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大小熊貓
封閉的虎舍內。
原本阻隔老虎的鐵絲網, 現如今,不知是因為什麽原因 ,居然破開了一個不小的洞。
就在剛剛,可能是蔣菲投喂的時候。老虎伸出爪子, 從這個洞中擠了出來, 一把勾住了沒有來得及反應的蔣菲。
即使如同蔣菲二百多斤的體重, 也一樣被這叢林之王輕輕松松勾了過去。
蔣菲摔倒在地,整個上半身面對着籠舍。猛獸與她就一網之隔,她甚至都能數清楚老虎的胡須有多少根。
這突發的情況, 讓在場所有人都懵了,連直播間的彈幕都消失了片刻,随後就是鋪天蓋地的“卧槽”。
領口的衣服被死死地勾着,蔣菲兩只手撐在鐵絲網網上,盡量不讓自己的臉壓到上面, 一邊發出恐懼的尖叫。
攝影師都傻眼了,扛着攝影機, 拼命地呼喚人來救。
直播間的畫面也因此開始變得抖動起來。對于此時觀看的觀衆來說, 這實在是他們觀看這個節目以來,最驚險的一次。
最要命的是, 同一個籠舍中的另外兩頭老虎, 也開始被這邊嘈雜的動靜吸引過來。開始對籠外的蔣菲感起了興趣,逐漸靠攏過來。
李辭辛一回頭,剛好看到這一幕。
他立馬放下手裏的事情,沖了過來, 一手刀劈向了老虎停在空中的爪子。
因為沒有控制力道,所以老虎痛地發出一聲哀嚎 。叫聲如同炸雷,叫的所有人心尖直顫。
李辭辛随即打開了天敵模拟氣息, 吼道:
“別叫了!”
原本靠近的兩頭老虎,如同老鼠見了貓一樣,立馬退避三舍,躲進了籠舍的角落裏,瑟瑟發抖。
而作為始作俑者,那只伸爪的老虎。此刻已經是瞪圓了眼睛,張大嘴巴,雙耳做飛機耳,趴在地上,一臉茫然與驚恐。
它尾巴耷拉在地上,如同一只溫順的小貓咪。
直播間:
【! ! ! !】
【! ! !】
【! !】
【我看到了什麽?】
…………
李辭辛伸出手掌,握住了老虎粗壯的爪子。開始準備将鋒利的指甲從蔣菲的衣服裏抽離出來。
當第一個指甲被抽出來以後,那只老虎還發出了一聲低沉的咆哮,結果被李辭辛轉頭一瞪,立刻就熄了火。繼續趴着,作飛機耳狀。
等幾個指甲都抽了出來,那頭老虎連忙蹿到了角落,躲起來。
跑的過程中,那只虎爪還有點跛。
這一件事情明顯是動物園的失職,導致了藝人的生命安全受威脅。
好在這次突發事件中,蔣菲并沒有受嚴重的傷害。就手掌在鐵絲網上有劃傷,以及精神上受到了驚吓。
為了賠禮,動物園方面賠了不少錢。也答應開放一些珍惜動物館,允許節目組進去拍攝。
不得不說,蔣菲作為綜藝咖,能火這麽多年,是有理由的。
第二天淩晨,剛剛從醫院趕回來的蔣菲,就跟沒事人一樣,繼續參與到了節目的拍攝中。
作為對于李辭辛這一組的補償,今天,他們兩個被允許前往大熊貓育嬰基地。
這裏可是動物園的鎮館之處,大部分游客都是沖着這些“黑芝麻湯圓”來的。隔着鋼化玻璃,所有人都被這些可愛的小國寶給萌化了。
蔣李二人在進這裏之前,與攝影師三人被要求做了一遍消毒,又穿上專門的無菌服。甚至連攝影機都被酒精擦了一個遍,套上了一個無菌袋子。
飼養員在前面,領着三人開始往裏走。
蔣菲雖然帶了口罩,從露出的眉眼依舊能感受到她的喜悅與興奮。一看就知道她對接下來的工作有多期待。
一旁的李辭辛也不例外,對于華夏人來說,大熊貓是國寶,更不要說能近距離接觸大熊貓幼崽了。
大熊貓不管是野外還是飼養環境下,繁殖力都很低。
大熊貓幼崽生下來的時候,如果沒有人指出來,大部分人一定察覺不到。那只紅彤彤地沒有毛地,跟小老鼠一樣的小動物,居然是憨态可掬的大熊貓幼崽。
剛剛出生的大熊貓幼崽,平均只有145克,與母體的比例是千分之一。是自然界幼崽與母親體型相差比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這也導致了大熊貓的繁育相當困難,每一頭順利長到成年的野生大熊貓,都是非常罕見。
這培育室裏,飼養員手把手地教導着他們給小熊貓喂奶。當李辭辛第一次捧起小小的一只熊貓幼崽時,柔軟溫熱的觸感,隔着手套都能感受到。
太可愛了!
太萌了!
血槽都空了!
為了不打擾大熊貓幼崽的環境,動物園并沒有允許他們在裏面待太久,播了一會兒,他們就出來了。
蔣菲還沉浸在大熊貓幼崽的可愛攻擊中。
飼養員姐姐也開始一邊走,一邊跟他們講述動物園的創建故事,和大熊貓的相關知識。
在提到大熊貓的名字時,飼養員姐姐對着鏡頭說:
“其實呢,應該有不少人知道,大熊貓本來不叫大熊貓,是叫貓熊。
因為以前的人,是從右到左讀名字的。結果就留下來這樣一個閱讀習慣。而時代發展後閱讀的方向改變了,變成了從左到右讀。于是就在展覽的時候,人們便将貓熊讀成了熊貓。
而熊貓本來是小熊貓的名字,就是那個有點像小浣熊的那個小動物。後來為了避嫌,就加了一個大小進行區分。”
蔣菲:“喔,原來是這樣一個誤會啊。”
“額……”李辭辛小聲道,“其實關于大小熊貓的名字說法,我聽說過另一個版本。”
“哦是嗎?可以說來聽聽啊!”飼養員姐姐笑着說到。
見對方沒有在意,李辭辛說:
“關于熊貓名字讀反的說法,其實是起源于寶島的,起源是來自一個叫夏元瑜的人,他是動物學家出生,因為歷史原因移居寶島。
他在自己的随筆《一錯五十年——為貓熊正名》中,第一次寫到了大陸熊貓名字的由來。表明是源于大陸閱讀方式改變後,左右颠倒的錯誤叫法。
這也是現在好多人以為的正确說法的最初來源。”
這時李辭辛還不知道,因為他的這一番話,直播間掀起了一場風波,不少彈幕都在嘲諷他:
【拜托了,小鮮肉就不要賣弄自己那點貧瘠的知識水平了好吧!】
【對呀,不知道哪裏來的信心,讓他在專業熊貓飼養員面前大放厥詞。】
【笑死人了,這不是關公面前刷大刀嗎?】
…………
當然,這些李辭辛自然是不知道的,見周圍的人都在仔細聽,他繼續将熊貓名字的變遷娓娓道來:
“早在在19世紀,一個中文名叫譚衛道的法國傳教士,就在川蜀寶興見到了當地人俗稱的“竹熊”“花熊”。
他意識到“竹熊”是一種西方人從未見過的熊。于是,在1869年,他将竹熊命名為“黑白熊”,并将一副皮毛和骨骼标本寄回法國。
而熊貓這個名字本來就是小熊貓的,在191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中,就有熊貓的介紹與圖畫。上面畫的就是小熊貓,英文名字的panda,最早也是小熊貓的。
當時的書籍除了剛剛提到的《中華大字典》,其餘如:《辭海》、《重編國語辭典》、《最新實用漢英辭典》都只有熊貓,而沒有貓熊。
況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書的排版都是豎版,所以根本不存在左右讀錯的可能。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與當時的動物分類學有關。當時沒有基因測序,動物學家一般通過動物的外在性狀進行分類。
所以早期的動物學家,以為小熊貓與小浣熊是親緣關系很近的物種。
後來發現大熊貓時,因為其與小熊貓、小浣熊擁有類似的可以抓握的拇指構造。又和小熊貓生活的範圍大面積重疊,從而把熊貓當成了小熊貓一類。
在取大熊貓英文名字時,直接就在panda前面加了一個giant,意為“巨型熊貓”
當時的華夏戰火紛飛,華夏的動物學家根本沒有一個安全的研究環境,在後面就直接翻譯英文過來,成了大熊貓。
随着大熊貓與panda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被更多人熟知,大家也漸漸地把熊貓當成了大熊貓的名字。
後來小熊貓的英文名也改了,panda就徹底成了專屬大熊貓的英文名。
至于為什麽寶島地區叫貓熊,是因為那位傳聞最初的締造者夏元瑜,他的說法在寶島發表過。
又恰好“佐證”了寶島是華夏文明“正統”的說法,于是被當時的地區領導馬英九采納,要求将熊貓改為貓熊。
就這樣,貓熊這個名字在寶島地區流傳了下來。導致現在很多人都以為那才是真相。”
李辭辛的陳述完畢,飼養員姐姐也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原來如此,我就總覺得,名字讀反這樣的低級錯誤,在當時應該不太可能。
畢竟那個時候識字的人,家庭條件都不一般。你的這個說法有理有據,還有時間和資料出處,反倒是可信度最高的。
看來我這個飼養員,也是偏聽偏信了,給別人傳了這麽久的訛傳。”
飼養員姐姐笑了笑,好奇地問李辭辛:“小夥子,你還在上學嗎?”
“是的,保送了C大的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李辭辛說到。
“不錯呀,保送C大,還是動物保護類型的專業,看來你也是有相當多知識儲備的。現在我是更信你剛剛說的觀點了。”
直播間裏:
【他好像說的是真的!?】
【我剛剛去某知識平臺查了一下,好像是真的。】
【我從小到大一直相信左右讀反的說法,搞半天,小醜竟是我自己??】
【大可不必,下次發表意見時,記得查點東西再來評論(捂臉笑)】
【C大這個專業,好像是全國同類專業中最好的了。】
【胡說八道,反正我不信!】
…………
晚上睡覺前,李辭辛打開手機登上了微博。看到了評論區誇自己與罵自己的人,都是各占半壁江山。小寶不解道:
“為什麽你科普正确的知識,說的是真的,反而還有那麽多人罵你啊?”
李辭辛放下手機,無所謂地說:
“宋月先生沒有讓你獨自完成任務是對的,你不了解人的思想,很多人都只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推翻心中一個既定觀念是很難的。
不過,我們只要傳播真的知識就行。”
就在這時,他的手機鈴聲響起,是王星剛打來的。
“喂……”
原來是那個飲料“海鹽魔力”的廣告,就要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