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44章
此刻貢院內, 他們都聚精會神,提筆書寫。這是決定他們人生命運的一次考試,是飛黃騰達跻身士層踏入官途還是灰溜溜回老家當個富貴舉人老爺可全看這一次了。
走到這一步的考生, 就沒有不希望自己再進一步的。
會試分三場, 三日一場,第一場下來考生們都面色憔悴,精疲力盡。唯有十幾個考生看上去分外不同,神清氣爽得顯眼,就好像他們跟其他人不是同一簡陋的考場, 而是在某個環境舒适的地方閉關學習了三日。
這十幾個考生都是清泉寺一同出來的,他們互相打招呼, 說香囊什麽的。
一旁其他考生滿臉困惑, 考場出來讨論什麽香囊?
怕不是一些好風花雪月的有錢子弟僥幸過了鄉試,把會試當成玩鬧一般了吧?也無怪乎他們會如此一臉閑适。
想到這其他考生們皆不屑的搖搖頭,甩袖子遠離這些不上進的玩意, 省得污濁了自己。
清泉寺出來的十幾名考生才不會那麽傻呢, 直接在考場門口說明香囊的神奇之處, 他們只是很隐晦地彼此詢問, “你的香囊還香嗎?”
這不明所以的人聽了的确會覺得他們十分神經。殊不知, 香囊是出發前住持送他們的禮物, 裏面裝了蓮子和幹荷花瓣, 外面繡着“逢考必過”的字樣。有些人甚至還自己在裏面放了一紙包清泉寺的香灰。
考場允許學子們攜帶香囊藥包, 經檢查後他們将之放在桌前, 累了就嗅一嗅, 有凝神靜心的作用。
這還是某個學子在趕考路上坐馬車暈車時發現的。他告訴同行的所有考生, 大家又開心又擔心, 開心的是這香囊的神奇, 擔心的是怕還沒進考場香囊的香味就消失不起作用了。
但他們也沒有十分依賴香囊,把香囊放在心上。所有人都準備得很充分,對考試結果沒有十分執着,對得起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就行。
之後兩場也一樣順利。
會試三場分別在初九、十二、十五,共九天。
放榜那天,湖邊的杏花開放滿枝桠。
Advertisement
從湖邊上橋到對岸,就是張貼會試榜單的地方,會試每年四月十五放榜,正值杏花開放,從開考到出結果共二十幾天。
許博文從杏花枝頭走過,這是每次會試放榜考生們都會經歷的一道儀式。意思是被杏花娘娘拂過肩膀,會有好運加身,讨個吉利說法。
許博文随清泉寺的十幾個同期考生擠到前面找自己的名字,從尾數到頭,找到自己的人幫着其他人找,最後發現大家的名字都在榜上。頓時歡呼雀躍。
旁邊的考生見這十幾個人最大不過二十來歲的年紀紛紛驚嘆這屆優秀的年輕學子竟這麽多。
有人認出他們就是那天十幾個讨論香囊的考生,想起自己當時還篤定他們上不了榜,突然覺得臉分疼。
“太好了,我們都是貢生!”
“博文,你在第三名哎!”
有名考生喊了一句,大家都過來向許博文道喜,這批同期生裏他一直是領軍人物,不官是在學業上還是在其他方面。上次和林昭在知州面前打配合的人就是他,年紀輕輕十分有智謀,已經可以預見其将來在官場仕途能達到的高度。
大家都以結交他感到為榮,這樣的人也往往十分具有人格魅力。
“和大家一起從清泉寺出發一路走到這,将來也能和諸位一起攜手邁入新征程在下真的十分高興,無論今後我們各自在什麽位置都要風雨同舟攜手共望才是。”
“當然!”
“那肯定要!”
“……”大家紛紛附和,說着就要去酒樓聚餐慶賀一番,也不枉這段時間的辛苦付出。
且不說這群考生怎麽慶祝自己順利通過會試,又怎麽準備一個半月後的殿試。
我們回到這群學子們的起點,清泉寺。
正值人間桃李盛開時節,出門郊游踏青順便上寺廟求簽的香客越來越多了。
伽藍殿門口,不二找到不累,怒氣沖沖地發問,“不累你是不是又偷吃我的烤紅薯了?”
被揪住的不累滿是不忿,“不二師兄,你不要因為我剛來時犯下的錯誤就不經查證把鍋扣到我頭上,住持不是教育我們看人看事不要心懷偏見嗎?”
“對不起,”老實的不二聞言一臉慚愧,為自己的覺悟不夠深刻而失望,“那我放後院桌上的一盤烤紅薯是誰拿了?”
“唔……會不會是長毛師兄?”
“他今天一整天在鐘樓當值。”
“那……會不會是不醒?”
“不醒沉迷佛經,叫他吃飯都不積極,怎麽可能拿我的烤紅薯。”
“那到底是誰?”不累也茫然了。
正說着,就看一個頭發亂糟糟,身上破布裹身的老叫花子光着腳溜溜達達地從後院走了出來,還捂着撐得鼓鼓的肚子打了個飽嗝。
不二不累對視一眼,是他!
這個老叫花子半個月前就來寺廟裏,第一天讨了幾個粟米餅後自己找到寺廟後方還沒有修葺好的區域一窩就不動彈了,住了一夜,見住持不趕他,更是直接在寺廟裏住了下來。
如今周邊草紙加工如火如荼,他有手有腳完全可以找個包吃包住的工坊做活,可是這個老叫花子生性懶惰散漫,不願受拘束,并不願意去做活。
每天在後邊睡到日曬三竿起,然後就溜達到後院廚房四處搜尋吃的,不二的烤紅薯極有可能就是他拿走藏起來吃完了,看他現在一臉餍足的樣子!
“你怎麽能偷別人烤紅薯呢!”不累拽着不二跑過去質問他。
老叫花子那雙眼睛在滿是灰塵且油膩的亂發下眨了眨,他看看眼前兩個小蘿蔔頭,嘴角咧起一個惡劣的笑。
“全被我吞進肚子裏了!”說完他哈哈大笑起來,還得意地拍了拍自己肚子,朝不二不累投去一個挑釁的眼神,意思是你們能拿我怎麽樣哇?
不二不累氣急,還真不能拿他怎麽樣。
不二一臉嫌棄地朝他哼了一聲,不累則說要去告訴住持。
林昭正和長眉研究淋浴系統。
寺廟的洗澡問題一直讓林昭十分頭疼,在那二十幾個孩子來的時候,他就想過改善一下,希望能複原出現代□□十年代的鍋爐房和熱水淋浴間。
說來,他們寺廟的澡堂實在是小,也就一個七八平小房間大小。之前人少還不覺得,現在人一多起來,就得想想擴建的問題了。還有燒煮熱水,這麽多人兩口大鐵鍋同時生火,也不夠用啊。都說古人不愛洗澡就是因為條件不便利,又容易感冒生病,十天半個月洗一次都算勤快。林昭可受不了寺裏人也十天半個月洗一次。
現在燒的柴火大多是從靈霧山密林拾取的,這裏的人大多自山林或砍伐或拾取枯木獲得柴火,在冬天到來之前會儲存足夠的木柴過冬。
林昭還專門空出一間屋子,放置劈好的木柴,大小一樣的木柴整齊碼好,堆積得快頂天花板高。
這裏氣候還算适宜,冬天并沒有冷到需要火坑的程度,只有一些人家會為了燒熱水方便,在屋裏擺放火盆,富裕人家就燒煤炭,不富裕的家庭則燒木炭竹炭或者直接丢木柴燒。
這裏也有澡堂,寺廟留宿的學子會每隔十天半個月相約去縣城澡堂,愛幹淨些的則錯開日子讓火頭燒水,在寮房裏用浴桶洗。
沒有完善的淋浴系統多少是不方便的。體驗過一按就有熱水從頭頂流下的現代便利生活,林昭分外希望擁有一個自動出熱水的花灑
現在澡堂擴建好了,鍋爐房也建成了,但如何輸送熱水是一直都無法克服的難題。
古希臘那會已經有污水處理系統,也有最初始的淋浴系統雛形,古希臘人将圓管制成的渡槽輸送大量水,利用水壓将水引入公共淋浴房。
排水方面的問題已經解決,利用地漏将污水從管道排到外面用石頭砌成的水坑裏。
現在讓他和長眉頭疼的問題是輸水槽以及水龍頭閥門。他希望熱水可以無需人力直接輸送到淋浴間,可以由洗澡的人自己控制水流。
而不是像某個電視劇片段那樣,洗個澡隔着一堵牆都還有個人坐後邊給你放水,每次需要熱水都要喊一聲“師傅,熱水!”
那場面可太尴尬了。他也不想把人力耗費在這種事情上。
關于輸送水,林昭腦子裏第一個浮現的就是某個黑白紀錄片裏出現過的一種古早玩具,那是由半臂長的竹筒以及一個帶把手的竹塞的組合。
竹筒底部會有一個孔,将竹筒放進水裏,握住竹塞一拉,水流就會因為氣體被抽出而從底部的孔湧進竹筒裏,再将竹塞往回壓,水流就會從孔內噴灑而出。
是最早的簡易版的水槍。
在現代有一些偏僻鄉村也使用差不多原理的農藥噴灑器。
林昭琢磨淋浴系統問題,頭腦風暴的時候,就考慮過這個原理能不能應用上,但發現一樣需要洗澡的時候有個人坐在牆後邊手動關停。
他記得以前在現代為了寫論文,曾搜尋過相關資料,有記載稱水龍頭最早出現在16世紀,是由青銅澆鑄。這說明在生産力落後的古代是能制作出這些設備的。
有一些達官貴人,錢多時間多,為了追求生活上的舒适,建造富麗堂皇淋浴間的大有人在。
那麽自己也一定能夠找到适宜的方法,只是還需要花些時間。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