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做生不如做熟
“工匠?這也不是行內話啊?”
“這師傅姓宮,單名一個将字,他們家祖輩都是修古董的,所以到了宮将這一輩,大家都直接喊他工匠,既方便也有趣味。”
彥钰嬌覺得工匠這個稱謂既大氣又專業,殊不知這竟是修補店老板真名宮将的諧音。
兩個人來到東南角的修理店,店名取得很有古韻風,叫“倚玉軒”。店看起來并不大,只有十幾米的空間,一張修補用桌,配上一個簡陋貨架,便成就了一家店鋪。
“工匠,帶了新客人來光顧你生意。”李世富熟門熟路地引薦。
忙着修補手中瓷瓶的宮将擡起頭瞄了一眼,又自顧忙起來,拒絕的聲音中透着慵懶般的嘶啞:“李老板,你清楚我向來不和生客打交道。”
宮将不願意幫新客戶修補古玩,并不是他目中無人,而是因為此乃行業規則,忌生客。和陌生客戶做交易,存在很多後續麻煩,自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那我掌嘴,剛才說錯了話。”李世富假裝擡手打了下嘴巴,接着軟磨硬泡道,“這姑娘是我的客人,她是專門在鄉下鏟地皮的,我們合作過幾次,你賞臉,權當是我來找你幫忙。”
宮将與李世富一直有着親密合作,因此聽說彥钰嬌是鏟地皮的,經常在農村裏挨家挨戶收貨,屆時再把貨轉手賣給李老板,也就不再堅持己見。
“什麽寶貝需要我動動手?”宮将将修補好的瓷瓶放到貨架最底層,懶洋洋地說,“是要後加彩,還是要再包漿?”
彥钰嬌明白宮将說的是行話,是想旁敲側擊試驗自己是不是真是行內人。這些行話在古董行業裏是最基礎的,完全難不倒博古通今的彥博士,于是她決定露上一手。
“我收了一只鼻煙壺,東西絕對至尊,可惜主人家不珍惜,壞了把手。”她取出鼻煙壺放到工匠面前,懇切地說,“知道宮師傅工手好,至于是包漿、加彩,還是生蠟,您才是行家,我只是借用您的丹青妙手,還它一個原樣。”
“姑娘果然嘴皮子利落。”宮将被彥钰嬌拿話捧得喜滋滋的,也不再端着架子,和氣地說,“這鼻煙壺果然有一眼,你放心,對至尊貨,我自然用至尊手藝來對待,你就瞧好吧!不過今兒個可拿不了,你得改日再取。”
李世富睜大眼睛瞅了一眼鼻煙壺,确認是鴛鴦壺後,當即感興趣地說道:“你有這好貨,怎麽不直接賣給我?”
“得,李老板果然不肯錯過任何一絲能賺錢的機會。”宮将開了張票給彥钰嬌,爾後笑嘻嘻地把人往店外轟,“兩位老板要交行,最好找個能坐下來談的地方好好開價,也給我留點安靜的空間和店裏的寶貝獨處。”
鑒定古董需要寧靜的空間,修補古玩也不例外,李世富及時收了好奇心,拉着彥钰嬌出了門。
一到外面,李世富就迫不及待地說:“我是說真的,把這壺賣給我。上次康誠擺你一道,就是為占了你這壺。我也說嘛,康誠平時為人謹慎,向來不會在店裏起糾紛,即便出了事,直接局子裏解決,怎麽那天就貿貿然的和你生了争執,原來讓他犯糊塗的是這鴛鴦壺。”
“實話說,上次拿着鼻煙壺去康誠店裏轉賣時,我僅收了一只。康老板起了貪念,是他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吓得我是不敢輕易和他合作了。”彥钰嬌不急不忙地說道,“現在我費了不少功夫把另一只也找了出來,但運氣不太好又被你撞個正着,你可別看到其中一只需要修補,就故意壓我價。我從人家手裏讨回來時,給的可是真金白銀。”
“只要你賣給我,我誠心誠意給你錢。”李世富對彥钰嬌着實大方的有些過火,“你可以随便開價。”
見彥钰嬌稍顯猶豫,李老板繼續游說:“反正你除了自己收藏,早晚得倒騰出去,做生真不如做熟。在這個領域內,多得是心術不正的賣家,而我對你從沒有欺壓的意思,你心裏應該有數。”
的确,彥钰嬌能感覺到李世富隐含的熱情,那種熱情和歐俊豪表現出的忽冷忽熱的關懷又有所不同,她不是聖女,看到在所從事的行業裏有個能關照自己的人,并不會決然地産生抗拒心理,只要那個人的态度不僭越底線,她甘之如饴。
“李老板不需要着急。”彥钰嬌眼含微笑,聲音透着明朗,“壺還在宮師傅手裏,等他那邊完工了,我第一時間送到您店裏去。”
“哎喲,夜長夢多,我可不能冒險。”古董一行存在的變數太多,且鴛鴦貨在行業裏可以說是雙寶難尋,李世富不敢大意,“有了你的準許,我就見天的去倚玉軒催工匠去。”
“咕~咕~”午餐沒吃,這也到下午,彥钰嬌的肚子實在難耐饑餓,發出了铿锵地擂鼓聲。
“敢情你肚子響成這樣,是沒吃中飯?”李世富突然想到将彥钰嬌領到古玩市場時正值飯店,這下聽見她腹內發出饑餓的叫聲,瞬時責備自己的疏忽,“我也是老糊塗了,彥姑娘終究是客人,到了飯店時怎麽着也得請你吃個飯才是。只顧着逛古玩市場,害得你要一直忍受着饑餓。”
對肚皮發出不争氣的響聲,彥钰嬌本就感到難為情,此下聽到李世富的一番話,俏臉瞬間紅透。
羞赧的模樣像個小媳婦,看得李世富忍不住喉結滑動,他努力克制住蕩漾的心馳,平緩心緒說:
“走吧,我們下館子去!”
見李老板要請自己吃飯,彥钰嬌第一反應就是拒絕。
兩個人正常的生意交往,話語裏帶着暧昧色彩都可以承受,但如果上升到吃飯的程度,就顯得有些親昵,且需要仔細忖度。
“我車裏準備了烙餅,剛才只顧着去修補鼻煙壺,忘記吃,這會才突然餓了。”彥钰嬌想着法子婉言拒絕,“我待會啃點餅喝點水就飽了,鄉下人沒那麽講究,不用下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