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回來了就好
內宮春意盎然,外朝卻有許多人家,過早的陷入了酷暑将至的躁動。
郊迎禮後,在京官員各回本司,除了個別官場鹹魚數着滴漏盼放衙,但凡有上進心的朝臣,都盯着宮門的動靜。
“日前太上皇帝違豫,兇逆竊居名位,罔思分憂,逼宮驚駕,以致寧壽垂危!朕聞此禍,痛心疾首!臣節悠重,不可不慎!着法司覆問逆臣,書罪定刑,宜從重典!嚴懲不貸,以申忠義!”
一封殺氣騰騰的手诏,驚落了無數杯盞。
政事堂的五位宰輔,無論為公為私,都不願興起大獄。難得政事堂意見一致,聯名求見陛下,卻只換來了一封“太上皇寝疾權不聽政敇”。至此,連幾位世家大佬都坐不住了。
是陛下借題發揮?還是太上皇真的病危?等到君逸羽留宮侍疾的消息傳出宮門,許多人想起榮樂王也曾是京城名醫,更覺心慌意亂。太上皇已年逾花甲,撐着一口氣等兒孫回來,也不是不可能的……
近期的紛争牽連廣泛,如果陛下只為震懾群臣,世家聯手周旋,必能讓天家投鼠忌器。可若是太上皇真的病危……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既有實權又占理的皇帝,真想大開殺戒,誰沖在前面誰就死得最快。偏偏陛下以侍疾為名暫免朝參,世家聯盟想探聽虛實都沒有機會。投石問路?能跻身世家的,就算門第有高低之別,也都是家大業大的人物,誰願意去當那顆石頭?沒看肖家腸子都快悔青了嗎?
玉安的多處官宅,一夜無眠。修仁區的□□院,還發生了一場争執。
第二日,孫勳上表請罪。
昏聩失察,從附兇逆?孫家這回倒是知進退。君天熙微覺意外。
若要整肅朝風,孫家這棵根深葉茂的牆頭草,必須拔除。君天熙打算将孫氏交付法司,在得知那天參與宮門之亂的孫家子弟,只有孫勳父子上請罪表後,君天熙一分意外添成了十分。最終,她下旨将孫勳貶為了漢州別駕,孫勳之子孫成則官降兩級。
孫勳貶谪京外,讓猶疑者更加猶疑,動搖者更加動搖,唯一一致的是,衆臣的視線在此之後,都集中在了潘寧身上。在前些日子的叩闕事件時,潘寧與孫勳同為參議政事,又同是“宮門之亂”的參與者,孫勳都請罪了,潘寧還能無動于衷?況且大家心知肚明,潘寧實是始作俑者。
潘寧沒能說服同盟,反而被一群老狐貍推出來當探路石,只能安慰自己還有皇長子。沒等潘寧下定決心請罪,右相韓欽搶先上了辭呈。
禦筆一揮,韓欽罷相。
陛下,竟然真的罷免了我……不是對世家都留有餘地嗎……難道是要敲打搖擺不定的寒門?漢州雖遠在千裏,卻是上州,若是針對寒門,不該對孫勳輕拿輕放啊……對孫家還有餘情?或是……連一次挽留都沒有,天家對我早有不滿?
韓欽傻眼的時候,各個曾經參與“宮門之亂”的庶族官員,争先恐後的寫起了請罪表。歷來重臣辭位,三留三讓,方顯君臣和諧,像韓欽這樣直接被罷免的宰相,可稱一大奇聞。算起來,韓相那日只是袖手旁觀,陛下就對他如此不留情面,他們這些實打實的投機者,哪裏還能僥幸?
潘寧見形勢大變,有意拉着各大世家抗争一二,以免過于被動。可惜宮中一套迷魂拳,不僅打動了庶族,也打散了世家聯盟的心。而大理寺卿、參知政事紀典那頭,見陛下沒有興大獄的意思,很快将肖崛判了大逆,呈送內廷。
才丢了太仆之位的肖恢,從一開始就沒有救子的心思,多方奔走,只為避免連坐之憂。在各大世家看來,陛下貶幾個人、殺幾個人,都是應該的。但若是揪住秦州肖氏任意殺伐,則侵犯了世家的底線。尤其潘寧,深知若不能保住肖氏,恐怕今後再也沒人敢為他賣命,對肖恢的請托,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肖恢拿到世家聯盟的許諾,還沒來得及歇上幾口氣,又險些栽倒在地。無他,只因宮中對肖崛案的批複,令人腦門發黑。聖意說:經君逸羽的用心診治,太上皇的龍體有所起色,念在肖崛大錯未成的份上,可暫免死罪,但是不忠之門,不配奉君,肖崛及其子孫,自今往後,勿令齒敘。
所謂世家,累世顯宦才稱世家。斷絕仕途,等于掀翻了世家的立身根本。雖然陛下只是禁锢了肖崛的子孫,可名下挂着個“不忠之門”的兒子,其他子孫的仕途有何指望?肖恢越想越悶,偏偏還得叩謝聖上的不誅之恩。
獄中的肖崛接到聖旨後,生不如死。以他的家世,革職為民,也大可錦衣玉食。可是子子孫孫都禁锢仕途,他的血脈,哪裏還配稱世家?秦州肖氏資源有限,就算是嫡系血脈,家族也不會眷顧無用之徒。肖崛想起族中那些落魄人,幾乎看到了自己和子孫後代的凄慘未來。他寧死也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執意不肯出獄,指望潘家和肖家能撈自己一把。
事實上,經歷前代的戰亂摧殘,世家在華朝立國之初,就不複先代的光芒。科舉取士以來,憑着家學淵源,才力壓寒門一頭。如今宮中占理,若世家鐵板一塊,也許還有一争之力,但是世家之心早就散了,更別說世家中還有長孫氏那樣的帝黨。況且,明擺着宮中無意趕盡殺絕,人家憑什麽為肖崛的兒孫拼命呢?說難聽點,大家都還得在一個鍋裏吃飯,少了肖崛那一口,大家還能多吃點。
潘寧深知這一點,對肖崛案有心無力,只能在其他方面對肖恢提出補償。
肖崛沒有等來想要的轉機,只等來了家族的無情——肖恢為顧全其他的兒孫,與肖崛斷絕了父子關系。
君承天在病中也關注着外朝的消息,他看出了女兒不想君逸羽涉足朝局,卻與其意見相左。常常趁君天熙不在時,為趙羽分析時局。
趙羽早知道君天熙意在“禁锢子孫”,卻着實看不懂中間的彎彎繞繞。通過君承天的解說,她才知道,君天熙的動作雖然不多,卻是一場教科書級別的權術運用。中間但凡有一絲差錯,都會引起世家的反撲。此外,她還從君承天嘴中得知,禁锢肖崛的子孫,如今瞧着無甚大礙,等到今後再有世家子弟想替人沖鋒陷陣,都得先為子孫掂量掂量後果,可謂是用意深遠。
趙羽佩服君天熙的權智,也為她嘆息不已。因為侍疾的緣故,君天熙最近也住在太上皇的寧壽宮,與趙羽的房間相隔不遠。雖然免了早朝,但是積壓的政務還得處置。趙羽有時午夜夢醒,還能看到君天熙房中的燈光。
殺雞儆猴之後,本以為再将那天“受人蒙蔽”的官員不痛不癢的貶幾級,“闖宮”的事就可告一段落,沒想到肖崛竟是個妙人。他抱着我不好過別人也別想過好的心思,自稱是受人指使,才會逼宮驚駕,一連串報了六個人名。
那六個名字,包括潘寧在內,每一個都是世家執牛耳的人物。更為絕妙的是,這六位族長所在的世家,門楣有高有低,天家若是有意,将他們綁在一起一氣兒處理了,也不會過于棘手。
肖崛此舉,等于是在向天家投誠求饒。君承天聞訊大喜,有意順水推舟,重挫世家勢力,還想放肖崛一馬。君天熙卻不願再助長黨争的氣焰,直到此時,她才将自己的意圖告知君承天。父女兩人辯論了一番,最終,君天熙說服了君承天,下旨秉公審問。
天家無因勢利導之心,外間卻不乏黨同伐異之人,甚至涉案的六家世族內部,都有人想取族長而代之。一時間,無數明刀暗箭飛到了六位族長身上,又串聯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獄。
君康逸一行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回到了玉安。
早年為了逃避和親,君若珊名義上一直是一名女冠。君承天派她去找君天熙時,就對外宣稱她在閉關祈福。不好突然中止“閉關”,抵京後,君若珊去了華清觀。長孫蓉則返回了翼王府。入宮探疾的,只有君康逸夫婦二人。
皇城紛紛擾擾,讓君康逸和蕭茹都有些憂心,踏入內廷後才發現,宮中竟然絲毫未受影響,寧壽宮中,更有些溫馨的意味。
君天熙忙碌,君煕佑也得上學,為了多陪陪君承天,趙羽帶着君若萱,一向在君承天寝殿中玩耍。
與君康逸夫婦見禮後,趙羽牽着小公主離開了寝殿,殿內侍候的宮人也魚貫而出。
等殿內沒了晚輩和外人,君康逸才紅了眼眶,“叔父……見老了。”
“年紀上來了,就是該老了。”
君承天寬和的笑容,依稀有當年的風采。君康逸望着他鬓邊的銀發,更覺不是滋味,他一撩衣擺,重跪在地,哽咽道:“逸兒不孝,辜負了叔父。”蕭茹也跟着跪地。
“也是熙兒處置得不妥當,羽兒又生死不知,你有誤會也是人之常情。好在羽兒安平。過去的事都不提了,回來了就好,回來了就好。”君承天不容拒絕的扶起君康逸,眼神是老人特有的期待,“這次回來,就不走了吧?”
君康逸哪裏還說得出“走”字?在高堂辭世後,他只剩這一位至親長輩了。就算孩兒沒回來,岳父大人在京,他與愛妻也早晚是要返京的。
“不走了。”
“那就好。”
收整情緒訴說了一番別情和病況,君承天才道:“正好今日茹兒也在,我有意以沖喜之名,讓熙兒和羽兒盡快完婚,你們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