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六章
9月11日,早上6點,邱曉就起床了。忙完早上的“功課”,不等三兒來找,就背着書包拿着飯盒袋子出門上學了。
從今天起,對邱曉來說,嶄新的生活開始了。
正式開學後,邱曉基本上每天都過着規律的生活,平時上學,按時做“早晚課”,而周末則繼續進山,準備趁着現在是秋天,山裏出貨多,多收一些,幫小智也多完成一些任務。
在上了一段時間課之後,邱曉對他們的學校和老師也都有些了解。整個鎮中學加上校長一共只有八個老師,再加上負責食堂的老鐘夫妻倆和看門的老吳頭,統共就11個人。絕對算得上是所“袖珍版”的中學校了。其中八個老師之中教初二和初三的各有三個老師,而他們初一年級一共就倆,小郭老師和老程老師(也是校長)。
因為學習老師太少了,根據這所學校的慣例,一般每組接初一的老師都會把這一屆的學生一直帶到初三畢業,因此邱曉他們這屆初中三年就會只有兩個老師授課了。其中,老程老師教語文、歷史、地理和生物并且擔任初一一班的班主任,而小郭老師則教英語、數學、和之後的學期要學的物理和化學,對了,因為小郭老師年紀輕又是男老師,還是從省城大學裏畢業的高材生,因此他還兼任了整所學校六個班的所有體育課和音樂課。
邱曉看不出來,郭老師的體育到底好不好,因為他上體育課的時候基本自己不怎麽動的,最多只是在做準備活動和某項運動的時候給大家做過一兩次的示範,剩下時間都是讓學生們自己來,他只負責在旁邊看着,有時候甚至直接給幾個籃球讓大家自由活動了。但是在音樂課上,郭老師卻是表現出了很好的音樂素養。他不但會彈手風琴(這是學校唯一的一件樂器,年齡已經不可考了,但目前還算能正常發揮功效),還會吹口琴、笛子,甚至有次郭老師還向大家吹噓自己會的樂器多了,不提鋼琴小提琴,甚至還會拉二胡、彈三弦呢。為此邱曉班上有個同學家裏有親戚在縣文化館,一次特意借來了這幾樣樂器(鋼琴體積太過龐大就算了),大家就是想試試郭老師是不是真的有他說的那麽“神”?但是沒有想到,郭老師還真的就有他自己說得那樣“神”!什麽樂器到他手裏都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為此大家都私下談論,不知道為什麽郭老師這麽優秀的一個人,怎麽就跑到他們這個貧困縣來了?甚至現在又到了他們這個更貧困的鄉鎮中學來教書呢?對于答案直到很久以後,邱曉才從其他人那裏得知一點因由,原來小郭老師這是“一切為了愛情啊”。郭老師在大學時談的女朋友老家就是清瀾縣的,畢業後女方家長給她在自己縣裏安排了一個公務員的位子,那時正處在熱戀期的郭老師為了能和女朋友長相厮守,依然放棄了其他更好的工作機會,來到了清瀾縣,當時被女方家長給安排到了縣中工作,這樣看起來好像在清瀾縣這裏也很是不錯的工作了。可是,郭老師的千裏追随的愛情,最終沒有抵過現實社會裏的利益糾葛,他的那位女朋友一年後換了一個縣委書記的公子做男朋友。而郭老師的存在就在其他兩人眼裏有些“多餘”了,這不,龍角鎮一向縣裏申請要人,原本開學就應該帶自己第一個高三畢業班的郭老師就被“以組織需要”的名義“借”調到了這個全縣最窮的鄉中學教書了。而能否再回縣上這就取決于那位縣委書記會幹多久了。
————
升做初中生的邱曉,現在對學習是十分用心的,為了不再讓父母操心,邱曉每天都在小智的督促與輔導下認真預習、認真聽課、認真做作業、認真複習。因為是初一課程,其實大家也都是新生,課程與小學沒有太多的延續性,所以學習上很快趕上了進度,并且有着趕超所有人的趨勢。
但在初一二班,邱曉的人緣居然和城裏小學時一樣,都不太好,只是這次的原因和以前不同。而造成班裏其他人不怎麽理睬邱曉的原因居然是——
因為邱曉長得“太好”了,像個“城裏人”。對邱曉班上的男生來說,白白淨淨、瘦瘦弱弱的邱曉就像個女孩子(當然這是要看和誰對比了,邱曉其實長得很标準的十三歲小男孩身材,而且現在的邱曉其實已經比在A市黑很多了,可是他的皮膚不怎麽曬得黑,他也沒辦法啊),大家覺得帶他一塊玩,感覺像和女生玩,太怪異了。而女生則覺得邱曉居然比自己還白淨好看,處于說不清楚的自卑和嫉妒心理,也都是離邱曉遠遠的。
對此,邱曉很苦惱,他不想自己的初中生活和小學一樣,自己一個人度過。可是卻一直打不破這種局面。但是,轉機卻在不經意間出現了。
開學沒過幾天,同時兼上英語課的班主任郭老師發現,班裏的邱曉同學的英語發音非常标準,這在一所大家普遍口音較重的鄉鎮學校裏來說是很少見的。更何況邱曉的發音居然比自己都要标準。這不太好理解啊。于是一天英語課後,郭老師把邱曉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向其詢問“發音标準”的原因。
邱曉乍一聽老師的問話,楞了一下,過一久才反應上來,忙答道,自己的發音是跟着磁帶練習的。遂講述自己到縣城買了複讀機和初一課本同步的英語磁帶,這段時間一直在家自學的事情。
郭老師聽了很高興,充分表揚了邱曉這種熱愛學習的行為。之後又委婉地提出請求,做為一所鎮中學,雖然現在校舍已經被翻新了,但在其他配件上卻是無法再做要求的,畢竟縣教育局的工作也不好開展啊,不能有什麽好處都叫你們九龍鄉都站了去啊,縣上還是要兼顧全局的嘛。因此鎮中學除了擁有了全縣最好的校舍外,其他就……大家都懂的。
而學校原來的一臺可以播放磁帶的收音機早就老舊的不能用了,據鎮上電器修理鋪的老板說,已經沒有什麽修理的必要了,直接扔了比較劃算——不占地啊。而作為山村裏的人家能出錢讓自家孩子來上學已經不錯了,是不可能有多餘投入給孩子學其他的。即便是鎮上的人家一次拿出幾百元就買個小小的放磁帶的小機器也是要深思熟慮的。因此,郭老師希望邱曉,看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複讀機和磁帶共享出來和班上的同學一起學習進步?
邱曉聽了郭老師的請求,只是躊躇了一下就同意了,但提出要求,複讀機耗用的電池自己是不會負擔的。郭老師看到邱曉很輕易地就同意了。又誇贊了一番才讓邱曉回班級教室了。
雖然我們的邱曉同學是有些“財迷”,有些“護食”的。但他本質上還是一個善良的13歲男孩,對自己的一些小的付出能夠幫助到自己的同學,他還是願意做的,另外,邱曉也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改善他和班裏同學人際關系的好機會。想通這些,邱曉大方地把自己的複讀機和磁帶拿到了班裏,又去鎮上的電器店買了一對小音箱。便于把聲音放出來,有助于大家一起聽。
就這樣,之後的日子裏,在初一二班,每天中午一吃完飯,路過他們教室的人就會發現,這時總有一群人圍坐在一起,聽着磁帶裏的标準發音跟着一起練習英語的場景。漸漸地這個現象把隔壁初一一班的同學吸引了過來,而之後更是還影響到了往上初二、初三年級的學生,甚至是老師。初二、初三的英語老師特地找到郭老師,商量着看能不能把邱曉的複讀機借一下,大家輪着聽啊,當然了,電池和初二、初三的磁帶他們會自己解決的。郭老師不得已抹不開面子,只能又找邱曉商量,但是邱曉沒有說什麽就答應了下來,邱曉想的簡單,反正複讀機已經借出去了,實際上成為“公用物品”了,這借一個是借,借一群也是借啊,對他沒什麽影響,說不得反而還會有好處呢,這誰也說不定的。
從此,邱曉因一臺小小的複讀機從“聞名”全年級進而“聞名”全校,學校老師、同學、學生家長們都對他這種“樂于助人”的品質紛紛提出高度表揚。而邱曉想改善和同學之間關系的目的,絕對是超額完成了。此後邱曉不僅和自己班同學打成一片,關系“鐵”得不得了,而且啊,邱曉之後三年間和幾乎全校的師生相處的關系一直都不錯。而他之後不斷表現出來的好成績,則把自己的知名度一再提升,通過幾屆全校師生的對外宣揚,幾年後邱曉離開鎮中學去了縣中上高中時,他的名字在整個九龍鄉的學生的家長之間幾乎是家喻戶曉,好多人家都知道,石灣村出了一個好後生,不僅學習好得很吶,而且人家的人品更是沒話說。
而那臺給邱曉帶來好運的複讀機則在邱曉離校後,被邱曉送給了母校,讓他的學弟學妹們因此繼續受益,而這臺複讀機的質量也确實如當初賣它的書店老板說得那樣——非常過硬啊,在如此高頻率的使用情況下,一直為鎮中的學生們服務到了邱曉離校後的第三年。而它的“遺體”也被當時的鎮中校長收藏了起來,說是作為鎮中發展的一個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