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麻花
看着逸寧教張家的三個孩子認字,村裏幾家有同樣大小孩子的人家也想把孩子送過來張家讀書,逸寧也全答應了,只希望現在自己結下善緣,以後他們離開後,村裏的人能不欺負張家這個沒有家主的外來戶。
逸寧原本就會做吃食,家裏人又能打獵打魚,家裏生活可比村民們開的好,時不時的給來家讀書的孩子們一些零嘴吃,一把炒蠶豆,幾塊粗點心,很快就買活了孩子們,使得張家的幾個孩子很快就與村民的孩子們融成了一體。而張大嫂則整天呆在家裏做衣服,她這一輩子可能都沒做過這麽多的衣服,彭小山買回了兩捆粗布,六十斤中等棉花,店家見他買的多,還送了幾塊碎粗花布,這些全部是給張家五品用的。
“少爺,這全是給我們的?”張大嫂吃驚的問,她還沒有做下人的自覺性,一向都是以我為自稱,逸寧也不在意,反正他不會在這裏長住,并且這鄉下小地方的大家也沒那麽多講究。
“恩,你做幾床被子,再給你們一家五口做身新棉衣,剩下的布料你自己看着辦吧。趁着現在有空,你多給孩子們做兩身衣服,等開春了,地裏活兒多,就沒時間做錢線活了。”逸寧說,這些粗布,其實很便宜,鄉下窮苦人家都穿這個,彭小山也就多買了些,反正這母子五人确實需要多做點衣服,特別是兩個小姑娘,那身上就沒一件完整合身的衣服,都是補丁接補丁的,大人的破舊衣服改的,凍得天天拖着鼻涕,別就逸寧看不下去,就連他自己也看不下。
“多謝少爺。”張大嫂感激的說不出話來,沒想到主家對他們這一家只會吃的人這麽好,又是給吃又是給住的,還送了她做衣服被子。
孩子們聽說有新衣服穿,更是樂得找不到北,一個勁的給逸寧磕頭,彭小山微微嘆氣,想到自己的孩子,越發覺得張大嫂一家子可憐。也不知道開春他們四人離開後,這一家子能不能侍候的了那五畝薄田。家裏沒有主要勞動力,就光憑張大嫂帶着兩個不足十歲的孩子,恐怕也做不了那麽多的活。
“少爺,您說他們能種得了五畝田嗎?”彭小山偷偷問逸寧。
“呀,我都沒想過這回事呢。這可怎麽辦?”逸寧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自己的頭,當初只想着能多買點田,卻沒想到他們這沒有勞動力,能否種得了?
“要不請個長工,要不租兩畝田給別人種?”彭小山說。
“你去問一問張大嫂,再做決定吧?”逸寧說,他總要看張大嫂自己的打算,才好行事。
張大嫂聽到這個問題,急着表示:“我們自己能種得了,大山小山都能幹很多活了,以後我帶着他哥兩去地裏幹活,家裏的事就交給兩丫頭。再過兩年,孩子們大些了,就越發不愁沒勞動力了。”
“那行吧,如果實在農忙時自己忙不過來,象耕田收割什麽的,就請個短工幫忙。別把孩子們累壞了,你自己也不能天天死拚,身體弄壞了,就什麽都悔不來了,孩子們還得靠你自己拉扯大呢。”逸寧說,既然張大嫂有決心,他也不想擦手太多,畢竟他走後,這裏的事還得張大嫂自己拿主意。
“少爺,您不知道我們以前也是種地的,那些活兒我都熟,我七八歲就下地幹活了。鄉下窮人家的,那個孩子不是五六歲就幹活,您別太擔心,我自己心裏有數,實在忙不過,也怕誤了農事和莊稼,會請短工幫幫忙的。”張大嫂連忙說。
落實好種田的事後,彭小山松了一口氣,趁着大雪還未完全封山,天天帶着初夏末夏去山上打柴找獵物,盡量給這個家多做點事,能省一個錢算一個錢吧。反正大家閑着也是閑着,一開始大山小山也跟着去,慢慢的天氣越來越冷,山上不好進了,彭小山就不讓兩孩子跟着了。雖然他們是想多學點,但總還只是孩子,慢慢來吧。
張大嫂天天呆在家裏做錢線活,同時也讓五歲的大女兒跟着學點針錢活,學點做飯,她自己開小食攤子,做飯的手藝倒也不太差,現在又有逸寧從中指點指點,現在廚藝大漲呢。
天氣太冷,張大嫂加緊了做針線活,很快就先做出四張厚被子,又給四個孩子和她自己一人做了一身棉衣。剩下的她又做了不少的鞋子,還給逸寧四人每人做了雙棉靴,雖然是粗布,但在家裏穿逸寧卻還很喜歡,又指點着張大嫂給他做了一雙棉拖鞋。
Advertisement
“呀,少爺,您說的這個拖鞋,還真有趣呢。”張大嫂看着自己做的棉拖鞋穿在逸寧腳下,開心的直叫。
“這個方便,不象穿靴子那麽麻煩。”逸寧笑。
張大嫂女工好,做活也麻利,彭上山幹脆上集市去買了細棉布,讓她給逸寧做內衣鞋襪。他們主仆四人随身帶的衣服不少,但逸寧是主子,總要多幾身新衣服。這麽一忙碌,日子倒也過得快,過了幾天,逸寧寫了信捎回澤縣,告訴梅姑姑,他們不回家過年了,讓梅姑姑打點好家裏的事務,同時替他發點紅包給大家好過年,特別提到了彭小山的妻兒,讓她多送點東西過去。
因要留下來過幾個月,彭小山越發覺得該做點什麽,要不然一屋子人光吃不做,沒點賺錢的營生怎麽好。好在他和初夏,末夏都年輕力壯,又有點功夫,就牽了兩匹馬弄了輛馬車,專門拉客,拉貨。大冬天的,很多人都要買東西,他這生意還不錯,一個月下來,還賺了三兩多銀子,逸寧笑着說:“賺的這點銀子,還不夠馬的嚼用,不要再去了。讓馬好好養養。”
彭小山漲紅了臉說:“少爺,這賺一點算一點吧,三兩多銀子,有時候還能夠我們住個客棧呢。我們這天天閑在家裏,怎麽行?”
“多打點柴,修修院子,砍點竹子,編些竹器,就夠你忙活的了。”逸寧随口說。這新家什麽東西都沒有,現在趁着幾個大男人都閑着,還不得多做點活兒,等他們走後,張大嫂母子五人才能更好的生活。
彭小山一聽,眼睛都亮了,他雖不是手藝人,但卻能編些粗糙的竹器,比如家用的簍子,框子,籃子,雖說樣式不好看,但能用就行。等到以後種田,張家人也有點工具使用。
彭小山去山上砍了十來根竹子,他自己天天呆在家裏編竹器,那初夏和末夏就天天去打柴,堆滿了整院子的柴,張大嫂心裏非常感激,每天也打發兩個兒子跟着去幹活,自己把家裏更是收拾得幹幹淨淨。一屋子人倒也過得和和樂樂。
一轉眼,到了臘月中旬,村子裏人都忙着去趕集辦點年貨,條件好的扯幾尺布,給家人添點新衣服,再割點肉,買點細糧。條件差的,也多少買點吃的。逸寧感受到年的氣氛,也跟着去趕集,他們家其實也不差肉食吃,山上打的小獵物全留下吃,但豬肉卻沒有,彭小山就說:“少爺,我們還是割十斤肉吧,怎麽着也不能苦了您自己。”
“行吧,割二十斤吧,我做點鹹肉,以後帶在路上吃。再多買點骨頭,炖蘿蔔吃。”逸寧說,反正是沒錢,他現在也不在乎多花一兩半兩的。
逸寧一行人買了肉,又去買了些下等的筆墨紙張,供孩子們用,又買了幾張紅紙,準備去寫對聯。他想着要過年了,還是又買了幾斤糖,幾斤白面,幾斤菜油,準備自己做點零食。又想着張家的兩個小丫頭天天打扮的象個男孩子,連根漂亮的頭繩都沒有,又買了兩塊花粗布,幾根頭繩。這麽零七零八的一堆東西,又花了三兩多銀子,彭小山苦笑:“少爺,上個月趕車賺的點銀子,又花光了。”
“嘿嘿。”逸寧也跟着苦笑。這年頭,銀子難賺,花起來還快得狠。這日子比以前在澤縣還難過,想到這兒,逸寧覺得自己這穿越的也太差勁了,人家那都是賺大錢的,随便一個點子啥的,就是幾百兩,幾千兩的賺,怎麽自己就賺的這麽少呢。
看着集市上這麽熱鬧,逸寧眼熱的說:“我們也弄點東西來賣吧,賺一點算一點。”
回去一合計,彭小山拿出自己編的一堆竹器,他編的多了,手工越來越精細,家裏也用不了這麽多,能換點銀子也不錯。初夏和末夏給家裏柴打的太多,也跟着弄了幾捆來賣。逸寧就做了些糖麻花,拿到集市上去賣,結果麻花受到空前的歡迎,第一天就被個其貌不揚的中年男人買了一在半走,人根本就不在乎銀子似的,只叫着好吃,連連往嘴裏塞,圍觀的人見到他吃的香,也跟風的你半斤,他一斤的,他做的一簍子麻花,竟然小半天就賣光了,算了一下帳,居然賺了七多兩銀子。竹器也換回一兩多銀子,柴禾換回一兩銀子。四人加起來,一天也賺了十兩銀子。
彭小山樂呵呵的說:“還是少爺最厲害。”
逸寧卻搖了搖頭說:“今天我們能拿這個賺錢,再過幾天就不行了,保證有人會跟着做。”麻花這種吃食,雖然價格不便宜,但做法簡單,有心人很快就能學會。只不過大家都舍不得用油,用糖罷了。
果然,第三天,逸寧就發現集市上有麻花出售了,而且價格比他的低,末夏氣呼呼的說:“跟着咱們學,真不要臉。”
“算了,我們也不在這裏多呆,賣掉這些就不做了。”逸寧無所謂的說,他這麻花能賺個三十兩銀子,他已經滿足得不行,反正他的麻花每天都買的很快,總有大主子一來就是稱十斤八斤的。他這才想起來,他其實可以做些吃食來賣,但想想天又冷,也沒幾天就要過年,還是歇了這個念頭。其實他沒想到,那大主子卻是有來頭的,人家早就知道他弄的東西好吃,才會在第一時間,連價都不還就買了一大半,還天天來買。
張大嫂見到大家都能賺錢,而自己一家子只能白吃,心裏很難過,一連幾天飯都吃不下,逸寧只得勸她說:“我這麻花,還不是你天天幫着做的,再說了開春後,你好好侍弄那幾畝地,多賣點糧,就是你盡了心。”
張大嫂這才心裏好受了些,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種地,多給逸寧存點銀子。其實這段時間,她的兩個兒子已經給這個家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活兒,通過這段時間的接觸,逸寧也發現這一家子人都是能吃苦耐勞的人,性格也老實,這種人,他還是很滿意的,以後這個地方不管能不能為他賺到錢,也都算是他的一筆産業。
想到産業,逸寧忽然有了個大膽的計劃,要是自己能每走一個地方,就置辦下一處物業,那以後自己豈不是在全國各地都了産業,對于他這種喜歡在各地跑的人來說,那可是帶來了不少便利呢。每走一個地方,都有人能安排好自己的衣食住,能省好多事呢。這麽一想,他對這個小産業,心裏就更滿意了。要是手上有閑錢,他都想多買幾畝地呢,張家人種不了,完全可以租出去,只要他們收租子,換成銀子就行。
臘月二十六,逸寧開始寫對聯,也給在家裏認字的孩子們說:“明天開始,我不教學了。你們不用來了。”
“夫子,您寫對聯嗎?”有個孩子問。
“是啊。”逸寧回答,手裏忙着拆紅紙。
“一副對聯,可以換八個錢呢。”有孩子說。
逸寧也沒在意孩子們的話,結果到了下午,來了一屋子求對聯的人,幸好逸寧買的紅紙夠多,對聯也寫的多,他的字雖然算不上多好,但在這個小地方卻已經是了不得了。一下午賣掉了三十多副對聯,還白送了兩副給村長家,每家還白送了一張他自己寫的福字,這麽一算下來,他還賺了二百個大錢。二百個大錢,正好夠他封些紅包,過年時派給孩子們。
大年初一,村子裏的孩子都來給逸寧拜年,這些孩子都在他家識字,是沒有收一個錢的,村民們就都讓孩子帶了家裏的一些東西過來,有的拿着二十個雞蛋,有的拿着一小塊肉,有的拿着些自己家的做的吃食等等,逸寧也都樂呵呵的收下了。這些值不了多少錢,但是人家的心意,留了孩子們吃飯,還每個給了五個大錢的紅包抓了一把小點心,熱鬧了一天,才打發了大家。
初二,他還特的派彭小山帶着張大山去村長家送年禮,巴結巴結村長,讓他關照張家母子五人。村長這些日子可沒少得他家的好處,對兩人客氣的不行,還非得留飯,弄得彭小山推辭了半天。
日子過得很快,開春後,地面化凍,逸寧讓彭小山帶着初夏末夏幫着張家母子先翻了田,種下了莊稼,才準備離開。
“少爺,我們還是多留下一段時間,先賺點盤緾才行啊。”彭小山提醒道。
“是哦,要不我再做點吃食去城裏賣?”逸寧說。
“那還要本錢呢,還是我帶着初夏末夏去打獵,趁着這野物都出來找食,多打點去換銀子。”彭小山說。他可不能讓自己家的少爺,天天在外面做小生意。
逸寧扭不過彭小山的計劃,只得依了他,自己天天呆在家裏吃白食,等孩子們空閑的時候,教他們認認字。
彭小山帶着初夏末夏一連進了三次山,一次比一次收獲大,連獵物帶皮子,總共換回一百五十多兩銀子。他們都是偷偷的去偷偷的回,再加上偷偷的去城裏賣的,每次都一去就賣光了,生意好的很,村子裏的人卻都不知道。逸寧拿着手中的二百多兩銀子,笑道:“這回終于有了盤緾,我們可以起程了。”
“少爺,您這一走,幾時才回來?”張大嫂眼紅紅的說。孩子們在一邊也都忍不住哭了。
“這可說不好,不過我自己不來,總得派人過來,就他們三人當中的選一個。你只管種好地,拉扯大孩子就行了。這點銀子你自己收好,急時拿出用。”逸寧說着,遞給她一個錢袋,裏面裝了約二兩銀子。
張大嫂明知逸寧是要走的,心裏雖然舍不得,但也不敢奢望他會長期留在這裏,只得幫他準備行禮,還趕制了幾雙鞋,這出門在外的,穿鞋可費了,還做了不少吃食讓他帶着。
三月的一天,逸寧主仆四人一大早離開村子,“多謝少爺,少爺一路平安。”張大嫂拉着四個孩子跪下來給逸寧磕頭,送行。
彭小山把孩子們拉起來,交代張大嫂好好照顧孩子們,主仆四人很快就消失在路盡頭。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