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25章
話是這麽說沒錯,但王浮已經打定主意抱緊蘇大佬的大腿,走上致富之路了。所以這次送禮很重要,不能敷衍,更不能顯得谄媚,既要合乎禮節,又要摸準蘇大佬的喜好。
蘇轼喜歡什麽,似乎很明顯了,他每次來王家做客,手邊的點心盤子總是在無意中就空空如也了,悄咪咪地吃完了人家的點心,也太可愛了叭!
王浮完全忘了,前不久她還嫌棄蘇轼在自己家吃得太多。
王浮想了幾天,打算做豬肉脯,蘇轼不是寫過《豬肉頌》嗎?“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的确,這麽多年來她都沒怎麽見別人吃豬肉,王家不算富貴,但是帶着濃重腥氣的豬肉顯然不是他們所喜歡的,他們更樂意吃羊肉、雞鴨魚肉。王浮跟音娘去早集買菜,也沒見着多少賣豬肉的,她想買的時候就被音娘強行拉走了。後來音娘告訴她,如果想吃豬肉的話就只能買豬頭,但豬頭一般是用來祭祀的,只有過年或者寒食節、清明節的時候能吃到,昨天她在壽司裏放的豬頭肉,還是前兩天王浮外祖母祭日,趙氏特意去買的。
王浮知道為什麽這時候的豬肉腥氣那麽重,以至于蘇東坡要用那麽多水熬煮半天才能吃,雖然有品種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為小豬沒骟,所以不論怎麽做都難以消除豬肉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腥氣,人們不喜歡吃也是理所當然的。王浮想着,做成豬肉脯應該會好些,以後她可能會涉足餐飲,到時候從源頭控制好食材質量,說不定豬肉還能像前世那樣成為最大衆化的肉類。
王浮跑去問趙氏,請她明天早上帶些豬瘦肉回來,趙氏睨她一眼,繼續繡花:“豬肉腥氣重,你買來要做什麽?”
“做吃的呀。”
“怎麽做?做了誰吃?”
“哎呀,阿娘您就別問了,等我做好了您就知道了。”
趙氏把她伸到繡繃上的小腦袋扒開,嘆了口氣:“雖然也花不了幾個錢,但你要知道,掌家管事不易,家裏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這次為着安置你外祖父,你爹爹已經從公中支了不少錢了,雖然你祖父祖母沒說什麽,但總歸不是我自己的嫁妝銀子,我用着于心不安,還是節省一些好。”
王浮定定地看着趙氏,她愁眉不展,顯然已經為了這事郁結許久了,她略微想了一下,就開口道:“阿娘,您的嫁妝還有多少?”
也許是她的表情太嚴肅,趙氏下意識回答道:“還有五十畝中等良田,長樂坊那邊有一間綢緞鋪子,一間竹器鋪子,這些都是留給你們姐妹倆的,到時候公中也會出一部分,加上阿娘給你們攢的首飾,陪送一些書籍,也還算體面。”
“您經營了這麽多年,嫁妝出息就這麽多嗎?您有沒有想過,就算您掌家理事的手段再高明,田莊就是田莊,每年的出産也就那麽點,天災人禍多,稅賦又重,能到手的十不存一。時下人們都喜歡置辦田産,認為田地出息穩定,只有手裏有田地,就不至于無路可走,但您可曾看到,災年荒年還有戰亂的時候,田地有什麽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也不能像銀兩那樣随時可以變現應急,多少農民就是餓死在了自己的田地上!阿娘,朝廷風向早就變了,對比前朝,商人子弟亦可讀書做官,這難道不就是鼓勵百姓從商嗎?範公《四民詩》中都說過‘吾商則何罪,君子恥為鄰’,從商有何不可呢?”
“可阿娘是內宅女人,若是從商,需得時時在外行走,你祖父祖母怎麽可能允許?我最多看看賬本,可是無人打理,如何做得了生意?
再說了,從商哪有你說得那麽簡單。”
Advertisement
“阿娘,我再問您一句——您田莊上的出息除了用來購買田地,剩下的是不是都用在了爹爹和我們身上?”
“那是自然,公中雖有月例,但你爹爹長年讀書,沒有進項,反而花銷頗大,只有用我的嫁妝銀子填補一二。”
“那不就是了,您任勞任怨辛苦多年,也不過換得家人溫飽,衣食無憂,一旦有些什麽變故,就手足無措,今天是外祖父的事,那明天呢?要是明天我們王家出事了,您還能指望公中那點微不足道的錢嗎?不說遠的,就說大哥,他文不成武不就,總得讓他做點什麽,不然将來整日閑在家中,好好的人也給養廢了。”
趙氏聽她這麽一說,眼神一下子黯淡無光,王浮只不過是捅破了那層窗戶紙,八郎是個什麽脾性,她這個做娘的還能不清楚嗎?只怕他将來游手好閑,不僅不能支撐家門,還要依靠父母兄弟生活,首先在婚娶上就是一大難事。
王浮不再火上澆油,她知道趙氏已經動搖了,她想要從商,唯一的阻礙就是趙氏,王方開明,又疼愛子女,反而不會阻止她,只有趙氏,性格有些執拗,再加上她出身讀書人家,嫁的也是讀書人,天然對商賈事有些厭惡。
王浮拿王瑾做筏子,也不是危言聳聽,時下讀書人家的兒子,一般都是子承父業,讀得好的另說,沒有讀書天賦還厭學的,有的狗仗人勢魚肉鄉裏,有的做個地主老財碌碌終生,社會不是沒有給這些人出路,只不過觀念使然,他們終究跳不出“商賈卑賤”觀念的桎梏。
王浮知道在這裏做生意不容易,有宋一代,雖然在化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對外卻是一種冗官冗兵、積貧積弱的形象。有人說宋人很富有,但那其實是朝廷,依照王浮在市井中調查所知,商人的賦稅很重,如果王浮是個地地道道的古人,她不敢撺掇趙氏從商。她有很多古人不知道的知識,這就是她的,阿娘該做些什麽好呢?”趙氏沉默許久,終于開口,話說出來她自己都被吓到了,十娘才只有七歲,她所表現出來的心智卻完全不像個孩子。她想,十娘若生為男兒身,必定是狀元之才。
“阿娘,我有辦法去除豬肉的腥氣。時下百姓喜愛肉食,但殺牛犯法,羊肉難得,雞鴨魚肉又往往食之無味,如果能把豬肉上的腥氣去掉,教百姓一些烹饪的法子,想必城裏的富戶也會喜歡上豬肉。鄉下人家殺豬過年,往往把豬肉制成風幹肉或者臘肉,以便儲藏,這就使豬肉失去了鮮美的味道,因此稍有餘錢的人家都不會選擇豬肉,這就是豬肉不登大雅之堂的原因。”
“你是如何知道的?”
王浮咧嘴一笑,說道:“阿娘,只要您用心去看,都能分析出來的,這些東西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太過習以為常,反而忽略了。”
趙氏感慨道:“你這孩子,正經事不做,倒是這些小事都給琢磨透了,我看你還是太閑了。”
王浮望着她,連忙求饒:“阿娘,我這是為了自己的新衣裳!”
趙氏摸了摸她的頭發,心中暗笑,面上卻皺着眉頭,似乎很糾結:“所以你是想勸我盤個腳店?”
“不論是青神還是眉山,都是小地方,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中也多有田莊,開腳店也不過是坐着收些租子錢,要做就做大一些,開一個養殖場。”王浮嘆了口氣,她想到一件事——像玉米番薯和土豆這樣高産的美洲作物似乎還沒有傳入中國,不然養豬并不是什麽難事,這時候糧食也貴,若要大規模養殖家畜,想必花銷不小。
但她以前上大學的時候,班級組織春游去了一個農家樂,在鄉下住了三天,那個農家樂老板是農業大學碩士畢業的,對農業種植和
牲畜養殖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且人很熱情,王浮加了他的微信,常常跟他聯系,看他朋友圈的動态,了解了不少農業知識,比如立體農業和大棚種植。
這兩種都是王浮可以在古代實現的,等她回了青神,可以讓趙氏先在她的陪嫁莊子上試試,如果可行,可以逐步進行推廣。這些東西她經過這麽多年都沒忘,還是因為她從能拿筆開始就寫日記,把自己記得的有用的東西全都記錄下來,等她再長大點,找到了合适的契機,就能發揮作用。
“你說什麽就是什麽吧!小機靈鬼!”趙氏捏了捏她的臉蛋,又說:“等會兒跟我去蘇家一趟,蘇家小娘子出水痘,程娘子沒經驗,央我去瞧瞧。你看的醫書多,或許也能提一些意見,只是千萬不要當着程娘子的面說,回家來告訴我,我去同她說。”
王浮立刻正經起來,脆聲應“是”,腦海裏轉了幾轉,想到了一些相關知識,又跑到廚房把早上胡四娘買來的新鮮荸荠挑了一籃子,打算帶上。
趙氏洗了把臉,從房裏出來,王浮已經把東西都準備好了,趙氏樂呵呵地笑着,直誇她勤快聰敏,拉了王浮的手就朝蘇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