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祭奠
原來是這把聲音将他從噩夢中喚醒的,劉長秧心中忽的一動,起身走到窗邊,從窗格朝外望,卻見宋迷疊坐在院中的條凳上,旁邊坐着阿依,正将頭枕放在她膝上,眼睛閉着,似是已經進入了夢鄉。
劉長秧莞爾:她這首不知哪裏學來的小調,不僅助阿依暫時忘卻了煩惱,也将自己從噩夢中解救出來。
他忽然不想動了,斜倚在窗旁,偷看那依然在唱歌的小傻子。她的手指撫在阿依的鬓旁,被月光鍍亮,他想那手指一定是柔軟溫暖的,否則,阿依不會睡得如此香甜,連嘴角都抿出上翹的紋路。
劉長秧将大氅又朝裏面扯了扯,他忽然也很想去追逐那抹溫暖,因為他知道,它一定像多年前,母後帶給自己的踏實和無虞一樣。他曾被她抱在膝上,當然,那時他還是紮着總角的孩童,他蜷在母後懷中,嗅着她身上特有的香氣,感覺她溫柔手指的撫弄,心中所奢,無非是時間可以在這一刻稍稍停駐。
以至于到多年後,他看到母後懸在一根白绫上,裙裾被風吹動,所想到的不是其它,而是,他從此再也不能感受她手指的溫度了。
于是在這個夜裏,他靜靜凝望窗外人良久,然後在她并不輕靈也算不得悠揚的歌聲中,重回榻上躺下,閉眼,臉龐摩挲身下粗糙的墊絮,卻仿佛像再一次觸到了那雙溫柔的手。
許久,一行清淚從劉長秧眼角滑下,他卻微笑着,沉沉墜入一個圓滿的清夢中。
第二日下了一天的雨,雨勢急驟,在地上濺起一層白茫茫的霧氣,直到傍晚時分,雨停雲散,那霧卻依然沒有消弭,浮在地面上,一人多高,将老君溝襯托得仿若一處仙境。
三位婆婆就是在雨停之後來到阿榮家的,三人依次從肩輿上下來,拾階而上,縮水的身子淹沒在霧氣中,快到阿榮家門前時 ,才露出一個三個花白的頭頂。
阿依親自出來攙扶三人進門,表情卻是怯怯的,“婆婆,我知道老君溝的規矩,只是阿榮生前總說,若是死後無人祭奠,那靈魂便會被魔鬼拉走,他死得這樣慘,我不想他在下面都不得安樂......”
話說到一半,已被紅婆婆打斷,“這些話是斷不用說的,你的心,咱們都懂。”
說罷,便在阿依手心裏輕輕按了一下,玉婆婆和彩婆婆旋即跟上,兩人皆淚眼婆娑,臉皺巴起來,像一張被水打濕的宣紙。
“這孩子我一直都喜歡得緊,厚道踏實,是個重情重義的好孩子。二姐你記得嗎?有一次咱們的窗子被風刮壞了,他二話不說就爬上窗臺去修,風大啊,窗子那麽高,我們都怕他栽下去,他卻說不修好窗子,婆婆們晚上都不得安睡。可是這麽好的一個孩子,怎麽就這樣走了呢?老天真是不長眼,作孽啊......”彩婆婆擦掉阿依挂在頰上的淚珠兒,自己卻哭得停不下來。
玉婆婆輕拍妹妹的背,輕聲啜泣,“他和阿依最是恩愛,孩子又馬上就要出生了,怎知飛來橫禍,哎。”
紅婆婆比兩個妹妹沉着,緩緩踏過門檻,站定,擡頭看插在院中的一丈多高的竹篙頭上,挂着的阿榮生前穿着的長衫,被雨霧打得濕漉漉地,貼在竹竿上,神色驀地一哀,嘆道,“孩子,你安心去吧,她們娘倆有我們呢,以後,有婆婆們一口飯就有她們一碗羹,我會把她們當成自家人,好生照顧的。”
話落,背後忽然撲過來一陣風,直直地從雨霧中撞出來,逐散霧霭,将三位婆婆的衣衫都吹得朝前漾起,仿佛泛泛的水波。
Advertisement
幾人皆同時打了個寒噤,同時回過頭去:這雨已經癡纏住老君溝整整一天,雨勢急驟,霧氣空蒙,卻是沒有夾雜着一絲風的。整座山谷仿佛被一層不透氣的水霧罩住,連呼吸中,似乎都纏綿着濕沉的氣息。
可是現在,卻驀地騰起一陣風,就在後面,幾人剛剛踏過的石階下。那裏,也是一片葡萄藤,碧雲層疊,綠葉田田,雖被雨水澆過,卻依然不掩蒼翠。
只是,當霧氣散開,便能看見一個灰突突的影子,團在交疊的綠葉間,微微顫動,依稀,似乎還有悲鳴聲從中傳出,吚吚嗚嗚,如泣如訴。
“阿榮?”
阿依揉揉眼睛,輕喚一聲,哪知,一聲輕啼撕碎雨霧的沉靜,那灰影竟撲撲楞楞,振翅飛出葡萄藤,朝上方灰蒙蒙的天空去了,竟是一只大鸨。
“不是他......”阿依步子朝後挫了一挫,失神地去看身旁三位婆婆,“我還以為這狠心的終于肯回來看我了......”
“人死如燈滅,萬念俱成灰。”紅婆婆憐愛地摸阿依被雨霧染濕的發,扯住她的手朝屋內走,經過竹蒿旁時,瞥那濕噠噠垂下的長衫一眼,喑聲道,“你想怎麽做都好,道祭挽歌,婆婆全都依你,只一點,你要記得,人死不能複生,這是阿榮命數該然,亦是天公注定,你便是哭死都無用,還是要顧着自己和腹中的孩子。”
一邊又道,“或許是活得太久了,見過的生離死別,數不勝數,所以心也不覺變得硬了,阿依,你莫怪婆婆。”
阿依搖頭,“無常即是有常,這個道理我懂,我不敢有什麽奢望,只想為阿榮備一口薄棺,将他好好安葬,”說到此,又握緊拳頭,“殺死阿榮的真兇尚未找到,我一定要将此人揪出來,為阿榮報仇。”
原來她這幾日只是強作鎮定,心中所念,無非只是“報仇”二字。
“我們三姐妹雖不信什麽天理昭彰,但這麽多軍爺駐紮在老君溝,還愁找不到真兇嗎?”玉婆婆走上前,“阿依,進屋吧,別誤了時辰。
阿依點頭,引三位婆婆入室,自己則将香燭紙錢和酒碗一一擺上供桌,看上面的靈位,聲音微顫着,“阿榮和我的故鄉,要邊繞席邊祭二十四拜,作揖、跪、叩首、起為一拜,一樣都不能少。可阿榮的屍身毀損得太厲害,且除了我,他在這裏又沒有旁的親眷,所以就避繁就簡,由我一人在他靈前祭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