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太監內宦
太監內宦
關于太監宦官的服飾知識
潘如貴的服飾:天鶴絨煙墩帽,葫蘆景補子。
太監宦官有等級大小之分,服飾自然也有等級之分。
一般來講太監的服飾華麗考究,根據等級大小,華麗程度也各有不同。
以清代為例。
二品,紅頂花翎,蟒袍補子為仙鶴;
三品,正藍頂花翎,蟒袍補子為鳳凰;
四品,埠藍頂花翎,蟒袍補子為孔雀;
五品,亮白頂花翎,蟒袍補子為鷺鸶;
六品,啤白頂花翎,蟒袍補子為黃鹂;
七品,金頂花領,球袍補子為鵪鶉;
八品,金頂壽字花翎,蟒袍補子為鹌鹑。
沒有品級大小的太監,一律穿紫色綢緞袍,補子為蟠龍花和五蝠捧壽的吉祥圖案。其他充當雜役的太監均穿紫色布袍。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十二監:司禮監,禦馬監,內官監,司設監,禦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绶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司設監
Advertisement
十二監為宦官衙門。
事實上只有在這些衙門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監。
以司禮監最為重要,監內的提督太監主管宮內一切宦官禮儀刑名。而秉筆太監在宦官極端專權時竟代替皇帝批公文。
此外還設有四個司(惜薪、鐘鼓、寶鈔、混堂),八個局(兵仗、銀作、浣衣、巾帽、針工、內織染、酒醋面,司苑),合為內官廿四衙門。
宮女也有六個局(尚宮、尚儀、尚食、尚寝、尚功等),每個局下設四個司。
司禮監:為整個宦官系統中最高的權力機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有權勢的職位,有‘內相’之稱。位在司禮監秉筆之上,負責完成國家決策中‘批紅’的部分最後的審核蓋印。
司禮監的主要職權為:
1. 批答奏章,傳宣谕旨;
2. 總管所有宦官事務。司禮監不僅在各宦官機構中處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實際上也居于總管、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司禮監總管大太監為所有宦官的首領;
3. 兼顧其他重要官職。如南京守備,或專由司禮兼領,或為司禮外差。司禮監總管大太監兼任東廠提督一職。
禦馬監:管理禦用兵符;
內官監:主要掌管采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
司設監: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
禦用監:掌辦禦前所用之物;
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
尚膳監:掌管禦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
尚寶監:掌管寶玺、敕符、将軍印信;
印绶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诰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
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庑灑掃之事;
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
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随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
惜薪司:掌管宮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臣柴炭等;
鐘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時鳴鐘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
寶鈔司:掌管造辦粗細草紙;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是明宦官官署統稱。
即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各有掌印太監、佥書、監工等。
兵仗局:掌造軍器,包括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
設于洪武年間,職掌成造皇帝的各類衛士及錦衣衛所需各式盔甲兵器以及一部分火器。
《大明會典》卷一九二雲:今兵仗局“成造修理擺朝上直圍子手、錦衣衛官旗将軍,及都知監帶刀長随,兌領盔甲軍器”。這些軍器盔甲每三年成造一次,由工部具料。而弓弩火器則“不時成造”。
明初,火器的成造主要由內府兵仗局負責,正統以後漸由軍器局分造。兵仗局所造盔甲軍器有九十餘種,火器四十多種。其火器主要供給各邊關使用。
兵仗局設掌印太監一員,提督軍器庫太監一員,該局的工匠人數基本在一千七百人左右,最多時達三千多人。兵仗局附設火藥局,實則是兵仗局的軍器庫。內府兵仗局是明代很重要的軍事手工業,它與軍器局、南京兵仗局、各地方衛所的軍器生産共同支撐起明代的軍事工業,并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主導作用,兵仗局所造兵器有時成為各衛所成造兵器的标準。
銀作局:負責打造金銀器飾。
設于洪武三十年,初設大使副使各一員,後改設掌印太監一員。銀作局“掌打造金銀器飾”,如金銀錢、金銀豆葉、金銀錠等等,銀作局所造,該局制作的金銀豆、金銀葉,重皆不足一錢,主要是供欽賞之用。此外,銀作局還承擔一部分其他工作,如為鑄造親王印符、金牌的金牌廠的産品鍍金等。銀作局的工匠人數一般在二百至三百人之間,規模較小。
浣衣局:該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局址在德勝門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
掌印太監一員,佥書、監工無定員。浣衣局位于德勝門迤西漿家房一帶,是惟一不在皇城內的一個內府機構。
浣衣局是為內府清洗衣物的機關,同時是收容年老、有罪宮女的地方,以防洩露大內之事。
《大明會典》原文:“凡官人年老及罷退廢者,發此局居住。惟此局不在皇城內。”
劉若愚《酌中志》雲:“惟此署不在皇城區內,在德勝門迤西,俗稱漿家房者是也。”
舊時,衣物洗後還要在糨水中漿揉一遍,使之幹燥後挺括平整。《宛署雜記》又将此地記作漿糨房。
巾帽局: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驸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
設掌印太監一員,其工匠在五百人左右。“掌造內宮諸人紗帽、靴襪及預備賞賜巾帽之事”。負責內官、內使所用平巾官帽以及驸馬、藩王所用旗尉帽靴。賞賜的對象包括新選中的驸馬、新升任的司禮監秉筆太監,以及随藩王之國的旗尉。巾帽局所造諸物的工價從工部支領。
針工局:有掌印太監主管,下設管理、佥書、掌司、監工等員。掌造宮中衣服。
內織染局:職掌染造禦用及宮內應用緞匹絹帛之事。
設于明初。
洪武二年內府即有尚染局之設,洪武十七年、洪武 二十八年更定內官諸監庫局時,都設有織染局。內織染局的職責“掌染造禦用及宮內應用緞匹”,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供用袍服段匹及祭祀制帛等項,須于內府置局,如法織造,依時進送”。
這以後就形成了一項制度即“內織染局以應上供”。
內織染局織造皇帝在重要場合穿用的袍服時,要由欽天監擇日,禮部祭告,然後才能開工。如冬至大祀所用十二章衮服、皮弁服即如此。
內織染局設掌印太監一員,工匠額數嘉靖十年為一千三百十七名,嘉靖四十年為一千四百六十一名,隆慶元年為一千四百三十名(內有匠官八十七名),可見其生産規模很大。內織染局的外署有藍靛廠,在都城西,另外在朝陽門外還有一處外廠,是“浣濯袍服之所”。
酒醋面局:掌管宮內食用酒、醋、糖、漿、面、豆等物;
酒醋面局的職責是“掌宮內食用酒醋、糖醬、面豆諸物”,所謂宮內,是指皇宮內為皇室服務的人。在其職責中酒醋等項是由該局自造的。酒醋面局設掌印太監一員,其工匠人數在一百七十人左右,另萬歷時有宛平佥派的磨戶三十一名,酒戶三百三十名。署地在地安門內。
司苑局:掌管宮中各處蔬菜瓜果及種藝之事。
內府手工業除上面所述外,還有以下幾處:
金牌廠,負責鑄造親王印符和金牌、上直守衛官軍金牌、土官信符和金牌。
禦酒房,“掌造禦用酒”,其設提督太監一員,與酒醋面局無隸屬關系。
王恭廠與盔甲廠,二廠歸工部軍器局統轄,由工部主事一員監管,但實際工作統由宦官實行,這是由于保密的需要,二廠是明代軍器和火器的重要生産機構,為了防止其法式洩于外,便形成了這一格局。二廠各設掌廠太監一員,貼廠佥書各數十員。
王恭廠轄匠頭六十名,盔甲廠轄匠頭九十人,另各有小匠若幹。二廠所造項目主要有盔甲、铳炮、弓矢、火藥等。
天啓六年五月王恭廠發生爆炸,“廳庫棟宇雖已傾塌,而偏東庫房及匠作小房尚存百有餘間”,據此可推知王恭廠的生産規模是相當大的,而盔甲廠的規模則大于王恭廠。
內府手工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即南京內府的手工業。
南京內府的衙門設置大體如北京內府,其職掌較重要手工業的有南京司禮監、南京內官監、南京內織染局、南京兵仗局前廠。
太監的最高職位叫總管公公,是正一品。
太監職位表:
正一品:總管公公【一位】
從一品:禦前公公【一位】
正二品:殿前公公【兩位】
從二品:首領公公 【一位】
正三品:掌事公公【兩位】
從三品:帶班公公 【四位】
正四品:內侍公公【四位】
從四品:大公公 【一位】
正五品:公公 【十位】
從五品:總管太監 【一位】
正六品:禦前太監 【三位】
從六品:殿前太監【兩位】
正七品:首領太監【一位】
從七品:掌事太監【一位】
正八品:帶班太監 【五位】
從八品:內侍太監 【無限】
正九品:大太監【三位】
從九品:太監 【不限】
二十四衙門: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機構,內設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
二十四衙門并非明代宦官體制,其主官太監也無硬性規定必用宦官,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機構,後多派宦官掌其職,因此常被現代人誤解,甚至藉清代野史證明明代有宦官十萬人,事實上這些單位絕大多數是由南京喬遷來的工匠,北京一地含其他各部會的工匠不過27,000戶,每戶抽一丁服徭役,有五年一班服徭役者,亦有四年、三年、二年一班者,故現代稱為“宦官二十四衙門”是非常不适合的。內設十二監、四司、八局,各專設掌印太監提領。随後清初時,清朝亦仿明朝體例設有十三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