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像菩薩一樣和善的人
潘複笑道:“這裏又沒耳報神,明成兄如何能知道。”
同貴兒聽見這話兒放了心,忙道:“奴才這兒謝大奶奶慈悲,謝複大爺大人大量。”
潘複目光一閃,明白同貴兒是借着由頭給自己賠禮呢,以往自己去潘府走動,打頭碰臉的總會遇上,潘府富貴門檻高,主子們還好,多少念着些親戚情份,可底下的人卻最是勢力,加之自己也不是什麽近親,常有怠慢刁難之舉,潘複每每也暗憋暗氣。
今兒同貴兒這一做小伏低,潘複心裏別提多痛快了,痛快歸痛快,卻也知道同貴兒是潘明成身邊的人,有道是打狗看主人,若自己借題發揮不依不饒,豈非給潘明成沒臉,這潘明成可是潘家長房嫡孫,萬萬不能得罪,想到此,笑道:“說什麽謝啊,今兒真是多虧了明成兄遣了你過來幫忙,把這上下都操持的周到妥帖,要說謝,該當我謝你們家少爺才是。”
同貴兒顯見是松了口氣,忙道:“ 複大爺這話可就外道了不是,有道是一筆寫不出兩個潘字來,您跟複大爺跟我們家少爺可是兄弟,您複大爺不嫌奴才蠢笨,能使喚奴才,那是奴才的造化呢。”
這同貴兒一張嘴什麽好聽說什麽,你愛聽什麽,他說什麽,舌翻蓮花,把人擡的高高,一口一個奴才,做小伏低,哪還有半分以往貴二爺的氣勢。
皎娘心中暗暗納罕,心道,果然這大宅門出來就沒有簡單的,哪怕一個小厮都能變臉,這小厮前後态度如此大的差別,必是因他主子潘明成,而潘明成之前跟相公可從無來往,如今這般差別,說到底還是因為那梁驚鴻看重相公,可那梁驚鴻為何如此看重相公?
皎娘自然知道丈夫有些才情,書畫都拿的出手,也正因這個才謀到了這個文書的差事,可丈夫的書畫再好,跟那些名家也是不能比的,若是尋常人也還罷了,可那梁驚鴻出身京都世族,見多識廣,丈夫這點兒才情又怎會得他看重賞識,甚至引為知己,連開醫館這樣明擺着賺錢的買賣,都要變着法兒的讓丈夫參股,這不等于上趕着送銀子嗎。
還有這宅子,皎娘越往裏走心裏越驚,這宅子臨着燕州最繁華的中心,且能鬧中取靜,地勢上沒有再好的了,裏面更好,每一處都布置的精巧,足見當初修建的時候費了多少心思,最難得廳堂屋舍家具擺設一應俱全,就如丈夫所言,只收拾了細軟被褥便可。
李媽媽去收拾內寝的床帳被褥,潘複興致勃勃的引着皎娘去逛宅子裏的小花園,一邊逛一邊指給皎娘瞧這花園的好景致。
小花園不大,卻收拾的極有韻味,還挖了個小池塘,其間湖石小橋錯落有致,許多花木皎娘都未見過,也不知是什麽品種,皎娘尤愛依着湖石的一小段木廊,種了兩棵紫藤,有碗口粗,藤蔓蜿蜒而上,搭滿了整個木廊,如今剛出寒月,還是枯枝,待到開春枝繁葉茂,逢着花期,那一串串的紫藤花垂綴下來,不知該是何等絕美曼妙。
潘複見妻子只管盯着木廊看,不禁道:“這會兒還有日頭,那廊子又背風,娘子若累了,不若咱們進去坐坐,歇一會兒。”
皎娘點點頭,夫妻倆在廊子上剛坐下,忽聽有女子嬉笑聲傳來,隔着廊子前面那堵牆,聽得異常清晰,從牆頭看過去隐約瞧見那邊兒花樹間的秋千架,搭的極高,纏着彩繩,想是鄰居家的女眷在蕩秋千玩耍。
皎娘不禁道:“這隔鄰住的什麽人家?聽着倒是有不少年輕女眷。”
潘複道:“這個倒還沒底細掃聽,回頭問問那牙行的人,不過能住在這兒的,應不是什麽刁鑽人家,往後成了鄰居,免不得來往,女眷多些,也能跟娘子說說話兒,免得你一個人在家悶得慌。”
皎娘:“我這病歪歪的,不好叨擾人家,總歸咱家是新搬過來的,不能失禮,回頭送些新鮮的瓜果過去,權當一點心意吧。”
Advertisement
潘複:“既如此,就讓李媽媽跑一趟吧。”
過了晌午,梁府那邊兒便來請了潘複過去,說要商量開醫館的事,潘複跟皎娘說一聲便忙忙的去了。
昨兒收拾了一天東西,夜裏沒睡踏實,今兒又逛了一上午園子,着實有些倦,用過晌午飯,便歪在外間炕上歇了一個時辰午覺,醒來覺得身上舒坦了不少,便拿了針線笸籮出來,尋出上次繡了半截的鞋面子,接着繡了起來,沒繡幾針,李媽媽便進來說鄰居家來了位媽媽,送了一籃子糕餅過來。
皎娘心道,早上還跟相公商量着給鄰居送些新鮮瓜果呢表心意呢,不想人家倒先送了一籃子糕餅過來,這卻有些不妥,忙道:“快請這位媽媽進來。”
李媽媽出去不一會兒,引了個婆子進來,那婆子極知禮數,先行禮方說話兒,言道她家少爺去外省進學,一年裏也就過年回來幾天,老爺忙着在外頭奔忙做營生,家裏常日就她們夫人一個,閑來無事便看着丫頭們蕩蕩秋千做消遣,先頭不知這院裏住了人家,丫頭們嬉鬧起來不免擾了鄰裏的清淨,故此特意送了一籃子糕餅來權做賠禮。
話說的極清楚明白,且如此周到,反倒讓皎娘有些過意不去,好生跟那婆子客氣了一番,讓李媽媽送着去了,那婆子臨走還說她家夫人是個愛熱鬧的,往後短不了來串門子說話兒。
雖未見過鄰居這位主母,瞧意思倒是個難得和善好相處的,皎娘心裏松了口氣,她不大善于人情交際,就怕遇到刁鑽的鄰居,到時惹出不必要的麻煩來。
想着,人家都先送了糕餅來,再回送瓜果便有些不妥,不若自己親手做些點心讓李媽媽送過去,方顯有來有去。
打定主意,便收了針線換了衣裳往竈房去了。
點心做好,裝在盒子裏讓李媽媽送了過去,李媽媽回來連聲贊那府裏氣派,那位主母夫人多體面和善,說話時一直帶着笑,跟廟裏的觀音菩薩似的。
皎娘聽着有些好笑,便再和善怎麽就成觀音菩薩了,皎娘倒是沒想到轉過天便見了這位跟觀音菩薩一樣和善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