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博弈
第27章 博弈
對敵之策差不多就是這樣,剩下的細節要等到開戰之後再根據局勢調整。
秦王政接過蒙毅速寫下來的計劃書查看一遍,确定沒有疏漏,點了點頭。
“扶蘇。”
扶蘇乖巧答道。
“散布流言的人手,你和王老将軍交接一下。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他需要及時決策。”
要是每回趙國的消息都要在鹹陽這邊轉一手,很容易延誤戰機。
倒不如交由王翦全權負責,什麽時候流言需要推進到下一步,由他自己決定,這樣效率更高。
扶蘇自然無有不應:
“是,父親。”
情報人手交到主将王翦的手中,那麽之後任何事情都會第一時間告知王翦。哪怕鹹陽能得到消息,也會慢上一步了。
王翦對于王上的信任十分感動,連忙抱拳領命。
別看這種操作好像是應該的,前線大将本來就該最早得知消息。實際上很多君王都做不到這一點,生怕大将在外仗着有兵有情報就擁兵自立了。
更有些腦子不好使的君王,還會下令将領不許輕舉妄動。每次都只能等坐鎮都城的君主下達指令,毫無自己決策的機會。
秦王政大概是另一個極端。
戰事商量好了,将領任命完了,他就甩手不管了。他自己只在關中調度糧草,确保前線士兵不會缺衣少食。
Advertisement
至于每一場仗怎麽打、為什麽要這麽打,任由将領做主。無論是輸是嬴,班師回朝之後再細細讨論。
将領們就很喜歡這種甩手掌櫃的操作,這在他們看來是君王的信任。
不過有一說一,沒有君王在後頭胡亂指揮,大秦确實很難打敗仗。
扶蘇卻是做不到像他爹這麽潇灑的。
因為扶蘇很樂于參與進戰略的商讨中,恨不得親自到前線去充當軍師發光發熱。只可惜無論是上輩子還是這輩子,他的身份都注定他不能亂跑。
曾經有一回他差一點點就能禦駕親征去打匈奴了,韓信都答應帶他了。
結果!被王贲和蒙恬給聯手撅回去了!可惡!
扶蘇依依不舍地目送将軍們整裝出發,心已經飛到了兩軍戰場上。
整個坑死李牧的計劃都是他和王老将軍一起商讨的,他不在多不好啊。中途出現變故,就只能靠老将軍一人思考對策了。
秦王政無奈地把兒子拎回去:
“別看了,你給寡人老實待在鹹陽修養身體。”
扶蘇開始了每日一次的替自己伸冤:
“我身體很好,沒有那麽虛弱。”
秦王政充耳不聞:
“就算身體好,你也休想去前線,那裏太危險了。”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前線刀劍無眼的,萬一出了什麽狀況可怎麽辦?他總不能再半路改去培養長孫吧?
扶蘇只能老老實實地待在鹹陽等消息。
第一場戰役爆發得比衆人預計得都要快。
秦國調集兵馬的動靜瞞不了人,趙國早已得到了消息。所以李牧趕在大軍壓境之前就已經抵達邯鄲,從趙王遷手裏拿到了大軍的指揮權。
來之前,李牧特意叮囑了代地大部隊不要擅動,小心防備匈奴。跟随他南下的只有機動性強的騎兵,來得倒是不少。
——代地那邊有趙長城,步兵留下守城倒是不怎麽困難,這才能抽調出騎兵來。若是要出關主動襲擊匈奴的話,騎兵就不能調走了。
根據趙國那邊傳來的消息,李牧進宮面見趙王時不是很愉悅。
當時趙王遷是和郭開一起接見的李牧。
郭開皮笑肉不笑地敲打這位老将:
“最近城中有一些不好的傳聞,說是武安君有意勾結秦國。當然,我和王上是信任将軍的,所以此戰将軍可要好好打。”
李牧眉頭一皺,他對這位相國很是不喜。但畢竟是活了這麽大歲數的人,也不是一點人情世故都不懂,不至于當場給人撂臉子。
所以李牧只是表情冷淡地表示:
“老夫一心向趙,若真有勾結外敵的心思,三年前又何必将秦軍打退?王上與相國放心便是,這次也必讓秦國滾回關中!”
老将軍自認為已經很給郭開面子了,都沒有直接叱罵奸臣誤國。他這個人就是這種性子,能為自己辯解兩句已經是說軟話了。
但是吧,有些人他小心眼。你冷臉、你語氣硬邦邦的,在他看來就是你看不起他。
雖然李牧确實看不起這對君臣來着。
想要維護好關系,那就不能只做“我以為”的事情,要方方面面照顧到。不然就是前功盡棄,不僅達不成目的,反而更惹人記恨。
趙王遷對李牧甚是不滿,倒是沒有當場表現出來,等人出宮之後才發作。
趙王很不高興:
“他剛剛那是什麽表情?埋怨寡人誤解了他?”
郭開勸道:
“武安君為人傲氣,被誤解了自然會心生不悅。他忠心耿耿,大王莫要因區區謠言就與将軍離心。”
不勸還好,越勸越來勁。
趙王遷想起來李牧有親戚在秦國當将軍,兩邊的血緣關系還挺近的。似乎李牧的父親和秦國的南鄭公李崇是親兄弟?
趙王遷于是又問:
“秦國這一次派了那李崇出征嗎?”
郭開答:
“并未,但是派遣了李崇的孫子領兵。”
戰場上要和堂侄兵戎相向,這讓趙王遷如何能不懷疑兩人是否會私下往來?李氏在秦國混得可謂是風生水起,李牧若想改換門庭,簡直輕而易舉。
郭開假模假式地說公道話:
“當初李昙帶着長子李崇入秦,幼子李玑卻沒有跟去,想來對我趙國絕無二心。李牧是李玑之子,自然和他的父親一樣忠心。”
趙王遷撇撇嘴。
李玑忠心那是李玑的事情,這人确實看着父兄混得那麽好也一點都不心動。但這不代表李牧也忠心,畢竟李昙祖上還一直都是趙國臣子呢,李昙不照樣棄趙事秦了?
郭開想了想:
“王上不如再看看,若他真勾結了秦國,必然瞞不住,很快就會露餡的。”
這番對話刻意沒有避開旁人,是以趙國貴族很快就聽聞了。
衆人哪裏想到這是郭開在故意為自己營造好形象,只當他郭開雖然奸佞了一些,大事上還是拎得清的。
大戰在即,郭開能替武安君說好話,勸一勸王上,說明這人還有救。
殊不知郭開這是在為李牧挖坑,配合秦國的下一步計謀。趙王遷本就疑心李牧對自己不滿,接下來只會看什麽都吹毛求疵。
郭開原本都沒指望能說服趙王遷相信李牧背叛趙國,所以他想了另一套更穩妥的說辭。
大致就是——李牧對王上您不理朝政的行為不滿已久,已經暗中勾結了其他公子想要扶持對方上位。
按照正常邏輯,趙王應當不會懷疑李牧叛國。倒是李牧想換個趙王的可能性,更有說服力。
尤其是他趙王遷本就是被先王廢長立幼扶起來的,原本的太子趙嘉是嫡長子,頗有美名。
結果沒等郭開掏出這麽完美的說辭,趙王遷自己先給李牧找到了叛國的借口,懷疑人家想去投奔親戚。
郭開:“……”
這可怪不得我啊!我還什麽都沒說呢!
郭開實在是搞不懂趙王遷的腦回路。
兩邊的李氏族人都盡心盡力地為自己的國家征戰,怎麽人家秦王就沒懷疑過隴西李氏叛國呢?
人比人得死。
大概這就是悼襄王廢長立幼的報應吧。
越跟趙王遷相處,郭開就越覺得趙國要完。若非如此,他也不至于着急找下家,能在趙國一手遮天不比去秦國當個不一定有實權的高官舒坦?
郭開唉聲嘆氣地回府去了,反倒讓暗中盯着他的人覺得他是真的在替李牧擔憂。
這也就是那群貴族不知道當初廉頗歸國失敗是郭開收買了使者幹的,不然他們絕無可能這麽天真。
回府之後郭開只是冷笑。
整個趙國上下全是蠢貨,唯一有點能耐的公子嘉也十分天真。
糊弄這些蠢貨,随便做做戲就行了。他現在表現地越信任李牧,後續處決李牧的時候就越不容易穿幫。
機會很快就送到手裏了。
李牧到底是知道了邯鄲出現過對自己不利的流言,于是戰事上越發盡心,避免被人抓到把柄。
只是武将有武将的思維,他們理解不了傻缺君主的想法。
李牧覺得自己只要牢牢把守住了重要的城鎮關隘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将秦軍打退,那便萬事大吉。如果局勢好一些,能順便搶幾座秦國城池,便再好不過了。
所以為了大局計,發現秦國派遣小股部隊去打某個沒什麽要緊的城池時,李牧穩住了沒有妄動。
打仗很難一座城都不丢,而且那城池附近也沒什麽險地可以防守。左右這種丢城只是暫時的,等打退了秦軍,輕輕松松就能收複回來。
以往的七國互相攻伐都是這樣的。
一時半會兒的得失做不得數,要看戰事徹底結束之後、談判也完畢了,什麽城由誰占領、又有哪些城割讓給誰,那才是結束。
因此丢掉第一座大城時,李牧眉頭都沒動一下。
王翦看他不動作,立刻變本加厲,又分了幾隊兵馬去攻其他幾座城,快速拿下了更多的城池。
秦國一分兵,李牧就覺得機會來了。
敵人主動削減自己的人數,他豈能坐視不理?當然要上前去打一波試試水了。
只是這番試探還沒打出結果來,分兵的隊伍居然又回來了。李牧也同一時間收到了那幾座城淪陷的戰報,頓時意識到情況不對。
好歹是大城,就算沒有他李牧的支援,何至于被攻陷得那麽迅速?
李牧臉色冷肅:
“必然是出了內鬼!”
估計那幾座城的太守早就有投降之意了,攻打只是個幌子。
可惜了,之前分兵的時候沒能打疼秦軍,現在人家兵力回撤,只怕更難打。
這邊李牧只想到了城主投降的事情,完全沒料到後續還有別的麻煩。戰報遞到了趙都邯鄲,趙王遷直接坐不住了。
“這才剛剛開打,怎麽就丢了這麽多大城?!”
趙王遷還特意去翻了往年的戰報,似乎沒有一上來就丢這麽多的。就算丢,那也是丢的小城,和大城根本不能比。
趙王遷這下連郭開都有點埋怨了:
“相國,你還說李牧沒有二心,這是沒有二心的樣子嗎?”
郭開當然不能這就順杆往下爬。
如今的局面能糊弄趙王,糊弄不過貴族。而且趙王遷的不滿也沒有累積到極點,現在就動手為之過早。
因而郭開還是勸道:
“武安君或許有他的考量呢,一時得失算不了什麽。”
果然沒幾天,李牧的奏報就遞過來了。其中寫明了他懷疑那幾座城早已暗中投靠了秦國,否則不可能這麽快就被攻破。
倒也有幾分道理。
趙王遷勉強接受了這個解釋,尤其是在其他宗室臣子都贊同李牧判斷的情況下,趙王遷也不願意和所有人唱反調。
他賭氣地說道:
“若是武安君能打退秦軍,那寡人就信他沒有叛國。”
衆人覺得這不難。
他們秦趙國力相當,秦國也沒了白起那樣的悍将。三年前能打退秦國,現在自然也可以。
于是所有人滿口答應,一個個都特別信任李牧。
然而他們忘了,三年前的局勢和現在可不一樣。
先不說三年前秦國有沒有徹底做好準備,是否只是試探着出兵。就說今年的趙國局勢,可別忘了那場趕在秋收之前出現的大旱。
趙人收成銳減,饑荒遍地。哪怕勉強靠着剩餘的莊稼沒被餓死,也遠不如秦人強健。
但凡這群貴族去前線看一眼兩邊的士兵,就會發現問題的嚴重性。秦人個個精神飽滿、吃飽喝足,趙人卻大都面黃肌瘦、不少人還是靠着分發的軍糧才吃上飯。
吃不飽就沒力氣打仗,哪怕最近吃飽了,之前虧損的那幾個月,也不是一兩天就能養回來的。
李牧每天都很心力交瘁,帶着這樣的兵不打敗仗已經很不容易了。
趙國期待着他能盡快打退敵軍,可事實上,李牧只能做到盡可能地拖延秦軍的步伐,再找機會反擊。
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若是能運作得好,一舉反敗為勝打潰秦軍也不是不可能,就是等待的時間比較磨人。
李牧等得了,趙王遷不一定能等。
如此這般拖延到開戰後的第三個月,冬季即将結束,快到春耕時節了。
李牧算完日子,精神一振。
他們趙國因為去歲的饑荒,各家基本沒留什麽種子。所以春耕不春耕的,耽誤也就耽誤了。
趙地物産還算豐富,之前冬天是因為季節的原因沒東西吃。春天一來萬物複蘇,庶民靠着野菜之類的也能活下去。
撐到戰事結束就好了,他總會想法子給他們弄到來年的種子。
可是趙國無所謂春耕,秦國有所謂啊。他們秦國士兵不得回去春耕的嗎?萬一耽誤了,莫非他們也想像今年的趙人一樣去啃樹皮?
李牧倒是不知道秦國私底下和諸戎弄了耕牛的交易,其實不擔心延誤春耕。
他只下令軍隊做好準備,等到秦國士兵都生出退兵回鄉的想法,再一舉反攻,占領氣勢上的高地。
為了鼓舞士氣,李牧甚至都沒和趙王那邊商量,直接做主說若是能提前打退敵軍,那麽剩下那些調集來的糧草也全數發給士兵們。
到時候士兵可以帶着糧食歸鄉,能夠借此支援一下家中老小。有了這些糧食,家裏就可以少餓死幾個人了。
李牧會做出這個決定,也是無奈之舉。
他發現很多士兵打仗的時候不怎麽出全力,一開始只以為是怕死。後來才知道,士兵們這是在蹭糧食。
如果戰事結束,他們就要原地解散回鄉去啃樹皮野菜了。一個搞不好,不僅家人,自己也得餓死。
但是留在軍營裏不一樣啊,趙國提供糧草。他們就算不能頓頓吃到十分飽,好歹也餓不死。
這麽一對比,士兵們恨不得這場仗多打幾個月,打到家裏不缺糧了為止。
人性如此,李牧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所以他只能出此下策,用分糧來激勵将士。
很多人還是做不到只管自己吃飽、不管全家老小的。兩相對比之下,與其自己獨自在軍營混吃混喝,倒不如多帶點糧食回鄉接濟親人。
果不其然,這個決策傳達下去之後,整個趙軍營地士氣大振。大家都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把秦人打回老家。
鹹陽宮中,秦王父子倆一同查看奏報。
秦王政看完之後搖了搖頭:
“李牧完了。”
扶蘇贊同地颔首。
表面上看,李牧這麽做好像是一招精妙的破局之法。秦人着急回鄉士氣不佳,他們趙人為了分糧一鼓作氣,運作得好就能一舉奠定勝負。
可實際上,李牧這是在自掘墳墓。他不經過趙王同意就做下分糧的決定,這種操作絕大多數君王都是忍受不了的。
正常來講,打仗結束了,剩下的糧草當然要收回來,哪有分下去的道理?
糧草多寶貴啊,這可是大争之世頂頂值錢的東西了。
李牧分糧,不僅是蔑視國君的權威,也侵犯到了貴族們的利益。而且在糧食這個東西上頭多的是貴族能搞的小手段,好些人還靠它撈錢呢。
不用任何人提醒,王翦和郭開都意識到了現在就是扳倒李牧的最佳時機。
很快,趙國朝堂上就出現了一波人,主動跳出來彈劾李牧。
這群人甚至都不是郭開安排的,郭開只是暗中挑撥了一下,他們就自己站出來了。
他們向趙王遷進言:
“李牧打了三個月,寸功未立。依我之見,不如将他撤換下來,派遣趙蔥、顏聚接替主将的位置。”
李牧都已經把士氣激勵起來了,他們覺得接下來随便換一個有本事的将領都能借機打退秦軍,也不一定非要李牧上。
先換掉膽敢侵害他們利益的李牧,等仗打完了,反口不認之前分糧的承諾,難道那些庶民還敢有意見不成?
而且現在換将,還能換上他們自己的親信。這是多好的給己方将領刷軍功的機會,退秦的大功勞,錯過了着實可惜。
這樣一個明眼人都覺得很瞎的提議,得到了趙國朝廷八成官員的力挺。
因為李牧這人實在是不讨朝臣喜歡,他脾氣又臭又硬。要不是打仗确實厲害,趙國還用的着他,早把人排擠出去了。
現在其實也沒差多少,李牧已經被排擠得常年待在代地抵禦匈奴了。
少數一些覺得不妥的朝臣實在是沒什麽話語權。
有人擔憂撤換李牧會導致戰事失利,卻被怼了回去。郭開的黨羽配合那些貴族一起反駁,認定現在局勢大好,誰當主将都輸不了。
甚至那群推薦趙蔥的人還振振有詞:
“我趙國難道只有李牧一個厲害的将領不成?不給其他将領歷練的機會,又如何能培養出能和李牧匹敵的名将?”
可真會做白日夢。
最終,換将的呼聲太高,李牧被罷免了職位。
反正大家只是把他撤下來,讓他回代地繼續守門,又沒打算弄死他。
貴族們想想覺得沒什麽問題,他們一直都是這麽幹的啊。有事把李牧喊來幹活、事情幹完了就把人趕走,沒毛病。
這一次也是一樣的,他們只是習慣性地用完就丢而已。
李牧就這麽被強行召回了邯鄲,帶着渾身黑氣去面見趙王。他想勸趙王放他回去繼續指揮作戰,不要意氣用事。
因為是去勸人的,又想起之前邯鄲的流言,李牧特意換掉了身上的甲胄兵器,以示自己毫無威脅。
然後,他進宮去了。
貴族們也沒覺得有問題,他們等着李牧鬧一場之後無功而返,灰溜溜回代地去呢。
結果李牧這一次進宮,壓根就沒能再出來。
趙國貴族頓時傻了。
不是,王上您還在猜忌李牧叛國呢?這都過去多久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