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姜三娘
柳氏同樣勸道:“阿錦說的對,咱們都是一家人,先生客氣什麽?”
陳先生心中一暖,沒有再推辭,“我倒是沾了光了。”
藍煙和水蘇聽說還有自己的,都高興的不得了。
特別是藍煙,她一直把自己當成織錦的婢女,可織錦卻一直以禮相對,甚至把她當成親人。
想起當初那些真正有血緣關系的親人,一個個避之不及。
藍煙心中五味雜陳,也異常感動。
剩下的時間裏,柳氏幾人便開始制作羽絨服。
衆人的女工都很好,雖然是第一次做,但是一點都不手生。
除了吃飯打掃衛生的時間,其餘都用在了這個上面。
織錦開始忙活開店的事情。
蘇恒是個大商賈,手下店面不知其數,到了年底結業的時候,是他最忙的時候。
前兩天他就離開沭城,去了京中。
離開時,倒是和織錦說過,如果有事情,可以去金玉閣找掌櫃的,他已經交代過了。
織錦沒打算去金玉閣。
這次的羽絨服生意她想要自己獨立完成。
和蘇恒合作以來,掙錢變的簡單了許多。
Advertisement
織錦只需要提供一個主意,蘇恒就會把剩下的事情處理的妥妥帖帖。
靠着蘇恒,她的火鍋店、布熊、背包和醬料,都已經開了不少分店,掙了大筆的銀子。
這是一條一步登天的捷徑。
但織錦并未沉溺于其中。
因為這一切都建立在蘇氏商行的根基上。
就像是一棵樹,有着繁茂的枝葉,可是根莖卻掌握在別人手中。
若有一天,樹根不複存在,看起來枝繁葉茂的大樹,也将化為烏有。
并非織錦不信任蘇恒,而是她不習慣将命運交到別人的手中。
她現在手中有錢,一切都方便了許多。
最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鵝毛和鴨毛的供應問題。
織錦讓許四海回了一趟許家村。
在裏正的幫忙下,在周圍的村落中宣傳收購鵝毛和鴨毛。
鵝毛二兩銀子一斤,鴨毛一兩半錢銀子。
鵝毛的羽絨服比鴨毛的要好許多,價格自然更貴些。
織錦在城郊建立了一個收購點,送到這裏的羽毛,由收購點的人員統一處理幹淨。
除了許四海,織錦還雇了好多人,去沭城周圍的村鎮做宣傳。
萬事開頭難,當第一位來賣鵝毛的農婦拿到了實實在在的銀子,就再沒有人懷疑事情的真實性。
漸漸的,來收購點賣羽毛的人越來越多。
甚至有幾個大型的養殖場,專門找上門來合作。
以前他們鴨子和鵝宰殺之後,羽毛自然是扔了。現在居然可以換錢,如此一本萬利的買賣,他們當然願意做。
有了這幾個大戶,每日的羽毛供應就足夠了。
在這同時,織錦在陳先生的陪同下,來到了一家叫做「三娘繡坊」的小繡坊。
這裏的東家姜三娘和陳先生是年少時的好友,自陳先生入宮後,已經是多年不見。
陳先生回到家鄉,第一位尋的就是這位少時摯友。
兩人多年後再見,抱頭痛哭,各自敘說了這些年的遭遇。
陳先生才知道,好友過的同樣艱難。
姜三娘家境不錯,在及笄之年,像普通姑娘一樣,由媒人說和,嫁給了家中同樣做生意一個張姓人家。
那時張家的生意不如姜家,結婚初時,張家公子對姜三娘各種小意溫柔。
慢慢的,張家生意做大,姜家生意卻一日不如一日。
張家公子對姜三娘的态度也越來越差。
婚後第四年,姜三娘有了身孕。
雖然張公子對她早已不複當初,但是姜三娘依舊欣喜若狂。
姜三娘想要把這個好消息和張公子分享,張公子已經幾日不曾歸家,姜三娘日日等待,望穿秋水,最後等來的卻是一紙休書和一個晴天霹靂。
姜父與人合夥做生意,被人騙了,家産全部變賣,還欠下了大筆的銀子。
張公子告訴姜三娘這個消息時,懷中摟着一個嬌豔欲滴的女子,女子身邊還站着一個三歲左右的孩童。
張公子得意忘形,說漏了嘴。
姜三娘這才知道,當初張家找媒人上門說親,為的就是姜家的財産。
姜家這幾年生意越來越差,都是張家做的手腳,連騙了姜父的那名商人,也是張家找來的。
而張公子從來不曾喜歡過她。
懷中的女子是張公子青梅竹馬的表妹,兩人情投意合。就連張公子和姜三娘婚後,也是一直偷偷來往,更有了一個三歲的男孩。
姜三娘聽聞這些,差點沒昏死過去。
她一時激憤之下,拿起一把剪刀,想要和張公子同歸于盡。
卻被張公子一把推開,撞上了桌角,頭破了,剛診出來的孩子也沒了。
虛弱的姜三娘被張家下人像垃圾一樣扔出了張府。
姜父姜母,還有姜三娘的弟弟聞訊趕來時,姜三娘已經氣若游絲。
姜父氣不過,和張家人理論,被打斷了一條腿。
僥幸撿了一條命的姜三娘,幾次想要尋死,都被姜母救了回來。
姜三娘到底是一位烈性的女子,看着父親一夜白發,母親整日唉聲嘆氣,小弟日漸沉默,最先振作起來。
她放下了所有少女時期美好的期望,每日出去找各種活計做,補貼家中。
各中心酸無法言盡。通過幾年艱辛的努力,姜三娘成立了一個小小的繡坊。
眼看着生活一天天變好,那張家人卻發現了姜三娘的小繡坊。怕姜三娘日後報複,張家給姜三娘制造了各種麻煩。
幸虧陳先生和姜三娘重逢,陳先生提供了不少銀錢上的幫助,可這些對于張家來說,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姜三娘的繡坊眼看着支撐不了幾天了。
這時候,織錦想要找繡娘,陳先生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姜三娘。
織錦聽陳先生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也對這位姜三娘的堅毅,生出了欽佩之心。
三娘繡坊在一處擁擠的小巷子內,只幾間小小的屋子,門外挂了一個牌匾。
裏面的繡娘倒是有十幾個,都是清貧人家的姑娘。跟着姜三娘學了幾年的針線,手藝都不錯。
姜三娘未出閣時,家中殷實,姜父給她請的女工先生,花了大價錢,在沭城中都極有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