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第50章
王浮接到蘇轼這封只有一個字的信時, 已經十一月中旬了, 此時她正忙着設計蔬菜大棚的圖紙, 此時沒有塑料薄膜, 只有用油紙代替,但油紙又有一個缺陷,
白天的時候不透光, 這樣裏頭的植物接受不了光照, 可能營養味道上就比不了現代蔬菜大棚種出來的菜了。
接到蘇轼的信,王浮深呼了一口氣,喜滋滋地打開信封, 發現只有薄薄的一張紙,臉色就有些不好了, 心想自己寫了一個時辰兩大頁字,
蘇轼竟然只給她回一張紙的,真是辜負了她一片真心。等她打開紙發現只有一個字,差點沒哭出來。
“善”“善”什麽“善”一點都不“善”!壞透了!
王浮氣鼓鼓地将那頁紙團成團扔了,一刻鐘後又撿了回來,小心翼翼地把紙上的褶皺撫平,就像所有狂熱的粉絲一樣,
把那張紙夾在厚厚的書本裏,收藏了起來。雖然很失望,還是不能丢棄偶像的墨寶, 大不了再寫,誰讓她只是一個“卑微”的小粉絲呢
王浮咬牙切齒地又寫了一封信,
這次她沒有當天寄出去,而是抄寫了十幾遍,咬文嚼字确認這封信沒什麽大毛病之後才寄出去,她以為蘇轼是覺得她文采不好,字也寫得爛才懶得理她,哪裏知道蘇轼就是想逗弄一下她。
王浮的信還沒寄到,蘇轼的第二封信就來了,他絕口不提前面那封只有一個字的信,在這封信裏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多字,從自己的起居飲食,到學習心得,以及家裏的情況,全方位描述了一遍,最後寫到他表哥文同前不久寫信來說妻子懷了孕,想念府城的父母,因此他決定帶着妻子到府城住一段時間,順便請教名師,游山玩水。文同說好久沒見他這個表弟,甚是想念,就邀請他去府城小住,若是有緣,說不定他們倆還能住在同一條街道上。
王浮看見文同的名字,仔細想了想,好像這個人是個有名的畫家,畫竹子很有心得,還教過蘇轼畫竹子,瞬間開心了起來,仿佛看見自己的收藏列表裏又多了一位“大神”,也就不再計較他前面的“過錯”了。
等王家蔬菜大棚裏的第一茬菜有了青影兒,慶歷五年冬天的第一場雪也落了下來,這一年冬天十分寒冷,雪下得早,雖說瑞雪兆豐年,但如此低的氣溫還是讓人有點害怕。幸而城裏的人有了新的消遣,一種名叫“火鍋”,又名“暖鍋”、“撥霞供”的新鮮食物出現在了府城頗具盛名的酒樓——和樂樓裏,人們以往也吃過類似的東西,可沒見過直接把生菜生肉擺上桌讓你自己動手燙的,而且和樂樓的配菜十分新鮮齊全,醬料又美味,一群朋友圍坐在火鍋旁,自己吃什麽就下什麽,三兩杯黃酒下肚,全身便暖洋洋的。
更奇特的是,和樂樓允許顧客自己帶食物,他們桌椅、火鍋、底料、高湯和醬料,而你只需要付很少的錢。不過許多顧客從自己家中帶了菜過來吃之後,發現自家的蔬菜肉類不如和樂樓的新鮮,帶着菜上酒樓也有失體面,漸漸地就不帶了,偶爾買到一些獐子、鹿肉的野味才往和樂樓帶。
本來和樂樓的掌櫃不同意王浮的這個建議,害怕人們自帶食物斷了他的財路,結果峰回路轉,幾天之後,和樂樓的業績就飙升,幾乎整個益州城的人都在讨論和樂樓的火鍋,走在路上,沒兩步就能聽見人們相約去和樂樓吃火鍋的聲音,和樂樓排座都排到了年後,不得不臨時又買了兩家酒樓,命名為“和樂樓火鍋店”,經過裝修之後再開張,客似雲來。
這一次的火鍋店完全修改了先前的酒樓格式,內部格局更适合中低等收入人群就餐,通過價錢的細微差異自然而然地将顧客分了流,有錢好排面的仍舊在老酒樓吃,沒錢只是嘗個鮮的就去了新酒樓,兩家的菜和底料沒有任何
Advertisement
差異,人們都吃得出來,但那些有錢的顧客絲毫不在乎。一分錢沒花,就讓人們都知道了新店,并且趨之若鹜。
這就是營銷手法的神奇力量。
等和樂樓的生意漸漸走上正軌,王浮又開始琢磨新的東西了。她發現和樂樓雖然在蜀地已經打響了名聲,卻很難進入外地市場,程家也來信說過,只要他們在外地想盤個酒樓開店,就會受到種種阻礙,恐怕是當地的酒樓知道了和樂樓的厲害,害怕和樂樓擠占市場空間,搶了他們的生意,于是聯合起來打擊和樂樓,程家雖然有點勢力,卻也不大,尤其在外地,鞭長莫及,于是廣開分店的事情就耽擱了下來。
王浮自然不肯認輸,她想了又想,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王浮撺掇趙氏買下了一家書鋪,這家書鋪并不在內城,而在城郭,因此無人問津,但他家書鋪面積極大,也有比較完善的校正刻版印刷生産線,價錢也合理,趙氏花費了剛攢起來的大半身家才買下來,恨恨地點着王浮的腦袋,罵她“敗家精”。
王浮在家中搗鼓了幾天,才選定紙張字體和版式,用的是蜀地常用的麻紙,選的字體是顏體字,版式則是16開紙,不用傳統的左右雙欄或四周雙欄,而選擇不規則的長方形框将文字內容整體框住,字小而密,有中縫,類似報紙。王浮高中的時候是校文學社的,負責過校刊和校報的編輯工作,對此并不陌生。只是現在的毛筆字略大,就算是刻版印刷,也不能做成現代報紙的樣子,所以她就做成了類似雜志的樣子,多印幾頁,內容就可以充實起來了。
現在難住她的是內容的問題,她興沖沖做好了樣板,卻突然發現根本沒有編輯和作者能給她內容……
雖然她準備效仿米其林輪胎做小報,不太要求文采,但就她的三腳貓古文水準,刊登上去恐怕要笑掉讀者的大牙。于是她盯上了身邊的人。
“爹爹爹爹,你今日有空嗎”
王方從算學書中回過神來,無精打采地看了她兩眼。如今王方已經是府城官學的一名夫子,本來是去帶啓蒙班的,結果有人帶資入學,擠掉了他的名額,于是他只能苦兮兮地去帶中級班的算學。
咳咳……宋人普遍的算學水準,大概也就是現代小學四年級左右吧,個別例外,但王方不是。王方平生最怕的,大概就是算學了。
“何事”
“爹爹,我有事想請您幫個忙!”王浮瞟了一眼她爹筆下的問題,嗯雞兔同籠這個她會啊,心中默算了一遍,就得出了答案,十分自信地告訴了王方。
王方見她一眼就得出了答案,十分新奇,代入一看,竟然是正确答案,驚訝不已,問她“你怎麽算的”
王浮當然不可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組給他解釋,只得說“讓所有的雞和兔子都擡起兩只腳,籠子裏就只剩下了兔子的兩只腳,也就是兔子個數的兩倍啦!”
王方原以為王浮在做飯和學醫上有天賦已經很不錯了,沒想到她還是個算學天才,心中頓時湧起了強烈的自豪感,恨不得現在就出去廣而告之。不過回頭想想他自己,便覺得人生太殘酷了。
王方又指了兩道題給王浮做,王浮都是眨眼間就給出了答案,王浮從小到大數學基本都是滿分,區區心算根本難不倒她,更何況這些題目都不難。
王方環抱着她嘆氣。兒子資質不佳,女兒卻是個天才,老天爺這是在作弄他啊!
王浮也不管她老爹有什麽心理活動,只管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拜托王方給她寫一篇美食文,專門吹噓和樂樓的菜肴。王方默然片刻,答應了她,随後又拉着她做了一下午的算術題,并讓她解釋解題思路,自己下筆如飛,将王浮的思路整理成了教案。
王浮扯着嘴角,
不知該說她爹爹什麽好。她的解題思路都是最簡單直接的,若懂得舉一反三,這一下午講的東西,半本算學書就基本學完了,官學裏的學生們也算有福氣。她并不想做那出頭的椽子,不過能幫到王方的忙,也是件好事。
王浮又去找了劉夫子,他是一個老饕,益州城裏出了名的美食家,王浮跟他說請他撰文介紹益州城的美食,他滿口答應,回頭就從書架上拿下來一本厚厚的書,遞給王浮。王浮打開一看,這竟然是劉夫子的美食日記,裏頭有他少年時吃過的東京各色美食,中年時各地游歷時品嘗的當地特色,老年時在益州養老,搜集到的美味佳肴,不光有食物本身色香味的描述,還有它們的做法、歷史、評價,簡直是一本美食大全。這本書最後幾頁幾乎被和樂樓的食物占滿了,最近一頁,更新到了和樂樓的新品——火鍋,他對火鍋贊不絕口,并稱自己天天在家吃火鍋,久而不厭。
王浮看了看劉夫子紅潤而透着火氣的面龐,想着自己下次來觀園,一定得帶點清熱去火的藥來。王浮将這本書仔細包好,準備帶走,又問劉夫子有沒有長于寫游記或故事寓言的朋友,劉夫子介紹了幾個,順便問她“小十娘這是要幹什麽大事”
“到時候夫子就知道了,夫子放心,您的文稿我不白用,到時候賺錢了按收益付給您稿費。”
“稿費”是什麽宋人是不知道的,畢竟他們印書還要自己掏錢,不過作為一個文人,能有自己的書籍面世,是很高的榮耀。宋朝的出版業很發達,不管是官方的還是書鋪的坊刻本,都十分精致,刊印精美,裝潢考究,值得收藏,流傳到後代的宋版書籍不多,從“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中就可以看得出宋版書的價值。在北宋時期,除首都汴梁外,還有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陽、四川的眉山等地,都是刻書的中心。之前王浮同蘇轼讨論過,他說的是眉山書鋪很少,那可能是蘇轼成名之後,眉山的出版業才發達起來的,畢竟眉山這個城市就是因為三蘇而出了名的。
稍後為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