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39章
三月二十五日, 縣禮房貼出了告示,代表着今年縣試的正式開始。
當天,鄭夫子就駕着車帶着寧頌去了縣裏一趟, 将告示抄了回來。
“正式考試時間是下個月的十五號。”
這個月的二十五日到下個月的十五號, 其中一共二十天的時間, 而在這二十天內, 要完成報名的任務。
“今年有點趕啊。”
鄭夫子與上一回縣試的時間對比了一下,納悶地道。
“大約是縣令換了。”
與寧縣丞的離開一樣, 青川縣的縣令也找到了法子, 離開了青川縣。
只不過與寧世懷的好運不同, 青川縣的縣令沒有後臺, 無人替他走動, 這次離開, 只是平調到了臨州旁的縣。
雖然是三榜進士,但在官運上還不如寧世懷這個舉人出身的縣丞。
“那不太好啊。”
這個節骨眼上換了主考官, 一時半會兒不了解對方的來歷, 不容易預測對方出題的思路和偏好,對于考生來說的确不是一件好事。
好在所有考生都在同一起跑線上。
鄭夫子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确定了縣試報名和考試的時間,第二日,一些心急學子就去了縣禮房。
Advertisement
寧頌雖然也去了青川縣, 但卻不是去報名, 而是與鄭夫子同幾個學子一起, 去了縣衙。
縣試考試報名時要填寫“親供”,指的是本人籍貫、年齡、履歷和相貌特征等,除此之外, 還有本人上三代的履歷。
保險起見,鄭夫子帶着今年要應考的學生去縣衙查詢黃冊。
“上一屆就有人為了省這個錢, 沒去親自查一下,最後填錯了,誤了自己的事。”
按照大雍朝的戶籍制度,戶籍的憑證是一式兩份,保存在縣衙的叫做黃冊,自家留了一份戶帖。
道理上講,兩種憑證上的內容應當是一模一樣的,奈何既然是人登記,就會出現差錯。
那位填錯的學子就是吃了這個虧。
在縣試報名上,鄭夫子經驗豐富,應考的學子沒有不聽話的道理,老老實實跟着鄭夫子進了縣衙。
縣衙中的老吏早習慣了這一個項目,輕車熟路地與鄭夫子打了招呼,收了錢。
一個人三百文。
光是這麽一會兒的功夫,就賺了将近三兩銀子。
“你們慢慢看。”将黃冊找出來給學子們抄寫,老吏拿着煙鍋子,到另外一旁抽煙去了。
收了錢,老吏的服務态度相當不錯。
抄寫完了三代的名字和情況,鄭夫子再次同這老書吏道了謝,帶着學生們往外走。
路上遇到了吃完飯來上工的主簿。
那主簿本來漫不經心,沒想到目光掃過去時,恰好看到了寧頌。
他眉頭皺了皺,想要說什麽,結果什麽都沒說,側過身走了。
寧頌目送着主簿離去,不由得暗自嘆了口氣。
這主簿也是原主的熟人。
在原主還沒有離開養父家時,偶爾會在一些場合遇見。如今上官已經調走了,主簿仍然還在這裏。
今日遇上了,主簿不同他打招呼,當不認識,對于他來說反倒是好事。
在縣衙遇到熟人只是一個小插曲,很快,寧頌就将這一點抛到了腦後。
縣試報名除了填寫親供之外,還要求五個考生一起互相結保,彼此保證在接下來的考試中不會作弊。
除此之外,報名時還會要求找到本縣的廪生為自己提供證明。
在這個要求中,私塾的學子們又體會到了私塾的便利。
旁的考生或許一時半會兒不容易找到五個考生,但對于私塾的學子來說,這一條要求是所有要求中最好滿足的一條。
光是鄭夫子的私塾,今年要報名縣試的就有十二人。
五個人一組,直接解決了十個人的問題。
當然,剩下兩個人也不必擔心,別的私塾中同樣也會有沒有找到互保的學子,不用鄭夫子專門去聯系,旁的私塾就找過來了。
“來我們都分一分人。”
不一會兒,一組五個人就都湊齊了。
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