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頁
如今在燭光下肆無忌憚地端詳這幅皮囊,曲悠才感嘆着承認史書工筆果然不假,這般樣貌的男子若是親君,很難不被認為是佞幸。
還是後來周檀“鬓生白發”之後,對他的攻讦才少了這一樁。
韻嬷嬷湊過來,眉宇間閃過一絲擔憂,她為周檀扯了扯身上的被褥,小聲道:“大公子晨起換了藥,昏睡着未醒,姑……夫人莫介意。”
她雖不懂官場上的彎彎繞繞,但只聽這幾日迎來送往之人的笑聲便知道,皇帝賜了這門婚事是來沖喜的,既是沖喜,自然是認為大公子活不了了。
這新婚的姑娘年輕貌美,又出身文人家族,從迎親的花轎落在周府開始,她就開始擔憂這姑娘不堪受辱,尋死覓活攪了婚宴,或是嫌惡周檀,不肯近身。
不料對方竟完全不似她所想中嬌滴滴的閨閣女兒,不僅沒開口抱怨過一句,方才還氣定神閑地把挑事的二公子壓了下去。
雖說堂前露了面容不合禮儀,但這婚宴已然如此慘淡,這些小事也就不算什麽了。
韻嬷嬷瞧着曲悠有些好奇地伸手探了探周檀的額頭,驚訝地回過頭來問她:“連上今日,滿打滿算,他已經遇刺五日了,為何還絲毫不見好?”
韻嬷嬷哪懂這些,只道:“太醫來看過,說大公子傷勢太重,只能聽天由命,開了藥之後便不再上門了。”
曲悠更疑惑:“此後你們便沒有再請過醫官嗎?”
韻嬷嬷為難道:“太醫已然來過,沒有禦令,如何再請?民間大夫我沒打過交道,萬一請到一個居心叵測的,害了大公子可怎麽辦?”
曲悠伸手揭了他身上的褥子。
周檀受傷在前胸,聽聞是從刑部出來時扶起了一個跌倒的少年,結果遭了當胸一劍。
傷口已經包紮過、換過藥了,五日之久,若非致命傷早已結痂,怎麽會如今還滲着絲縷血跡?
況且傷重之人最好不要長日昏睡,也不應以沉重被褥壓迫。
周府除了這乳母,似乎連個真心關切他的人都沒有,而乳母什麽都不懂,哪裏敢懷疑太醫的話。
Advertisement
曲悠感嘆着,手指不經意地從周檀的面上拂過。
他漂亮得驚人,面色白得宛如新雪,鼻梁高嘴唇薄,閉着眼睛也能看出山雀尾巴般上揚的眼尾,小小一粒朱砂在眼角的收稍處,怎麽看都不像一個狠毒潦草的人。
況且此刻他面目憔悴、鬓發淩亂,身上只穿了雪白中衣,勉勉強強地披了一件描金的喜袍,愈發襯出一種病态的蒼白,實在可憐。
曲悠輕輕地解了他的前襟,發現他的傷口周圍顯然沒有清理好,來換藥的人想必極為敷衍,只管換藥,其他的全然不顧。
她吸了一口涼氣,立刻問:“韻嬷嬷,你如今能出府嗎?”
韻嬷嬷一怔,還沒回答,曲悠便嘆了口氣:“罷了,今日人多眼雜,又是夜深,這樣,你明日一早,拿着我的信物去一趟十二甜水巷,把住在最裏面那戶人家的先生請到府裏來,走側門,盡量別讓人瞧見。”
她扶着頭頂沉重的花冠,想了想又說:“煩請為我備些幹淨的紗布和棉花,還有剪子,最好有未啓封的酒水,多謝嬷嬷了。”
韻嬷嬷不明就裏,卻覺得面前的女子對周檀并無惡意,便下意識地聽從了她的吩咐,不多時便将她要的東西送了過來,随後又聽她的命令阖上房門,告退出去了。
室內靜谧一片,只有燭火光影,曲悠卸了頂冠,将長發松松一攏,便坐在床邊為周檀清理起傷口來。
既然醫官不在都能撐三五日,這肯定不是什麽特別致命的傷,但只是換一些第一日來看時潦草的藥,一時半會也無法完全轉好,只能靠他自己吊着一口氣,慢慢地熬。
怪不得市井之間盛傳周檀傷重不治,看他這副樣子,德帝此時對要他死還是要他活,恐怕也舉棋不定,只好聽天由命,看他自己能否熬過去。
可是歷史上的周檀不僅活了下來,還活得很好,就算後來被貶過,也是德帝極為信任的人,甫一病重便急诏他回京。
雖然周檀是史書中的佞臣,但她是客觀的研究者,對于他本人沒有愛恨。既然她穿越成了這個身份,有這樣的機會,在探索《削花令》的同時,或許也可以對這個人物重考一番。
畢竟歷史的樂趣就在于對撲朔迷離之事的探索。
但看着這人的一身傷痕、支離病骨時,她還是不可避免地生了些可憐的情緒。
周檀的前胸和後背,除了那個致命的傷口,還殘餘着密集的舊傷,鞭痕、棍痕,肋骨之下還有蓮花狀的烙痕,非常明顯。
據她推測,這應該是年初燃燭案剛興的時候,在獄中被折磨時留下的。
德帝暴戾無常,燃燭一案牽連甚廣,大多人都是受些饑寒之苦,但是為了讓顧之言低頭,他的嫡系弟子、通家好友,都遭了慘無人道的對待。
顧之言名滿天下,德帝不敢對他動手,便讓他看着弟子好友遭受酷刑。
平心而論,曲悠能理解周檀的決定,貪生怕死乃人之本能,只是在這個年代,清流風骨重逾性命,文人不齒才是常态。
周檀寫下《燃燭樓賦》後,顧之言被釋出牢獄,他未遭半點皮肉之傷,甚至得了德帝撫旨,上太廟、還故裏,五日後出京的路上,他路過清溪,投河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