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神奇的趙軍
第29章 神奇的趙軍
“報!”
突然趙軍大亂,緊盯着軍營情況的探子趕緊把第一手消息傳了回來。
彼時扶蘇正與将軍們商讨行軍路線,扶蘇負責旁聽,将軍們負責讨論。
“趙軍果真亂起來了?”
将軍們雖然并不意外,但還是挺驚喜的,沒想到這麽快就有反饋了。看來這些士兵還挺好挑撥的,估計還是之前李牧的事情給鬧的。
上一回他們誤會李牧被處決之後,就被煽動過一次。哪怕後來勸住了,有些人估計心裏依舊憋着火。
大家總覺得底層的庶民淳樸好騙,其實也不見得。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很多人就十分敏感,估計早就有人懷疑李牧走了之後分糧的承諾會無法兌現了。
流言只是個導火索,炸開了原本就存在的雷。
王翦擡手,示意衆人先安靜,聽探子細說。示意完才仿佛慢半拍地想起來現在軍營裏地位最高的是長公子,趕緊為自己的越權而請罪。
扶蘇心裏感嘆了一聲老奸巨猾。
老将軍可不是真的疏忽了,人家是故意為之。
本來對方在軍營裏是一把手,現在多了個不怎麽會打仗的公子,處處掣肘,可不得試探一番。
王翦特意玩了這麽一手,扶蘇便不得不給出準話了。
比如寬慰老将軍:
“将軍不必如此,我來之前如何,來之後也都照舊。軍營一切由将軍做主,無需在意我。”
Advertisement
這麽一來,以後王翦做出任何決定之前都不需要請示他,只要事後知會一聲就好。還有像今日這種議事的情況下,也是由他王翦負責主持大局,所有人都得聽他的。
王翦“受寵若驚”地謝過公子的體貼,這才讓探子接着往下說。
探子道:
“趙軍嘩變,士兵們直接堵在了趙蔥和顏聚兩位将領的營帳之外,讨要說法。兩人的親衛擋住了士兵不讓進去,推搡之間就生了火氣。”
兩邊都不高興,一下子就鬧了起來。
趙顏二人當時正好在一處營帳裏,聽到外面動靜不對,就開始緊急商讨對策。不過耽誤了這麽一會兒,外頭差點真刀真槍地打起來。
後來兩人看無法拖延,便走出來主持大局。他們倒是給自己辯解了,稍微安撫住了不滿的士兵。
眼看危機暫時解除,沒想到又生出新的變故。
之前說了,士兵圍住了兩人的營帳,但他們卻在同一處。也就是說,另一個營帳裏頭是沒有人的。
親衛如實告知了士兵人不在,可憤怒中的人群哪裏聽得進去?這在他們聽來就是将軍假裝不在,想裝死糊弄過去。
再加上親衛态度不是很好,越發火上澆油,激怒了衆人。于是那一頭空營帳之外就打上了,沒有将領安撫,誰也不服誰。
王翦聽罷,分析道:
“普通士兵甲胄都不齊全,只怕要吃虧。”
別看他們人多,實際上親衛有铠甲有利刃,士兵就不好說了。尤其是有的士兵只想過來讨要說法,一開始根本沒想動手,說不準連武器都沒帶。
探子點頭:
“确實如此,士兵只是怒氣上頭伸拳頭打人,親衛感覺到被冒犯,直接動了刀。”
趙國和秦國不一樣,趙國那邊普通士兵只是庶民,而親衛将軍一類的基本都是貴族出身。小貴族、落魄貴族,那也是貴族,不少人心裏是有傲氣在的,瞧不上庶民。
眼看庶民居然敢打自己,他們哪裏還管三七二十一。這種不服管教的刺頭就該殺雞儆猴,于是親衛二話沒說把人殺了。
見了血,事情就很難壓下去了。
士兵們被同伴的死亡一刺激,同樣不管不顧起來。他們原本只是想沖進去看一看将軍是不是真的不在,現在誰還顧得上什麽将軍,殺掉親衛報仇才是正事。
所以這頭趙顏二人才安撫好士兵,那頭士兵已經靠着人多力量大殺光了親衛、翻完了營帳。确定人真的不在,又結伴往這邊來找人。
這群殺紅了眼的士兵根本不管其他,來了就直奔仇恨最高的兩位将軍。
他們還搜刮了之前那些親衛手中的精良兵器,戰鬥力大增。一擁而上之後,混亂中擊殺了這邊的親衛,就連趙顏二人都沒能幸免,雙雙殒命。
主将死了,其餘小将領趕來也很難穩住局面,趙軍就此大亂。
“現在趙軍內部混亂成一團,尚未選出一個能服衆的将軍暫代主将。”
他們倒是不傻,知道這個時候鬧內讧争權是愚蠢至極,所以都在和和氣氣地讨論。可客觀條件擺在那裏,他們誰都頂不了這個缺,讨論也是白瞎。
要是副将們沒走就好了,随便哪個出來都能暫代。
奈何趙顏二人為了排除異己,聯合郭開把能趕走的能人都趕走了,生怕分自己的軍功,實在是短視至極。
王翦哈哈一笑:
“現在正是出擊的最佳時機!”
趁他病要他命,這還等什麽?王翦當即下令列陣集合,以最快的速度攻過去,以免夜長夢多。
同時,他向傳訊兵下達命令,讓他們通知另外的軍隊配合出兵,一同攻趙。
扶蘇全程沒什麽存在感,只在最後這個時候提點了一句。
“李牧是否身死,在趙軍中應當還有疑慮。見到李牧手書的只有他的副将們,其他士兵和将領不一定信這番說辭,我軍可以打出李牧已死的旗號動搖趙國軍心。”
何況有手書就代表人活着了?趙王難道不能先逼人寫下手信報平安,再把人殺了?
人質在邯鄲,生死皆由旁人掌控,什麽時候殺不過是一念間的事情。
王翦眼裏閃過一絲精光:
“不錯,哪怕上層将領不好騙,能騙到一部分底層士兵也是好的。”
反正就先造謠着呗,沒效果他們也沒損失。
傳令兵很快兵分幾路,朝着楊端和、李信、乃至鹹陽那邊傳遞消息,片刻都不敢耽誤。
說起來,王翦這家夥也挺會壓榨人的。
這次出兵很可能會将趙國大軍一路打得潰逃,到時候一路追擊的話,就得有人留守大營。
原本該是王翦自己留下的,可若讓他留下,有些時候就不能及時指導前線的戰鬥了。畢竟追得太遠,來回傳消息也費勁。
而他不留下的話,軍中也只剩個桓齮能壓住陣,其他大将都分兵在外呢。
現在倒是好了,有長公子在啊!
正好長公子不方便随軍追擊,那太危險了。于是王翦直接請公子坐鎮大後方,再安排兩個将領協助。
将領負責糧草調度等,長公子負責當個威望工具人,震懾那些有小心思的家夥。
扶蘇頓了頓,露出微笑:
“老将軍自去便是,大營交給我。”
雖然他本來也沒打算跟着大軍一起追擊,待在大營挺好的。但是被人利用剩餘價值的感覺,真的很微妙。
也就是王翦王老将軍了,其他人誰敢這麽“使用”他?
這還沒完,大軍整裝待發的時候,王翦還邀請了長公子過來送行。
士兵們早就知道長公子來到了前線,心裏也因此對伐趙之戰充滿了底氣。否則金貴的公子王孫怎麽可能冒險過來?
可他們沒想到自己還能得到公子親自相送,本就振奮的士氣更是如日中天,個個都恨不得立刻沖過去大殺四方。
扶蘇:不愧是你啊,王翦。
扶蘇很配合地做完了這場戲。
臨行前,順便不經意地叮囑了桓齮一句“戰場上刀劍無眼,将軍小心”。
上一世桓齮将軍就是在這次的滅趙之戰中被李牧擊殺的,着實可惜。如今李牧雖然提前撤離了,也不代表桓齮就安全無虞。
每一位大将都是寶貴的財産,能少死一個是一個。所以哪怕明知道這種提醒沒什麽用,扶蘇還是說了一聲,期待他能平安地凱旋而歸。
桓齮倒是不知道這些,他感動極了:
“公子在大營中也要小心,不知趙人會不會狗急跳牆跑來襲營,您身邊的那些親衛絕不可遣散開去。”
扶蘇自然是滿口應下。
不可能的,他是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讓護衛們遠離自己身邊的。在鹹陽城裏都能遇見刺客,大營也沒安全到哪裏去,必須要時刻帶足人手在身側。
而且侍衛畢竟是外人,能允許這麽多人進軍營重地,真的是老将軍給面子了。扶蘇要是再允許侍衛們亂跑,那不是純純地給別人添麻煩嘛,不合适。
這段時間扶蘇基本不去任何地方,就待在自己的營帳裏,出門也是去主将的營帳議事。要不是今天被王翦請來為大軍送行,他都不可能跑這邊來。
扶蘇看了一眼周圍戒備着的士兵,什麽都沒說,等大軍走遠了就趕緊回營。
大家都不容易。
王翦還得防備他帶來的侍衛裏有沒有細作,特意調了不少士兵在外圍了一圈戒備,防止侍衛偷竄。
雖然這裏頭有細作的可能性很小,但再小的可能性也得防備。
要不怎麽說前線将領很讨厭王室成員跑軍營裏來呢?不僅王室本人可能指手畫腳幹擾軍事,他們帶來的護衛也是個大麻煩。
這次留下守營的将領也不是無名之輩,其中一人正是王翦之子王贲。
扶蘇和王贲更熟悉一些,畢竟這是他在位時的大将,那個時候王老将軍都去世了。
不過王贲年紀比他大不少,比秦王政都要大上一些。所以秦二世時期,王贲在朝中的地位就和如今的王翦差不多。
王家裏與扶蘇打交道最多的,其實還是孫輩的王離。
想到王離,扶蘇的表情微妙了一瞬。
原本扶蘇和王離年齡是相仿的,但是,這一世扶蘇平白無故大了五歲。這就出現年齡差了,所以現在的王離還是個小屁孩。
守營相對清閑一些,王贲擔心公子無聊會折騰出事情來,有空的時候就會特意過來陪他聊聊天。
不過兩人也沒什麽好聊的,這天便聊到了王離小崽子。
提起兒子,王贲滿臉笑容:
“臭小子不知道在家裏乖不乖,這麽大點的人,整天嚷嚷着要和祖父一起上戰場殺敵。”
要是兒子有長公子這麽大了,他肯定把人帶上。可小屁孩如今才堪堪十歲,老老實實在家待着吧。
也不知道王上一統天下要幾年,若是速度快一些,他家小子怕是趕不上了。
扶蘇唇角含笑聽着:
“趕不上滅六國也不打緊,北邊還有匈奴呢。”
王離第一次嶄露頭角就是在六年後的滅楚之戰,那個時候正好是十六七歲可以上戰場建功立業了。
他也沒堕了王家的威名,在楚燕齊三國的戰場上表現不錯,得封列侯。
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王老将軍打了一輪百越就高高興興養老去了。留下王贲王離父子倆雙列侯,在朝中極為顯赫。
這一世眼看着滅六國的進度還能加快,搞不好王離真的會趕不上。就算能趕上,估計也就趕上個燕齊了。
王離還好,章邯是真的趕不上趟。
領兵之前是當少府的,少府管的是宮中事務,和軍隊不搭邊。扶蘇登基之後才發現這位少府不去打仗太浪費了,把人調去了軍中,否則章邯險些連打匈奴都得錯過。
不過章邯年紀更小,不着急拎出來培養。
扶蘇和王贲就大秦的下一代武将苗子聊了半晌,王贲還抱怨蒙恬他們成親太晚了導致自家阿離沒幾個同齡的朋友。還有個李信至今沒成婚,以後生了兒子更夠嗆。
扶蘇:眼光放寬一點,也不一定非要找武将的兒子玩嘛。
看看李斯他長子李由,雖然是文官之後,帶兵打仗也是不錯的。
王贲:“李斯那家夥年紀忒大,他兒子也大呢。”
扶蘇:“他有好些個兒子,總有年紀小的。不行就等李由成婚,應該和李信将軍差不多的時候有兒子。”
王贲:“……”
那這樣的話,李信不就要矮一輩了?他兒子和李斯的孫子一起玩,他本人好不容易靠着祖父拉高的輩分又降下去了。
長公子可真壞啊。
王贲替好友李信掬了一把辛酸淚。
但如果李信真的淪落到和李由一個輩分的話,他王贲也是不會為好友發聲的。畢竟他和蒙恬是同輩、蒙毅和李斯關系不錯,他們都是一個輩分的,可不能被李信連累了。
扶蘇和王贲聊得很開心,只有李信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兩人聊到一半,忽然送來了新的軍情。
這幾日大軍趁亂襲擊,果然讓趙軍吃了大虧。士兵們根本無心戀戰,有人甚至不怕死地搶劫了糧倉就逃,弄得趙軍節節敗退。
士兵們這個時候哪裏能管那麽多,秦軍來勢洶洶,他們也害怕啊。
反正留下來抗擊秦軍也分不到糧食帶回家救急,而且看這架勢趙國都不一定能打贏。要是打不贏,分糧就徹底成了空談,想都別想。
這麽算下來,還不如搶一把就跑。
搶多搶少都不吃虧,搶的多了帶回去還能勻出一些做種子。
正好最近是春耕時節,帶着種子回鄉,便能趕上今年的種植。春夏兩季靠着野果野菜應當餓不死,到了秋天收獲了糧食,這一年的苦日子可就都熬過去了。
相反,要是老實地留在軍營裏打仗,等到打完怕是都到夏季了。那時候即便分到的糧食多,也只能帶回去吃掉,就這還不一定能撐到來年春耕。
打仗不要消耗糧食的嗎?消耗一波,回頭發下來的能有多少?夠他們撐過冬天并留出足夠的種子給來年播種嗎?
士兵們不是人人都會算這筆賬的,但總有人腦子活泛。他們自己算完還告訴同鄉,一個傳一個,就有不少人心動了。
至于其中到底有沒有秦國細作悄悄推波助瀾,那就見仁見智了。
畢竟之前士兵打死将軍那次,也說不好有沒有細作煽風點火——就是那麽巧,局勢完全按照秦軍最期待的方向發展了。
“趙軍裏逃兵不少,仗着上層混亂沒有主将,搶了糧倉就跑。一部分守糧士兵還監守自盜,甚至主動開倉,協助大家一起搬搶。”
守糧兵也是沒辦法,他們有的自己也心動了,有的則純粹是擋不住那麽多人。為了守糧搭上自己的性命不值得,最後幹脆打不過就加入。
等将軍們得到消息去制止的時候,糧倉都被搬空了不少。
主将死亡、士氣大跌、兵卒逃亡、糧草被搶,樁樁件件的倒黴事湊到一起,兵仙下凡也沒轍。
秦軍一路勢如破竹,打得趙軍節節敗退。連收拾家當再潰逃的時間都沒有,最後給秦軍留下一個淩亂的大營。
王贲跟着親爹打仗這麽多年,幾乎沒見過這架勢。
他呆了呆:
“所以趙軍留下了很多東西在原地,都被我們接手了?”
傳訊兵點頭:
“對,尤其是笨重的軍事器械,基本都還在。”
王贲嘶了一聲,那這波趙國虧大了啊。
所幸他們的軍事器械不算太多,畢竟趙國打的又不是攻城戰。反而是秦軍這邊,大營裏其實不少雲梯戰車一類的,都跟在後頭緩慢前進呢。
王贲和扶蘇吐槽道:
“趙軍是守城的,怎麽還搞成這樣?”
他們秦國的攻城車也不知道抵達城下了沒有,這豈不是完全沒派上用場。
傳訊兵滿臉笑容:
“士兵逃亡時把城門開了。”
守城雖然占了地利的便宜,卻也阻攔了士兵逃跑。所以士兵就得把城門打開來,否則得困死在城裏。
其實大部分士兵都是往後方逃的,他們家在後頭。朝後的城門開了問題不大,這邊地形不好,秦軍很難越過去包抄後面。
也是因為這個,将領那邊只着重防守了面對秦軍的這個城門,沒讓人有機會打開。
可是問題也出在這裏。
“趙軍裏有士兵家住我們這個方向,他們要回鄉,不可能往反方向跑。所以從背面的城門出來之後,他們就抄小道繞到了正面。”
扶蘇明白了:
“我軍攔截住了那些人,問出了小道的位置?”
秦軍遠道而來,對附近遠不如本地人熟悉。而且小道不方便大軍行走,大部分時候軍隊不會特意去打聽這些。
不過現在情況不同,趙軍自己混亂起來了,哪怕安排小股部隊奇襲進城也不怕。所以王翦當即決定派人抄小道繞後,混入城中,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城裏正亂着,又是趁着天黑行動的。這股進入的部隊都沒引起什麽注意,可見趙軍對城池的管理已經徹底失控。
最終小股部隊幹掉了守門的士兵,主動打開了正門。大軍浩浩蕩蕩地從正門進入,城池就這麽被攻陷了。
趙将們此前還在焦頭爛額地處理軍糧被搶的事情,一堆麻煩事擠在一起,根本忙不過來。
他們派人去追逃兵,結果出去追人的士兵又趁機跑了一些。
有的是直接跑的,有的是追到人之後搶了對方拿走的糧才跑的。還有的為了逃跑殺了其他忠心于将領的士兵,因為對方阻攔自己當逃兵。
總之整個趙軍內部十分魔幻,人生百态全能看見。
趙将們手裏能用的人越來越少,人越少處理事情越慢,收到消息的速度也越慢。這就導致秦軍破城這麽重大的消息他們也是最後一刻才知道的,根本沒機會補救,只能丢下辎重,逃命要緊。
秦軍進城之後,抵抗最激烈的反而不是趙國士兵了,而是城中的庶民。
你就說離不離譜?
庶民們還記得幾十年前長平之戰秦國殺了四十萬趙國兒郎的事情,趙人幾乎家家都有男丁死在那次的戰役裏。
這群庶民恨透了秦軍,尤其是家中的老人們,拼了命也要提着笤帚之類的東西沖出來複仇。
反倒是那些趙國逃兵,都是年輕的兒郎,對上一輩乃至是上上一輩的仇恨沒那麽刻骨銘心。否則讓他們逃跑,他們怕是也不肯。
傳訊兵十分唏噓:
“這些老人寧死也不肯投降,有些人被按住之後寧願咬舌自盡。”
男兒郎還沒有老婦人有骨氣,着實可笑。
扶蘇安靜地聽完,嘆了口氣,什麽都沒說。
長平之戰難說對錯,秦國養不起那麽多降卒,又不能放人回去繼續對抗大秦,除了殺掉沒有別的辦法。
這麽做确實為後來秦趙對戰奠定了極佳的基礎。
因為趙國缺少男丁,往後好幾代都人口緊缺。光有女人怎麽生孩子?只能慢慢等僅有的男娃長大,一代代重新攢人口了。
反正現在這個階段,趙國還是缺人的,尤其缺能打仗的士兵。
秦國十分感激白起消滅人口的操作,畢竟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哪怕這麽做導致了趙國少有城池肯投降、滅趙之後趙地也需要大量時間才能被秦國消化,對大秦來說也是利大于弊。
說起這個,扶蘇又問王贲:
“之前有幾座趙城投降了,城內情況如何?”
他們當時只關注了城池歸屬,沒太在意底層庶民的意見。那些城主基本都不是土生土長的趙人,否則或許也是不肯投降的。
想到這裏,扶蘇一頓,心道也不見得。畢竟能當城主的人,又不是庶民,家裏約莫沒有兒郎死在長平之戰裏。
王贲沒想那麽多,他搖搖頭:
“城裏庶民的反抗也很激烈,不過那邊的情況比這邊好一些,倒是多虧了長公子的提議。”
長公子之前向王上進言,說趙國大旱、饑荒嚴重,既然有城池願意主動投降,秦國不如支援一些糧食,幫助城中災民渡過難關。
當時大家只當公子是愛惜人口,有些激進者甚至認為公子這是想要施恩趙人,借此營造好名聲。
便是軍中,也有部分将領略有微詞。
他們認為糧草珍貴,應該留着打仗,怎麽能分發給趙人?要是拿去赈濟秦國庶民他們也就不說什麽了,趙人憑什麽?
不過他們有意見沒用,王上經過多番考量還是同意了。
後來衆人才知道,是他們目光短淺了。趙人拿到赈災糧之後,鬧着不肯歸降的都少了。
往日的仇恨是一碼事,現在家裏要餓死人了。這些糧食是救命的東西,死人總沒有活着的兒孫重要。
更何況,還有不少家庭的老人已經在饑荒裏去世,剩下的都是對親人仇恨度沒那麽高的年輕人。
傳訊兵也道:
“王将軍也認為這招不錯,已經将趙國剩餘的軍糧分發給願意歸順的趙人了。”
現在城中的情況就是不肯投降的死光了,其餘人被收買或是不敢反抗。趙軍全部跑掉,王翦留了一部分人清點財物,繼續帶着剩下的大軍追擊。
至于攻城器械,哦,還在路上,沒追上大部隊呢。
趙人也挺能跑的。
作者有話要說:
王贲:我還是太年輕了,沒見過這種世面。
扶蘇:以後你就知道,其他幾國的騷操作更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