢話一籮筐。
軍報還好,再小的軍事細節可能都有大用,看也就看了。那個奏折是真的不成,有些人已經學會在奏折裏堆砌辭藻溜須拍馬了。
不過他們很快就被王上訓斥了一頓,沒敢再叽叽歪歪耽誤王上辦公的時間。
可是別的人可以通過訓斥讓他們減少廢話,親兒子不成。秦王政展開信紙,就發現裏面洋洋灑灑一大堆肉麻的廢話。
抛開華美雅致的用詞,核心內容就是:兒子第一次獨自離家很不習慣,沒有父親在身邊遮風避雨晚上連覺都睡不好。不知道父親獨自在鹹陽宮有沒有想他,反正他很想念父親。吧啦吧啦。
秦王政:……
這堆內容,他半個字都不信。
覺都睡不好倒是回來啊,他看扶蘇在外面待得挺開心的。要不是他主動寫信過去,扶蘇還不知道給親爹送信報平安呢。
還有什麽獨自在鹹陽宮,怎麽的,當他那堆弟弟妹妹、三個兒女都不存在是吧?
秦王政滿臉不高興。
小混蛋嘴裏沒有一句實話,他肯定一點都不想他親爹。
這一日進宮求見王上的臣子們俱都戰戰兢兢,不明白為什麽昨天王上還心情愉悅,今天就生氣了。這變得也太快了,早朝上好像也沒誰惹怒過他吧?
每個人告退的時候,都悄悄詢問躲到門口裝柱子的蒙毅發生了什麽。
蒙毅也有點摸不着頭腦。
長公子的來信他沒看到全文,就餘光瞄到了幾句,全是兒子的真情流露。按理來說王上看完應該開心才對,他實在是弄不懂王上的腦回路。
蒙毅愛莫能助地搖了搖頭,他總不能直說是公子的信令王上不悅。
這群文臣太喜歡發散思維了,一件小事也能被他們腦補出一大堆陰謀來。別回頭一個兩個都覺得長公子被王上厭棄了,再做出什麽站隊其他公子的蠢事來。
蒙毅可是清楚長公子有多受寵的,其他公子根本沒可能。
大家只好又一頭霧水地離開了,猜測可能是今天早上前線傳來了什麽不利的戰報。
秦王政的悶氣一直生到了次日早上,收到第三封家信為止。
由于昨天的心情不暢,秦王政沒給兒子寫回信。當然他自己不是這麽認為的,他覺得自己不寫回信單純是因為沒工夫和扶蘇廢話,大男子漢何必如此膩歪。
懷着這樣的想法,拆開第三封信看的時候,秦王政可嫌棄了。
“他又要花言巧語什麽?”
蒙毅這次可學聰明了,一看王上拆信,立刻不着痕跡地退了出去,都沒顧得上回話。
秦王政本來還想和心腹寵臣讨論一下不着調的兒子,一擡頭發現人跑了。
秦王政:……至于嗎?
不過臣子不在确實更放松一些,秦王政決定仔細閱讀一下信件內容,不像昨天只是草草看完。
主要還是當着臣子的面看這麽肉麻的東西,嚴肅的秦王也會有點不好意思的。
今天扶蘇倒是沒有繼續寫一大堆廢話,而是寫了一首詩歌。當然主題還是表達對父親的思念,換湯不換藥。
先秦時期極為流行這種詩歌,大多都是四字為一句,反複排比。簡單點說就是詩經的那種文體,人人都愛唱。
秦王政先挑剔地研究了一下兒子的文采。
可惜沒什麽能挑剔的地方,情感真摯、筆觸細膩、造詣極佳。不愧是大秦精心培養出來的長公子,實打實的文武雙全。
秦王政沉默半晌,最後只能嫌棄一句:
“不好好做正事,總寫這些沒用的東西。”
而後将信件仔細疊好,收進玉盒裏,和上一封信擺在一起。又喚來侍者将玉盒放到他的寝殿之中,免得弄丢了。
侍者不敢提醒王上,東西即便放在正殿也不可能弄丢的。反正王上說什麽就是什麽,他們只需要聽話地把東西放到床頭就行了。
至于王上是不是想每天睡前都拿出來回顧一下,他們可管不着。
秦王政沒注意他們的反應,自己拿了一張空白的信紙,開始猶豫要不要給兒子寫回信。
不寫吧,兒子一天一封地給他送家信,他一點反應都沒有,顯得十分冷漠。
寫吧,扶蘇本來氣焰就夠嚣張的了,再收到回信不得上天?天高君王遠的,誰能管得住他?
最終,秦王政選擇提筆寫下寥寥數語,大意為——幹完了正事就趕緊回來,少在外面闖禍。
看到回信的扶蘇選擇性忽略了後半句話,在下一封家信裏表示已經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的思念,保證一定盡快回家。
這都是後話了。
此刻,蒙毅見王上看完了信,而且今天的心情似乎還不錯,便放心大膽地回到殿內繼續侍奉。
秦王政懶得和他計較,翻開奏折刷刷刷地飛速批閱起來。
昨日他心情不虞時,批奏折的速度就已經很快了,只是批語嚴厲得有些吓人。不成想今日心情好了,速度竟然比昨日更快,倒是批語換成了和煦寬容的畫風。
不明情況的大臣們見狀越發堅信是前線戰況反複,時而打勝時而打敗。不得不感慨趙國确實難對付,局勢居然如此焦灼。
大家都做好了要僵持很久的準備,沒想到一個月後,鹹陽收到了大軍開始圍攻邯鄲的戰報。
臣子們:???
說好的趙國難打呢?!
前線。
王翦将軍和李信将軍的配合雖然出現了種種變故,但總體來說還是很成功的。
軍糧被劫的消息對困守在城中的軍民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畢竟裏頭是真的沒什麽糧了。
原本就因為饑荒導致庶民家無餘糧,大軍過來雖然自帶糧草,可這麽多人的糧食消耗量太大了。何況後面又跑來了一波沒帶糧食的敗兵,食物就更不夠吃。
邯鄲那頭的貴族們說着“去年秋收沒收上多少糧稅”,國庫存糧十分空虛,給軍隊撥下來的糧草緊巴巴的。幾乎是算準了時間給的定量,一點多的都沒有,快吃完才來下一波。
現在補給被搶了,簡直是個災難。
尋常時候還能問庶民借點存糧應急,現在是一點都借不着了。庶民自己都餓着肚子呢,之前敵軍沒攻過來前,他們都是出城去挖野菜樹根充饑的。
趙國主将焦頭爛額。
士兵沒飯吃,哪有力氣打仗?庶民也沒飯吃,不少人都想逃去其他地方避難。
要不是擔心出城後來不及跑遠就會被敵軍殺掉,有些人說不準會鬧着讓将軍開城門放他們離開。
更糟糕的是,秦軍似乎也猜到了城中的情況。
李信那小子居然直接站在城門外沖裏頭大喊,鼓動庶民開城門逃跑。他保證不殺良民,只殺士兵。
趙将氣得頭疼,也不管正門外的王翦大軍了,親自來到背面的城樓上,和李信遙遙對罵。
“李信小兒,你區區一千人馬,安敢在此放肆!”
李信笑嘻嘻:
“對啊對啊,我才一千人馬,你直接領兵出城滅了我不就好了?你怎麽不敢出來啊,膽子可真小!”
趙将卻不吃這個激将法。
他才不信李信這麽點人就敢跑出來吸引火力呢,一定有埋伏。雖然他沒提前收到消息,但他認為李信的後方絕對有大軍在等着他開城門,好一股腦沖進來。
其實李信還真的就這點兵,援軍在另一頭根本過不來。
這何嘗不是一種“空城計”呢?
史上第一次空城計就發生在春秋時期。
楚國攻鄭,叔詹向鄭文公獻計。以“城門大開、城中商鋪正常營業、城池看似毫無防備、實則暗中有伏兵”的假象迷惑了楚國,導致楚軍不敢随意攻城。
但楚軍也沒有傻呼呼地直接離開,而是選擇喬裝成百姓進城打探虛實。
可惜打探的這段時間給了援軍趕來的機會,待到齊、魯、宋三國大軍抵達,楚國才知道自己被騙了,鄭國分明是在故布疑陣拖延時間。
趙将自然也知道這個故事,可空城計原本就是抓住了人性的弱點。趙軍如今的情況容不得他冒險,哪怕懷疑李信沒有埋伏,他也不可能出城追擊。
最可氣的在于,李信這一千人馬都是騎兵。
就算他沒有援軍,發現敵人出城追殺自己,也可以飛快策馬奔逃。城內沒多少趙國騎兵,步兵根本追不上他們,剩下那點騎兵追上了也是送人頭。
李信算準了這一點,行事才如此嚣張。
趙國倒是有射程和力道都足夠的弓弩,可是這座城裏沒配備多少,所以是真的拿他李信沒辦法。
想到這裏,趙将更生氣了。
堵不住李信的嘴,就只能任由這家夥繼續在城外動搖人心。短期內庶民不會相信他的話,但時間長了可就不好說了。
等到庶民快要餓死的時候,總有人會決定拼一把。
反正留在城裏也是死、出去被殺了也是死。萬一城外的敵軍說的是真的,那出城好歹還有一線生機不是。
趙将意識到,李信不是真的在騙人出城,也沒指望庶民能開城跑出來。他這是在逼趙軍出兵,放棄繼續龜縮。
要是趙軍一直躲着,秦國要破城就得做個二選一。
要麽圍城打援,一邊等着城中因饑餓嘩變,一邊搶奪後續送來的糧草、擊殺趕來的援軍。
不過趙軍這邊短期內應該沒有新的糧隊會趕來,所以秦軍沒法依靠搶奪補充糧草。這樣就得跟趙軍打消耗戰,時間長了會額外耗費很多糧食。
秦軍顯然不太願意這麽幹。
可是不這樣,就只能選擇強行攻城。靠着硬實力打下城池,速度确實是快上不少,只是要多死一些士兵。
王翦原本是這麽打算的,但知道李信劫了糧後就改變了主意。他不想多消耗糧草,也不想多死士兵,他選擇把壓力給到趙軍。
——所以趙國主将,你是願意跟秦國耗着,等待城中嘩變,死得憋屈。還是願意開城出來真刀真槍和秦國打一場,雖敗猶榮?
當兵的人不少都有血性,寧願戰死也不肯龜縮。
只有大将才會為大局計,想着哪怕是拖延到嘩變,能替趙國多消耗一點秦國的糧草也是好的。
普通士兵和底層将領沒那麽多想法,他們只想沖出去殺敵。
主将勸也勸了,卻不是所有人都聽的。
這一天晚上,有一支隊伍就幹脆違背了主将的命令,趁着對方彈壓各方勢力忙得沒空關注他們的時候,悄悄出城去了。
領頭的小将年輕氣盛,出身趙國貴族家庭。一般人沒辦法在主将發話前說動守門的士兵開門,他卻可以,因為沒人敢得罪他。
對方帶着一隊輕騎直奔王翦大營:
“我們趕快點,趁着天黑襲營。我白天已經觀察過了,王翦軍中軍紀散漫,大概是覺得短期內打不起來,就懈怠了。”
多好的機會啊,趁着秦軍沒防備,他們趕緊偷襲一波就回去。
小将也知道自己這點人造不成太大的殺傷,他就是氣不過,想出來找回點場子。只要能出一口惡氣,他就心滿意足了。
他完全沒想過,王翦是不是故意讓士兵做出這副樣子迷惑趙國的。
畢竟要是秦軍看起來無懈可擊的話,趙人恐怕很難做出開城對決的決定。
小股部隊沖入秦軍營帳後,才發現自己被騙了。這點人面對嚴陣以待的秦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很快被消滅幹淨。
王翦收到戰後的報告,得知來的人才這麽一點,有些失望。
老将軍頗為嘆惋:
“我們演得如此精妙,居然只騙出來這點人嗎?虧了啊!”
送了一波菜之後,城內趙軍就會反應過來秦國在裝樣子,後面肯定不會再上當了。可惜了,這回釣魚只釣到點小蝦米。
但秦國本來也不可能事事順心,王翦很快放平心态。
他思忖片刻,下令道:
“扒了他們的衣服,挑一些和他們身量相仿、會趙國語言和口音的士兵,假扮成他們,試試看能不能騙開城門。”
王翦還讓人做出軍營被襲後混亂成一片的模樣,甚至派了人去“追擊敵軍”。讓人一看就知道秦軍大營被偷襲成功,而且還放跑了偷襲者。
這時再讓假趙軍跑回城下去叫門,運氣好說不定真能将門騙開。
王翦的計謀雖然粗糙,但确實是有可行性的。成功率大概在一半左右,賭的就是趙将反應的速度沒那麽快。
然而不幸的是,主将再忙也不至于忽略秦國大營的動靜。收到秦軍混亂的消息之後,敏銳地察覺到了不對勁。
他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有趙軍成功偷襲了,反正下了死命令不準任何人開城門。
如果事情是假的,不開城門就是最正确的選擇。
而如果事情是真的,那些偷襲的士兵本來就是偷跑出去的,需要按軍法處置。還想給他們開門?想得美!
自己往密林裏躲一躲吧,正好天黑也方便藏匿。能活下來算他們命大,活不下來也是自找的。
主将的冷酷挽救了城池的一次危機,假趙軍無功而返。
好在因為城中的人也分不清楚底下的是不是真的趙軍,因此沒敢射箭,大家還是平安回來了,沒有傷亡。
可是出了這次的事情之後,趙軍內的氛圍更加浮躁了。
尤其他們在清點人數時确實少了一隊人馬,讓衆人認定昨晚是真的有人成功襲擊了秦國大營。
出去立了功的将士卻被主将下令攔截在外,不肯接納他們進城。白天秦軍還當着城樓上趙軍的面将那些人的屍體下葬在城外,直接就氣炸了其餘有血性的趙軍。
他們對主将産生了怨怼,認為是主将害得這些将士被殺。要是當時開了城門,将士們就不用死了。
迫于這種種的壓力,最後主将還是沒能抗住,決定主動開城出兵。
再不開門,城中有意見的将士能直接殺了他取而代之。沒了他這個主将統帥,剩下的那盤散沙只會敗得更迅速。
沒辦法了,殊死一搏吧,或許會有奇跡發生呢?
然後,趙軍被正面擊敗了。
邯鄲外的關隘又少一處,只剩下寥寥幾個沒那麽能擋的小關。
接下來,王翦只花了半個多月就兵臨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夕。
作者有話要說:
扶蘇:沉迷給父親寫詩.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