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加冕,風雲際會雍城變(七)
秦王加冕是件大事。新的皇帝如舉行加冕儀式是皇帝親政的象征,只有舉行過加冕儀式的皇帝才正式的代表撐握朝政。也就登基成功,承認你是皇帝,一國之主了。
《禮記》雲:“夫禮,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對于冠禮非行不可,《禮記》的解釋是:“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這麽說,不懂禮義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禮,則一生難以“成人”。
不管是秦國大大小小的官員,或者是嬴政暗中的勢力,亦或是呂不韋,都希望嬴政能盡早加冕。況且,加冕這件事兒,在整個秦國來說也算是大事兒了。
所以,一大早起來,整個雍城就早已經陷入忙碌之中。
終于,時辰到了。
“大王”
趙高小心翼翼的從宮殿外面走進來,
“嗯”
微微閉着雙眼的嬴政,聽到趙高的喚聲。停頓了一下,緩緩睜開眼睛。
“胡峰還沒找到嗎?”
“……”
趙高不敢回答,今日雖然是嬴政的冠禮之日,按理說嬴政應該高興才對,然而,
想到早上看到的寝殿,趙高打了個哆嗦。将頭低得更低了、
沒有得到趙高的回答,嬴政微微嘆息了一聲。起身。
“呂丞相呢?”
依舊是沉默……
Advertisement
嬴政斂了斂神色。轉身
“走吧”
“諾”
…………
加冕的地方在宗廟。也就是祖廟,供奉秦國列祖列宗的地方。
站定在宗廟外面。嬴政緩緩地走了下來。
擡頭,望了望高高的臺階。
加冕之禮自然要有其特定的地點。此處就是專門用來給歷代秦王加冕之用的宮殿。
宮殿前面有三級共六十階臺階,高高的臺階上鋪着腥紅的地毯。地天兩邊每階站有左右共四人,手持長戟,莊嚴肅穆。
理了理袖袍。擡步,緩緩而堅定的邁上了第一階臺階。
六十階臺階走過,站定在宗廟前,嬴政神情微微恍惚。
“大王到”
随着禮官的一聲高呼,嬴政回過神來。擡步,邁入宮殿之中。
加冠禮要有禮賓。秦王加冕,自然禮賓就是秦國的文武大臣。
古代加冠之禮講求的是主人、正賓、有司、贊者均到。
主人不是指加冠者,而是加冠者的父母雙親,然而,嬴政的雙親……
望了望宗廟前的座位,嬴政眼神暗了暗。
正賓指的是有德才的男性長輩,而,嬴政有才德的男性長輩自然也沒有出席到場。因此,這一列,也是空着的。
有司指的是為笄者托盤的人;這個倒是有,也好找,望了望邊上拖着托盤的陌生侍女,盡管生的俊俏,嬴政心中卻沒來由的煩悶。本來,這裏應該站的,是胡峰啊……
贊者就是協助正賓行禮,一般為笄者的好友、兄弟姊妹;看到這邊,嬴政的臉色微微緩和。
李信等未去攻趙的年輕一輩,加上,成蛟跟子嬰兩個,
嬴政微笑着,對着他們點了點頭。
“吉時已到,加冠開始”
禮官高聲唱和,
“王束發”
禮官頓了頓,提了提嗓子,高聲唱和。
邊上自有一衆附屬禮官跪地高呼
“王束發”
“王束發”
“王束發”
如此三遍,嬴政面朝宗廟牌位,肅顏,跪下。
禮官上前,摘下嬴政束發冠,自有小厮拖着托盤接過。
探手,示意拖着冠的侍女過來。
侍女拖着托盤緩步走着,
“慢”
卻在到了嬴政身邊的時候被人打斷。
胡峰,站在門口處,無視一衆人的“注目禮”,擡步,穩穩地邁了進來。
嬴政回過頭。愣住了。
“答應你的,我一定會做到”
沖着嬴政點了點頭,走到嬴政身邊,接過侍女的托盤,胡峰親自拖着走到禮官身邊。
嬴政回過神來,對着胡峰笑了笑。沒有說什麽。
禮官見嬴政未管來人,也就順從着繼續往下進行。
接過王冠,另有贊者幫忙将嬴政披散這的頭發梳理通順,束起,
“禮畢”
禮官退後幾步,待嬴政站起身來,高聲喝道。
實際上,在束發之前,是有一個步驟的,就是主人要起身對觀禮人發言,這一步驟成為迎賓,然而,嬴政的冠禮上并沒有任何一位主人到場,因此,禮官跳過了這個步驟,
“王置醴”
下方一衆禮官跟着喊了三遍,
胡峰接過侍女托盤,走到嬴政面前。
置醴就是給先輩們準備的酒席。
“。王醮子”
待到嬴政将托盤上的酒菜一一擺好供奉給牌位,禮官适時的喊道
下方又是三聲高呼。
嬴政走上前去,跪下,端起酒樽,高舉過頭,示意敬先輩,随後,仰頭飲下杯中酒。
“王佩劍”
禮官再次高聲喝道。
實際上,在這之前,還有幾個步驟,謝禮等,然而,這些都是要冠者雙親來完成的,這裏沒有嬴政的雙親,自然,禮官聰明的跳過了。
“且慢”
随着一聲老邁卻不是威嚴的聲音,廟堂之中突然變得靜悄悄的。
嬴政回轉頭顱,胡峰同樣停下手中的動作,轉頭,看向門口,
門口處,一襲墨色朝服,頭發梳的一絲不茍,肅容之中卻透露着絲絲喜悅與疲憊。
“大王,臣來遲了”
呂不韋來了!!!
嬴政心中說不出什麽滋味,只是點了點頭,
“仲父請起,”
呂不韋站起。從身後之人手中接過劍。再次跪下。
禮官會意。再次高聲喝道
“王佩劍”
下方贊者跟着又喊了三遍。
呂不韋高舉手中的劍過頭,
嬴政雙手接過,将之系在腰間。
呂不韋站起身來。
緊緊地盯着嬴政,眼中閃過一絲絲複雜的情緒,有欣喜,有自豪,有驕傲,有哀傷……
“大王,臣終于等到這一天了”:
顫抖着雙唇,緩緩地,呂不韋終于說了出來。聲音中景有絲絲的顫抖。
“嗯”
嬴政重重的點了點頭,雙手反握住扶着自己雙臂的呂不韋的雙手。
“多謝仲父這些年來對寡人的教導與輔佐,寡人一生銘記在心”
“好,好……”
顫抖着,呂不韋連連說好,卻再也說不出任何話來。
“禮成”
禮官趁機高聲喝道
“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三聲山呼,嬴政站定在牌位前。受着下方衆人的禮。嘴角不自覺的掀起了一絲笑意,
這一刻,嬴政瞪了多少年了,終于等到了,嬴政,終于加冕了,終于,他嬴政可以親自掌權了,終于,嬴政再不僅僅是秦王了,而是真正手掌秦國的帝王了!!
“衆愛卿平身”
三聲山呼過後,嬴政擺了擺手,
“維王九年,四月己酉,贏秦第三十二代諸侯王政,年十八歲,已冠,帶劍,受命于天,。承柞于祖,秉政于朝。百官賀之,宗室佑之,記于史冊,特告與太祖襄公之廟,告于先考莊襄王之廟。告于先祖孝文王之廟。告于曾祖昭襄王之廟。告于高祖惠文王之廟。謹以太牢祭之,尚飨”
禮官宣讀完這一段禮文,冠禮才算正式完成。
“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又是三聲山呼,标志着嬴政正是成年,開始獨立處理朝政,掌控整個秦國!!!!
(不管你說我是不是為了湊字數,我都要這麽發,因為,現代,我們中國的成人禮竟然不如人家日本與朝鮮!!!所以,我在這裏普及一下成人禮的淵源與具體步驟,當然,僅限于男子
冠禮是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男子的成年禮。成年禮起源于原始社會,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并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成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華夏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經書記載,實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五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蔔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将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并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贽(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殁,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內進行。《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冠禮]是自家屋裏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将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作者有話要說: 稍後不知道有沒有還,先去洗澡回來做完作業再視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