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拾·秋露微
秀秀病了。
一天到晚枕在床上,沒日沒夜地發高燒。醫館大夫看了好幾回,總不見好。
大人們吓壞了,帶她去城裏看西醫。再回來,人便瘦了好幾斤。
“裴秀不上學了嗎?”譚琮明拜訪沈府,只為這一件事。
“不上了。”沈裴秀答。
裴雲織瞧小女兒幾眼,嘆息:“譚先生,随她去吧。”
旁邊的沈裴秀魂不守舍,哀哀地想:宋慈不在,她在家讀書也是一樣。
不一樣的。
沒有人偷偷捎來政府的“禁書”,清冷如霜的嗓,念出烈焰般的句子,恍若要藉此焚燒這枯敗的舊社會,換得新生。有時候讀到煽情處,便振臂高呼,渾不似尋常模樣。
沈裴秀一邊想着昔日,一邊翻動手中的書卷。紙面上還留着宋慈的批注,以及她歪七扭八的筆記。
那時她常往校舍跑,宋慈也不嫌煩。許是寂寞,抑或投緣,兩個人談家國,亦聊風月。她有不懂的,宋慈總耐心教。
現在沒人教她了。
“啪嗒”幾聲,眼淚滾滾滴下。沈裴秀慌神,連忙擡起袖子拭,越擦越多。紙上的字都花了,似乎在嘲弄她可憐。
連從廣州帶回的禮物,都要托宋念轉交。那一藤箱的信,沈裴秀再不敢送出手。
宋慈不肯理她。
長寧不大,十天半個月,她們總有偶爾碰上的時候。
若是遠遠瞧見,其中一方就主動避開。若是面對面見,沈裴秀嗫嚅半天,不知道該稱呼什麽。宋慈端着神色,當她陌路人般,寒暄都省得。
沈裴秀不是沒有怨過她狠心。宋慈要成親,成便是,卻将師生情誼一并抛開,不願再和她有瓜葛,這是為何?
春事纏繞,沈裴秀解不開。那段無頭無尾的過往,成了鏡花水月一場夢。
人心沉浮,秋意漸濃。某個草木蕭瑟的夜晚,宋念只身離開長寧。
船家是宋慈找的,先走水路,再換陸路,一路護送她向雲南去。日後,宋念可以拿着引薦信,投奔她的同窗摯友。
宋慈說:“宋念,若你有主見也罷了,卻一心愚孝,盡聽爹娘吩咐。不如趁年輕,出去見見世面。等脫離爹娘的掌控了,你便知道這世間天寬地廣,自由多麽重要。”
“去或不去,你自己選擇。”
那是宋慈唯一一次以長姐的身份和她交談。
宋念敬重她,更有愧于她。即使害怕,還是鼓起勇氣,一應聽從宋慈的安排,帶着她給的錢遠走高飛。
宋念失蹤幾天之後,宋家人才知道這是宋慈的手筆。
是夜,後娘堵到宋慈門前,陰陽怪氣:“有些人就是見不得自家弟弟妹妹好,眼下局勢這麽亂,非要把妹妹推入火坑。”
宋求松臉色陰沉,更是直接:“宋慈,從前我縱容你胡鬧,是念在你母親的份上。如今還撺掇宋念去外頭,你害慘了她!”
外頭和這裏有什麽區別?戰火、禮教,一樣是吃人。
宋慈冷笑:“富貴是你們一家子享的,債是我還的,人是我救的。倘若不滿,你們将錢一分不少地給我,我保證把她完好無損地送回來。日後要嫁女兒受人作踐,還是讓兒子賣苦力維持生計,我一概不管。”
本也不歸她管。
她說得決絕,震懾住了眼前二人。他們悻悻然,半天蹦不出一個字。
婚期将近,娘家妹子出走總不是件好事。宋求松不敢聲張,對外便稱小女兒去遠房親戚家住一段日子。
鬧這一出,宋慈被看得更緊,去哪兒都有男方派來的下人陪同。或許是明白,逃不走了。宋慈安分地過着、等着。
自古嫁娶曰“喜”,喜便是,即使不高興,也要笑。
喜轎裏的新娘穿着中式婚服,金造頭飾插入烏黑的發。扮相是美的,沒有糟蹋這月貌花容。
鎮上的人圍在兩邊,迎親的隊伍好長一條,竹竿挂起紅鞭炮,“噼裏啪啦”好熱鬧。
過了門,病殃殃的新郎官和新娘子手持牽紅,遵循舊禮,聽司儀喊: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對拜——”
“禮成!”
兩姓聯姻,男方財大氣粗,又是獨子娶親,設的是流水席。待客的桌子從院內擺到門外,全鎮有頭有臉的、無名無姓的都請了遍。
裏裏外外都是人。
行過禮,夫婿攜新婦向長輩們敬酒。
新郎官姓沈,和沈裴秀是本家。按輩分,還要喚她一聲“表姑”。
琥珀酒斟滿一杯,沈裴秀擡手飲盡,轉而對上新娘清淩淩的眼,笑一笑:“從前在學堂,我喚你一聲先生,如今該叫侄媳婦了。”
周圍的長輩視她孩子心性,拿新娘打趣,也不當回事兒,說笑幾句:“往後都是一家人。”
秀秀。無數次,這個稱呼到嘴邊又咽回。宋慈眨動酸脹的眼,心口被鞭子抽打幾下,刺辣辣得疼。
她瞧着沈裴秀大方站起,朝她拜了又拜。
新娘子陪了幾桌,便被下人送入婚房,只等新郎官陪完客人,再行魚水之歡。守在門口的小厮夢了好幾回黃粱,才等來腳步虛浮的少東家。
他連忙爬起來,攙住對方:“少爺,夫人在裏面。”
新郎官不耐地推開他,打個酒嗝:“伺候的丫頭呢?”
小厮忙說:“夫人寬厚,讓她們下去休息了。”
新郎官不置可否,将門往裏用力一推:“夫人,我……”
緊跟着,這位新郎官驚悚地瞪直眼睛。
紅綢緞、金鴛鴦,宋慈合起雙目,安靜地躺在喜被上。她右手攥着半截被磕爛的瓷碗,撩起衣袖的左手臂泡在血水裏。貼在窗上的“囍”字簌簌作響,紅色蠟燭滴下血色的淚。
所有人都猜錯了,宋慈是最剛烈的姑娘。救人是仁,嫁人是信。
若無自由,毋寧死。
--------------------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裴多菲(匈牙利)
此處只引字意,不引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