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39章
昨夜突然下了一場小雨, 連日的暑氣消失殆盡, 果然是“七月流火”, 估摸着天氣是要漸漸轉涼了。
“四孟逢秋序, 三元得氣中。”說的是中元節的時令。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茲辰喜佳節, 涼雨忽驚秋。”則印證了中元節後天氣轉涼的氣候特征, 夏日難耐,
街上行人也稀疏,今日中元節,倒是多了不少手拿提籃, 購置香燭紙錢的百姓。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放河燈祈願, 祭祀先人, 佛教有盂蘭盆會,道士們也會建醮祈禱,普渡孤魂,百姓們都十分重視這個節日。
王浮向來愛過節,今年中元節一家人都在一起,雖然身在眉山, 她的興致卻絲毫不減,陪着趙氏、三娘準備了一大桌飯菜,還特意多做了蘇家的那份,
只等蘇轼來取。
王方帶着王瑾王瑜一大早就去盂蘭盆會了,王浮的舅舅趙悅也就是靈塵大師今日講經,
許多人都會去聽。本來趙氏也想去的,但考慮到這一日清水寺必定人潮如織,帶着兩個小娘子太不方便了,尤其是王浮,她這個年紀的小娘子正是拐子的重點“關照”對象,所以趙氏決定,晚間帶着三娘和王浮去青雲橋底下放放河燈就可以了。
王浮同蘇轼約定好的中元節逛廟會就這麽泡湯了,蘇轼還作了一首打油詩安慰她,把她逗得捧腹大笑。雖說不能逛廟會,但是可以一起放河燈,蘇轼說他晚上會來叫她。
入夜不久,外頭一陣喧鬧,原來是和樂樓的花燈陣到了,和上元節一樣,中元節也會有富商大戶牽頭獻花燈,花燈隊提着花燈沿着規劃好的路線一路走過去,讓全城的百姓都能看到漂亮的花燈。王浮在院子裏挂上了鮮紅的鯉魚燈,一條條紅鯉便躍然于暗夜之中,宛若活物。
外頭傳來“篤篤篤”的聲音,陳三和胡四娘都回家過節去了,王浮便主動去應門,她脆生生地喊道“是誰呀”
外頭傳來少年愉悅的笑聲“十娘,是我。”
“‘我’是誰呀不識得的呀。”聲音甜糯動人,小小的尾音俏皮可愛。
少年笑得更開朗,知道她又是故意調笑,一本正經地回她“我是你蘇哥哥,帶你去放河燈。”
Advertisement
王浮把門打開,外面果然站着一身新衣的蘇轼,藍衣白裳,手裏提着竹籃,一如初見。竹籃裏是寫好了故人名姓和生人願望的河燈,蘇轼怕她沒準備,還特意為她多準備了一盞空白的。
“阿娘,爹爹,蘇哥哥邀我們去放河燈了!”王浮一路叫喊着,蘇轼卻絲毫不覺得她粗魯,反而覺得她質樸純真。
片刻後,王家一家人都出來了,王瑾手裏也提着他們家的河燈,随着蘇轼去了他們家往年常放河燈的地方。蘇家人也都到齊了,一大群人就四散開來,在河邊将河燈一盞盞放下去。
王浮雙手合十,閉着眼睛,虔誠地許了一個願望。
蘇轼就在她身邊護着她,生怕她掉到水裏。
“十娘許了什麽願”
“願望呀說出來就不靈了,我不說。”
蘇轼也放下一盞燈,輕輕說“今年我的願望許給十娘,願十娘平安喜樂,一生順遂,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王浮突然就眼眶發熱,她裝作無事,偏頭看了看遠處的花燈,嘴裏卻嘟囔着說“說出來就不靈了呀……”
“若不說,天上的神仙,我的列祖列宗又怎麽聽得到呢”
王浮心裏酸漲得難受,她知道蘇轼的一生是怎麽樣的,他自己都沒有“平安喜樂一生順遂”,卻把這個願望許給了王浮,兩人相識不過一兩月,此時倒像是經年
的青梅竹馬。
“蘇哥哥。”
“嗯”
“你也會平安喜樂,一生順遂的。”
“當然,我怎麽能輸給十娘呢”他眉目含笑,眼裏閃動着潋滟波光,不知是河上星星點點的河燈入了他的眼眸,還是他眼眸裏的星光落滿了河道。
“十娘,我們回家了!”王瑾在上面叫她。
“來了。”王浮被猝然驚醒,深感自己杞人憂天,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清,當下這一刻,他還是那個快活的蘇轼。縱然是沿着那樣的軌跡再走一遍,他那樣一個豁達的人,必定不會像她一樣軟弱罷
蘇轼跟着王浮回了王家,把王浮準備好的飯菜拿上,王浮還想送他,卻被他拒絕了“夜路難走,今日外頭也亂,我不放心你。”
王浮站在門前,目送蘇轼提着巨大的食盒離去,明月如水,拉長了他的身影。
蘇轼回到家,蘇轍正在門口等他,他瞪着大大的眼睛,問蘇轼“這些都是”
蘇轼笑着說“同叔今日有口福了。”
蘇轍羞澀地笑笑,雙眸卻明亮,顯然很期待。
正好蘇家才擺飯,蘇轼讓使女們把食盒裏的飯菜擺出來,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六娘和八娘雖然矜持,卻也被吸引住了,她們注意到這些菜肴似乎有點像和樂樓的手筆,便悄悄問蘇轼“和仲,你哪裏來的銀錢訂的這麽多菜”
蘇轼一愣,反應過來,笑道“并不是從和樂樓訂的,這是十娘和三娘姐姐幫我做的,我看阿娘最近食欲不振,十娘擅烹饪,才請了她幫忙。”
“十娘她那麽小,恐怕連菜刀都拿不起來罷”
蘇轼一想,好像十娘的确還是小小的一只,不過她以往拿給自己的吃食都是些點心小食,這些要刀工火候才能做出來的宴席菜,大約不是她親手做的。雖然好像與他的計劃有些不符,但這也是十娘的心意,阿娘應該能理解的吧。
程氏從後面廂房出來,見幾個孩子都圍在桌旁看使女擺菜,不由好笑,問蘇轍“同叔餓壞了”
蘇轍搖頭,眼睛還是盯着桌上的紅燒蹄膀。
程氏這才注意到桌上的菜不是她平日裏吃的飯菜,看起來似乎也不是他們蘇家廚房能做得出來的菜品,蘇轼見狀,立刻前去解釋“兒子看阿娘食不下咽,特意請了王家三娘姐姐和十娘幫忙,整治了這一桌好菜,阿娘快快坐下,這菜都要涼了。”
程氏這麽一聽還有什麽不明白的,前幾日才說過讓他離王家小娘子們遠一些,今日他就把人家親手做的飯菜帶回家了,這孩子到底是太聰明,還是不開竅呢
蘇轼給他娘夾菜,邊夾邊說“雖然不知阿娘對十娘有什麽成見,但十娘是個很好的孩子,我一直把她當做小二娘那樣的妹妹看待。我與她投契,不論是吃食上還是學問上,都很聊得來,希望阿娘同意我與她來往。”
程氏一言不發,皺着眉頭不知說什麽好。怎麽說呢,先前她不同意蘇轼與王浮來往是為了斷絕兩人相戀的可能性,卻忽略了他們的年紀,蘇轼雖然聰慧,但他在為人處世上向來少一根筋,那王家的十娘,今年才七歲,還是一個小豆丁呢,她着急什麽
程氏釋懷了,這才笑着說“和仲長大了,知道孝順娘親了,為娘很欣慰。之前不讓你與十娘來往,是為了十娘的名聲好,既然你把她當做妹妹看待,便也沒什麽,注意分寸便罷了。來,你們幾個都坐下,嘗一嘗和仲好不容易帶回來的美味佳肴!”
衆人便按着長幼順序坐下了,待到菜肴入了肚子,便都被這一桌菜征服了,幾個小的已經吃過了和樂樓的飯菜,覺得那已經是人間至味了,這一桌更甚
于和樂樓的菜,簡直堪比山珍海味。程氏是第一次吃到如此獨特的菜肴,頓時覺得前半生吃過的飯菜都白吃了,涼菜爽脆可口,香幹回鍋肉是肥而不膩,雞湯鮮香誘人,松鼠桂魚甜酸适中,還有幾道叫不上名的菜,都很合他們的胃口。
程氏直到了這一天,才知道口腹之欲是如此地難以滿足,怪不得蘇轼總喜歡往王家跑,原來是對他們家的飯菜念念不忘。得知和樂樓也有類似的菜品,程氏立刻決定,日後若是家中有客,就去和樂樓定一桌。
稍後為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