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章節
護發動叛變。帝辛率大軍前去讨伐,蘇部落很快抵擋不住,是以獻出部落的牛羊、馬匹,還有美女——自己的女兒蘇妲己求和。
蘇妲己很美,她名字中的“妲”就是豔麗的意思。據說美得讓殺她的劊子手舉不起刀。一個女人美到這種程度,是何等的曠世。後人為蘇妲己做詩:“桃花難寫溫柔态,芍藥堪如窈窕妍。”美得鮮花都難以企及,因為絕世的美讓人們記住了蘇妲己,而蘇妲己的美卻讓她變成了牛羊一樣的禮品送給了帝辛。
妲己是“紅顏禍水”的代表人物。妲己也是 “狐貍精”的代名詞。纣王自從寵愛妲己後,不理朝綱,引來諸候征讨。周武王伐商的時候就把“惟婦言是用”作為最大的罪狀。就在帝辛寵愛妲己,醉生夢死時,在陝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漸發展壯大。周部族原是後稷的後代,經過幾代經營,日漸壯大,早有東下圖商的企圖。商纣王執政後期,纣王的臣子們顧此失彼,大力經營東南,重心已經轉至長江下游地區,使得中原一帶空虛,給了周人絕好的機會,讓周人乘虛而入。 姬昌首先吞并了泾、渭平原上的一些部落;之後越過黃河,征服了黎、刊等部落。黃河以南的部落也已望風歸附。
周武王伐纣,在《尚書》中開列了纣王六條罪狀:《尚書牧誓》中列舉的纣的罪狀有:
一、聽信婦人之言:“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
二、不祭祀鬼神:“昏棄厥肆祀弗答”;
三、不任用親屬:“惟王父母弟不迪”;
四、信用逃來之人:“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大夫、卿士,俾暴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這四大罪狀,聽起來似乎不成為罪。
史學家歸納商朝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殷貴族生活奢侈腐化,對人民暴戾,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導致軍隊沒有戰鬥力;二是殷長期對四方進行征服戰争,特別是對東夷的戰争,力量消耗很大;三是殷是不少方國有罪的貴族和逃亡奴隸的會集之所,結果使殷成為四方矛盾的會集中心。
說纣王“惟婦人之言是聽”,就是對妲己的話言聽計從,這一條罪狀則更為牽強。
妲己能影響政治決策的力量,實在微乎其微。
如果說蘇妲己有罪,頂多只是蘇妲己入宮以後,由于争寵而與其他的嫔妃引起紛争,那些失寵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纣王與諸侯小國之間的沖突而已。把亡國的責任歸咎于女人是最省事的,不然你讓當朝某某負亡國責任,誰都會推脫的幹幹淨淨。
看來女人的肩膀在關鍵時刻要比男人更有擔當。
(二)一個真實的夏姬
史載:夏姬,春秋時鄭穆公之庶女,為陳國大夫夏禦叔之妻,生子徵舒。禦叔死,她與陳靈公、大夫孔寧、儀行父等人私通。徵舒怒,射殺靈公,孔寧等奔楚,請楚師伐陳。她被楚莊王所俘,送給連尹襄老為妻。于襄家與襄子通奸。後襄老戰死,她從申公巫臣謀,托詞歸鄭,後申公巫臣反楚,娶以奔晉。
Advertisement
夏姬,七次出現于《左傳》之中,五次出現于《史記》之中,《詩經株林》寫她,《國語》中也提到過她,西漢晚期的劉向曾在《列女傳》中提及她,但作為經學家的劉向将她放進“嬖孽”一章中。及至近世,流傳甚廣的《東周列國志》,把她描繪成一個□而禍害的女子,說她自幼生得杏臉桃腮,蛾眉鳳眼。長大後更是體若春柳,步出蓮花,具有骊姬、息妫之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之狐媚,是一個颠倒衆生的人間尤物。據說,夏姬一直到四十多歲,仍容顏嬌嫩,皮膚細膩,保持着青春少女模樣。禦叔早亡,夏姬以其罕有的獨特魅力為國君大夫傾倒,曾三為王後,七為夫人。楚莊王滅陳後掠得夏姬,見其美豔絕倫欲納入後宮,終為屈巫谏阻。将軍子反欲得夏姬,亦為屈巫所勸阻。屈巫自己卻設計奪得夏姬叛逃楚國,屈巫在楚國位高權重,當時夏姬已有四十來歲,他們兩人的私奔曠古絕今。
陳國因夏姬一度滅亡;吳國則因她而迅速強大起來;夏家、尹襄老家、屈巫族人(家人已先行出境)因她被滅族。晉、楚兩國則因她而成為世仇。一個女子一生的經歷如此複雜離奇,古今中外,大概無人可比,這樣一個曠世美女。卻很少為後人知道。
人們所了解的夏姬,是妖冶□的夏姬,是被後世的倫理标尺衡量過的夏姬,一個真實的夏姬,連同那個充滿激情與野性的時代,是怎麽樣的?讓我們走進春秋時代,了解了那個時代,我們才能更客觀的去評價一個人。
了解先秦的民風民俗,保留最真實的史料是《詩經》,尤其其中的國風,夏姬是鄭國人,我們來看看《詩經鄭風》的兩首詩:
其一:《萚(tuo)兮》
萚兮萚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風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這首詩的意思是:樹葉落地,風兒吹你蕭蕭響,我的哥哥好情郎,你來領歌我合唱。
樹葉落地,風兒飄你飛四方,我的哥哥好情郎,你來領歌我伴唱。
其二:《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谑,贈之以芍藥。
溱與洧,浏其清兮,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将谑,贈之以芍藥。
這首詩寫的是鄭國的溱水、洧水一帶,在春水蕩漾的良辰美景之中,青年男女各執鮮花芳草于其間,歡聲笑語,看上誰就互贈蘭花或芍藥以傳情達意的歡樂而喧鬧的場景。
古代的鄭國,在今河南地處中原,歷來是華夏民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古代每年的仲春時分,便是青年男女盛大的節日,他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風景優美的河川水濱聚會,他們每人的手上都拿着芳草鮮花,在一起對歌、和歌,遇有心儀的對象,便大膽走上前去,贈之以蘭草,贈之以芍藥,如對方一樣有愛慕之心,便可成雙成對的走到旁邊去談情、去說愛、乃至相互結合。
不僅鄭國如此,在史料中還可看到,這種風俗在當時是極為普遍的,《詩經》中所涉及的情人歡會的場所,僅河流,便有汝水、淇水、溱水、洧水、河水、汾水、濟水等等,還有一些未提名的河流;其所涉及的地區,南北西東,方園數千裏,不僅包含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整個中原地區,還包括南方的楚國。此外,男女聚會并不只限于水濱,宋之桑林、楚之雲夢,大凡風景美麗的地方,都可以成為聚會的場所。這便是見于各種古代典籍的“溱洧之會”、“濮上之會”、“桑林之會”、“桑中之會”、“雲夢之會”等等,因其時間一般是在仲春。
“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這條規定:仲春之月,青年男女可以自由相會、自由戀愛乃至自由結合,不遵守這一規定者(想是指青年男女的家長),受罰。
我們由此可以想像仲春之會的盛況空前:在春暖花開的仲春時節,在山川河谷等風景優美的地方,青年男女們在那裏自由的歡會,他們唱着各種動人的歌謠,手拿着芳萆與鮮花,尋找着自己的意中人;他們互贈信物爾後自然地結合。而這一盛況風行于周王朝所有的封國。那是是一種何等壯觀、何等熱烈的場面!那是一種怎樣種質樸、浪漫而又充滿野性的氣息!
随着世風的遷移,曾廣泛流行的仲春之會這一盛大節日,在中原地區、在漢民族中間逐漸消亡,直至被歷史的塵沙深深掩埋。但在遠離中原的少數民族地區,比如青海、寧夏的花兒會;西南少數民族的三月三、跳花會、趕花街、春月歌墟、繞山林、踩山節乃至開門節等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一年一度最美的人文風景。
春秋時期,應屬于古代多婚或群婚的殘餘形态保留的時期,總的說來,男女婚戀極為自由,而我們所熟知的夫婦倫理及女子貞節等觀念,在當時還遠未形成。
春秋社會中期,即夏姬的時代,就男女夫婦而言,用今天的眼光看,是十分開放而自由的時代。這種開放和自由,不是通過沖破某種束縛而獲得的,恰恰相反,它是一個還沒有形成束縛的時代。即是說,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