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清影逃似跑過去的樣子逗得石忞和步千雪都笑了, 步千雪笑它十有八九故意裝的,而石忞笑它這麽大的個子心裏沒點數嘛,還當自己是以前啊!
這一笑讓本來就緩和的氣氛瞬間鋪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 暖洋洋的, “你就在此安心休息,一切有朕,朕走了”說話的聲音都讓人感覺是暖的。
“微臣省的, 陛下保重,謹記身負天下安危”嘴上是答應了, 可心裏記挂着外面, 實際上步千雪肯定是睡不着的。
石忞不舍的走了, 她也知道步千雪睡不着, 但她還是會說, 有時候你不能因為猜到會怎樣就不去表達自己的态度, 态度很重要。
到前殿的時候,路關初的樣子估計已經在哪裏候着有一會了, 後面站着五個宮侍拿着托盤,分別放着她的白銀色系頭盔、铠甲、腰帶、靴子和披風, 這套盔甲天福二年量身定制而成, 就制成的時候試穿過一次。
因為高祖是以武力掃平天下成就不世功勳, 所以定下規矩後代必須習武,一來強身健體,二來保家衛國, 每次新帝登位後定制獨屬于自己的盔甲和劍也就成了慣例, 皇帝死後将成為随葬品一起埋在帝陵。
皇帝的盔甲沒有固定規定,除了樣式大致一樣外,細小設計則全憑每代皇帝的喜好而定, 制作工藝也随着時代的發展而越來越好,石忞比較喜歡簡樸風格,所以這套铠甲從顏色到樣式都很樸素大氣,沒有先帝純黃色的那麽招搖,但保護作用更強。
就在石忞換上盔甲準備前往城門的時候,城外五裏處設置陷阱障礙已經進入了收尾階段,而城外十裏處,道路兩旁全是灌木叢,易統梵帶領一千騎兵分別藏匿于道路兩旁,逆賊斥候已經從他們面前跑過又折返了兩次,自己的斥候也回來了兩次,逆賊離他們已不足一裏。
這個突襲地點是易統梵在附近都查看了一番後決定的,因為此地除了道路兩旁有灌木叢以外,往前往後都是地勢開闊的低矮灌木叢,十分适合騎兵作戰,發揮騎兵的絕對優勢。
頭頂的天空黑的讓人窒息,比起他們剛出城時的微弱月光勉強能看路,現在已經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根據易統梵的生活經驗,離天亮最多不過半個時辰。
在易統梵一動不動聚精會神往逆賊來的方向觀察時,星星點點的火把長龍出現在她的視野中,當即讓不遠處的傳令兵傳令全體戒備,傳令兵立馬學貓頭鷹叫了二聲,一聲是警惕,二聲是戒備,三聲是出兵。
張良月和忠王世子一路走來十分警惕,基本上邊走邊派斥候,隔一炷香就會有一個斥候回來禀報最新情況,一路上還算安穩,就是時不時聽到夜間動物的叫聲讓人心煩,眼看就要到渡河城外,卻聽到了貓頭鷹的叫聲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
張良月把自己的猶豫用只有兩人聽到的聲音說了出來,忠王世子不滿的小聲回吼道:“我等此時此刻已經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絕無更改之可能,軍師切勿多想!”。
“世子所言甚是,臣失言”張良月嘴上沒有再說,心裏卻有一種不好的預感,借口如廁帶着随從暫時脫離了大部隊,而忠王世子繼續領兵前行。
在逆賊離易統梵他們只有不到五十米的時候,她下達了出兵命令,她沒有忘記自己還要洋裝逃往繁都,所以迎面突擊一路殺将過去是最好的。
被張良月一說,忠王世子也有點讨厭貓頭鷹叫聲了,再次聽見皺起了眉頭,不過很快就釋然了,因為他學到的兵法中就講過太安靜才有問題,這不安靜也就說了此次無危險。
貓頭鷹叫三聲一過,還沉侵在無危險的忠王世子就看到灌木叢中湧出大批騎兵殺将過來,連忙慌張下令讓士兵組防禦陣型,本就隔得近,易統梵帶的又全是騎兵,不過幾瞬就殺了過來。
雙方瞬間開始厮殺,而陣型還沒組成的逆賊方明顯處于下風,但勝在人多,忠王世子得知對方不過千餘人後也冷靜下來,開始帶兵反擊,士兵一打起來火把就被丢在了地上,加上一千騎兵橫沖直撞能殺就殺,被棄之于地的火把也就越多。
一萬人的隊伍實在是太長,前面和中間都已經短兵相接打成一片,後面的隊伍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脫離大部隊的張良月就在隊伍最後面不遠不近的跟着,聽到前面的各種聲音便知道被打了伏擊。
戰馬的叫聲,士兵的喊殺聲,兵器相撞聲,響徹整個夜晚,原本照亮夜色的火把卻越來越少。忠王世子帶的私兵雖然将養多年,但是實戰經驗太差,突然被突襲,有些膽小害怕的直接什麽都丢了一股腦逃進了灌木叢中。
張良月當即上前亮出身份,讓後面的将士聽她指揮組成防禦陣型,本來還想多殺一些人的易統梵看到後面變化後立即傳令全軍往繁都方向厮殺,被敵軍聽見立馬傳到了忠王世子的耳朵裏。
得知對方是要逃去繁都,忠王世子瞬間就樂了,繁都十有八九已經是他父王的天下,去了正好被一網打盡,他只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好,當即下令不阻擊全速前往渡河。
易統梵一馬當先,一路前進一路殺,還要分精力不時查看前方,眼看後邊防禦陣型即将成型,當即殺了一名士兵奪了□□,用□□射殺在後面指揮的敵軍将領,敵軍将領一心在組建防禦陣型沒防備被一擊即中,幾瞬的震懾已經足以讓她領兵沖破敵軍後方。
張良月觀察後知道對方只沖殺中間,便帶着随從站在了隊伍邊上,還下了馬,将自己混跡在士兵中,看到将領被殺死的那一刻,她很慶幸自己沒有親自指揮,目的沒達成之前,她不能死。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對方領兵沖殺離開。
一直跑到敵方看不見聽不見的距離後,易統梵當即停下休整軍隊,清點人數,受傷百餘人,犧牲八十餘人。而忠王世子、張良月那邊就損失更嚴重,死了千餘人,逃跑四五百,受傷千餘人,受重傷的直接被忠王世子下令全殺了,休整過後才再次朝渡河前進。
對于張良月的消失又回來,忠王世子十分不滿,還以為有多厲害,一打起來跑的比誰都快,打完就回來了,還真是貪生怕死。
夜色太暗張良月看不清忠王世子的臉色,但能感覺到對方對自己的不滿,心裏也不高興起來,要不是看他們當初有錢封的地方有地大物博,需要借助他們的力量,她自己是不屑于與忠王父子兩相交的,貪心太大,能力太次。
天麻麻亮的時候,左旋終于等來了敵軍,怕再次被偷襲的忠王世子和張良月一路上都十分謹慎,派一隊人馬在前面探路,又特意派了百餘人在前面,自己和大部隊則在後面跟着,就怕被再次突襲。
前面探路的人生怕路邊灌木叢中藏有敵人,一路上都都着重檢查道路兩邊,左旋預料到他們會這樣做,故意退後了一裏。
忠王世子帶的都是步兵,除了他、軍師和将領有馬騎以外,其他人都是靠步行,前面探路的在道路兩邊查探,百餘人先遣隊在路中間走着,走着走着看不太清的路突然塌陷下去,百餘人全部掉進了埋滿竹刺的陷阱,讓剛好走到陷阱邊上的忠王世子吓了一跳。
幸好他有先見之明派了先遣隊,不然現在在坑裏的就是他了,當即又派千餘人繞過陷阱繼續前行,他總覺得不止這一個陷阱,所以多派點人他自己就多幾分安全。
左旋制作的陷阱和障礙确實不止這一個,能想到的能制作上的她都做了,所以敵軍先是感受了竹刺陷阱,然後是地上簡易機關,然後又是一個地刀陷阱,用過的就不會再用?在她這裏不純在的,出奇制勝最重要。
這就完了嗎?還沒有,還有地釘,地上打滿了又尖又細的鐵釘,不長不短,剛好夠紮在人腳底最痛的深度,最後還有山丘上滾下的木頭、石塊和箭,這些都能安全過來不是在後面就是運氣夠好,但不好意思,她就帶兵在所有陷阱後進行狙殺。
接二連三的陷阱障礙打得忠王世子一臉懷疑人生,而張良月有一種遇到敵手的感覺,她之前派去的奸細知道的并不多,但對方卻能做到這一步,足見其深謀遠慮,心裏的危機感越來越中,張良月當即決定先逃再說。
看到張良月跑路的背影,忠王世子呸的吐一口口水,能靠的永遠只有自己,渡河城門就在前面,當即下令但凡活着的都給他往前沖,攻下渡河加官進爵,殺的大臣品級越高封賞就越高,誰要是殺了皇帝直接封王!
重賞之下必有勇士,他的命令一下去,原本有些萎靡不振的士氣瞬間提高不少,不過軍師都帶頭跑了,也掀起了一股逃跑風波,不是往道路兩邊鑽進去,就是往後跑,殺都殺不過來。
士氣一陣的敵軍像不要命的往前沖,終于有人沖過層層障礙和陷阱到了左旋狙殺的地方,來一個殺一個,來一雙殺一雙,最多的時候過去了幾百都被瞬間斬殺,而殺回馬槍的易統梵也帶兵從後方殺了過來,還給忠王世子帶了句話“臨陣脫逃該殺,你手軟,我就替你全部解決了”。
氣得忠王世子連爆粗口,恨不得把易統梵立即殺死,可前有堵截,後又追兵,讓他又急又氣,從小到大從沒吃過這種虧的他急火攻心之下吐了血跌下馬去,好不容易提升一點的士氣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發不可收拾。
場面一團混亂,忠王世子帶領的軍隊幾乎被壓着打,将領見勢不妙,當即擁護忠王世子朝着張良月逃跑的方向邊逃邊殺,只要忠王還在,他們就覺得大事還有期望。
随着震天的喊殺聲天也越來越亮,照亮了一路上的血跡和屍體,有一匹戰馬受了傷倒在地上,起不來,也死不了,留下了絕望的淚水。
易統梵當即領兵追殺上去,今天殺的太痛快了,要是不能抓到那個狗屁世子她還有何面目去見陛下?怕她兵力不足,左旋又派了一千人前去協助追殺。
張良月真的逃跑了嗎?沒有,那只是她的障眼法,實際上就在跑到看不到的地方後,她就讓随從穿着她的衣服繼續跑,自己則換了身平民衣服藏匿到了山丘裏的灌木叢中,她從來都會給自己留條後路的,怕的就是那個萬一。
四裏外的渡河城城樓上身穿盔甲的石忞和一班大臣們從天黑一直守到了天亮,就在天快亮的時候,他們若有似無的聽到了喊殺聲,後來斥候來報,才知道左旋他們已經和敵軍打了起來。
考慮到渡河和行宮的安全,左旋留了五百護城兵守成,統帥将領則是跟随陛下一起過來的另一個武将,縣尉則領了其餘的兵跟着左旋一起去了五裏外設伏。
石忞生怕敵衆我寡,當即讓武将領五百護城兵前往助陣,卻沒想到被武将和一班大臣全力勸阻,這五百兵與其說是守城不如說是用來準備跑路的,這關系到陛下和所有大臣的性命,自然不肯。
知道他們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他們自己,可渡河城就是最後一關,步千雪他們還在行宮中,不到萬不得已她實在是不想顏面掃地的跑路,便一錘定音自己帶五百兵前往支援,讓衙役暫時負責守城門。
武将和大臣都以為陛下穿盔甲只是裝裝樣子而已,沒想到她真要下場,吓得不輕,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可不是說假話,今日的榮華富貴多賴陛下,再來個新君是什麽樣的?誰知道?
大臣們立馬就妥協了,但是已經晚了,石忞已經決定要帶兵親自前往支援,只要是在封建時代皇權就不容置疑!
大臣們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陛下下城樓帶兵離開,心裏猶如千斤重,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實在是太冒險了,可根本就勸不住啊,陛下那都好,就是決定了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來,別說他們這些士族,就是勳貴都無法。
石忞真的想上戰場嗎?不想,但在當時那個情況被大臣們一逼氣頭一上來就說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何況金口玉言,她總不能打自己的臉,所以只能硬着頭皮上了。
讓石忞,也讓大臣們慶幸的是,他們剛出城沒多遠就遇到了領兵回來的左旋,軍容整齊,步伐穩健,後面沒有追兵,看來是打了勝仗。?